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民族高校的工科专业导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5-30张秦玮穆春阳高阳王彩霞马聪
张秦玮 穆春阳 高阳 王彩霞 马聪
摘 要:民族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维护国家团结稳定的双重重任,民族高校学生多数学习基础差异性较大。机械类专业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而且部分课程理论层次较深,学习难度较大。针对上述问题,依据民族高校学生特点和机械类专业教学规律,提出了在民族高校利用导师工作室进行机械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研究了民族高校导师工作室的实施方案;讨论了民族高校导师工作室的评价体系。最后,根据教学实践,分析了我院实施导师工作室的初步效果,为民族高校工科专业实施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民族高校;机械类专业;工科专业;导师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0-0176-04
Abstract: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assume great responsibilities of both personnel training and unity and stability of motherland. Mechanical specialty highlights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ies. Besides, higher theoretical levels are exerted into some of the courses. While students in these universities share quite different learning foundation. Therefore, it's difficult to teach and learn well.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situ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necessity of training undergraduate mechanical talents with supervisor's studio. Moreover, implementation program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supervisor studio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analysis of initial results of the studio on the basis of teaching practice are presented so as to lay foundations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tudio teaching mode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Keywords: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Mechanical specialty; Engineering Specialty; supervisor studio
引言
要實现本科教育的现代转型,必须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1]。随着高等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2]。“做中学、学中做”[3]是当前我国高等本科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是本科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本科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办出特色的基石。
为了提高本科专业办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凝练发展特色,实行符合学生特点和专业规律的本科教学模式,对现代大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民族高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偏远地带,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较大。特别是机械类等工科专业,知识理论层次较深,教学难易程度不太好把握。此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等机械类专业要求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即“在学做中,在做中学”。
如何针对民族高校的学生特点,并结合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规律,有效利用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汇贯通,是民族高校培养工科人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首先提出了民族高校机械类专业实施导师工作室的必要性,然后研究了导师工作室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其次讨论了导师工作室的评价体系。其中导师工作室的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适用于所有民族高校的工科专业。最后,针对教学实践对导师工作室的实施效果进行了介绍。
一、少数民族高校机械类专业实施导师工作室的必要性
(一)民族高校肩负着党的教育和民族团结双重任务
民族高校是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研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重要基地,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4]。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的工科人才在少数民族地区需求旺盛。民族学校不仅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任务,而且肩负着维護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任务[5],约60%的学生为少数民族学生。
(二)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急需进一步加强
机械类专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和造就企业需要的工科人才。然而,事实上大部分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直接面对企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不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从而造成许多中小型企业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而叫苦不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普遍集中在课堂上,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无法适应企业要求,使得部分机械类专业毕业生感慨“毕业=失业”。
学校应针对工科专业的特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6]的培养,使理论和实践相融合。避免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枯燥、效率不高的问题。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和内化。
