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语言交际中“因为”的使用分布及其功能变异

2017-05-30刘丽艳

北方论丛 2017年2期
关键词:话语标记

刘丽艳

[摘要]在非母语者使用汉语进行论述性交际过程中,“因为”多出现在后一小句,其功能主要表现为标示“表态—说明”关系的话语连接词。受目的语语言能力限制,非母语者为达到交际互动和语篇生成之目的,在交际中频繁使用“因为”,使得“因为”的某些功能发生变异。用于观点态度之后的“因为”,有一部分虚化为标界阐释单元和话题转换标记;还有个别在受阻话语后面出现的“因为”,虚化为界分重启标记,用来帮助说话人快速结束受阻局面,开启后续话语。

[关键词]非母语者;因为;话语连接词;话语标记;功能变异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17)02-0072-05

“因为”是现代汉语中表示因果关系的主要连词,其意义及用法已受到广泛关注。但综观已有研究,大都是针对汉母语者进行的。在非母语者使用汉语进行交际过程中,“因为”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关联标记。那么在非母语交际中“因为”的使用分布及功能表現是否与母语者相同?不同母语者间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何在?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

本文从HSK(汉语水平考试)口语考试录音库中提取母语分别为韩国语和英语的考生录音材料各30份,其口试分数都是4分。为研究需要,我们只选取录音材料中第二部分回答问题内容,话语类型为论述性语篇。为对比研究需要,我们就相同话题对30位汉母语者也进行访录。 我们把以上录音材料都转写成文字材料,基本转写符号如下所示:

……:转写者不能从录音上确定的话语内容;

——:音节的长时延长;

—:音节的短时延长;

P: 短时停顿;

Ps:某一时段的停顿,P后的数字表示停顿的时间(以秒为单位)。

一、位置分布及使用模式

根据语料统计,在汉韩英母语者语料中,“因为”的出现次数分别为84次、64次和77次。以上数据排除“因为”作为介词和在“是因为”中的用法。

(一)位置及分布

1前置还是后置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因为”可用在前一小句,也可用在后一小句。“因为”的前后位置主要受因果配位方式影响,即因句在前、果句在后,还是果句在前、因句在后[1](p491)。这里所说的原因分句和结果分句,也包含那些没有因果关系但具有事实——说明或观点——阐述关系的前后分句。如果语篇中前一种配位方式占优势,则“因为”出现在前一小句可能性较大;反之,则在后一小句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在通常情况下,当前后话语间存在因果关系时,主要以因句在前、果句在后配位,有时为了强调原因,也会把因句后置,这时“因为”必须出现;而当前后话语间存在表态—说明关系时,则以果句在前、因句在后为主。这时“因为”可隐可现[2](p57)。

在我们所考察的语料中,“因为”主要出现在后一小句中(详见表1)。我们认为,这一位置倾向与语料的语篇类型有关。本文语料来自HSK口语考试,试题要求学生对所提问题表明观点,说明理由。在这类以论证说明为主的语篇类型中,前后话语间主要表现为表态—说明、观点—阐述等关系。因此,其因果配位方式主要以果句在前、因句在后为主[2](p57)。这种配位方式增加“因为”在后一小句中出现的可能性。

使用频次及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汉语是主从关系标记可选择性语言,主从标记既可出现也可不出现。在表态—说明关系话语中,后置因句的“因为”可以省略[2](p58)。然而,在我们所考察的非母语者语料中,后置因句中的“因为”出现频率很高,在英韩两母语者语料中都超过70%,很少被省略。

我们认为,非母语者在“表态—说明”类语篇中之所以频繁使用“因为”,其动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人际互动需要。 在表态—说明类语篇中,说话人主要交际意图在于表达观点,阐述理由,最终使听话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成熟的汉母语使用者,从表达观点到阐述理由,前后话语间关系清晰明确,即便不使用“因为”,说话人也会相信听话人能体会和理解前后话语间关系。但在非母语者交际中,由于说话人语言能力有限,在客观上所述话语信息之间关联不足,主观上对自己的表达及表达效果缺乏自信,因此,更依赖形式标记对话语间关系予以明示,提醒听话人,并把听话人注意力吸引到后面所阐述的重要内容上,以此达到与听话人的人际互动。

