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7-05-30张月芳

科技风 2017年2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

摘 要:政治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大重要工具。生态问题遇到政治因素即形成了生态政治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最早发生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其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丰富生态政治思想,对指导中国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铺天盖地的“绿色革命”在全中国展开。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政治力量的建设。生态政治就是借助政治力量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想是生态政治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

(1)人与自然关系的存在。马克思从存在论的角度分析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人与自然是部分和整体、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人类发展来源并依靠整体,就必须服从整体,尊重整体。(2)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人类实践,让自然界人化,让人类不断被自然化。“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兩者相统一,是人类实践的结果,也是人类实践能力的体现。人类发展这种本质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必须使主客体统一协调发展。(3)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马克思认为,人类与自然的主体与客体不可分离,正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价值,这种互动使自然满足人类需要吗,离开自然界的人类发展是不可能和毫无意义的。

(二)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根源

(1)生产方式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最原始的资本积累本是暴力获得。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这种利润极大化的生产方式让工人接受无节制的剥削,让自然资源被无限开发。马克思指出,“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也是提高利润率的手段。”

资本家对有意识的工人阶级,如对待无意识的动物,进行生理和心理双重压迫,这是资本主义危机发生的第一根源。

(2)资本主义的制度根源。恩格斯说,资产阶级,不管他们口头上怎么说,实际上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当他们能够把你们劳动的产品卖出去的时候,就靠你们的劳动发财。

资本家将科学技术变成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强有力工具,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科学技术,这对生态环境是致命破坏。

(3)建立共产主义实现生态政治。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共产主义是实现工人阶级与生态环境共同解放,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理想的自由王国,是实现生态政治的最终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观的当代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想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人与自然关系,找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为人类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奠定了理论基础。生态政治思想引起人们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形成生态价值观等;许多专家学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与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对应,展开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等一系列研究,丰富了生态文明理论。(2)推动政治学理论发展。生态政治既涉及自然生态系统的相关政治活动,也涉及人类政治系统内部生态,是传统政治理论的丰富和升华。生态政治既涉及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帮助,并广泛地拓展到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以及每个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公民,更体现多数民众参与的民主性和公平性。(3)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生态危机的解决需要共产主义,而资本主义危机需要社会主义去解决。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实行植树造林、治水改土思想开始,到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五代领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想被党的历届领导人继承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中功不可没。

(二)现实价值

(1)指导生态文明政治体系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想在理论上指导了我国历届党的领导人进行生态保护的实践,包括从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到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的重要位置,再到制定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许多具体举措等。(2)指导生态政治体制的建立。生态政治观会优化政治结构,完善国家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也给生态政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生态政治的普及可推动民间生态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通过开展生态活动,指引人们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观启示下的中国生态政治实践

(一)树立生态政治价值观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受资本主义社会扭曲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影响很大。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时代,政治观应由传统政治观向生态政治观转变,将生态放在与人平等的地位,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资源观和“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永续发展观,大力倡导绿色GDP的发展观念,提高全民生态政治发展意识,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完善生态政治法律体系

我国在2015年已经开始执行史上最严格环境保护法。生态政治法律体系的建设方面,应该明确政府责任,以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为基础,遵循生态发展客观规律,制定出一套生态政治的专门法律,完善基础法律,弥补缺失的生态理念,明确各级责任,建立生态政治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保障生态政治法律顺利贡献于生态文明建设。

(三)完善生态政治民主机制

生态政治民主机制是实现生态民主建设的重要保障,政治民主和公民参与是生态民主政治实施的内在要求。生态政治政策的制定、执行和修订过程须接受广大民众监督,同时须构建政府、专家和群众沟通的有效机制和信息平台,比如生态经济学年会等。公民具备生态政治意识、参政议政意识,切实参与到生态政策制定过程,形成开放民主的生态政治制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7.

[5][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M].郇庆治译,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6]韩欲立.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范式:范畴与结构[J].贵州社会科学,2017(8).

作者简介:张月芳(1990),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中共重庆市合川区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