APP下载

浅析新闻记者的现场出镜艺术

2017-05-30赵璐

大东方 2017年2期
关键词:出镜记者采访倾听

赵璐

摘 要:新闻记者对现场情况的正确分析、准确把握以及合理的出镜报道是一种艺术,需要做到现场感、亲近感和真实感,深化报道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作为一名出镜记者就要学会用心去倾听采访对象所说的每句话,更要学会如何巧妙的提问才能让采访对象坦诚地、完整地、具体地回答。出镜记者的穿着打扮也十分重要,应和现场环境气氛相吻合。出镜时适当采用肢体语言或调动其他感官机能来弥补和丰富有声语言可以更好的传达信息,让观众通过出镜记者的感官体验,感受到新闻的现场感和逼真效果。

关键词:新闻报道;出镜记者;倾听;采访

随着电视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新闻记者在改革与竞争中,实现了观念的突破和机制的创新,出镜记者利用图形、声音、文字这三大元素作为电视新闻的报道手段,以强烈的现场感、亲近感、真实感,深化报道,带领观众探究事件发生的缘由,报道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当电视新闻的出镜记者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角色时,“记者出镜”的艺术性直接关系到现场报道的成败和传播使命的完成。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把握记者的出镜呢?本文将从出镜记者的几个艺术特性以及自身的实践探讨新闻记者的现场出镜。

一、出镜记者的倾听

(一)倾听采访对象正在讲的内容

出镜记者在采访前,一般会根据采访对象预先准备一些问题。而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有些记者往往在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就已经把预先准备好的下一个问题"含在嘴里",等待对方话音一落就把下一个问题抛出,并不理会采访对象是如何对当前问题进行回答的。事实上,一些真正精彩的问题是根据采访对象正在讨论的内容而引出来的。如果把注意力放到预先准备的问题上,就难免会造成不能全神贯注的听采访对象正在讲的内容。所以,注意倾听采访对象对当前问题的回答,可以引出更为精彩的下一个问题。

(二)倾听采访对象的言外之意

采访过程中,出镜记者不仅要注意采访对象说了什么,还要注意采访对象是怎么说的。有时他的语速、面部表情、措辞的使用、肢体动作,等非语言形式其实也是一种有用的信息,记者可以抓住这些非语言的有用信息判断对象的性格、情绪、以及采访对象对所谈话题的驾驭程度……有的时候,这些信息就会成为记者下一个出色问题的重要线索。

比如,采访对象在兴高采烈回忆他美好的大学生活时,突然眉头紧缩了一下、或者突然表情凝重的咬了下嘴唇。这个时候,记者就不能漏掉这个重要的细节,而应该对此进行追问,“您刚才在讲述大学趣事时,我看到您眉头紧缩了一下,是不是想到了什么样的事情呢?”或许,一个有“含金量”的故事就此展开。

(三)沉默的使用

采访对象对上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后,不要急于抛出下一个问题,而是等待三四秒钟,同时用一双好奇的眼睛看着采访对象,用这种独特的倾听方式会激起采访对象更多的表达欲望,进而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这个方法在采访中特别好用。

例如:自己在采访交通局双联点黄门乡村委会主任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双联工作带来的好处”,第一次面对镜头的村委会主任因为紧张并没有将问题回答透彻,所以在他回答完后,我在中间沉默了三秒,给他一个暗示的眼神,再次面对镜头回答问题的村委会主任一下轻松了好多,不但说出了现在村民的经济变化,更是对比以前村上的情况将问题彻底的反应出来。

二、出镜记者的提问

有人说,提问是记者的天职。对于出镜记者更是如此,电视画面所需要的,不仅有事件发生的现场,还要有相关当事人所提供的信息。

那么对于采访对象而言,出镜记者所提问题的好坏,能否对他们的胃口,是决定采访对象究竟会积极配合还是消极应对的一大关键所在。同样一个采访对象,他面对不同的记者,有可能是判若两人,而这些就成为出镜记者采访、提问、亲和力的有效试金石。所以说,出镜记者的提问是一门很有学问的工作,那么以下几点,更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一)不可过于笼统

我们常看到有些出镜记者,在采访时抛出一句“请你谈谈”、“你有什么体会吗?”等笼统的问题,范围过大,往往难以使采访对象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提供有“含金量”的信息。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大太宽泛,会使得对方不知从何答起,这就需要记者进行具体的提问,不能漫无边际。

(二)提问诱导性问题应当慎重

这种问题本身就包含了答案:“你喜欢看足球比赛是吧?”“把这些违章建筑都拆掉,你会不会觉得这里变得更漂亮?”像这样的诱导性提问无疑潜含着预先的导向,其发展到极端就是“导演式的采访”。