(2)语篇生成的需要。在表态—说明类话语中,“观点—阐述”是构成语篇基本框架的主线,但并非所有话语信息都必须依此线索生成、推进,应根据交际实际需要,推进话题、生成语篇。但非母语者由于语言能力限制,他们在信息组织和话题推进方式上趋于单一,缺乏变通。由此“观点—阐述”这一主线便成为语篇中各个信息生成和建构最重要的方式,形成“我认为A,因为B”“我说A,因为B”“我做A,因为B”等话语模式,由此,提高“因为”的使用频率,例如:

例1:这个(P)这个行为觉得太没负责任了。(P)因为这都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管理,自己来负责。(韩)(我认为A,因为B。)

例2:有时候,在一个沙漠里面是有一点危险,因为在里面有好多这个—剧毒蛇,还有虫子。(英)(我说A,因为B。)

例3:但是我看到糖葫芦的时候,我想吃这个糖葫芦,因为我能感觉到老北京的风味儿。(韩)(我做A,因为B。)

(二)使用模式

1 三种基本使用模式

汉语因果复句关联标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常规模式[3](p411):

A式:居中粘接式:

A1:因句, g-果句(g=所以、 因此、 因而、 以致、 于是),如例四:

例4:意符和记号都是属于语素这个层次的字符,所以语素一音节文字这个名称对早期和晚期的汉字都适用。[3](p411)

A2:果句,g-因句(g=because, as, since, for),如例五:

例5:这样的怪异名师还是少点好,因为他们在间接地给学生增加负担。[3](p411)

B式:居端依赖式:g-因句, 果句(g=因为、由于)。如例六:

例6:因为有人的存在,这个世界才成为我的世界。[3](p411)

C式:前后配套式:g1 -因句, g2 -果句 (g1 =因为,由于;g2 =所以、因而、于是、因此、以致)。如例七:

例7:因为性子静的人不容易感到烦躁,所以努力学习对他们来说也就没有这么痛苦了。[3](p411)

受语言类型影响,不同语序类型的语言在因果复句关联标记模式使用上也存在差异。B式和C式倾向于VO型语言, A式倾向于OV型语言[3](p413)。

2非母语者语料中“因为”的使用模式及原因分析

根据本文语料统计,英、韩母语者在“因为”使用模式上呈如下分布(見表2)。

从以上数据我们发现:

(1)A式在英、韩母语者语料中都是强势使用模式;

(2)B式在韩母语者语料中出现频次最低,仅1次;而英母语者语料中则有10次;

(3)C式在英、韩母语者语料中都有出现,但频次都不高。

以上分布特征与汉、英、韩等三种语言类型的影响有关。汉语中因果复句关联标记三种模式都有使用,属于模式齐全型语言[3](p412)。而韩国语(OV型语言)中只使用A式,不使用B式和C式,英语(VO型语言)中A式和B式都使用,但不使用C式(详见表3)。

类型学语言学家将那些具有普遍性的、在大多数语言中均出现的结构和特征, 看成是无标记的;而将那些某种语言所特有的或只在少数语言中出现的结构和特征视为有标记的[4]( p82)。

A式是汉、英、韩等三种语言的共有模式,对于英、韩母语者来说,是无标记性结构。根据Hyltenstam标记性与迁移的假设,当相应的L2(第二语言)结构有标记性时, 学习者会迁移L1非标记性结构;当相应的L2结构无标记性时,学习者会拒绝迁移L1的标记性结构[4](p83)。因此,英、韩母语者都倾向于使用无标记性A式结构。再加上“表态—说明”类语篇类型的传信需要,使得A式成为英韩母语者语料中强势使用模式,其使用频次都超过70%。

与A式相比,B式是完全不同的使用模式。尤其是对于韩母语者而言,是标记性很强的使用结构。根据Hyltenstam假说,当相应的L2(第二语言)结构无标记性时, 学习者会拒绝迁移L1(说话人母语)的标记性结构[4](p82)。因此,韩母语者更倾向使用无标记A式结构,而回避使用B式有标记结构。在我们的韩母语者语料中,B式仅出现一例。

