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致用竹刻人生
2017-05-30何晶
何晶
艺名竹舟,1966年生,江苏常州市人氏,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高級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常州市留青竹刻非遗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行业协会理事,常州市艺术学校客座教授,民盟会员,徐氏竹刻第三代传人,专业研究竹刻传承与发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这,就是“物以致用”。当竹刻与茶则融合,呈现的是一种对艺术的思考,表达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沈华强
与沈华强老师的正式接触,得从开始准备呈雅堂的“物以致用”——沈华强竹刻茶则展说起。也许是人固有的想法,当提到留青竹刻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臂搁、笔筒,还有折扇。而与沈华强老师的见面,却让我对竹刻、对艺术,有了颠覆性的改观。未见其人,先观其“则”
有人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里打破就是生命。这句话,在我第一次看到沈华强老师作品的时候,突然就从脑子里“蹿”了出来。
那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某天,在朋友那喝茶,看到朋友的茶席上,摆放着一套竹制的茶则,素雅且別致。打听之下才知道,这套竹制茶则,是沈华强老师的作品。“他正在尝试将竹刻与茶则融合到一起,然后让很多人能够通过使用它,从而让更多人接触到竹刻,了解竹刻。”朋友如是说。
竹刻与茶则的结合,打破了以往竹刻一般只具有观赏性和收藏性的特点,增加了实用性。虽然还未与沈华强老师见过面,但在看到他的竹刻茶则时,就已经想着,如有机会相见,一定要问问他的创作源头究竟来自何方?
打破惯性思维,不做操作工,而是创作者
没想到的是,在不久的以后,我有幸前去徐氏竹刻工作室拜访了沈华强老师。走进工作室,工作室内各种状态的竹子被摆放在了各个工作区域,有些展示柜内,也摆放着沈华强老师不同时期的作品,但留青竹刻的作品中,最多的还是各种图案的臂搁。这些作品的精美程度,不用多说,一看便知。
可有时,在艺术创作中,惯性思维似乎也禁锢了作者的思想。当作者沿袭着传统的脉络,好不容易将传统工艺一点点琢磨透彻,一点点传承下来,再将它们表现得淋漓尽致。经过这样的一些步骤,已经称得上精益求精,所作之作也称得上上乘。
“但很多传统,往往也会让我们受限。”沈华强老师说道,所以,当他们拿到竹子的时候,一开始就是看竹子的“形”好不好,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可以开出好料,做臂搁。“然后料选好了之后,就选择一些名人的字画进行‘刻画。很多时候,在做竹刻时,不像是创作,更多是机械式的操作。”
沈华强老师认为,将竹刻和茶则结合到一起,其实是打破大家惯性思维的创作方式。你也许好奇,这里面有哪些突破?
据沈华强老师介绍,首先,从竹子的选择上来说,在用竹子做茶则时,并不一定要选用完全规整的竹片,有些原先在很多创作者手中要丟弃的“异形竹”也可以利用起来,这在竹子资源的充分利用上,就打破了以往的选材标准;其次,不是单一的做临摹工作,而是在“刻画”前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设计,最后将自己的创作呈现出来。“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创作者。”
艺术来源子生活,归去之路仍是生活
说到这次的茶则作品,如果单从传统的角度去看,那么这些作品仍然是一个个臂搁,但是沈华强老师完成的这些“翻转”,让人发现,从臂搁到茶则,原来艺术的变身就在一瞬之间,不过却是变出了新的世界。
“在我看来,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它自然最后还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的。这就是所谓的‘物以致用。”沈华强老师表示,在古代,臂搁、笔筒和折扇等几乎是文人的一些生活用品和器具,是比较普遍的。所以它们在那个时候就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那么自然而然会有很多人在这上面进行创作,艺术也就随之而来。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以前的生活用品逐渐被很多东西所取代,它的实用性就慢慢在减弱,直到现在,逐渐成了很多人眼里束之高阁的艺术品。“如果再继续让它们被‘束之高阁,相信不久以后,它们将离大众的视线越来越远,甚至消失。”沈华强老师说道,但是如果逐渐将它们与现在的一些生活方式结合,让更多人的人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能经常接触到这些,那么艺术也就得到了传播,成为了大家生活中的一份子。“我觉得这样的关系才够‘牢靠,如此一来,大家也会不断的在生活的进步中将艺术提升,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后,艺术才能永恒发展。”
用作品和你谈人生
沈华强老师曾说过:竹本普通,关注便有生命,如深爱之,则生命鲜活。有时技法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理念。“并不是说技法就不重要了,其实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恰恰是在技法成熟之后,其实和我们生活中的有句话是一样的——熱能生巧。”
在展览上,站在沈华强老师的诸多作品前,细细品味,你能感受到他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那些理念。似有种与你的心灵感应,也许你没有完全明白,但你也会觉得感受到了七八分。
比如“蜗牛”系列,从《初生》开始,到最后的“空壳”,沈华强老师用蜗牛比喻了人从出生开始的一生,几个人生的重要节点,就通过蜗牛的各种状态及情绪,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看着这些作品,你会发现,沈华强老师通过艺术的手法,将作品呈现于我们的面前,到最后,讲述的是我们或是听说的,或是亲历的故事,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和这些作品进行着对话,也许也是在和我们自己对话。共鸣,在某件作品前,就这样突如而至。记者手记:
有些人,对于艺术的态度是热爱与狂热;但有些人,对于艺术的态度是宁静与深远。沈华强老师似乎属于后者,也许还裹挟着一些“出人意料”。
就像翻开沈华强老师的微信朋友圈时,你会发现,他的生活,与竹“节节相扣”。不是竹子在某天进入了他的生活,而是竹子本来就在他的生活里。就像他对待艺术,不是在不断地追逐它,而是从生活中感悟它,自然而然地去表现它,让它以生活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竹刻与茶则的融合,是工艺美术界的一次尝试,而这样的尝试,却能够引发人们对艺术的更多思考,有了这些思考,这次的竹刻茶则展,才算是有了一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