(三)机械类专业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
机械类专业属于工学,相比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专业理论层次深、专业性强,如学生普遍反映《理论力学》、《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等专业核心课难度较大、学习吃力。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性强,并且开设《电工电子工艺实习》、《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类课程。机械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能力和技巧,能够在工程环境下进行相关的设计、开发、制作和加工,进一步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
因此,需要借助导师工作室本科教学模式,通过“在学做中,在做中学”,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降低机械类专业学习的难度;在导师工作室教学中,通过专题训练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机械类专业难度大的问题,提高民族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民族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导师工作室的实施方案
(一)导师工作室的任务
导师工作室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室为依托,以指导创新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改革。实行导师工作室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进入导师工作室参加一系列工程实践训练,在导师组教师的联合指导和培养下,使学生在专业教育上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论学习并获得解决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宽广度等方面得到充分的提高。
导师工作室以开展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人格养成项目和学科竞赛为主要任务。创新创业项目是创新团队在导师组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题、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研究,强调以研究过程为主,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和个性潜质培养。人格养成项目以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为主,借助人文、道德和社会实践的训练,对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学科竞赛指以各大赛主办单位发起的“机械创新设计”、“挑战杯”、“互联网+”等比赛,实现以竞促教、以竞促训、以竞促用、以竞促新的目的。
导师工作室以开展专题训练为核心任务。专题训练是按照各导师工作室的学年度工作计划,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拟定训练题目(实题或虚题)。每个训练题目中一般包含一个或几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依据训练目的,教师在训练之初,以讲座、集中指导等形式将要用到的知识点,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学生在课题中即学即用。使学生在完成训练任务的同时,较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
导师工作室以开展帮扶工作、指导学生就业、实验室开放为次要任务。民族高校针对学业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帮扶工作是指导学业困难的学生,从学习、生活、思想、态度等方面定期、不定期与学生谈话交流,指导学生树立乐观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就业是利用工作室条件,结合学生志趣,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制订职业规划、寻找就业机会。实验室开放是利用实验室的设备、仪器、工具作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专题训练等方面的硬件条件,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为了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为了确保导师工作室学生的人身安全,导師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应负有一定的责任。其一、确保所在工作室所支撑的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其二、保证所在工作室内的实验设备的安全、设备的完整和环境的整洁;其三、需对进入导师工作室的学生进行相关操作指导和安全教育,确保工作室内学生的安全。
(二)导师工作室的组织和管理
导师工作室由指导教师和学生组成。指导教师由校内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根据专业特长和方向自由组合。学生由受帮扶学生和自愿参加学生组成。为了充分利用导师工作室的条件提高帮扶学生的效果,导师工作室必须接收学院分配的帮扶学生。考虑到工作室的利用率和效果,导师工作室的每个独立场地的学生总数不少于5人,但一般不超过30人。
导师工作室由学院教学学术委员会管理,秘书处设在教学办。教学学术委员会具有导师工作室成立审核、导师工作室学年度考核、导师工作室奖励、导师工作室撤销等职责。
(三)导师工作室指导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
导师工作室指导教师需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学院的各项发展事业,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及自我完善愿望,有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指导教师要热心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学业帮扶,具备实施导师工作室的能力和精力。
(四)导师工作室成立程序
导师工作室成立程序为申报、推荐、审核和公示四个环节。申报是计划申请成立导师工作室的教师应填写导师工作室申请书和实施方案,并提交所在学系。其中导师工作室实施方案应包含建设目标、建设特色、建设措施和预期成果等。推荐是学系根据教学任务安排、申报材料、综合表现进行评定和推荐。审核是学院教学学术委员会根据申报材料、学系评定意见进行审核,确定拟成立导师工作室名单。公示是教学办将拟成立导師工作室名单、申报材料进行公示。导师工作室批准成立后分配导师工作室场地,并开展导师工作室与学生互选工作。
(五)教师加入导师工作室程序
教师加入导师工作室程序为申请、导师组审核、学院备案三个环节。教师申请是有意愿加入导师工作室的教师向指定导师工作室提交指导教师申报表。导师组审核是该导师工作室教师根据申请教师的综合情况进行审核。学院备案是导师组审核通过后将指导教师申报表提交至教学办,进行备案。
(六)学生加入导师工作室程序
在民族高校,为了实现导师工作室对学习困难学生帮扶的目的,帮扶学生由学院统一安排至导师工作室。自愿报名的学生加入导师工作室程序为学生报名、导师组考查、学院备案三个环节。首先学生根据导师工作室实施方案,结合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导师工作室,向导师工作室报名。其次,导师工作室根据该工作室的发展规划和学生加入原则,制定学生加入该导师工作室的考核方案并进行考核。最后导师工作室将最终接收学生的名单报教学办备案。除帮扶对象外,导师工作室的学生由工作室和学生双向自由选定。