在英语和韩语中一般都不使用C式, 但在我们的语料中却都有C式出现(虽然使用频次并不高)。这是为什么呢?根据二语习得的标记理论,无标记的规则或标记性较弱的规则容易或较早被习得。从形式上来看,C式其实是A式和B式的杂糅,对于英、韩母语者来说,就是在无标记结构A式基础上,再加上B式。与B式相比,C式的标记性会弱一些,因此,也较容易为非母语者所接受。

随着汉语口语能力的提高,汉语作为目的语对非母语者语用习惯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我们从HSK口语考试语料中,又选取30份成绩为3分的韩母语考生语料,与4分语料进行对比考察发现,在3分韩母语者语料中,B式出现频次为0,而C式的使用频次在3分语料中也明显低于4分语料。

二、“因为”的功能及其变异

在非母语者交际中,“因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作为因果连词,标示因果关系

作为因果连词,标示因果关系是“因为”最基本的功能。但在本语料中,由于受“表态—说明”类语篇制约,该功能所占比例并不大。在韩母语者语料中出现9次,占总数的141%;在英母语者语料中出现16次,占总数的208%。

汉语中事件的时间顺序能够成为确认因果逻辑关系的一种手段。受语言经济性原则制约,人们常常在时间先后关系十分明确的句子中省略原因小句标记;反之,则不能省略[2](p57)。在英、韩母语者语料中,前后小句无论有没有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说话人都会使用原因标记“因为”,例如:

例8:我是(P2)去年(P2)寒(P2)我是去年冬天的时候来到中国的。因为刚到(P1)中国,我对中国的很多食品都不习惯,(P2)觉得很难吃,吃不了。(韩)

例9:比如说我以前的时候,妈妈常常批评我不能做饭。因为我在学习的时候,她没有教我做饭,所以长大以后也很懒着做饭或者不知道怎么做。(韩)

例10:在我的国家我们现在还没有我们现在有出现的人口的问题,特别是老岁化的,我想对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帮助人,额比如说如果他们有保险的话也可以帮助他们。恩……啊……因为我的专业是政治学,我就想对这个问题政治应该有权利就能帮助人。(英)

例11:以前在农村家庭生的孩子比较多就是因为在农村需要的劳动者比较多,但是现在,因为我们已经城市化了,而且农村已经现代化了,所以,不必须要生那么多孩子。(英)

在例8中,“刚到中国”从时间上来看明显先于“对中国的很多食品都不习惯”的结果。例九中,“在学习的时候……”也明显早于“长大以后……”。而在例10和例11中,前后小句的时间顺序则没有那么明显。

这里“因为”的使用除了能“明确、突出P作为‘话语中谈到的一个事件的原因的身份”以外[5](p227),还发挥重要的语用功能。从语篇衔接来看,使用“因为”,可以把前后两个小句以因果关系紧密连接在一起,同时,也使因果表述话语串从前面的话语内容得以自然过渡,使整个篇章紧凑自然。如例8中,前面话语信息“刚到中国”与后面的“对中国的很多食品都不习惯”之间虽然有较为明显的时间先后关系,但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联。“因为”的使用,就把它们以因果关系连接在一起,凸显这一语义关联。

从信息传递来看,在非母语者使用汉语进行论述性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所述信息间缺乏内在关联或关联不足。“因为”的使用可以加强前后信息间的关联性,明确主次信息地位,调整信息分布。在例9中,前面信息“妈妈常常批评我不能做饭”与后面的“我在学习的时候她没有教我做饭”之间缺乏内在关联性,如果不使用“因为”,会给人很突兀的感觉。“因为”的使用,明确“我在学习的时候她没有教我做饭”作为次要信息的地位,而后面主要信息“所以长大以后也很懒着做饭或者不知道怎么做”则与“妈妈常常批评我不能做饭”具有内在关联。

