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结果预期、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2017-05-30蔡灿明李嘉琪
蔡灿明 李嘉琪
摘 要:目的:研究大学生结果预期、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方法:以广州市内68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结果预期量表、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量表、网络成瘾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论:控制性别和年级后,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在关注当下结果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结果预期;网络控制自我效能;网络成瘾
CNNIC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亿,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学生在中国网民群体中的比例最高,为25.1%[ 1 ]。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多项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较为严重,成瘾率在8.35%到14.08%之间[ 2 ][ 3 ][ 4 ]。网络成瘾对个体身心发展有着较大的危害,因此受到学者们的特别关注。
结果预期(Consideration of Future Consequences,CFC)指的是人们考虑当前行为对未来产生影响的预期,可分为关注当下结果(CFC-Immediate)和关注未来结果(CFC-Future)[ 5 ]。研究发现,关注未来结果者,更愿意采取健康行为,如锻炼、良好的饮食等,来维持身体健康;关注当下结果者则注重即时的快乐,出现酗酒、吸烟等不良行为[ 5 ]。
结果预期反映的是个体因结果取向而调节自己行为的意愿,个体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仅受意愿的影响,还受个体自身能力的影响。网络控制自我效能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控制自己上网行为的程度[ 6 ]。反映的是个体对控制上网行为的能力,研究表明,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得分高的个体,越不容易网络成瘾[ 6 ][ 7 ]。
本研究在于探讨结果预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并且进一步说明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在两者中的作用机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广州市内部分高校本科生,共发放711份问卷,删去答题不认真及含有较多缺失值的数据后,剩下的问卷为682份。有效率达95.9%。被试年龄为19.7±1.3岁。其中男性329名,女性347名;大一273名,大二181名,大三225名;城镇304名,农村372名。
1.2 研究工具
1.2.1结果预期量表
采用Jeff Joireman等人[ 5 ]修订的结果预期量表(Consideration of Future Consequences, CFC),量表共14个项目,包含两个因素: 分别为关注当下结果(CFC-Immediate)和关注未来结果(CFC-Future),每个维度都有7个项目。采用7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本研究在英文量表的基础上由2名心理学专业教师、5名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进行翻译。
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后,量表的整体拟合指数如下:χ2 =408.5,df=76,GFI=0.914,AGFI=0.881,CFI=0.838,TLI=0.805,RMSEA=0.080。关注当下结果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7,关注未来结果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3。
1.2.2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量表
采用罗喆慧等人[ 6 ]编制的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量表,量表共有12个项目。采用4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4=完全符合)。分数越高,代表网络控制自我效能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
1.2.3中文版网络成瘾量表
采用台湾学者陈淑惠等人[ 8 ]编制的中文版网络成瘾量表(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CIAS),量表共26个项目。采用4点计分(1=极不符合;4=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网络成瘾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
1.3 研究程序及数据处理
综合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和以宿舍为单位集体施测,施测前均得到被试的同意,并告知被试认真答题后可获得小礼品。被试答题时间约为15分钟,所有问卷当场回收。采用SPSS16.0和AMOS17.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步分析及变量间的相关
初步的差异检验显示,性别在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上的差异显著(t=-2.44,p<0.05),男生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高于女生。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也显著(t=-2.30,p<0.05),男生的网络成瘾得分高于女生。年级在关注当下结果(F(2,676)=16.63,p<0.001)、關注未来结果(F(2,676)=14.59,p<0.001)、网络控制自我效能(F(2,659)=7.21,p<0.01)的差异均显著。事后分析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大一学生关注当下结果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和大三学生,而关注未来结果、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得分则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网络成瘾的年级差异也显著(F(2,633)=3.29,p<0.05),大二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显著高于大一。
相关分析表明,关注当下结果均与关注未来结果(r=-0.31,p<0.001)、网络控制自我效能(r=-0.32,p<0.001)负相关,与网络成瘾(r=0.41,p<0.001)正相关。关注未来结果与网络控制自我想能感(r=0.39,p<0.001)正相关,与网络成瘾(r=-0.25,p<0.001)负相关。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r=-0.56,p<0.001)负相关。
2.2 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对关注当下结果与网络成瘾关系的调节作用
根据温忠麟[ 9 ]的调节效应检验程序,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探讨网络控制自我效能是如何调节结果预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由于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和网络成瘾均会受到性别和年级的影响,因此需要在回归分析中控制性别和年级。
