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生态要素的城市开放空间布局方式分析
2017-05-30杜文杨
摘要: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中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合理布局开放空间不仅能展现城市文化氛围、丰富居民日常休闲空间,还能帮助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为城市可持续低碳发展提供生态保障。本文着重从生态建设角度分析城市开放空间的布局方式,探索现有的较为合理的城市开放空间模式,展望我国今后的城市开放空间布局形式。
关键词:城市开放空间生态定位布局方式
1 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
开放空间原是一种民主讨论的形式,而现代意义的开放空间通常是指城市边界范围内非建筑用地空间,主体是绿地系统,一般包括山林农田、河湖水体、各种绿地等自然空间,以及城市广场、道路、庭院等自然与非自然空间[1]。是一种在城市中让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交流、沟通,为城中居民服务的开敞空间。城市开放空间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日常活动和人际交流的需要,更能在生态层面上起到改善城市小气候、为本土生物提供栖息地、美化城市形象等功能,对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城市开放空间在生态建设层面的定位
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主体的绿地系统,可以称得上是城市的“绿肺”,对城市生态格局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有对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等的影响。
城市水体作为一种景观类型,是城市景观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对城市水体有一定影响,从而产生城市水环境负效应[2]。现实中的城市开放空间,往往都由大面积不透水的硬质铺装、高出路面的少许绿化构成,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城市中自然的生态过程。就水循环这一视角来看,理想意义上的城市开放空间应能让雨水自然下渗、能轻度自我净化、补充地下水,且能在雨量突增的情况下,分担一部分城市排水管网设施压力的能力。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人类活动频繁、干预强度大,生态系统脆弱,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凸显,已经成为制约成都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3]。城市空间中硬化路面越来越多,建筑密度越来越密集,人口的不断增加等因素,使得城市在成为人类文明结晶源泉的同时成为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大规模的城市用地,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使得城市开放空间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逐步凸显。利用城市开放空间,降低某一地区乃至某一片区的建筑高度,来形成城市的“风道”,引入城市外部的自然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升人居生活水平。
城市的不断扩展,需要道路系统的大幅扩容,而城市道路往往是城市噪声、废气等污染的源头。在现有声源无法完全禁止的情况下,城市开放空间对抑制噪声的扩散有很好的作用。在城市開放空间中设计成片树林可使噪声因散射而明显衰减,从遮隔和减弱城市噪声的需要考虑,配植树木应选用常绿灌木与常绿乔木树种的组合,并要求有足够宽度的林带,以便形成较为浓密的“绿墙”。
3 城市开放空间发挥生态作用的布局方式
基于城市开放空间在生态建设层面所应具有的功能,城市开放空间建设过程应多设计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地下蓄水池等。一方面能够实现雨水的收集与再利用,另一方面也能在市政排水管网排水压力过大时起到分担部分水量的作用。在城市建成区中,海绵城市体系的布局以点状、线状为主,结合城市改造、利用较少的用地集中解决问题,针对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体系的布局可更加全面化、多元化[4]。正如海绵城市中所提倡的布局,城市开放空间应在考虑城市综合发展布局需要的同时,以“点状”、“带状”等形式,布置在城市当中。使其不仅仅发挥生态功能,更能满足居民的实际使用需求。
在城市开放空间布局选择上,不仅仅应遵从城市规划发展的需求,更要考虑社会专家学者、住地居民的意见。在设计具体的城市开放空间布局时,应对原生态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在建设过程及后期最大限度恢复乃至再现当地的自然生态景观。城市由于地理区位的独特性,其内部的城市开放空间建设模式无法轻易借鉴,应该在了解城市本身气候区与当地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后,制定一套适应城市发展特征和生态建设需要的布局形式。
4 城市开放空间布局展望
城市开放空间对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优化城市居民人居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开放空间将会在城市中设立,成为反映相应城市文化、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等信息的城市印记。人们对城市开放空间的布局要求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而不断提升。因此,城市规划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城市开放空间的布局研究,让开放空间与城市成为统一的环境整体,更好的服务于人类与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蔚芳,李王鸣,皇甫佳群.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标准研究[A].城市规划,2016(40):7480.
[2]黄硕,郭青海.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水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14(12):31423150.
[3]彭文甫,周介铭,罗怀良,杨存建,赵景峰.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空气环境效应的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2017(4):8791.
[4]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6):2125.
作者简介:杜文杨(1996),男,汉族,浙江义乌人,浙江农林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