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柏坡精神的哲学解读

2017-05-30黄亦君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

黄亦君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西柏坡精神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内外因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去理解和把握西柏坡精神,对于推动西柏坡精神的弘扬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柏坡精神;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进驻西柏坡期间,创建了鼓舞人心、斗志昂扬的西柏坡精神。为了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号召,用一种一往无前、无所阻挡、永不退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继续斗争;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要求中国共产党人遵守“依靠群众、团结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为解放战争服务;为应对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两个“务必”,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噪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

毛泽东曾指出:“对于物质的每一个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近年来,由于研究者学术素养、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分别有从历史学的角度、文化学的角度、政治学的角度对之进行研究,并相继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见解。这些对西柏坡精神不同层面的研究,既丰富了西柏坡精神的具体内容,又推動着有关西柏坡精神研究的纵深发展。本文试图从哲学层面,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解读。

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是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转换成物质,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并对世界进行改造。在这里,正确的意识即科学的精神成为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力量。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指的是个体在对物质世界有着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挖掘到自身的优势和潜在能力,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昂扬斗志,并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破除禁忌、破除顾虑、走出思想误区,敢于冲锋陷阵,追求革命胜利的一种无所畏惧、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西柏坡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革命形势向前迅猛发展。人民军队已转人全国性反攻,是否敢于不失时机地发起战略决战,打败国民党军队,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解放全中国,是党在西柏坡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考验。

当此之际,中国共产党以一种极具前瞻性的宽阔视野充分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只有继续高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才能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在这种精神状态的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运筹帷幄,对即将到来的大决战进行了精心部署。1948年5月5日,为了支援粟裕渡江南进,将战争由内线打到外线,以便在运动战中有效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同时也为了减轻敌人对刘邓大军的压力,毛泽东对刘邓的二野军团进行布置:“请刘邓命一纵、十一纵在汴徐以南适当地点休整,待粟裕命令,月底协同作战。”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1948年6月17日,华东野战军势如破竹,只用5个昼夜,就攻克了蒋介石吹嘘“绝对确保无虞”的开封,共歼敌4万余人。在睢杞战役中,经过6天激战,华东野战军共歼敌5万余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战略大决战一触即发、迫在眉睫,为了不错失良机,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为即将到来的大决战作了战略和思想上的准备。毛泽东在给林彪、罗荣桓的去电中指出:“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从而坚定了打败国民党军队的信心和勇气。随着战事的不断推进,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路高歌、节节胜利,在实战中不但积极壮大自身力量,人数壮大至300万,而且还有效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大批有生力量,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至290万,从而大大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1949年元旦,蒋介石因为形势所逼迫无奈在《中央日报》头版发表《新年文告》,向共产党示好求和,企图划江而治,与共产党共同管理中国。针对蒋介石发动的“和平”攻势和当时苏联等国际势力提出的“划江而治”企图将中国一分为二、阻碍中国统一的主张,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分析革命形势,积极应对各种局势变化,并提出了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要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坚决地主张彻底消灭反动势力,彻底发展革命势力,一直达到在全中国范围内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实现统一的民主的和平。……我们将不怕任何困难团结一致地去实现这些任务。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压迫,一百年以来的帝国主义压迫,将在我们的奋斗中彻底地推翻掉。一九四九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我们应当加紧努力。”

当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乘胜追击之际,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要求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保卫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以此为契机,中国人民解放军信心百倍,充分发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乘胜追击、奋勇追歼国民党残敌。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国在全世界的关注中庄严宣告成立。但是,从革命的角度来讲,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不等于革命已经结束,部分国民党残余部队仍然盘踞在西南一带,负隅顽抗,企图对抗新生人民政权,对抗中国共产党。于是,中国共产党发出“继续斗争”的革命口号,进军大西南,至1949年12月,整个大西南(除西藏外)得到解放。

纵观整个解放战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她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紧急关头临危不乱、镇定自若、举重若轻的革命大无畏精神,而且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斗争才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在逆境中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力争上游的革命心态。

二、依靠群众、团结群众的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了马克主义的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任何革命运动,要取得最后的胜利,都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中坚力量,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如此,方能将革命从胜利推向胜利。1844年,马克思就曾经深刻地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依靠群眾、团结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在艰险的困境中峰回路转、不断奋起并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指导,大力践行群众路线,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联系群众的理念生动贯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项事业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革命的实践主体,作为需要团结、依靠和联系的重要对象,不断照顾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使党的政策、方针和部署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能够贯彻和实行。