结果表明在控制性别和年级后,关注当下结果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共同解释网络成瘾37.5%的变异;关注当下结果与网络控制自我效能的交互效应也显著,即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在关注当下结果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结果见表1)
进一步分析表明,对于高网络控制自我效能的个体,关注当下结果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不显著(Beta=0.184,P>0.05),而低网络控制自我效能的个体,关注当下结果可以显著预测网络成瘾28.5%的变异(Beta=0.534,P<0.001)。
3 讨论
3.1 结果预期、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结果预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关注当下结果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而关注未来结果可以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符合预期的假设,这也与雷雳[ 10 ]、李宏利[ 11 ]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关注当下结果的个体注重行为带来的即时结果,在使用网络时,网络上的精彩内容能立刻带给他们兴奋与愉悦的感受,沉浸在网络世界,忘记原本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他们也缺乏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持续使用网络产生的后果,如影响视力、不利于健康等,最终导致了网络成瘾。而关注未来结果的个体,更注重行为的延时结果,以长远的目光看待事情,在使用网络时,能很好地计划并监控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的任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浏览网络的内容,也较少出现网络成瘾。
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也显著,与罗喆慧[ 6 ]、万晶晶[ 7 ]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高网络控制自我效能的个体,更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网络使用的行为,也较少出现网络成瘾。自我控制的心理资源模型认为,个体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有限的,个体感受到较大的环境压力时,会丧失自我控制的能力[ 12 ]。因此在解决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上,可适当减少环境的不利因素,如他人的不信任,从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个体的网络控制自我效能。
3.2 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在关注当下结果与网络成瘾关系的调节作用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性别和年级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也显著,后续控制性别和年级后,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在关注当下结果和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即相对于高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低网络控制自我效能的个体中,关注当下结果更能显著预期网络成瘾,可解释的变异也更高。高网络控制自我效能的个体,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且可以更好的组织与执行网络上的活动,认为自己可以按照需要合理地使用网络,而不是沉迷其中,因此即使其倾向于关注当下结果,也不易网络成瘾。此外研究还发现,同时使用结果预期、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预测网络成瘾时,关注未来结果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不显著,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在关注未来结果和网络成瘾的也就没有调节作用,可能原因在于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较强,而关注未来结果则较弱。换句话来说,个体在网络上的良好表现,更重要的是还是在于提高对行为的控制能力,增强效能感。因此在解决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时,可提高他们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培养他们在网络使用上的自信心。如订立上网契约,并让学生遵守,长期下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在此基础上,倡导学生多关注未来,树立更加远大的目标,最终摆脱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7.
[2] 陈平周,刘少文,罗丽君,吴俊文,魏锦洪.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01:40-45.
[3] 邓林园,方晓义,万晶晶,张锦涛,夏翠翠.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其满足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心理科学,2012,01:123-128.
[4] 张志松,李福华.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教师教育研究,2011,02:44-48.
[5] Jeff Joireman, Monte J.Shaffer, Daniel Balliet, & Alan Strathman. Promotion Orientation Explains Why Future-Oriented People Exercise and Eat Healthy: Evidence From the Two-Factor Consideration of Future Consequences-14 Scal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2,10:1272-1287.
[6] 罗喆慧,万晶晶,刘勤学,方晓义.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特定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06:618-626.
[7] 万晶晶,刘丽芳,方晓义.大学生心理需求、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2,03:86-91.
[8] 陳淑惠,翁俪祯,苏逸人,吴和懋,杨品凤.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中华心理学刊,2003,03:279-294.
[9]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心理学报,2005,02:268-274.
[10] 雷雳,李宏利.青少年的时间透视、人际卷入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心理学报,2004,03:335-339.
[11] 李宏利,雷雳.青少年的时间透视、应对方式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02:29-33.
[12] Mark Muraven, Roy F Baurneister. Self-regulation and depletion of limited resources:does self-control resemble a muscle? Psychological Bulletion,2000,02:247-259.
基金项目:
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
项目编号:
pdjh2016b0370
作者简介:
蔡灿明(1994-),广东番禺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四学生,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