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学结合”范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

2017-05-30牛建平李英平周敏贺丹薇

高教学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牛建平 李英平 周敏 贺丹薇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事关大学生身心健康及全面的发展,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因此,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问题历来成为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试图从理念变革、目标定位与成果实效三个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希望能对深化政治课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4-0171-03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t is related to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the country. Therefore, solving problems of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theoretical researche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rom three aspects: innovation of idea, the orientation of targe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ults. Hope it can play a valuable role i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of political courses.

Keywords: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reform in education

教高【2006】16號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向性和前瞻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增强新形势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基于“工学结合”范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实性反思与创新性构建,对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具有时代性和重要性。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现状分析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只有在反思中才能发现问题,也只有在反思中才能形成发自内心去改革教学的动力。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所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教学应该在反思过程中,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学校教育与学生思维与能力上存在着缺失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辩证思维的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经验缺乏;人际关系、领导学等相关知识欠缺等方面。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实性反思

(一)从理念变革上,“大道理”演绎“小道理”,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

常言道,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老师。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没有兴趣的原因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没有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着力点。如: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后练习不能激活学生学习的持续动力等等,这样就必然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堂效果是: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

要想彻底扭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这种现象,推进教学改革成功,真正实现学生“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作为教师就必须把改革的着眼点放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上。因为“学习兴趣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并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新的学习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拉扎勒斯研究发现,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较智力高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要突出”。

主要表现在:第一,刺激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就是驱动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兴趣、爱好、信念等。”[1]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未来就业需求,未来工作能力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起他的学习需求。第二,刺激学生的成就需求。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需求作为最高级别的需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课后实践活动,给学生安排实践所学理论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能在成功实现中获得这种高级满足。譬如可安排学生课后策划安排研讨会等。第三,关心学生的缺失需求。依照马斯洛的理论,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有时可能与缺失需求有关,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而且当学生的知心朋友,走入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了解他们所需所求,以情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从目标定位上,授人“鱼”转向授人“渔”,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1. 目标是人生的动力,追求使梦想变成现实

解决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对于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偏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教育功能,导致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偏见,即政治课就是“说教课”,只讲大道理,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分析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出了偏差,没有找到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自我需求的结合点。亦即学生看不到学习这门课程对自己未来人生之路的意义何在,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又是什么。

“美国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机的毕业生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25年后,再次调查其结果显示:当年3%的人有清晰且长远的目标的人,几乎每个人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与精英”。[2]这再次证明了明确的目标对人生是何等的重要。大學时代,是青年人目标确立的时期,强化他们的目标意识,让他们在追求中把梦想变成现实,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而且对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通过研究,再次厘清本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目标定位,并通过与学生课上交流、课后实践,明晰每一章教学内容最终要实现学生在哪些能力上的提高,以期达到学生明确目标,形成梦想并变为现实的追求动力。

2. 方法是人生的钥匙,实践使知识变为能力

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尤其在网络时代,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对任何问题的无知与无助,均可通过网络借助他人的帮助找到答案,使疑问获释。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比通过识记掌握更多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主题与中心任务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正如中国古人所言,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加拿大媒体怪杰麦克鲁汉曾说过:“不会学习是一种罪恶。”而“学会学习”则是教育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阶段的观念转变,其本质是创造性学习。未来社会“学会”只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工匠”,“会学”才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师”和“知识劳动者”。

实践是学习知识的直接来源,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高职教育倡导“工学结合”的今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面临怎样实施“工学结合”的问题。过去在教学中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身就是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问题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人们一直没有找到与实践的结合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一定要在实践教学上做足文章,将抽象高深的理论,具体化到学生身边的实践、未来就业的实践和成就一番事业的实践。

(三)从成果实效上,解决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须从“知识需求”向“能力需求”转变

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长期不能解决实效性、针对性,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变“知识传授观”为“能力形成观”。我们知道,“知识传授观”下形成的说教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学的模式,其教学效果只能是枯燥乏味,收获甚微。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必须适应学生,从学习模式上由“知识需求观”向“能力需求观”的转型,善于在教学活动中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寻求突破,实现变革。

变革的方式在于从“大道理”中演绎出“小道理”,开发出与学生未来就业、学习、生活与工作紧密相关的能力点。比如,我们可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程进程”中挖掘出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点,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理论学习内容中挖掘出战略思维能力,尤其是和学生未来更加密切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点,从“国际外交与策略”内容学习中挖掘出“个人社交”能力的培养点等等。

