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诉求、专业性融入与酒店实习基地建设成效
2017-05-30李飞汪清蓉
李飞 汪清蓉
摘 要:基于对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基地建设的资料与经验总结,文章认为:(1)开展了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后,一般来说会进入低目标运行状态或高目标运行状态,否则利益相关主体就会选择退出。(2)要想达到高目标运行状态,需要利益主体的三方,特别是院系(专业)方和企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3)核心利益主体之一的院系(专业)方应该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基于实习生管理素质培养的核心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人际沟通、管理者胜任力、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以及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等;另一方面当然就是以上核心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4)企业作为核心利益主体的另一方,主要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具有吸纳实习生的总体战略构想,另一方面是允许并鼓励院系师生参与企业某些方面的专业问题探讨。
关键词:旅游管理;旅游专业;酒店管理;实训基地;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3-0145-03
尽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入境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下降,酒店行业不再是旅游专业毕业生最理想的职业追求,但由于我国酒店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市场庞大,更随着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蓬勃發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依然非常重视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和酒店实习基地的建设。在酒店实习基地,特别是校外酒店实习的建设中,诸多高校反映学生选择酒店作为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一些原本打算在酒店行业就业的同学去了酒店实习之后,反而打消了这种念头。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时候一方面与酒店的实习岗位安排过于单一有关系,一方面是由于师资在酒店实践方面的认识不足有关系[1],也有对校外酒店实习基地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的原因[2]。有鉴于此,国内院校在实践教学中纷纷采用了新的培养模式,包括“订单式”、“双证式”、“中外合作式”、“四合-双线”、“定向-双轨制”等[3];有集实践教学、技能开发、顶岗实习、产学互动和应用研究五位一体的实训基地探索[4];应对酒店管理专业及其实习基地建设发展需要在师资方面采用了“引、聘、培、考”的措施[5];有的采用校内-市内-省内-省外多层次立体化实践基地建设[6];有院校根据酒店地理位置、酒店本身、待遇及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等方面赋予不同权重来选择酒店实习基地[7]。这些经验的确给我们能带来很多启发,而本文则从三方利益主体的视角谈谈为何需要专业性融入才能保证酒店实习基地建设的成效。
一、相关利益主体及其诉求
一个专业实习基地的问题,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是学校院系(专业)、企业和学生三方,他们各自有两个层次的利益诉求。从学校院系(专业)来看,其基本目标是满足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实践环节的硬性要求,使之符合既定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学校教务与教学部门的考核,其理想目标是寻求知名品牌企业作为本专业的实习基地,以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彰显专业地位和学术影响、为学生谋求一个进入实习实践和职业发展的良好平台。从企业,特别是酒店企业的角度来看,与高校建立实习基地合作关系,其基本目标是获得相对低成本和相对高素质的劳动力,理想目标是可以从相对高素质的实习生中通过薪酬以及职业升迁等手段留下一部分作为酒店员工的补给,同时还可以采取“管理培训生”等措施培养和选拔管理人才,实现企业在管理人才输送中多渠道发展机制。从学生来看,其基本目标就是完成获得学分和学习环节的任务,以实现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等大学求学的基本目标,其理想目标与院系(专业)的理想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同样是寻求知名品牌企业作为自己专业实习的单位,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与技术,促进自身对行业与专业的认知与理解,获得专业实践中一段值得称道的履历,也很可能成为自己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起点。
二、两种稳定状态及其循环
我们可以发现,实习基地建设涉及的三方利益主体都各自存在两种层次目标:基本目标与理想目标。我们关心的是一个实习基地的建设最终会实现各个利益主体哪一个层次的目标呢?
第一种稳定状态是:学校院系(专业)、学生和企业均实现低目标状态,学校院系(专业)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学分要求,企业以相对低的成本获得了人员和劳动力补充。第二种稳定状态是:学校院系(专业)、学生和企业均实现高目标状态,学校院系(专业)为学生找到一个进入行业的良好平台,为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学生实现的目标基本与学校院系(专业)一致,企业通过实习基地将其发展为人才储备基地,有利于员工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那么,是否存在三方利益相关者中,某方实现了高层次目标,而另外一方却只实现了低层次目标呢?初步的分析认为,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虽然我们说存在三方利益主体,但实际上,学校院系(专业)与学生的利益诉求大体上是一致的。要么都是完成既定任务,要么都是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成就专业提升和个人职业的发展。因此,这样来说问题的分析就变得简单了。首先,如果院系和学生为了达成低目标实习,那么院系专业老师对实习基地的专业投入和专注就肯定不足,不闻不问就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同样只会为了一个实习鉴定,得过且过,缺少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有时候甚至随时终止实习,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也很难相信这批实习生中能够成长出优秀甚至合格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如果院系和学生是基于高目标而进行实习,但企业仅仅把实习生当做当前员工配备不足的替代,那么就会严重挫伤实习生的积极性和投入度,进而转向实习的低层次目标。所以,我们说实习基地建设中由于各自利益主体的诉求,出现的稳定状态要么是大家都是实现了低层次目标,要么大家都实现了高层次目标。
三、如何实现高层次目标
要想实现高层次目标的核心问题在于专业贡献。首先,作为企业来说,短期的利益考量是为了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企业长期的利益考量当然是希望能够从中选拔出优秀的管理储备人才,而其中一项根本考虑就是这些实习生将来真的能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吗?
