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丹寨县产业扶贫的“三带”模式
2017-05-30杨冠英
杨冠英
摘要 介绍了丹寨县围绕“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贫困户”的“三带”模式开拓的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之路,详细阐述了丹寨县以生猪“代养”模式、哈密瓜扶贫模式、姬松茸种植“一户一棚”模式为代表的成果显著的“三带”模式,认为该模式能为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提高产业扶贫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产业扶贫;模式;利益联结;“三带”模式;脱贫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8-0231-02
Abstract The “Three driving” model of scientific poverty control,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ffective way was introduced in Danzhai County, which around the “brand driven industry,enterprise driven base,cooperatives drive poor households”. Some representative and remarkable“Three driving”model were expounded in detail, such as the model of breeding pigs, Hami melon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and the model of “A home in a greenhouse”planting Agaricus blazei. Thinking of the model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creasing the industry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industry.
Key words Industry for poverty alleviation;Model;Benefit relation;“Three driving” model;Shake off poverty
近年来,丹寨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贫困问题仍不容小觑,脱贫攻坚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016年丹寨县减少贫困人口7 914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23.8%下降至18.94%,7个贫困村出列,所有空壳村全部“脱壳”,并已按照省定标准实现整县摘帽,但全县还有3.07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艰巨。
丹寨县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积极创新产业扶贫模式[1],围绕“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贫困户”的“三带”模式努力走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之路,已取得一些成功经验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且成效显著的生猪“代养”、哈密瓜种植、姬松茸种植“一户一棚”的“三带”模式,逐步做到村村有合作社,户户有产业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这将有望为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提高产业扶贫水平提供参考。
1 丹寨县的产业扶贫模式
随着扶贫开发已进入冲刺期[2],大力发展产业来带动经济增长是丹寨县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产业扶贫是传统“输血式”救济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3],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4]。近年来,丹寨县为了更好地带动全县经济增长,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全县聚焦产业脱贫之路,着力破增收之困,精准实施产业脱贫,构建了“企业、产业、贫困户”三者之间新的利益联结联动机制,创新实施了覆盖一二三产业的“三带”产业扶贫新模式。以品牌带产业,借助优势品牌力量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破解产业发展之困;以企业带基地,提高产业扶贫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让农户和贫困户在扶贫产业链条上实现增收致富,破解“丰产不丰收”和“谷贱伤农”之痛;以合作社带贫困户,建立县乡村三级合作社,鼓励贫困群众利用土地、技术、资金、劳务等要素入股合作社,且全部明确贫困户在合作社和产业链中的角色和利益比例,破解贫困户增收之难[5-6],全县161个村现已按照村社联建机制成立了村级扶贫专业合作社。
2 成功经验
丹寨县产业扶贫已取得一些成功经验,并因地制宜地形成一些以生猪“代养”模式、哈密瓜扶贫模式、姬松茸种植“一户一棚”模式为代表的成果显著的“三带”模式。
2.1 龙泉镇生猪“代养”模式
为解决边远村寨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到丹寨县城后的产业及就业问题,增加贫困群众的就业机会,逐步实现“以岗定搬、以产促搬、以业稳搬”,创造稳定的就业门路,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因地制宜地發展了生猪“代养”模式。
2.1.1
模式简介。生猪“代养”模式,即丹寨县龙泉镇组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抱团参与丹寨县绿宝种养科技有限公司的易地搬遷生猪养殖扶贫基地中进行生猪“代养”的组织运行方式。该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实行统一圈舍建设、统一猪苗供应、统一饲料供应、统一技术服务和统一支付报酬的“五统一”来解决边远村寨贫困群众搬迁到县城之后的就业及增收问题。绿宝公司选择距离移民安置点近、方便群众就业的养殖点,由养殖点所在村投入村集体经济修建圈舍等养殖基础设施,搭建产业就业平台,由绿宝公司提供仔猪、饲料、兽药、技术服务并承担养殖和市场风险,再由村合作社组织贫困户与绿宝公司签订“代养”合同。
2.1.2
利益联结。公司与代养贫困户建立了“公司负责养殖成本,承担养殖风险,贫困户获得劳务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由公司负责繁育仔猪后提供给贫困户集中代养4个月,达到115 kg后由公司统一回收销售,按每头支付230元给贫困户作为代养报酬,每头支付10元给合作社作为村集体固定资产的收益。另外,以每头猪115 kg为基数,超出部分由公司按毛猪市场价奖励给代养户,不仅体现多劳多得,还增强贫困户责任心(图1)。