一般而言采访是通过“主观”的提问,来达到对“客观”的挖掘。从根本上来说,被采访对象的回答是不应该受到提问者的引导和安排的。

(三)学会捕捉事例

虽然采访对象作泛泛而谈更轻松自在,但记者一定要盯住事例不放。例如采访对象说:“老李这个人平时话不多,但是做起事来都能让人心服口服。”记者就该问问他,“可以举几个例子吗?”这种深入性的追问不仅可以采访到细节,还可以加强双方的融洽关系。同时加强新闻的真实感与现实感。所以,出镜记者一定要重视事例的画龙点睛作用,把事例作为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或发人深省的结尾。

所以,在采訪中,不要把自己限定于一定的范围内,要随时准备好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要试着对问题进行深度挖掘。

三、不可或缺的副语言

(一)出镜记者的服装服饰

服装服饰打扮是一个人身份与素养的外装饰,“出镜记者应该根据采访环境的变化来确定自己的着装,使自己的仪态能够与新闻报道的环境相吻合,以满足场景的需要”。[2]比如:在党政新闻的报道现场需要出镜记者身着正装;庆典仪式的现场报道有时需要记者穿晚装服,但又不可过于前卫。在人物采访时出镜记者的穿着要尽量接近于采访者,这是消除记者与采访者心里距离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出镜时的肢体动作

“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肢体语言,能够增加电视新闻的信息量,并有助于新闻信息的传播。”[3]在报道过程中,为表达兴奋、无奈、质疑的情绪时,可以轻微自然地借助手势这一 “副语言”[4]来传来“语言”带来的新闻价值。如果对实物进行介绍时,一定要仔细策划介绍实物的前后顺序,同时考虑观众对画面景别的接受状况。

(三)调动其他感官机能弥补和丰富有声语言的传达信息

出镜记者在现场可以充分发挥五官的作用,体验和感觉现场,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要像摄像机,把深化主题的细节摄下来;耳,要像录音机,把人物的话原汁原味录下来;鼻要成为“新闻鼻”,嗅出现场的感受;口,要成“新闻嘴”,把现场发生的全貌向观众描述出来。画对现场、实物,出镜记者也可以用摸、问、敲打等方法,来弥补画面手段在传播新闻信息上的先天不足,使观众通过出镜记者的感官体验,感受到新闻的现场感的逼真效果。

2008年5月中央电视台在汶川地震新闻节目中,有一位记者所在的新闻现场是由于地震导致地面出现了巨大裂缝,这位记者对裂缝状况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还特意蹲下来,用手触摸裂缝中的泥土。在报道中他说:“裂缝下的土摸上去,明显要湿润一些,说明这条裂缝形成时间还比较短。”通过他的描述,使观众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此次地震的强度。

四、出镜记者需要的其他能力

(一)对信息的发现力与选择力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善于在新闻现场,发现问题、捕捉信息、筛选信息,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其实对信息的“发现能力”就是新闻敏感,就是要发现新的新闻事实、新的角度、新的背景、发现新闻中值得追踪的一切“蛛丝马迹”[5]新闻事件的现场空间广阔,人、事、物均包罗万象,在不同的事件中该采访什么人,该报道什么事,该捕捉什么画面,都需要出镜记者的现场判断和分析。

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只有对现场繁杂的信息做出精准的选择判断,才有可能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发现和选择是出镜记者必须的能力。

(二)现场“潜信息”的注意力

一个优秀的出镜记者不仅依赖于自身的新闻报道能力,那些隐藏在报道之中的“软性元素”甚至直接决定着报道的成败,而现场的“潜信息”则会使记者挖掘更加有价值的新闻。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记者出镜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新闻节目需要优秀的出镜记者,好的新闻节目造就优秀的出镜记者,由此看来二者是相得益彰的。在當今信息时代,媒体间的竞争已经不单纯是新闻本身价值含量的竞争,它更体现于媒体综合实力的较量。记者作为媒体的主力军,他们体现“我在现场”能力的强弱,被看作是衡量媒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出镜记者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下功夫,培养自身的综合素养、对待新闻的敏感程度和报道才能的提高,播送新闻现场一定要在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绘声绘色的报道,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

参考文献

[1]鲁超:《浅析出镜记者与角色定位》,《今传媒》2013年第4期。

[2]夏文莲:《浅议现场报道的记者出镜》,《新闻传播》2012年第5期。

[3]汪群辉:《浅析出镜记者副语言的使用在出镜节目中的作用》,《华章》2013年18期。

[4]李辉:《电视新闻节目的现场出镜报道分析》,《新闻届》2012年第19期 。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出镜记者采访倾听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突发事件现场报道出镜记者的报道技巧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
美媒估计《采访》亏了3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