(一)学生的角度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酒店实习一般是进入诸如前厅、客房和餐饮等一线对客服务部门,也有少量的实习生进入诸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和行政部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优秀的酒店管理者 “既要下得厨房,又要出得厅堂”。实习过程就是下厨房的考验,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人打交道。一般人都知道这其中需要实习生吃苦耐劳、细致认真、乐观开朗、团结合作等,但我们认为还不够。如果一个实习生的认识与稍有常识的人对此的看法没有什么分别,那么还要专业做什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院系(专业)对于人际沟通、团队合作需要上升到专业的视角去看待,而不只是说“为人处世很重要”,因此院系(专业)开设人际沟通和管理胜任力方面的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实习生仅仅只有下厨房的能力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下厨房的过程中,某些场合或某些时机实习生要展现出具有出得厅堂的能力。诸如员工标准操作程序是不是应该修订呢,管理监督流程是否能够更优化呢,这些都是实习生在某些场合或时机应该展现的。更进一步来说,酒店安身立命的的根本是服务,但发展还需要营销,那么实习生能否针对节庆提出一个主题营销的创意,并加以实施呢?这些都是实习生从下得厨房到出得厅堂的展现。除此之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还可以就部门的凝聚力、满意度、效能感等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当然,一个专业也不可能开设太多的课程,因此我们建议对学生职业发展有帮助,但也无法开设课程的专业问题,可以采用开放实验基金、学术基金、大学生创新项目来补充性的推动。
(二)院系(专业)的角度
一个实习基地的建设并不是仅靠一纸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实际上来说,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往往都还只是一个双方合作意愿的书面表达,而真正推动实习基地建设则需要在基地建设中双方更深入、更频繁的接触。从双方接触的层次上可以分为事务性接触和专业性接触。所谓事务性接触就是指的,学校院系(专业)与企业双方人员关于合作事项的细化、问题处理的沟通、日常性拜访往来。这一类的接触有时候需要双方高层出面,尽管有时候是礼节性的。更多的是双方具体联络人之间的接触,保持双方联系的畅通有时候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当一方的联络人因为各种原因不再担任联络人的时候,与新的联络人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就更加重要了。除此之外,还涉及到合作中有关问题的协商处理问题,合作内容调整与扩展问题,均属于事务性接触。
实习基地的建设更深层次的是需要双方在专业问题上的接触,尽管这方面的推进往往比较困难。这里面涉及到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院系(专业)要有这方面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师资,一方面企业不必担心因此泄露商业机密。以酒店实习基地为例,双方在专业问题上的交集大概还是集中在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比如员工的某些培训、员工满意度的监测、员工操作标准程序的完善等。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基地建设来说,院系(专业)为企业提供了一套培训课程,企业的总经理、总监和经理为我们学生做了多次的专业报告、讲座,也担任了一些课程某些章节的教学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双方在专业接触上还是相当积极的。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酒店方是某饭店集团管理的下属酒店,专业领域的很多问题已经由集团公司全面决定了,该下属酒店就很难有所突破,因此双方的专业接触范围很有限。另外一个方面,由于是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形式存在,院系(专业)的师资配备并不一定符合酒店管理业务的需求,这是影响双方开展深度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如果准备发展酒店管理这一方向的话,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师资尤为重要。其次,从学生发展为酒店管理领域的专业性人才来讲,市场营销领域的师资建设也很重要。
(三)企业的角度
实习基地建设要么进入低目标循环,要么进入高目标循环。如果进入了低目标循环,对于企业来说,尽管部分程度上解决了人力资源短缺的短期问题,但获得的人员补充无论在专业性还是在专注性都不是很理想,这绝不是企业与院校建设实习基地的理想模式。那么,如何进入高目标循环呢?其实,与前文叙述有一定的关联。首先,企业应该有一个吸纳高校实习生的总体规划,最好根据企业规模设计相应的业务单位。第二,应该推动企业业務部门与院系师生在专业问题上的对接。比如该企业与多个院系进行某方面专业问题的合作,但是否能成为企业的决策标准则是由企业最终判断的。允许并积极鼓励实习生在做好本职岗位工作后,对某些组织管理和市场营销问题表达相应的建议,企业应该允许下属酒店在基本业务层面的先行先试,成熟的建议可以成为企业的标准等。从这方面来说,万豪酒店集团的“万礼豪程”项目正是集团企业吸纳高校实习生的典范。
四、结束语
基于对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基地建设的资料与经验总结,我们认为:(1)开展了实习基地建设发展后,一般来说会进入低目标运行状态和高目标运行状态,否则利益相关主体就会选择退出。(2)要想达到高目标运行状态,需要利益主体的三方,特别是院系(专业)方和企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3)核心利益主体之一的院系(专业)方应该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基于实习生管理素质培养的核心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人际沟通、管理者胜任力、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以及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等;另一方面当然就是以上核心课程的师资建设。(4)企业作为核心利益主体的另一方,主要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具有吸纳实习生的总体战略构想,一方面是允许院系师生参与企业的某些专业问题。
对于我校本专业正在建设的实习基地来说,今后可以继续跟进的工作有两方面。第一是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的契机,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领域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人际沟通艺术、管理胜任力与领导艺术、组织行为学、营销策划、消费者行为学等。同时,相应的师资建设方面,在考虑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应采用专业发展基金的方式鼓励年轻教师转型。第二是加强与实习酒店方的联系,取得共识,争取今后的实习基地建设可以采用学校院系与酒店集团合作的方式深化。
参考文献
[1]王瑾.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基地建设探讨——以南京晓庄学院“喜来登班”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3):268-269.
[2]孟庆娇,刘玉姝.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组建探究——以牡丹江师范学院酒店专业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2(4):277+279.
[3]戴晓丹,于庆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例[J].亚太教育,2016(11):221.
[4]王苗.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育教育基地建设探讨——以大连财经学院三亚喜来登度假酒店实践教育基地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2):132-133.
[5]唐羽.酒店专业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与实践研究——以沈阳工学院-沈阳假日大厦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4(7):80-83.
[6]朱环.论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5):119+121.
[7]李德明,程久苗.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基地选择与评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5):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