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师范院校文化建设中的师德特色

2017-05-30罗莹彭智平

高教学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文化建设师德

罗莹 彭智平

摘 要:文化建设是师范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师德养成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范院校的文化建设中要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突显师德特色。因此,师范院校的文化建设要倡导爱心,注重爱的教育;师范院校文化建设要倡导敬业精神,展现名师风采;师范院校文化建设要倡导进取精神,展现教师的职业理想。

关键词:师范院校;文化建设;师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4-0007-04

Abstract: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 mor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ivation of normal students.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 virtue. Therefor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vocate lov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lov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vocate dedication and demonstrate the elegance of masters; an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vocate enterprising spirit and show the professional ideal of teachers.

Keywords: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ltural construction; ethics

一、师范院校的文化建设要倡导爱心,注重爱的教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通过在师范院校文化建设中强化师德特色从而实现师德教育的目的,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而师德的建设和教师的行为方式有必然的联系。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又是师德的灵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教育手段及方式上看,教育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改变,但唯有从智力、情感和精神上全面满足才能够实现教育的全面成功,而这一切都不可能脱离教师完美的爱。西方教师的爱来自对教育宗教般的虔诚,中国教师高贵人格的塑造來自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让爱充满校园应该是构建校园文化的精髓。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1]由此可见,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而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师爱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把师爱作为教师的美德。同时,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越深,责任心就越强,能够自觉的投入工作,把教书育人内化为自身需求,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博大的爱心也会鼓励学生的上进心,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正所谓“信其师,信其道”。此外,教师的职业情操及责任心始终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品质,其身教胜于言传,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构建师资队伍的基础,是培养教师队伍接班人的基石,关系到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关系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教师对学生理智的爱、公正的爱、诚实的爱是高尚道德情感和科学教育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更是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爱护学生、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师理想实现和人生价值的载体,古今中外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关爱,把热爱学生作为教师的主要道德要求,孔子的“仁者爱人”、“有教无类”;陶行知的“爱满天下”;著名教育家王企贤的“要什么经验嘛,也很简单,只有一个字,就是爱,爱你所从事的事业,爱你所教的学生”;乌申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这些都说明了只有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的去爱每一个学生,把信任和关爱洒向每一位学生,把爱倾注于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才能真正爱学生,才能实现校园的和谐,做到教师职业理想的实现。同时校园文化的构建也应以教师为本,从教师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教师、关心、爱护教师,不断创造物质、精神条件满足教师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关心教师的生存和终身发展,提升教师职业的自我尊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体现教师潜在的价值,铸就师魂,塑造教师新形象。师范院校的文化建设要发动鼓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建校园文化新品牌,开展系列校园文化主题活动:诚信感恩教育、人文讲坛、制度建设、师德影片欣赏、优秀教师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丰富校园的人文精神,促成校园师魂的形成。

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形象。美国著名教育学家保罗韦地博士耗费四十余年时间收集九万余名学生写的关于心中理想教师的信,据此概括出了一个好教师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友善的态度、尊重每一位同学、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行、对个人的关注、坦率、宽容、教学策略艺术。师范院校培养目标根本到底是培养人的问题,是培养教育者的问题,就要使这些后备教师具备符合自己的知识水平、个性魅力、审美情趣等,新时期师范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领路人,其师魂应是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唯有不断提高师范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和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使用美的言语和塑造优雅的仪容仪表,逐步培养高尚的人格和提升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中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才能赋予师德丰富的内涵和动力,用学识魅力铸就师魂。

再次,要从细微之处入手,实施师爱。教育家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教师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教师的言行举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引导者,在青年学生性格的发展、职业道德观的形成方面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及生活中要努力通过爱的传递、给予和互动来增强教师的爱心。一所充满人文关爱的学校是爱的天堂,教师员工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工作作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及爱心行为来关照学生的发展,从而塑造一种舒适、宽松及充满友情和爱意的独特校园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生能逐步把学习的外部动力变为内部动机,在潜移默化中热爱知识、热爱生活、享受学校生活。正如《大学》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人在追求道德的过程中,倡导“修身”,提倡“知行合一”,更强调模范作用,一向主张“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德,然后信其道”,提倡教师的自身影响“身传胜于言教”,但教师的身传与言教都体现在细微之处,在课堂教学、工作作风、处事风格等各个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必须着力于教师队伍建设,提倡爱心和奉献精神,用爱心去浇灌学生心田。

同时,师范院校还要积极培养师范生的爱心,这是师爱的传递和升华。“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师在培养师范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道德知识、道德行为的培养,“要做事,先做人”。教师在关爱学生的同时,应注重学生自我关爱、相互关爱,用行动去奉献爱心,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支教服务及志愿服务引导师范生的爱心、奉献意识。教师一人之师爱是有限的,但要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让师范生延续师爱,这才是教育真正的力量。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打造具有师范院校特色的师魂,而师魂就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师德行为体现出来的。师范院校树立师魂形象,强化师德建设才能为师范生健康成才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师范生在校期间逐步培养良好的教师意识、健康的职业道德情操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师范院校文化建设要倡导敬业精神,展现名师风采

