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坊”在翻译硕士专业(MTI)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7-05-30郭淑丽贾存爱张倩
郭淑丽 贾存爱 张倩
摘 要:当前,我国在翻译人才的需求方面,应用型人才占据绝大部分,也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强大的翻译实操能力。基于此翻译教学中,“翻译工作坊”模式逐渐兴起,本文探讨了“翻译工作坊”的由来与国内外发展情况,分析了“翻译工作坊” 在翻译硕士专业(MTI)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及其具体方法,总结了“翻译工作坊”教学对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启示。
关键词:“翻译工作坊”;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际业务的不断增多,市场上对于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人才需求日益增加,200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 MTI),以输送更多高等人才。在高校教学中,翻译工作坊由于打破了传统的理论先于实践的教学模式,被提倡用于翻译硕士专业(MTI)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翻译实际操作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一、“翻译工作坊”的由来与国内外发展情况
“翻译工作坊”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校,美国翻译理论家Edwin Gentzler(根茨勒)在其1993年著作“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当代翻译理论)中首次提及了“翻译工作坊”概念,其与商业性翻译中心类似,主要是由两个或是两个以上译者共同展开翻译活动。国外對于“翻译工作坊”研究的起步十分早,且已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令学生“从做中学”,即通过翻译实践来学习翻译。在“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会共同就某个翻译项目开展研讨,教师是项目的组织、设计、引导以及监管人员,学生则是实践人员,也是整个翻译项目主体,通过小组协作交流完成特定翻译任务,提升自身翻译能力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翻译工作坊”方面的研究较为滞后,目前仅有部分大学将“翻译工作坊”纳入到了教学体系中,相关的材料与论文发表数量也相对较少。但是,基于国家经济发展对于翻译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同时也明确要求将“翻译工作坊”应用于翻译硕士专业(MTI)教学中,自此被授予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十五所重点大学开始对翻译课程开展进行一步研究。
二、“翻译工作坊” 在翻译硕士专业(MTI)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
无论是何种新方法、新模式的应用,均要具备相关的理论支撑,以证明应用可行性,下文针对“翻译工作坊” 在翻译硕士专业(MTI)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展开了具体分析。
(一)合作建构主义理论支撑
德国美茵兹大学的吉拉里(DonKiraly)提出了合作建构主义理论,并在其著作《译者教育的社会建构方法》、论文《从教学到合作建构——是转瞬即逝的时尚还是译者教育转向的前兆》中提出,翻译教学非传播式,而是合作建构的,即:学生翻译能力并不是通过教师的理论灌输得到的,而是来源于师生交流中的自我构建以及翻译实践中的反思。基于此理论,吉拉里倡导在教学中应积引导学生参与到翻译项目工作坊,令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与中心。“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核心在于师生互动,强调的是学生是学生的主体,通过师生的协作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令学生在翻译实践、交流沟通中发现双语转换规律,并合理应用。
(二)情景认知理论支撑
情景认知理论提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主要是在实践共同体内产生、运行,即学生通过实践共同体进行感受、体验。“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的教学,就是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翻译项目中,经过不断的探索、互动掌握相关知识。
(三)体验式理论支撑
体验式理论的核心就是实践,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在于构建学习环境,强化学生自主体验。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与上述理论存在众多相容之处,值得在翻译硕士专业(MTI)教学中应用、推广,该种模式下培养的是应用型翻译人才,更加符合现实需求,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
三、翻译硕士专业(MTI)教学中“翻译工作坊”模式构建与应用
翻译工作坊主要适宜交流小组的方式对翻译项目进行分析探讨,成员们各抒己见,以提升自身翻译技能水平,熟练应用翻译技巧。在翻译硕士专业(MTI)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好教学计划,保证教学程序的顺利开展。
(一)翻译项目的角色分配
翻译项目的人员构成分别有客户、发起人、项目经理和成员,落实到课堂中应做如下角色分配:
1)客户:由社会上的企业或是个人担任(也可由教师模拟某项任务),属于是翻译项目委托方;
2)项目发起人:由指导教师担任,属于是项目引进方,主要职责包括两方面:一是与客户沟通;二是对项目经理的工作进行协助、监督;
3)项目经理:由学生担任,其职责重大,具体如下:一是计划、执行、监督翻译项目的开展;二是与各位组长进行沟通,向客户、发起人进行汇报项目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4)项目组长:由学生担任,主要职责为对小组承担的翻译任务进行分配、管理、监督,若是翻译人物较重,则整个团队会划分呈各个小组,进行机动管理,获得良好的翻译与学习效果;
5)项目组员:由学生组成,主要职责为完成组中分配下来的任务,并将自己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组长,通过交流分析或是教师指导解决问题。
(二)“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流程
一个翻译项目的运作主要分为三大阶段,在教学中也要遵循这一运作模式,具体如下表所示:
1.译前阶段
1)项目启动,即正式获得翻译项目的授权,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一是通过自主报名、竞争演讲、不记名投票等方式确定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分配好各个学生的角色;二是由项目经理邀请客户、发起人(指导老师)制定项目章程,项目经理需了解客户需求,科学规划项目运作。
2)项目计划。翻译项目计划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翻译项目管理计划;二是翻译项目文件。项目计划制定流程如下:
①项目经理与各组组长共同对项目原文开展预处理,在明确客户翻译需求、通读项目原文的基础上制定翻译纲要,指导后期翻译工作的开展;
②项目经理与各组组长共同制定初步术语表,为各小组成员翻译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组织各小组成员查阅与项目原文相关的平行文本,并最终筛选处合适的共用平行文本;
③由项目经理组织发布人(指导老师)、所有组员开展译前项目会议,将翻译纲要、術语表、平行文本等发放下去,同时由老师与学生们共同分析文本、探讨翻译策略;
④项目经理需根据各组成员的翻译能力与擅长情况合理分割项目,科学布置任务。
