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精准双创教育反思与对策

2017-05-30杨新娟,杨峰,高建中

高教学刊 2017年22期

杨新娟,杨峰,高建中

摘 要:精准双创教育的目标取向是社会需求导向、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支撑和广谱式教育范式。当前高校双创文化建设不足、双创教育特色不鲜明、师资队伍不强、产学研协作机制不健全。为此,精准双创教育的对策是:优化精准双创教育环境、充实精准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精准双创教育课程和强化精准双创教育协作办学。

关键词:精准双创教育;广谱式教育;产学研协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2-0043-03

Abstract: The goals of the precis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re the orientation of social demand, the target of comprehensive talents training, the foundation of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e model of university-wide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present needs to be precised, for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emerge either fro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stem of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r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stems as interactive dynamic factors. From this point, precis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cus on such factors as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developing teaching team, build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business-academic cooperation.

Keywords: precis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niversity-wide education; business-academic cooperation

“大眾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简称“双创”)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未来社会经济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现有的双创教育主要沿用传统教育模式,浮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实效不尽如人意。精准双创教育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技能,不仅传授创新创业理论,而且训练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开拓学生基础性和通用性的双创才能。高校精准双创教育从面上实现创新知识普及化,从点上将创新创业能力具体化,是未来双创教育的趋势。

一、精准双创教育的目标取向

目标取向是精准双创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领导班子对此具有重要作用。班子成员的教育理念、工作风格及教育成果对精准双创教育具有导向性,高校领导班子需鼓励和支持精准双创教育,树立“推崇创新、鼓励创业、包容失败”的双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双创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一)社会需求导向

国家已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高校双创教育,但高校双创教育仍然处于初级象牙塔式教育阶段,培养的是双创知识人才而非双创从业人员,与社会需求不符。多数高校的双创教育仅限于几门创新理论或创业学方面的课程,缺乏双创技能训练,在数量和质量上错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双创教育内容设置上的供给与需求脱节。现有的双创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教育内容未能凸显双创质的属性上的“创新”特性,未能基于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行动式”、“体验式”的双创教育过程。精准双创教育则培养双创实践人才,它更关注“如何双创”,而不是“什么是双创”。双创重在行动,这种双创技能不能靠一般理论教学获得,必须通过“实训”获得。二是双创教育建设与需求处于割裂状态。与专业教育不同,双创学没有设立为独立专业,社会对双创人才需求的指导作用是模糊的,蕴含于专业人才需求之中。因此,高校和企业更关注专业教育的结果,误认为专业教育的成功就是双创教育的成功。这就导致双创教育被专业教育覆盖。

在国家号召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双创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亟待实施精准双创教育,满足社会对双创人才的现实需求。高校精准双创教育融合各方诉求,在社会、政府等第三方机构的协作下着力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社会需求的双创人才。为此,高校应与企业构建双创人才成长通道,通过企业实习、社区服务等方式提供社会化的双创学习和体验。这不仅可以使高等教育更具社会性,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的、高效率的双创培养路径,使学生在未来人才竞争中更具优势[1]。

(二)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兼顾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指导意义相当重要。它突破了狭义双创教育的局限,使双创教育全面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主体功能之中,避免了双创教育功利主义取向。综合型人才精准双创教育标准是:第一,基础知识好。专业知识理论不仅能被掌握,而且能内化为个体特质,展现出人才知识结构的特殊性,使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具有个体优势,形成双创可持续力。第二,知识面广。现代科技知识日益交叉、更新迅速,多数工作岗位也要求既能独立做好专业工作又能与其他岗位协作。独立工作依赖专业基础知识,协作工作则依赖于宽泛的知识面。第三,人文素质突出。理科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人文修养,文科的学生应具有某项理科特长。同时,学生的自信、豁达、勇于担当、克服挫折等品质也是人文素质的必备部分。第四,创新意识强。学生经过培养能基本具备创办企业的能力、提高资源汇聚的能力、拓展社会交往的能力、规避风险的能力[2]。

