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东方智慧丛书》看中国文化典籍柬译之路

2017-05-30王海玲

东南亚纵横 2017年2期

王海玲

摘要:中国文化典籍外译之路一直不平坦,在西方国家遭受冷遇频有发生。本文逐一分析柬埔寨的中国文化接受环境、中国文化典籍在柬埔寨的传播现状、读者喜好需求和翻译选材、译者模式、出版路径及宣传手段等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探寻中国文化典籍柬译之路。

关键词:中国文化典籍;柬译

[中图分类号] I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17)02-0072-04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books is not going smoothly as the neglect of it frequently occurred in western countrie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acceptability of Chinese culture in Cambodia,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spread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books in the country and the preference and need of the target readers an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Cambodian translation about Chinese classical books by analyz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such as translation materials, translation model, publication paths and publicity means.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Books; The Chinese-Cambodian Translation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方智慧丛书》为“中华文化东盟多语种全媒体传播平台”①项目核心资源的纸质图书版,丛书精心挑选了几十种中国文化典籍,如《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周易》《三字经》等,以全译、节译的方式翻译成东盟10国8种官方语言。丛书总的出版规模计划为100册,汉外对照、文图并茂,以实现中华文化在东盟的规模化、零障碍传播。2016年2月29日,中国—东盟新闻出版广电合作座谈会暨第五届中国—东盟“同唱友谊歌”新春交流活动在广西南宁举行,广西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将《东方智慧丛书》的相关品种赠送给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等东盟6国驻南宁总领事馆官员,受到欢迎。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日渐高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此次文化“走出去”可谓是声势浩大,《东方智慧丛书》最先开启了中华文化推广之门。中华文化是否能按计划如愿走向东南亚,产生我们预期的效果和影响,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本文着重讨论中国文化典籍柬译之路,探讨中华文化在柬埔寨传播的有效路径。

传统翻译观认为,中华文化是否能成功“走出去”, 在于译者及译者所选择的翻译策略。中华文化能真正 “走出去” 并 “走进”对象国, 翻译策略选择固然重要,但还应考虑除翻译外的其他重要因素。即不能仅关注语言层面的翻译,而要站在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去看待翻译,考虑影响译作的传播、接受等问题。本文以中国文化典籍柬译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柬埔寨的中国文化接受环境

中柬两国的交往可追溯到公元1 世纪后期,扶南派遣使者到中国向东汉王朝馈赠礼物开始,双方的友好往来已将近两千年。最初,两国间的交往仅是以互派使节、商贸往来、僧人宣扬佛法为主。随着两国交往的日益密切和不断深入,中国人因谋生、贸易、逃避战乱或政治迫害等原因移居柬埔寨。史籍中有關华侨何时移居柬埔寨的最早记载为南宋时期陈元靓的《事林广记》,该书“真腊国”条曰:“蕃杀害唐人,即以蕃法偿死,如唐人杀蕃至死,即重罚金,如无金,则卖身取金赎。”随元朝使者访问真腊的温州人周达观在其《真腊风土记·异事》中写道:“余乡人薛氏,居蕃三十五年。”华侨移居柬埔寨应始于南宋时期,当时柬埔寨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华侨了。南宋之前的史籍中虽未记载有关华侨移居柬埔寨的任何史料,但并不能定论为没有,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人侨居柬埔寨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我们可以断定,至迟在南宋时就已有当时称之谓‘唐人的华侨在柬埔寨长期定居。”① 华侨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与柬埔寨人和睦共处。中国史籍中记录了如“华夷杂处”“高蛮与华民间居”“汉土人参杂”等两国人民友好相处的种种景象。《真腊风土记》中载:“唐人到彼,必先纳一妇人”,华侨与柬埔寨人相互通婚,为深入当地社会奠定了基础,他们建设家园、积极发展柬埔寨经济、大力推行文化教育,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不仅如此,他们还充当了两国友好交往的使者,为中柬两国友好关系的稳步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接受环境的成熟与否是译作能否成功站稳脚跟并产生影响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摸清柬埔寨是否形成了对中国文化、文学有强烈需求的接受环境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文化总是由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译介。”② 中国接受西方文化近一百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接受环境和拥有一大批读者受众,西方则不然。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中国经济腾飞、综合国力增强, 西方国家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但远未形成我们所期待的较好的甚至是成熟的接受环境。这也是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出版外语版的《中国文学》期刊、 “熊猫丛书”和 《大中华文库》 等却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当中华文化处于强势文化地位时,我们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就曾纷纷主动地把中华文化译入他们各自的国家。”③ 华侨移居柬埔寨,将中国传统习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等带到当地,并在长期、持续不断、密切的交流活动中逐渐对柬埔寨社会文化和民众产生影响。由于华侨的桥梁作用,中国文化对柬埔寨当地社会文化和民众的影响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当地的华侨华人将家喻户晓的中国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昭君出塞》《白蛇传》《哪吒》等翻译成柬埔寨语;柬埔寨当地文学家以此为蓝本进行了文学创作,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为柬埔寨民众喜闻乐见。在柬埔寨,最受读者喜爱、拥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中国文学作品是《三国演义》。当地群众对《三国演义》中的关键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耳熟能详,译本数量最多。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对柬埔寨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柬埔寨民众想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愿望愈发强烈,对中国文化有着较强的内在需求。可以说,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中国文化接受环境。