公司2016年在龙泉镇马鞍村现有12栋圈舍用于移民搬迁贫困户发展生猪“代养”,贫困户每年养殖2.5批,每批存栏2 400头(12个圈舍200头),采取轮班喂养的方式,4户贫困户参与一个圈舍养殖,每户每年只参与2.5个月的轮班喂养,每年在生猪“代养”上至少可获得收入28 750元(500头230元=115 000元,115 000元÷4户=28 750元),最少可解决48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同时,马鞍村的村集体固定资产收入每年每个圈舍5 000元,12个圈舍年收入60 000元。此外,贫困户们每户每年只参与2.5个月的轮班喂养,余下时间还可从其他就业渠道,真正让贫困群众多渠道参与产业就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2017年绿宝公司还在排调镇也改村、甲石村和扬武镇洋浪村等成立村级产业扶贫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运作,分别建立了生猪“代养”基地,签订1万头生猪“代养”合同,带动200余户贫困户就业,实现收入230万元。
2.2 干改村哈密瓜扶贫模式
为加快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干改村在2016年成立村级产业扶贫合作社,合作社流转土地24 hm2,并将在海南三亚打工长达10年的青年请回村加入合作社,带领全村贫困群众种植哈密瓜、蔬菜。2016年试种植哈密瓜30个大棚,干改村哈密瓜产量、品质都非常好,且“丹寨哈密瓜”可以成功错开海南、新疆哈密瓜的旺季,市场价格走好,收益较明显。
2.2.1
模式简介。干改村村两委采取“公司+村两委+扶贫专业合作社+基地+种植农户”的运营模式发展哈密瓜种植,由公司负责为合作社提供种植管理技术、哈密瓜苗,进行哈密瓜收购及销售;村两委则负责种植基地的土地协调,并对村集体经济运作情况进行监督;合作社负责建立哈密瓜种植基地且“统一技术、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户则通过加入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参与到哈密瓜种植中来,对哈密瓜进行集中管理。
2.2.2
利益联结。2017年干改村贫困户全部加入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重点实施哈密瓜种植项目,合作社通过社员入股资金40万元,并申请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省政府办公厅帮扶资金55万元,共计145万元资金发展哈密瓜种植项目,项目规模300个种植大棚,覆盖50户农户,其中包括22户贫困户。哈密瓜每年种植2季,每个大棚年产1 500 kg,市场价6元/kg,每个大棚年收入9 000元,除去种植成本5 500元,每个大棚年利润3 500元,300个大棚的年产值为270万元,可实现利润100万元。合作社按照“谁入股谁受益、谁管理谁受益、多劳多得原则”,将壮大村集体项目资金按入股比例收益35万元,采取“1135”分红,即10%(3.5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分红,10%(3.5萬元)作为合作社运转工作经费,30%(10.5万元)作为合作社入股社员分红,50%(17.5万元)作为贫困户分红,每户贫困户可分红8 000元。同时,基地每年可提供5 000人次用工,长期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每年务工收入可达10 000元;此外,贫困户每户平均流转土地1 333~2 000 m2,土地租金年收入2 000元左右。最终贫困户可从土地流转收入、合作社收益分红、劳务收入三方面增加收入,参与农户户均增收20 000元。
2.3 红岩村姬松茸种植“一户一棚”模式
2.3.1
模式简介。红岩村两委与丹寨县葆鲜农业科技开发公司采取“公司+村两委+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姬松茸基地。通过公司与村两委签订鲜菇订购协议,并指派2名技术员长期蹲点进行技术指导,保障技术和销售;合作社负责产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收购、产业用工、产品销售、基础设施等事项的统一协调,提高建设效益并减少成本;村两委则负责产业基地的土地协调,处理矛盾纠纷,争取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入股合作社,并对村集体经济运作情况进行监督,从而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户负责具体的生产事宜,按照“一户一棚”明确到具体农户,合作社规定管理绩效,达到成本目标产量后,超出部分为农户收益,不断激发农户管理积极性,相互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2.3.2
利益联结。2016年建成30个标准大棚,2017年新建45棚,产业共带动35户农户参与发展,其中贫困户14户,还有效解决了红岩村包括20户贫困户在内的50户农户的常年就业问题。根据2016年的生产情况,每个大棚年产鲜菇5 000 kg左右,按8元/kg,一个大棚总产出4万元,扣除投资成本2万元后,平均利润每棚2万元,按此产值计算,一户贫困户种一个大棚即可脱贫,种2个大棚即可致富。根基村两委和合作社的入股协议,村两委在2016年获得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
2017年丹寨縣扬武镇姬松茸种植“一户一棚”模式已在全县推广,带动该镇周边村寨和排调镇等乡镇已扩建大棚120个,带动贫困户120户加入到姬松茸产业发展上来,形成以红岩村为中心的姬松茸产业经济圈。
3 总结
总之,丹寨县的产业发展有助于积极应对乡村的贫困现状,为全县的脱贫攻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业扶贫“三带”模式不仅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更引导了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把“要我脱贫”的传统落后观念转变为“我要脱贫”的积极进步观念。随着国家审计署、万达集团、省政府办公厅、省审计署、贵州银行、杭州市滨江区等对丹寨县定点帮扶、对口帮扶和社会帮扶,必将对丹寨县各项产业的大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丹寨县的产业扶贫带来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 胡锡茹.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13(5):109-111.
[2] 叶慧,李俊杰.边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6(5):18-23.
[3] 王玉林.精准扶贫背景下西部农村地区产业扶贫模式探究[J].南方农业,2016,10(35):52-54.
[4] 白丽,赵邦宏.产业化扶贫模式选择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以河北省易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例[J].河北学刊,2015,35(4):158-162.
[5] 龙永华.精准扶贫视域下湘西州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5.
[6] 杨雪.探索农业产业精准扶贫之路:“中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研讨会”在京举行[J].农经,2016(8):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