(三)实践教学支撑

精准双创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人才培养工程。从目前双创教育状况看,很多高校还没有把双创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和日常教学体系中,双创教育方案和发展规划还不完善。高校通常把双创教育作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补充内容。多数高校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其中有关双创教育内容的,无论在课时安排还是在学分设置上都只占很小的比例。并且双创课程往往以培训辅导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双创实践也没有纳入高校专业课程和素质教育体系中。总体上看,双创教育还没有发展成为正式课程模块,在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规划上都缺乏明确清晰的定位[3]。

精准双创教育除了要有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教育。双创实践教育不只是对双创的模拟、对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学习以及对创业大赛的指导等,还必须借助实践平台进行双创实践演练。现实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向低年级学生开设通识必修课形式的双创教育基础课程;向二、三、年级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形式的双创能力及素质教育课程;对四年级学生以毕业实习为主导,进行创业模拟、孵化及双创运作方面的实践,如双创技能训练、双创项目指导等,进而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实践教育环节要求高校改变办学封闭、资源稀缺等突出问题,推进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提升高校双创教育的实践基础[4]。

(四)广谱式教育范式

精准双创教育不仅注重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而且注重学生创业思维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开拓创新。而广谱式教育兼顾了学术教育和素质教育各方面,实现了人才精神和能力的协调发展,符合精准双创教育的范式需求[5]。广谱式双创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双创精神和专业能力综合培养为目标,以服务社会需要为目的,多方位培育学生的品德、能力和业绩,符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标准。广谱式雙创教育重视塑造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外在能力成长,它以外在化的专业教育为基础,把内在化的双创教育作为学生素质训练的重要方面,以求在未来的社会建设和发展中最大化地实现教育价值,既丰富了双创教育范式,又提高双创人才培养的质量[6]。

二、精准双创教育反思

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是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双创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对此,需要总结经验,反思双创教育管理问题,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发展。

(一)双创文化建设不足

良好的校内外双创文化有利于优化教育管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双创人才。校园文化中,高校往往偏重学术精英教育而忽视学生双创意识的培养[7]。当前校园双创文化应树立基本的理念:只有崇尚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能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实现创新创业的成功。同时,在社会上应形成良好的双创文化氛围,加强双创教育宣传,优化创业政策、弘扬创新精神,形成积极的双创文化。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建设,学生将加深对双创内涵的理解,进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他们的双创素质和能力[8]。

(二)双创教育特色不鲜明

双创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是高校精准双创教育的主要障碍。高校双创教育模式的单一性和办学特色的缺乏导致了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较大差距。毕业生整体上缺乏双创主动性,就业结构矛盾突出。这不仅制约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高校的社会评价。虽然一些高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文化资源、办学特点和优势学科等条件逐步探索特色双创教育,但整体上双创教育仍存在双创教育模式趋同、双创教育学时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高校往往简单复制他校经验,通过课堂教学加课外活动展开双创教育,并未根据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进行双创设计,呈现模式类似、形式单调的状态,导致双创教育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和多样性[5]。

(三)师资队伍不强

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主要力量,也是学生进行双创实践的指导者,在精准双创教育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双创教育专任教师缺乏成为开展精准双创教育的瓶颈因素。既有的双创教师往往由心理学、思政或经管等专业教师担任,或是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辅导员兼任,教育的方式常常仅限于课堂理论讲授,学术体验不足、教育手段陈旧。非专业的双创教师普遍缺乏双创实践,没有经历双创系统培训,因而课堂教学中大多流于空谈,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达到精准双创教育要求[3]。

(四)产学研协作机制不健全

当前产学研合作中,科研和生产分割,产学研协调机制没有理顺,带有较多的人为因素和行政干预,双创机制不健全,双创激励稍显不足,难以形成完整的双创人才培养链。此外,高校校际合作不足,内部创新动力、平台持续支持能力有限,不能形成长效机制。另外,各高校学科建设的独立性强,资金和资源分散,影响了协同创新资源的共享、整合和效益。这些因素导致毕业生双创活动的社会支持相当薄弱,“包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社会氛围急需强化,精准双创教育所需的资源条件仍要大力建设[8]。