所谓名师是指为教育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让学生受益一生,备受社会尊重的老师,包括广大优秀教师在内的教育界的名家和大师。名师不仅遍及中华,而且代有人杰、薪火相传:从万世师表的孔子,到理学巨子朱熹,从具有圣化之功的董仲舒到享誉“爱满天下”的陶行知……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名师文化。师范院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展现中国教育史上的名师风采,教育师范生追求名师的精神境界、渊博的知识、精妙的口才、崇高的人格魅力、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的探求精神、饱满的创新激情、民主平等的思想是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师范生的必然要求。

爱岗敬业是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理想的积极态度,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队伍稳定的关键所在。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够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既是履行教师义务、实现教师理想的必要条件,更是实现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的重要保障。培养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教师队伍对于发展教育事业、立德树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前沿阵地,在教师培养中必须加强爱岗敬业的教育,发挥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强烈教师责任感、敬业奉献精神及教师职业理想追求的优秀教师队伍接班人。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对广大师生员工要深入开展新时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特别是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国家利益至上”、“集体主义”等为主题的道德观教育,不断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树立远大而坚定的教育理想,甘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同时,要根据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新特点和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教职员工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全面、准确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政治觉悟,丰富理论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当中。

师范院校文化建设要塑造良好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及价值取向等[2]。师范院校的特点和功能是教育人、培养人,尤其是培养教师队伍的接班人,应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观点去塑造人,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观,构建完美的人格。教师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广者,在构建校园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育人先育己,优秀的教师、良好的专业素质是教师文化的基础,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教学过程、工作过程对于敬业精神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校園文化建设中必须精心培育教师责任、培养敬业意识,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专业文化知识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其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精神,另一方面必须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时刻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知识,让学校的敬业教风呈现出时代气息。

适时建立激励和奖励制度,激发教师敬业、乐业情感。师范院校要将师德综合评定与考核相挂钩,引导教师努力履行教育教学、教书育人的职责,激励和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作用,提高主人翁意识。同时,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宣传学校各类优秀人物及教师典型,激励先进,对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应实行一票否决。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教育思想,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同时,还可通过举办师德讲座、师德案例分析等活动,发现和总结教师师德行为,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使敬业、乐业的意识更贴近教师工作实际,通过制度建设最大程度的对教师行为作出约束、激励和引导。

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展示名师风采。校内外名师是教育的宝贵财富,他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育人情怀、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忘我的奉献精神塑造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形象。师范院校要邀请校内外名师进行教学交流,举办学术论坛,使名师与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充分利用名师风采点亮教育激情;通过名师、专家的引领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教育理想及其对教育事业的追求;通过经验交流和评选表彰师德楷模活动,表彰教书育人先进事迹,发挥道德楷模的示范作用;同时努力挖掘学校内部资源,树立典型,培育敬业、责任文化,有针对性的邀请不同层次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会、赛课会等形式,以身边真实典型引领教师责任文化,让优秀行为逐步演变为一种习惯,树立师范院校新风尚。教学过程对敬业精神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敬业精神的培养不是单纯理论知识的培养,更在于教师举止之间、课堂教学、对学生态度等各方面,功底深厚教师的敬业精神对师范生有一种鞭策作用,使他们在名师高尚的教风、敬业精神体会到敬业精神,因此强化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是最有利的手段。

培养校园良好的学习风气,增强师范生对专业的热爱,提高其对专业技能的兴趣。师范院校学生的专业和就业有直接的关系,要培养他们对于今后岗位的热情就必须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将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逐步转化为对岗位的深厚感情,才能打牢对所从事岗位的基础,真正产生敬业精神。同时将专业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和具体的实践操作相结合,充分利用师范生实训、实习等实践平台,使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具体岗位,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消化过程当中产生对岗位的热爱,敬业之情油然而生。

爱岗敬业是教师对待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师范院校对于敬业精神的培养、名师风采的展现目的是使师范生形成敬业观念,把职业追求、兴趣爱好转变为文化精神的修养,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为走向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三、师范院校文化建设要倡导进取精神,展现教师的职业理想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对未来职业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它可将教师追求的远大目标和平凡的职业生活联系起来。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它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的,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3]。初级层次职业理想是维持自己家庭的生存,过安定的生活;中级层次职业理想主要是通过特定的职业,施展个人的才智;高级层次职业理想是通过社会分工把自己的职业同为社会、同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这就是高层次职业理想。一个准备从事教育事业的大学生,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理想,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做。事实上在教师队伍中一名普通教师比名师缺少的是当名师的理想。如果只是把教书当作是自己的职业和谋生的手段,就不会有雄心,有坚持,不会有那份执迷和执着,也难取得较大的成就。