应用的技巧在于突出重点,对所学内容进行取舍。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在章节安排上,有些知识点有交叉,这就要求教师在能力挖掘时,对于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重点的取舍确定,如“毛概”教学“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其重点就在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因此,我们把学生的能力培养点就放在了认清事物的本质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前提,抓住主要矛盾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关键上,并紧紧围绕这个思想观点设计开展教学活动。针对本章教学内容中的“共同富裕”与第八章的交叉,就将其放在了第八章。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能力需求点越多,学习的兴趣就越浓,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发散思维去努力挖掘每一个章节中所蕴含的能力培养点。也只有这样以能力培养为牛鼻子,才能促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欲望,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工学结合”范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创新性构建

(一)回归教育规律

知识来源于实践,它的形成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对于知识或理论观点的传导,也应遵循此规律。但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我们恰恰相反,不能使具有指导意义的抽象理论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与现实中,使理论教育缺乏在学生心目中的共鸣。现阶段我们在市场上见到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生活中的政治学》等书籍的出版与发行,拉近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我们应从这类通俗的理论书籍中得到启迪。教学中我们也就此方法应用到讲课中,比如,在实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一章时,运用演绎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是“人民”,让学生经过思考,演绎到企业生存与发展依靠的是“团队”,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依靠“人脉”。让学生在感知“大道理”的同时,也深知此道理就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从而实现高深理论的生活化、现实化,让教育回归到其原有的轨道。

(二)倡导工学结合

即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这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也是毛泽东所倡导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在实践中的与时俱进,更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学习中的具体化。

有人说,思想政治课不能开展工学结合,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其实,思想政治课尤其是高校开设的“毛概”课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它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所传导的知识与思想,对于每一个人步入社会健康成长与成就一番事业,均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教会学生一种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体会理论的伟大之所在。正如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 [3]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中的工学结合,旨在传授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造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与品行。只要我们善于通过实践这一实施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演化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未来工作的结合,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达到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又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从而真正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倡导的“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精神要求[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工学结合”,意在课内“大理论”与“小理论”的结合;课外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学院文化、社团活动、班级管理的结合。如,在课后,可安排学生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如在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章时,给学生安排了课后辩论,题目是“经济与道德的天平,在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应偏重于那一方?”,通过思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论指导的意义与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善于活化课堂

充分利用政治理论课丰富多样的案例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分析中拓宽思路,逐步形成能力。

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一些音像资料片断,展示一些图片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情境,极力营造回归到现实中的情景氛围,让他们在是与非的价值评判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变换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变化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导学功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如可采用分组讨论法,就所学内容进行主题研讨,教师进行点评,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树立正确的观点;也可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安排学生课下进行某一主题的研究,教師进行课下指导,课上安排学生进行交流,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收获成功的基础上,掌握所学内容;也可采用课堂辩论法,把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安排成一场课堂辩论赛,如在讲授第七章内容时,可安排一个以“正方:改革是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的主题辩论赛,让学生在争辩中明辨是非。

(四)实施成功教育

选择教学内容中隐藏丰富做人道理,做事原则的章节,安排学生在课后去实践、去体验。这样,一方面能促使学生从体验中感知自己行为与所学理论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学习理论的兴趣与冲动。如,在实施第十四章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这一章教学内容时,可安排学生开展一场社交原则研讨会,让学生从国际战略国家的外交政策学习中,领会作为一个人时时刻刻也面临与人交往的问题,人与人的交往与国与国交往原则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从中受到何种启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安排建立一个新的朋友的任务,让他在完成任务中去体验理论的指导作用,以此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若要实现在人才培养中所确立的课程目标定位,必须注重理念上的变革,从“大道理”中演绎出“小道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目标的定位上,从授人“鱼”转向授人“渔”,促使“知识”转变为“能力”;方法设计上,让“课堂学”叠加“课外做”,“讲授法”让位“行动法”。

参考文献:

[1]郑日昌,伍新春.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2]赖晓桦.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7.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5]李连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效、问题与对策[J].高教学刊,2015(21):121-122.

[6]郑千千,詹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探析[J].高教学刊,2016(08):86-87.

[7]安彦玲.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我见[J].高教学刊,2016(06):105-10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