(二)作为话语关系连接词,标示表态—说明关系,开启阐释

在“表态—说明”类语篇中,说话人常常在表明态度、确定观点之后,对其理由进行阐释说明。具体表现为“观点/态度+因为+……(说明/阐述/解释)”。这里“因为”作为话语关系连接词把说话人的观点态度和后面的说明论述连接在一起,既标示表态—说明关系,又开启后续论述内容。该功能在本文语料中分布最为广泛。在韩母语者语料中出现45次,占总数703%;在英母语者语料中出现58次,占总数753%。

用于该功能的“因为”,其后续话语通常是对前面观点态度的详述、说明、解释等。其统辖范围可以是一个小句,如例12和例13;也可以是由几个小句组成的话语串,如例14,有时“因为”甚至可以统辖其后整个阐述段落(受篇幅所限,例句略掉)。

例12:我觉得中国的牛肉面跟韩国的牛肉面有一点P1区别。因为,中国的牛肉面P1有了香菜和一些额跟韩国人吃的P1东西、不相似的P4东西。(韩)(详述)

例13:第一次吃麻辣香锅的时候呢,我很吃惊了。因为一边很辣,一边可以很享、可以享受很多菜。(韩)(解释)

例14:这样连衣服都不洗,给父母来洗,什么去,或者送到洗衣服店去洗,这个(P)这个行为觉得太没负责任了。(P)因为这都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管理,自己来负责。但、而、但是自己都没有来管理而P1负责这个东西。应该P2应该P1太P1没责任了。(韩)(说明)

(三)作为话语标记

1 标界阐释单元

用于观点态度之后的“因为”,在非母语者交际过程中也发生一些功能上的变异。在语料中我们发现,“因为”后面常常会有其他具有相同意义功能的词语或结构同现,这时“因为”更像一个冗余成分,例如:

例15:我最爱吃的小食品是P是甜的东西。比如冰激凌、巧克力、糖这类的。因为我、我喜欢这样的甜的东西的原因是:(嗯) (吸鼻子)我有的时候很寂,很P1心情不好,我心情不好。(韩)

例16:嗯—这我最喜欢的小食品是一种韩国的辣年糕。嗯这个味道是有甜有辣。因为我喜欢吃这个食品是因为这里有甜的像我嗯回忆美好的事情。(韩)

在例15中,用于观点表态内容后面的“因为”与它后面的“……的原因是”意义功能相同;而在例16中“因为”与后面的“……是因为”在意义功能也一样。

我们认为,这时“因为” 的功能已经虚化,其身份已经从一个连接观点和阐述内容的话语关系连接词虚化为一个用来标界阐述话语单元的程序性标记,即以“因为”为界,后面的话语单元都是用来对前面观点态度的阐释。

2 语篇衔接—转换话题

用于观点态度之后的“因为”,有时紧随其后的话语内容并不是对前面观点态度的阐释说明,而是开启下一个相关话题,例如:

例17:现在开始回答第二个问题。嗯我觉得洗衣服啊洗衣服P2要自己洗。因为,我在韩国的时候不懂,还没来中国留学的时候,都是爸爸妈妈为我、帮我洗了,或者用洗衣机洗。(韩)

例18:现在我回答第一个问、问题。我最喜欢的就是中国的麻辣烫,因为麻辣烫就是四川菜。嗯,四川菜的小P2食品,(P)嗯,麻辣烫是很辣的。(英)

在例17中,“因为”之后叙述自己来中国留学之前的生活。例18中“因为”之后简要地介绍麻辣烫的产地、味道特点等。这两例中“因为”后面的话语内容都没有对前面的观点态度做直接的论证说明。也就是说,“因为”前后的话语内容已不存在“表态—说明”关系。这里“因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话题转换功能。