良好的职业理想是师范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动力,是师范生走向教师岗位的关键,职业理想的形成和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是同其成长背景、生活环境、专业学习以及榜样楷模紧密相关的。师范院校对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培养应倡导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逐步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充分发挥师范院校教师的道德模范作用,引导师范生树立清晰的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在教师岗位上不断进取。

首先,从学校本身发展来看,应逐步建立完善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学科理论知识。道德认识直接决定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教师作为教育主导者,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因此学校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进修培训制度和相应的教育制度,如加强岗前培训、业务学习、政治学习等,充分提高广大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同时在时间和目标上应做好规划,保持教师教育的经常性和连贯性,使教师的职业认识不断升华和提升。无论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还是师范生的道德认识都是不断反复的动态过程,要经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尤其是伴随着信息时代和经济浪潮的冲击,教师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因此必须树立教师教育的长期性和经常性思想。在制定学校教育和发展规划时应将提高教师的职业认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应根据教育计划,针对不同的任务要求,对教师的教育作出明确部署,尤其是新一代高校教师大多数是硕士生毕业直接进入学校,虽然他们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满腔的工作热情,但缺乏认识社会的阅历和应对复杂问题的勇气,只有不断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岗位职责进行培训教育,才能明确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怎样适应新时期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结合受教特点,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提高教师职业认识,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要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工作环境和较好的生活环境。具有较高知识层面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满怀抱负,渴望在教书育人、学校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这不仅是自身渴望成才、实现价值的心理需要,更是教師敬业乐业、提高个人修养和专业知识的内驱动力,因此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教师的职业潜能。师范院校要用共同的理念、追求和事业去凝聚人、团结人,以高校崇高的魅力来吸引人才,同时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舞台,营造鼓励人、支持人、帮助人的良好工作氛围,不断优化环境,使得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再次,要加强教师职业的认识和职业理想教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识和教师职业理想关系到他们的成才和就业,关系到能否坚定教师职业道路,由于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及当前社会功利思想、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师范生在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及拜金主义等消极价值观的引导下,迷失自我价值、自我目标,对教师职业产生一定的怀疑和犹豫。师范院校作为教师培养的前沿阵地,必须加强师范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会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物质回报与精神力量的关系,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基础教育需要一大批具有远大的教育理想、精湛的业务水平的高素质师范生,引导广大师范生追求教育理想,坚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方向。

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师范生教师职业理想的形成。教育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在很多优秀教师心目中都有他们自己崇拜的教师,不少优秀的教师在学生时代就立下当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远大理想。例如,北京80中模范班主任范淑娟老师说:“高中时代我们广泛阅读、热烈讨论的书籍是《卓亚和舒拉和故事》、《乡村女教师》,《把一切献给党》等。这些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在我们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当时我在日记中写到:我要做一名像瓦尔瓦拉那样的人民教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的教育事业。毕業后,她响应党的号召,到门头沟区工作近19年,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知识。1981年又到了北京第80中学,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方面成绩卓著。”[4]像这样的教师很多,他们在榜样的感召下,初步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而且矢志不移,并引以自豪。可见,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青少年时期榜样对人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在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模范教师及名师的带头作用,利用名师报告会、优秀教师事迹展播、经典师德影片观摩等形式塑造师范生榜样,激励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

支教服务、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健康向上的职业理想。社会实践使师范生从校园规范走入社会规范,使他们自觉矫正道德意识、行为习惯,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职业道德要求,逐步形成个体相对稳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师范生通过社会道德实例、个人道德实践,激发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及职业自豪感,从而获取积极进取和创新、不断完善个人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的巨大力量,把支教、顶岗实习等活动的目的、愿望等同个人职业理想、道德规范要求相联系。因此师范院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有目的、计划、组织的支教、志愿服务、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等活动,对在校师范生进行长期、反复的强化训练,完成从课本知识到思想认识、从课程训练到岗位实践、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阶段的转变,从而逐步形成稳定倾向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同时,师范院校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支撑全体师生成长的校园文化中,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文化氛围对师范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优良学风则起着关键作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精神,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创建清新的书香校园培养师范生健康成长。另外,学校的学生制度要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策略,要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师范院校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奋进发展的一片沃土。

总之,师范院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收到成效。师范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校文化对于师范生人才培养及师德养成的重要性,必须加强学校文化中的师德建设。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力量,增强文化自觉,突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师范性、示范性,融教学于校园文化系统之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示范、熏陶、激励作用,促进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及师德养成。

参考文献:

[1]孙仕霞.用师爱打造和谐班集体[J].学周刊,2012(11).

[2]杨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需要重建教师文化[J].当代职业教育,2012(2).

[3]钱慧.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5).

[4]李春玲,刘文革,朱平平.优秀教师职业理想、道德的形成及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1(1).

[5]李俊,刘静.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探析[J].高教学刊,2017(19):27-29.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文化建设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