西柏坡时期,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加解放战争,为战略决战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料,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依靠群众、团结群众”的方针。朱德就曾经要求“部队工作要走群众路线”,在部队中工作的同志更是要“不断加强群众观点,遇事走群众路线,同群众打成一片,吃饭在一块,行军在一块,做到思想一致,行动一致”。刘少奇也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离开群众路线,党的政治、组织、军事及其他一切就不可能有正确路线。决定政策要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执行政策也要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一切政策的决定、修改和执行,口号的提出与转变,都必须有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测量政策的正确与否,要以绝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标准。”如此,方能加强中国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群众政策的指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团结群众、紧密联系群众、大力依靠群众,积极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据不完全统计,1948年,东北解放区共计参战民工200余万人,担架14,9万余付,大车15,5万余台,马匹486万余匹。在辽沈战役期间,参加战役的民工即达160万人,担架13万余付,运送到前线的军粮7 000万斤,充分地保证了部队作战的需要。仅吉林、松江、嫩江、哈尔滨几个省市,参加战勤运输的汽车司机就有700多人,参加前方救护的医务人员有3 100多人。1948年11月,为了进行更大的大决战,毛泽东郑重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团结一切革命力量,驱逐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统一的民主的人民共和国。”号召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加大生产运动和解放战争的积极性。在这些号召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积极依靠群众,团结群众,而广大人民群众也积极参加革命,愿意为革命出钱出力。据统计,在解放战争期间,山东人民为支援前线,输送95万多兵员,出动了1 106万多人次,动用了100多万大小车辆,运送了11亿余斤粮食。

农民与土地联系得最为紧密,如果仅仅依靠政治工作、舆论动员、思想教育,依靠宣传鼓动来做群众工作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到农民的实际利益。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支持解放战争、支持中国共产党,加入到反对国民党统治的运动中去,在西柏坡,中共继续开展土地改革,执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土地制度。所谓“必须根据农民的要求,消灭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正是西柏坡时期中共群众路线与农民和土地制度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总之,依靠群众、团结群众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一贯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充分表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取得最后的胜利,不仅不能离开广大人民群众,而且还要大力依靠群众、积极团结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让人民群众成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力量,让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深刻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流砥柱,成为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推手。要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提升党的领导能力,让人民群众成为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支持者。

三、“两个务必”充分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显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根据,事物的变化就是在内因的推动下发生的,它不仅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而且引导着事物变化的轨迹;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在外部原因的推动下,事物也可以发生变化,不过,外因要起作用、要推动事物发展、要引发事物发生变化,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1948年5月,中共中央战略转移进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形势的变化,它标志着革命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这种变化态势让不少共产党人乐上眉梢、喜上心头。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种悄然变化的社会形势让中国共产党的一些过去一直隐身、藏于幕后的不良行为现出破绽、露出马脚。当时在党内,一些不良的工作作风、错误的思想情绪、粗鲁的工作态度逐渐显现出来。例如,一部分党员、干部对于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个伟大转变的思想准备不足,思想发生动摇、迷惑、落伍;官僚主义作风开始滋长,不少党员干部官架子十足,派头大,眼界高,口气大,脱离群众,与群众关系疏远,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目中无人,不关心群众利益,不体察民间疾苦,不回应群众呼声,不理睬群众期待,不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不发动群众干革命,不启发群众的革命思想,不调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腐化思想再次萌芽,不少党员干部缺乏纪律性和严肃性,生活作风败坏,贪图安逸,贪图享乐,不思进取;骄傲自满情绪日益严重,不少党员干部居功自傲,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目中无人,目空一切,作风涣散,傲慢无礼;部分思想不正、作风不纯的投机分子混进党的队伍,党员成分复杂,作风建设的难度加大,管党治党的任务愈发艰巨。堡垒往往最容易从内部被打破。这些现象显然是党内部分党员干部腐化变质的反映,它至少表明了两点:一是部分党员干部自身素质不高,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弱化,党性有所退化,在学习上有所怠慢,在自身建设上有所荒疏,革命觉悟有所降低,自身免疫力不足,抵抗力下降;二是外界的诱惑逐渐增大,例如权力、地位的诱惑,物质、金钱、美色的诱惑,利益、财富的诱惑等,从此对执政经验欠缺、正在成长的中国共产党人造成冲击。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集合作用大大削弱了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而要铲除腐化的根子、根治弊端,必须从内部找原因,查找腐败的源头,查找不良诱因,对症下药,治病救人。

面对党内存在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善于改正错误、善于应对困难、善于校正航向的中国共產党以前所未有的大局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自身出发找缺点、找原因、找差距,仔细分析、研究、调查,要求全党同志明白“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要继续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保持革命斗志、保持冷静态度、保持理智思维,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能够经受住执政的风险和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刘少奇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强调:“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他们这种担心有点理由。在中国这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一个村长,一个县委书记,可以称王称霸。胜利后,一定有些人腐化、官僚化。如果我们党注意到这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纪律性,就会好一些”。从而开始在全党进行党风廉政建设,为顺利接管全中国储备干部人才。

事实上,正是中国共产党这种严于律己、处处内省,“静坐常思己过”的工作作风,培育了中国共产党人注重作风建设、正视自身缺点而又勇于改正错误的优良传统,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不骄傲自满、都不固步自封、都不脱离群众、都不懈怠散漫;反而,经常反躬自省,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敢大意。1949年3月,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以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告诫全党说:“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白成”。毛泽东的这番话虽言简意赅,但却内涵丰富、意旨深远。這些谆谆之言、灼灼之见,每一处都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的科学审视,对外在形势的理性分析,对未来的恳切判断。正是这种正确处理内因、外因的辩证思想,使得中国共产党端正思想,抛弃不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严于律己,勇于追求真理和胜利,营造了一种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最终从西柏坡走出,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西柏坡精神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内外因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去理解和把握西柏坡精神,对于推动西柏坡精神的弘扬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任德靖

猜你喜欢

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坚持群众路线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王道”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