在实际翻译项目开展中,为了确保翻译质量必须做到下面几点:
①及时共享资源,如:以Skydrive、Dropbox共享平行文本;以Edit Grid共享文本、实时编辑。
②及时交流反馈,及时的沟通交流是“翻译工作坊”运行的关键所在,如:在翻译校对时,使用Word修订批注的功能,以保留修改痕迹、指出修改思路,同时项目经理、各组组长、成员以及指导老师均可通过QQ、微信等实时联系,可以是汇报工作、交流经验、解答疑惑,也可以是分享平行文本、。术语表变动情况。
③加强翻译工具的辅助应用,翻译切忌闭门造车,在翻译过程中,学生们应积极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小组探讨确定译文文体风格,确保跨文化双语互译的的原汁原味,具体资源包括: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在线与纸质字典。
2.译中阶段
1)分配翻译项目任务。MTI学生的本科背景不同,翻译能力与擅长的领域也各有差异,因此要求项目经理能够对各组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合理分配翻译任务,一方面有利于保证翻译速度与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减轻后期校对的负担。
2)翻译。各组成员根据译前项目经理分发的专业术语表开展翻译工作,如果在翻译实践中发现新术语,必须保证该术语翻译有理有据,具有权威性,同时在第一时间上传至Skydrive、Dropbox、EditGrid等术语在线共享文档中,翻译经理及时整理并校对翻译,若是发现有不当之处,及时与老师、客户进行沟通。
3)校对。校对主要分为三轮:
①首轮校对:指的是组内校对,由各个成员互相检查文法、词汇术语翻译的错误;
②二轮校对:指的是组间校对,由各组互相检查文章风格、段落与句子的铺排,有些时候不存在硬性错误,仅仅是由于翻译思路存在差异或是表达习惯不一,导致出现校对修改,但是由于学生翻译校缺乏大刀阔斧删改的魄力,极易被原文所束缚,担心因为对原文有所归纳,以致于翻译错误或是被客户认为偷工减料;
③三轮校对:指的是指导老师参与翻译校对工作中,MTI教学对于指导老师的要求十分高,若是指导老师推崇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在于令源语读者阅读效果和目标语读者阅读效果一致,译者具有自由与权利,因此可在客户同意后,即可对原文加以删改,此时老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介绍翻译思路、策略,令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翻译技巧,实现教师、学生、客户共赢。
4)翻译监控。在整个翻译工作中,项目经理还具有监控翻译进度、翻译质量任务,翻译工作坊的运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争议与问题,此时必须有一个规范的处理流程,小组成员及时上报小组组长,组长若是无法解决则必须上报项目经理,若是项目经理无法解决则必须向指导老师请教,若是指导老师对此没有百分百的把握,也可与专家或是客户商量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总之一旦遇到问题必须逐级上报,但是学生们也必须主动、独立分析问题,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译后阶段
译后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正式关闭翻译项目,交付翻译成果后,由客户与干系人进行验收,合格后正式将译文移交。
在项目评估课上,指导老师应对项目组任务的完成情况与终稿质量进行评价,同时将客户和干系人对项目的满意情况反馈给学生们,总结经验教训,以为后期翻译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借鉴,同时注意做好项目资料总结归档工作。
在项目收尾时,学生们还需撰写一份课程总结,总结在该项目中的收获或成长,教师对学生的项目参与情况、讨论表现、总结报告进行综合评价,评定成绩。
四、“翻译工作坊”教学对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启示
根据市场调查显示,翻译市场对于翻译人才能力需求主要由三大部分:一是基础双语与语言外能力;二是核心翻译知识、策略能力;三是翻译技术、项目管理能力。目前高校主要集中于第一、二部分的教学,最后一部分相对教学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其实践性较强,有所限制。翻译工作坊作为翻译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对于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1)“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下,实现对翻译市场协作模式的模拟,为MTI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教学目标即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均较强,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2)“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下,实现了高强度翻译训练,令学生在大量的实际翻译工作中锻炼自身的翻译技能、找寻翻译规律与技巧,强化对各种翻译辅助工具的应用,增强自身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由于“翻译工作坊”模式类似于市场上的“翻译中心”,即由学生们组成一个项目组,那么不同的学生必然扮演不同角色,这也就对学生们的分工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协作意识、责任意识,这也是专业译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4)“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也就是引领学生们开展项目翻译、讨论工作,是一个辅助角色,由学生自主规划项目运行,以增强其实践体验。
5)“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由学生们组成的项目组将译文提交给客户后,必然要根据客户的各种意见进行修改、完善,这有利于令学生们了解翻译市场规范、要求,增强其成品意识、质量意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专业化,其打破了现行高校教学更重翻译学术性的现状,与翻译市场的需求联系紧密,强调翻译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应成为高校教学的一大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平,黄忠廉,郝翠翠.俄语MTI翻译工作坊及其教学模式之创建[J].中国俄语教学,2013,32(1):42-45.
[2] 季红.翻译工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实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23(3):43-45.
[3] 曾丽馨,孙晓芸.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初探[J].甘肃高师学报,2016,21(5):29-32.
[4] 刘瑞,杨楠.翻译工作坊模式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9):115-117.
该课题为河北传媒学院2016年度第八届校级科研课题《“翻译工作坊”在翻译硕士专业(MTI)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结题成果,课题编号:201609
作者简介:
郭淑丽(1980-),女,汉族,河北海兴人,副教授,河北传媒学院教师,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研究;
贾存爱(1974-),女,河北衡水人,河北传媒学院教师,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研究;
张倩(1992-),女,汉族,山东聊城人,河北传媒学院2015级翻译硕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