三、导师工作室的评价体系
(一)导师工作室的考核
导师工作室考核以实施方案、自评报告、成果材料为主要考核依据。自评报告应包含上一学年度工作室所取得的成果、特色、不足和下一步拟改进措施。
为了确保导师工作室考核的公平、公正、公开,避免人为因素的存在,将导师工作室考核分为成果统计和综合评议两个部分。将提交的成果材料参照学院《人格养成实践教育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中的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等要求进行核算。统计数据包括各类项目、学科竞赛、帮扶学生、资格证书、专利证书、论文等情况,见表1。
学院教学学术委员会通过学生满意度测评、现场考察、资料查阅、答辩等环节,结合导师工作室自评报告进行综合评议。其中学生满意度测评作为综合评议的参考材料。成果统计和综合评议各占考核总成绩的70%和30%。
(二)导师工作室的奖励
学院教学学术委员会根据成果统计和综合评议,评出优秀导师工作室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个人奖、学生最佳进步奖和优秀学生奖。导师工作室考核结果可作为教职工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等的重要依据。优先支持以导师工作室为依托且有学生参与的教研、科研项目,优先支持以导师工作室开展的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人格养成项目。
(三)导师工作室的退出机制
导师工作室的退出分为撤销和自愿退出两种。对拒绝接收学院分配的受帮扶学生或每年考核效果差的导师工作室,经学院教学学术委员会认定,可撤销导师工作室。导师工作室导师组自愿申请取消的可自愿退出。被撤销或自愿退出的导师工作室,学院将工作室场地收回进行统筹利用。
(四)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和学生学分的认定
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在导师工作室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人格养成项目、学科竞赛、专题训练等活动,对于按照导师工作室要求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的教师,依据相关规定认定相应的工作量。进行学业帮扶的指导教师,给予指导教师帮扶工作量的认定。给予参加导师工作室的学生进行人格养成学分或创新学分的认定。具体认定由学生提出、指导教师审核、学工办按相关规定进行认定。
四、实施效果
(一)以制度形式确定了导师工作室实施方案
2016年12月机电工程学院召开第一届教职工全体大会第二次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机电工程学院导师工作室实施方案(试行)》。通过的导师工作室实施方案,是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指导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实习实践、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学业帮扶等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二)实验室建设考虑了导师工作室功能
学院于2017年邀请相关企业对实验室场地进行了实地测量,规划了基于导师工作室的实验室装修和布局风格,并征求了全院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机械类专业特点和导师工作室功能,对实验室的布局、桌椅等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安排,保证了导师工作室开展的基本教学条件。2017年7月完成了导师工作室相关的实验台柜及电子产品采购项目招标工作,费用為114.88万元,预计2017年秋季学期初装修到位。
(三)学校对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人格养成等实践活动大力支持
北方民族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3.5学分(56学时)的《人格养成教育实践》通识教育必修课,设置了《创新创业理论课》2学分和《创新创业实践课》2学分。学院在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导师工作室实践》实践选修课4学分(64学时),学生可以在大学四年中进行选修和分散学习,为导师工作室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学校创新创业学院每年组织申报校级、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处组织申报人格养成项目,对立项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人格养成项目全部进行经费资助,为导师工作室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经费支持和条件保障。
(四)部分老师模拟导师工作室模式指导学生实践活动
学院教师模拟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和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并在第十届“挑战杯”、第七届“三创赛”、宁夏高校“西紫杯”葡萄酒文化创意大赛、宁夏自治区“创青春”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远杯”逆向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级、校级比赛中取得优良成绩。依托机电工程学院在学校成立了工业设计创新团队,每年由学校给予5千-1万元的经费资助,支持指导教师和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相关活动。
五、结束语
民族高校应该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针对民族高校的学生特点和工科专业的教学规律,研究合适的民族高校工科专业本科人才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本文以机械类导师工作室构建为例,分析了少数民族高校机械类专业实施导师工作室的必要性,结合导师工作室的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探讨工科专业实施导师工作室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为民族高校工科专业实施导师工作室提供了具体方法,逻輯清晰,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加强工科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民族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廷奇,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1(09):104-107.
[2]程云燕.以工学结合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9(03):67-68.
[3]张宣妮.基于“做中学,学中做”的传感器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1(02):70-71.
[4]陈达云.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3(09):32-35.
[5]夏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践),2016(Z1):38-39.
[6]孙智昌.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2016(02):110-118.
[7]刘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7(03):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