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需求为导向的开放教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2017-05-30李美满邱炳城夏汉铸周奇周东

高教学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需求导向应用创新开放教育

李美满 邱炳城 夏汉铸 周奇 周东

摘 要:针对目前开放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进行应用创新型培养,实行多元合作办学,建立利益共同体,共建“教学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特色的课程体系,搭建校企合作教学实践平台,加强应用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分类分级分层教学,建立特色的计算机品牌专业,带动专业群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需求导向;开放教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4-0032-04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urrent problems intalents training of open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of demand-oriented training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s, implements multi-cooperative education, establishes community of interests, and builds "teaching enterprises", innovates talent training model, constructs characteristic curriculum system, sets up a school-based cooperative teaching practice platform, and strengthens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and innovative teachers, implements classified hierarchical teaching, to establish characteristic computer brand major, and promot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groups.

Keywords: demand-oriented; open education; computer science; talent training; applied innovation

“互联网+”掀起了一场变革的浪潮,不仅革新了教育技术,同时对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作为与“互联网+”对口的计算机专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具有扎实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1]。开放教育秉承“开放、灵活、终身”的理念,定位于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但在近几年对开放教育的毕业学生调查反馈中,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滞后,课程设置注重“大而全”,忽略“精和专”,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较差,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探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带动专业群建设,成为课题研究的重点。

一、以需求为导向做好整体规划

面对日益加剧竞争的趋势,开放大学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评价开放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作为重要指标。开放教育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入市场需求元素,完全市场化是理想化的,脱离市场需求单纯追求创新是“象牙塔”式的创新,脱离创新单纯追求市场需求是缺乏竞争力,以需求为导向将为开放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计算机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具备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并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实践教育结合,增加学生实际项目开发经验,满足社会的需求。加强校企合作,找准合作的共赢点,改变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解决传统行业企业所面临的互联网焦虑症,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二、实行多元合作办学

(一)建立利益共同体

充分考虑开放大学和企业教学支持服务对象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及学习需求的多样性,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政府主导和行业协会帮助搭建区域开放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建立动态联动办学体制,从政策上保证校企合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行业支持联盟、企业支持联盟、教育集团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企业学院和产业学院,探索出一条不完全依靠财政投入并且能改善教学条件的市场化新路。以提高开放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按照“不拘形式、因地制宜、深挖资源、互惠互利”的原则,构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有关部门合作的激励机制,与软件开发公司、电脑公司、信息公司、通信公司、网络公司、数码科技公司、计算机教育培训机构等单位广泛合作,建立利益共同体,引厂入校。深度的校企合作能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实现人才供需的良性循环,提升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获得品牌效应,也赢得更多的利润。合作各方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与学校共同承担决策、计划等管理职能,按协议分享办学效益与成果。校企合作開办冠名班,联合制定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实施基于产业需求的定制培养,通过课程与学分替代等方式开设企业定制课程,既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效益,也缩短了企业对员工的考察和培养过程,减少了企业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加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吸引力和积极性。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全方位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支撑“一带一路”战略。

(二)共建“教学企业”

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与支持下,融合各自优势资源,与知名企业合作,对接高新技术产业,共建集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生产运营、社会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教学企业”,鼓励企业技术骨干精英到开放大学兼职,开放教育专业负责人加盟企业技术研发团队,保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双导师”制度的推行,同时让企业拥有了更为稳定的技术团队。教学企业与实训基地的区别见表1,发挥“教学企业”在教学中的主要基地作用,校企双方通过互相聘用共同培养打造教学团队,共同进行招生宣传,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双主体教学。企业工程师成为学生实习实训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骨干力量,采用“项目需求导向”的教学模式,按照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实践能力与理论基础的复合培养,为学历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服务。

三、应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开放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调研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单位和岗位对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保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依存度”和“契合度”,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以及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培养模式。遵循开放教育规律,建立开放式、灵活性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采用增加实验、认知实习、课程设计、实训等实践环节的比例。以满足学习者心智体验以及促进其心智发展为教育目标,以高薪就业为目标,以互联网作为主要信息载体及传递管道,认真研究教育与教学规律,为学生提供标准化教学管理,形成以任务驱动、案例讨论、翻转课堂、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实训基地模拟教学以及MOOC、微课、自主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混合学习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体系。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互相融合、互补存在,结合重点内容安排在线测试题,实现学生轻松且随时随地学习和实践。以项目驱动为主线,按照企业需求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方法,由企业工程师与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商讨设定开发项目,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和工作任务,将职业技术能力和资格考证加入到日常课程和教学内容中。重构专业实践课程内容,将人才培养过程从课堂延伸到企业。强化产教融合,突出企业实习环节,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资源的建设制作,运用可视化和数字化的“互联网+”开发技术,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资源建设之中。以职业岗位群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参与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引入现场教学的授课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持续、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四、构建特色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参照区域经济发展相关产业群和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强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按照职位能力要求和工作内容以及围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设置课程。将实践教学课程分成三个模块: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践[2]。专业基础实验模块以校内实验室为主,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本模块的实验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等。专业技能训练模块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分析设计能力,学习模式以课程项目设计为主,本模块包含的主要课程包括:数据库应用技术、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等,教学模式则通过引入项目教学法来完成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综合实践主要包括毕业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并由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学生在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专业前沿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实现人才实践能力与理论基础的复合培养。