我们认为,用来标界阐释单元和话题转换功能的“因为”是从标示表态—说明关系开启阐述功能的“因为”变异而来,该变异与“因为”在非母语者“表态—说明”类语篇中的高频使用有关。如前所述,受目的語语言能力限制,非母语者为达到交际互动和语篇生成之目的,在“表态—说明”类语篇中频繁使用“因为”,且“因为”多出现在观点态度之后,用以开启后续阐述内容,表现为“观点/态度+因为+阐述”模式。由于“因为”在上述语境条件中的反复使用,使交际者对它原有的语义刺激变得越来越迟钝,直到停止。它原来作为“表态—说明”类话语关系连接词的语义功能也通过“解脱”“解脱”指的是一个工具性行为变得跟它原来的主要动机相分离,从而自由地表达信递功能,并进一步获得意义,变成一个符号。过程演变分化为从语境中可以推导的程序性功能——标界阐释单元和话题转换功能。

3界分修正

在我们的语料中,当说话人遇到话语输出不畅时,也会使用“因为”来快速结束前面话语迟疑现状,开启后续修正话语。这时“因为”的功能主要用于界分修正,例如:

例19:纽约市有美国最好的作者们,记者们,作家们,艺术,艺术们等等。我觉得这,这样的大城市P 额——P 有很多P因为有很多那个额—活动可以做,额——引起很多人来,很多人来,额——然后P这些很有意思的人额——P跟他们交流。(英)

例20:(嗯)我喜欢冰激凌的理由是有几个,(嗯)(嗯)第一个理由是我先(嗯)我(P1)因为我住在(P1)我第一次来中国来的时候,我真的受不了北京的天气,因为太热。(韩)

我们认为“因为”的界分修正功能是从标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因为”变异而来。 “因为”在标示因果语义关系的同时,还可以使小句之间的界限更加明确,主次信息分布更加明显。当话语输出遇到障碍时,说话人就是利用“因为”的这一语用功能,把修正后话语与前面的受阻话语界分开,从而开启后续话语内容。

(四)小结

在非母语者交际过程中,“因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标示因果关系和表态说明关系,后者还兼具开启阐释功能。受“表态—说明”类语篇类型的影响,后一功能在本语料中占绝对优势。在具体语用过程中,“因为”的功能也发生一定的变异。用于观点态度之后的“因为”,有一部分虚化为标界阐释单元和话题转换的程序性标记;还有个别在小句中间出现的“因为”,用于界分修正前话语和修正后话语,从而开启后续话语内容。

综观“因为”在非母语者交际中的功能,从标示因果关系的逻辑连接词到标示表态说明关系用于开启阐释功能的话语关系连接词,再到变异后的话语标记,形成一个“因为”的语法化连续体。我们认为,以上演变主要是受到交互主观化和频率机制的影响。由于交际互动和语篇生成的需要,“因为”在非母语者交际中得以高频使用,使其在功能上也发生一定的变异。

三、结论

在非母语者使用汉语进行论述性交际过程中,“因为”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语篇连接词。受语篇类型和语言能力的影响,“因为”多出现在后一小句中。同时,其标记使用模式又受母语语言类型的影响,在英、韩母语者语料中都以无标记模式A式“果句, 因为—因句”为主。其功能主要表现为标示表态—说明关系。在非母语者使用汉语进行交际过程中,“因为”的功能也发生一定的变异。用于观点态度之后的“因为”,有一部分虚化为标界阐释单元和话题转换的程序性标记。还有个别在受阻话语后面出现的“因为”,用于快速结束受阻局面,开启后续话语的标记。

[参考文献]

[1]李晋霞论“由于”与“因为”的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11(4)

[2]高再兰前后置“因为”的隐现及功能差异[J]汉语学报,2013(2)

[3]储泽祥,陶伏平汉语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与“联系项居中原则”[J]中国语文,2008(5)

[4]王鲁男标记性与二语习得[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1)

[5]郭继懋从光杆与“因为”的区别看“因为”的作用[J]南开语言学学报,2004(2)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语言学博士)[责任编辑陈默]

猜你喜欢

话语标记
微博中话语标记语“简直了”探析
客套话“不好意思”互动话语功能探析
话语标记的主观化分析研究
小说《围城》中填充类话语标记“呃”的用法研究
浅论现代汉语构式“毫无疑问”
话语标记在广告语中的运用及其效应
“好家伙”话语标记分析
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话语标记的应用及编写建议
电视选秀节目导师抢人环节话语分析
留学生汉语话语标记的学习情况调查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