二、中国文化典籍在柬埔寨的传播现状

近年来,中柬两国交往越加频繁密切,华人对柬埔寨的投资呈增长趋势,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柬埔寨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随着华人资本持续涌入和中国对柬埔寨的投资加大,当地的“汉语热”现象愈演愈烈。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持续扩大,柬埔寨政府也意识到汉语对柬埔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积极推动汉语教育。2009年8月12日,柬埔寨皇家学院与孔子学院总部(中国国家汉办)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建立孔子学院的协议。柬埔寨皇家学院孔子学院正式成立以来,开办了政府官员汉语培训班,同时面向社会招收学生,汉语学习者络绎不绝。在这一新形势下,对研究柬埔寨历史、柬埔寨华侨华人史、中柬关系史有着重要影响的中国古籍《真腊风土记》新译本,中华传统典籍如《三国演义》《论语》《孙子兵法》等新译本,中国杰出历史人物传记《孔子》《曹操》《孔明》以及介绍中医、风水、原始信仰、民俗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也层出不穷,成为畅销书,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

三、读者喜好需求和翻译选材

要想成功地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中国文化,翻译选材尤要注意,而决定翻译选材要思考的“不是我们要给他们什么,而是他们需要什么”。这就要求弄清柬埔寨当地读者的阅读需求。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影响愈益明显地见之于那些廉价书、连载小说和连环画册,亦即那些最为生动活泼、读者也最多的各类文学作品中。”① 故事情节强、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能轻易抓住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我们也要带着发展的眼光,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把握住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喜好。柬埔寨几十年前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有别于当下,读者群体、喜好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和文学作品对柬埔寨的影响已经有较长的一段时间,读者群体日趋成熟,他们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理解鉴赏和接受能力逐步提高。近年来,柬埔寨对中国文化典籍如《论语》《孙子兵法》以及介绍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的译介书目逐渐增多,《东方智慧丛书》的选材能迎合柬埔寨读者的阅读趣味。有这些易于接受的作品作为铺垫,他们必然会越来越期待读到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译作。

另外,建议译本推出应从“熟悉”到“陌生”。在照顾读者接受程度、阅读兴趣的前提下,先推出能激发读者阅读欲望的译作,即他们比较认同并且想要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如《孔子》《论语》等。有了前期的铺垫,引起他们的关注,读者群体不断扩大后,继而再推出相对陌生的中国文化内容,让读者有一段逐渐适应、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再增加其他题材的译介。这就需要深入当地调研,了解读者需求,选取一些能吸引不同层次读者的题材,以取得更为全面、广泛的传播效果。