五、搭建校企合作教学实践平台

“互联网+”是实践互联网思维的成果,未来优质教学资源将不再局限于高等学校,教育电商将不再是单纯“卖课”,而是打造一个汇聚很多优质课程资源的免费社区平台,提供可选择的个性化增值服务。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重点推进”的原则,校企共同搭建新一代校企合作APP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以及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发手机移动学习课程、网上视频公开课程、精品课程,以企业案例及技术讲座为载体,将行业最新技术与发展融入课程学习包中。通过整合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优质课程共享机制,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化的创新实践平台和多层次的竞赛平台[3]。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训实习与科学技术创新学分制度,促进企业和科研项目的市场化发展,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各类学生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和成才机会。通过与企业合作确定创新合作项目,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的意识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相关领域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探索兴趣,在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推动开放大学和企业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直接对接,双方主动在合作平台更新信息并互动,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同时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喜悦,对于一些值得推广的成果和做法,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宣传。由于在线教育成本比较低,支持人人、时时、处处可学,必将传遍全球的每个角落平等共享,使每个学习者都有机会学习,为改革、创新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提供广阔的平台。

六、加强应用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与学生获取知识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变得平等而开放,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教师要把教育变得更加生动。秉承“专兼结合、内培外引、共同发展”的原则,打造一支以优秀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为核心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利用高技能人才队伍“政府津贴”制度,鼓励开放教育专任教师加盟企业技术研发团队,企业骨干精英和能工巧匠到开放大学任兼职教师。校企双方通过互聘共培,“专、兼”互动的人力资源跨界开发,既让企业拥有了更为稳定的技术顾问团队,又保证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加强专业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和专业技能以及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定期派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开讲座,讲授最新项目实施经验,指导年轻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由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衡量指标是开发项目的能力以及项目的规范化、实用性、应用性、创新性,所以专业团队教师都应具备行业相应的职业素质和定期下企业实践工作项目经验。

七、實行分类分级分层教学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树立“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理念,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性格、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作为引导,对学生进行分类分级分层教学,保障学生实现岗位精准匹配,分岗实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一般来说内向性格的学生比较适合选择程序开发、研发、测试、编辑等工作岗位,而外向性格的学生比较适合选择创意、营销、渠道开发、客户服务等。学生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在课程相关的知识领域内自主选题,选题相近的学生形成课程学习小组,组员可担当不同的角色,负责项目不同模块的内容,学生分组完成对应的模块后将会产生较强的成就感并激发出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差异化和交互式的指导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引导和技术指导,相同专业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实际水平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指导老师另外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决定学习和实训的内容以及难度,帮助学生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逐步形成竞争学习的态势。加强传统德育教育,与创意创业园联系,有针对性地引进合作单位文化,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生“诚信求实、仁爱感恩、自强不息”,崇尚创新、宽容失败,解决行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问题。

八、建立特色的计算机品牌专业

按照“对准需求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政校行企共同培养”的品牌专业建设思路[4],立足学校实际,以计算机专业建设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明确地方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目标,加强与IT产业链对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产业变化和技术变革,构建与区域經济社会相适应的计算机品牌专业。建立合作人才培养定期沟通会商机制,及时破解障碍与困难,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应用品质,增强开放教育的内涵建设,分类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注重能力培训,实现教学情境与生产情境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分类组建实训基地,重视应用创新型的特色化培养。推行实训教学现场星级评价管理,真正把校企合作育人做实,形成品牌优势和规模效应,带动专业群的快速发展,彰显计算机专业特色。

九、结束语

基于“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开放教育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激发学生兴趣,以需求为导向,突出计算机专业培养的针对性和职业性。经过多年真抓实干,学校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计算机特色专业从“对接和服务行业”向“提升和引领行业”方向发展,得到政府和社会认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12.

[2]吕金梅.基于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16(17):53.

[3]万琪.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分析[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2):198.

[4]王承君.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12):13-16.

[5]朱杰,陈长伟.计算机专业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高教学刊,2016(04):141-142+14.

[6]王海峰,王海燕.基于多元异构教育理念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7(22):159-161.

[7]范忠诚,薛曼玲.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思维[J].高教学刊,2015(24):89-90.

猜你喜欢

需求导向应用创新开放教育
“实”“新”结合,提升政治教学有效性
美国在线音乐产业盈利模式的需求导向分析
移动营销在O2O行业中的应用创新
基于网络与数据智能化的数码印花产品设计定制模式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解析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单片机课程教学研究
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