三、推进高校精准双创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精准双创教育环境

高校双创制度环境由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构成。内部环境主要是高校双创教育的基础设施,外部环境包括双创教育政策、财务、文化、管理、信息技术等。高校精准双创教育环境包括双创教育硬件环境、校园双创教育文化环境及政府、企业、行业等外部双创教育环境。不同高校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定位也不同,学科特色和优势,结合区域需要和专业发展方向开展。政府、企业、行业等外部环境主要是为精准双创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育人平台,并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其中政府参与主体涉及教育行政、科技、财政、工商、税务及共青团等管理部门;企业参与主体包括各类农工商企业、服务业和金融部门等。而高校内部环境参与主体众多,如教务处、就业服务中心、科研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学院。完善的制度环境应该多主体合作、配合,实现双创教育的共赢[9]。

(二)充实精准双创教育师资队伍

在师资短缺的条件下,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培养或吸引优秀双创教师,建设一支多元化的双创师资队伍是推进精准双创教育可行途径,主要有:

1. 整合校内双创教育师资。通过分阶段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管理学、企业学、创新学等知识背景或实践经历的双创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协调双创师资,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双创教育;或由专业教师经过相关培训深化双创教学,从而缓解双创师资短缺的现状。

2. 外聘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高校可以聘请一些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参与双创教育,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不仅能带来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校内教师的水平和视野。高校还可以邀请事业有成的毕业生校友或团队作为双创储备师资,他们的双创实践经验可以很好地丰富精准双创教育。

3. 构建双创教师培育平台。一是在高校之间进行师资共享,将外校专家引入双创教学、培训、理论知识传授等环节;二是组建各种学习基地,组织师生去学习、交流、访问,接受最新的双创培育;三是组织国外访学,资助双创教师到双创教育成熟的国家或地区观摩学习,拓展双创教师的视野[10]。

(三)建设精准双创教育课程

高校应明确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融合的重要性,不断充实双创和专业交叉教育的内容,探索创新型的学科知识与创业管理技能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无缝对接。专业和双创教育课程的融合不是双创和专业课程的简单叠加,而应当基于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以满足应用型人才需求为指向,经过专业与双创课程的协同开发将双创知识理论及实践编入专业培养方案,建设精准双创教育。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在专业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双创教材建设是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迫切需要。实践中可以结合国情和社会需求编写或选择双创教材,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优秀教材作为补充。

(四)强化精准双创教育协作办学

精准双创教育需发挥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的作用。在人才市场需求的调控下,“政府主导、高校培育和企事业单位用人”这种人才成长链构成了基本的双创教育框架。深化精准双创教育也需要从这三方入手,通过完善教育生态使三个参与主体协调共建,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精准双创教育保障机制[11]。高校为此应推进双创学生协会、企业家协会、创新俱乐部等组织建设,支持创业沙龙、创新论坛的发展,鼓励参观企业和双创基地,开展双创技能培训,组织双创能力测评和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拓宽双创教育的领域。在此基础上,可以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双创中心、建立双创教育基地或创建双创服务网站,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精准双创教育服务。

政府、高校和企业事业单位还可以对接继续教育和成人再教育,共建双创基金会、双创平台网和双创孵化器等组织机构,开发和集聚各类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双创成果转化,最终形成校地协同、校际协同、校企协同、教科融通等多种形式的双创教育格局[12]。

参考文献:

[1]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03):64-71.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07):75-78.

[3]胡燕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28-130.

[4]费志勇,冀宏.高校“双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66-69.

[5]张宝君. “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7(01):33-39.

[6]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03):75-77.

[7]刘鹏,李川,陈建.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评论,2016(01):78-81.

[8]葛剑平.协同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引擎”[J].教育与职业, 2016(11):5-6.

[9]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04):4-7+24.

[10]黄兴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122-124.

[11]刘福才,王发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性反思与实践路向[J]. 國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8):6-11.

[12]冀宏.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04):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