四、翻译模式

译者在成功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毋庸赘言。究竟何种翻译模式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在柬埔寨的成功传播?对于中国学者选择哪种翻译模式的意见主要有3种:中外译者合作模式、中国译者模式、外国译者模式。19~20世纪,柬埔寨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由当地的华侨华人翻译的中国名著、民间故事等,它们以故事书、连环画、报纸连载等方式展现出来,或由柬埔寨当地文学家以此作为蓝本进行创作、改编,这些翻译过来的中国文学或带有中国烙印的柬埔寨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喜爱。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柬埔寨的文化语境也在发生变化,读者并不满足于以往节译、省译或改编的文学作品,他们想要了解“更真实的中国”的愿望会愈发强烈,也必定越来越期待读到更多、更准确、更忠实的译本。有一个现象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柬埔寨当地出版的《论语》《孙子兵法》等中國文化典籍绝大多数从英译本翻译过来。译者所选取的英译本或泰译本译文质量参差不齐,错译、漏译常有发生。可见柬埔寨当地深谙中柬双语且对中国文化典籍感兴趣的学者凤毛麟角,更别谈著名的翻译家了。从当前柬埔寨的文化需求情况来看,中国译者较之国外译者能更准确、更忠实地传递中国文化形象,但若与柬埔寨译者合作,则既能让译文流畅自然,又能把握住读者的文字偏好和审美品位,这样的译作更易获得读者的接受和认可。中柬译者合作应是最能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的模式。据了解,《东方智慧丛书》的翻译工作主要由中国译者承担,由外籍教师负责审读。这种模式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属于中外译者合作模式。外籍教师不是翻译家,且大多不懂中文,对中国文化了解还不深,很难在翻译过程中提出专业的、 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中译外事业其实是需要所有类型译者的共同努力,这样才可以立体、全面、准确地传达‘中国声音”,要“重视对本土中译外人才的培养”②。我们要注重外译人才的培养,让他们能真正担起中国文化传播的重任。此外,中国译者直接与柬埔寨出版社合作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合作模式。由于职业习惯驱使,译者会比较关注柬埔寨当地图书市场动态,把握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翻译选材上,译者不受国内出版社的影响,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译者的译作由当地出版社负责审稿、校对、编辑、出版,更能抓住读者阅读心理,也更容易“走近”柬埔寨读者。

五、出版路径及宣传手段

出版与文化的成功传播同样联系密切。《东方智慧丛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中国发行,以捐赠东盟各国驻南宁领事馆或对象国国家图书馆及重要大学图书馆的方式扩大其影响力。这样的方式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国文化是否能真正走出国门,走进柬埔寨?事实上,如不是由柬埔寨当地出版社出版,这些书籍无法真正进入当地图书市场,也就无法在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进行传播。相比之下,柬埔寨当地出版社比较了解其国内的图书出版市场动态,能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推广的出版策略,这些译作也能较快地进入当地的主流销售渠道。鉴于此,国内的出版社可以考虑与柬埔寨口碑较好、较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合作,直接在柬埔寨出版发行。通过举行新书发布会,海报、传单的方式积极推广、扩大影响,让读者知晓、关注,真正让中国文化走进柬埔寨。令人欣慰和振奋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意识到文化传播和文化推广单凭传统的纸质图书是远远不够的。“中华文化东盟多语种全媒体传播平台”项目除了纸质图书《东方智慧丛书》之外,还倾力打造了优质数字文化资源。此举顺应了数字出版趋势,是日趋主流、见效更快的传播方式,它与纸质图书互为补充、双管齐下,推广效果定会倍增。

六、结语

中国文化的成功传播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所谓“成功传播”,是指译作在译入语环境中能被接受、被认可并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是在源语环境里获得同行的推崇、称赞便是“成功”了。“只在源语(输出方)环境下考察译者和译作并不能说明其真正的翻译水平,也不能说明这个团队整体的翻译水平,必须通过接受方的反馈才能发现在译语环境下哪些译者的哪些翻译能够被接受,哪些译者的哪些翻译不能被接受。”①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作翻译的《红楼梦》,该译作在中国享有极高声誉,却没有被英语世界的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杨译《红楼梦》的遭遇除了由于英语世界还没有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需求之外,还与出版、宣传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较于西方国家,柬埔寨有较好的中国文化接受环境和较高的中国文化认同度。中国文化典籍柬译之路也许会步履蹒跚,但不会遭遇像西方那样的冷遇。近几年,中柬文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相继举办了“中柬文化论坛”“中国高等教育展”“中国历史文化讲座”“吴哥的微笑”等一系列大型活动,有助于推动中柬文化交流,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应定期举行中柬文化交流活动和学术研讨会, 拉近彼此距离, 培育更大批的读者群体;另外,应对柬埔寨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图书市场走向、读者喜好需求,积极寻求与柬埔寨主流出版社合作,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进行中国文化推广。笔者相信,只要調整好步伐,慎重走好每一步,柬译之路定能越走越平坦、 越走越顺, 中国文化“走出去”定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法)克劳婷·苏尔梦著,颜保等译:《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2. 谢天振: 《超越文本超越翻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 谢天振:《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与实质》,《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1期。

4. 谢天振:《换个视角看翻译——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谈起》,《东方翻译》2013年第1期。

5. 胡晓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5期。

6. 许方、许钧:《翻译与创作——许钧教授谈莫言获奖及其作品的翻译》,《小说评论》2013年第2期。

(责任编辑:周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