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仙居高迁古村的传统文化遗存及其保护策略

2017-05-30张茜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保护策略传统文化

张茜

摘 要: 从宏大精美的建筑艺术(高迁三绝)、深厚浓郁的历史文化、质朴传统的民俗风情等方面,疏理了仙居高迁古村的传统文化遗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仙居高迁古村的保护策略:一是做好古建筑保护规划和旅游合理定位;二是做到既保护资源,又合理开发与建设;三是在旅游展示中发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 仙居高迁古村; 传统文化; 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3-0075-05

我国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村)既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人类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它们保护和继承好,并向全世界展示其优秀的历史风貌。为了更好地做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工作,截止目前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联合公布了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其中笔者家乡台州仙居高迁古村入选首批名单。

如何对现存的历史文物进行保护、继承和利用,同时,对于其带动的地方旅游业发展,以及如何为这两者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契合点。作为地方对于国家政策的响应,这些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在仙居高迁古村进行了参观和访谈。在本文中,拟结合田野工作中所获的资料和相关文献,研究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和继承,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分析旅游业对古村社会生活的文化冲击,以及文化的动态性与传统的延续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一、仙居高迁古村的传统文化遗存

高迁古村位于风光秀丽的仙居县白塔镇境内,又称“高迁古民居”。它是浙江中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神仙居、景星岩相邻。古村总面积1平方公里,东为开阔平原,南依鹰嘴山和景星岩,西邻白水溪,拥山环水,规模宏大,布局精巧,保存完整,递数百年而不衰,至今仍有居民在其中生活起居。

古村始建于明末至清乾隆咸丰年间(大约公元1600年到1800年之间),仿照太和殿模式,相继建成六叶马头,四开檐,三透九门堂楼房十三座(称宅院),除烧毁二座外,现存十一座。经文物和古建筑专家考证,是江南少有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现在对外开放的有七个宅院,十个门堂。每座宅院风貌特异,各具风格。

古村外型优美,立面简洁,构架坚固,风格独特,气势非凡。尤以镶嵌在门窗棂台上精美的石、木、砖刻、石子门堂镶嵌闻名遐迩。这些雕刻玲珑剔透,风格多样,或古拙,或匀停,或简洁,或繁复,或遒劲雄奇,或细密工整,无一不是恰到好处。窗、门、托角、斗拱上的凤凰、锦鸡、稚鹿、狮子、孔雀、麒麟等动物及各种花草造型,无不巧夺天工,匠心独具,是我国古代民居雕刻艺术的集中体现,具有高度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一)宏大精美的建筑艺术——高迁三绝

高迁古民居建筑的第一绝是雕刻。古宅雕刻以质地分,有木雕、石雕、浮雕等,技艺精湛;按内容分,有自然山水、戏剧故事、才子佳人等等。众多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其中,木雕在民居中随处可见,多数为门窗和斗拱。所谓“斗拱”,就是堂前上方有几个构件,它不仅可以承托住楼板的重量,也可以用来衬托建筑的格局与气势,而且它除了功能上的实用性外,还兼有装饰效果,有着不可低估的审美作用。它一般都是一个龙形图案,具有防火之意,因为古代建筑用的都是木结构,而“木怕火、火怕水、水为龙生”,所以以出武举人而闻名的里慎堂就在堂前左右上方均放了14个龙形图案斗拱,颇为壮观。再来看古窗。有围绕花的样式展开的,镶嵌着喜鹊、梅花、鸳鸯等图案,四个角分别有个“喜”字,意为喜从四面八方滚滚来;有的是刻着倒挂的蝙蝠,意为“福到了”;还有刻着鲤鱼的就象征年年有余了。在慎德堂四角的门窗分别以春、夏、秋、冬为名,题有四句诗。比如这扇窗题的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两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同时还保留有高迁唯一的“全窗”,它由三扇窗组成,外观比较华丽,室内亮光较好又比较透气,而且窗当中有一个八卦,象征着阴阳协调,互为补充之义。这些木雕窗无论从布局、手工雕刻还是雕工的虚实结合等方面看,都做到了把科学和艺术融为一体,既体现了雕工的精湛手艺,也折射出户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高迁第二绝是门堂。新德堂的门堂中间为阴阳八卦图,据说当中这一圆石块下面放了一道朱砂符,它是为了稳镇地盘而特地放置的。在八卦图的周围,围绕着福、禄、寿、禧、财五种祝福,分别以蝙蝠、稚鹿、寿桃、左右两边的双龙戏珠、前面的铜钱来代表,其次是梅花等装饰图案。而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此门堂依然保持完好,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工匠们的高超技艺。门堂中央稍高,四周缓缓地延伸,主要是為了雨天能使雨水尽快流到四周去而设计的。排水孔是一个铜钱的形状,它和地下的排水通道在几百年之后,依然保持畅通无阻。在门堂的四个角有四块正方形的石板,古人在上面放着四口大缸,雨天用来接屋檐水,平时储备着以备一时之需,也是为宅院做的一种消防措施。再来看看慎德堂的门堂,此堂以德养人,以俭治家,是一个典型的耕读世家。因此它的门堂比其他门堂要精致的多,中央为双狮嬉球,围绕在四周有蝙蝠、铜钱、蝴蝶等图案,而且有一本书镶嵌在其中,比之其他门堂多了一份浓郁的书香。而门堂的小石子,据说当时是从溪滩上精心挑选的,标准非常严格,非要能够通过钩刀架,长二寸左右的才可以。居住在此的老人告诉我们,这样一箩小石子要用一箩谷才能换回来,可见其非同寻常。

高迁的第三绝是“六叶马头”。在宅院的一堵墙上有六个角,它是根据北京“太和殿”模式建造的。马头墙的面积很广,在夏天的时候,可以挡住火辣辣的太阳;冬季就可以抵挡寒气。因此,在寒暑变易中可以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高迁大部分的宅院都有马头墙,只不过有些是四叶的。在内侧墙上甚至还保留一些壁画,记载着古代传说,如八仙过海,发生在浙江衢州烂柯山上的“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故事等。

(二)深厚浓郁的历史文化

高迁古村人杰地灵,是吴氏家族的聚集地之一。仙居吴氏一族,祖籍江苏无锡梅村。古村有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人才辈出。

史上曾涌现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吴带、南宋左丞相吴坚、明代左都御史吴时来等杰出人物。而吴氏的子孙多为官宦、进士或者举人等,比如前面曾提到过的里慎堂,前后共出了七位武举人,名振一时;而书香门第的慎德堂出了大专以上学历的就达60余人。现代有名望的人士如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原浙江省交通厅总工程师吴伯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吴相汉院士,香港世界名人传记中心吴相可博士等等。

在高迁,可以看到许多历史的见证。里慎堂中就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官报,比如墙上的这张捷报虽然过了几百个春秋,但是字迹依然很清晰。它左边的字为“浙江乡试中式第十九名举人吴张星”,这是一张省报。一般捷报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京报、省报、院报和学府报,学府报就相当于现在的入学通知书,京报是属于最高等级的,相当于皇帝下的圣旨。而捷报是古代官方向户主致喜的一种方式,户主常常以它为荣,因为捷报越多就越显得家族昌旺,名声显赫。

在慎德堂落轿厅的屋檐上有一块匾——“中书第”,匾的左边写着“龙飞光绪(乙亥1875)三十四年岁次戍申端月吉旦”,右边写着“钦命浙江等承宣布政使司信”。在古代,“中书”是官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部级干部,属正二品,而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第”即宅第之义。

在曾出过文武双全人物的日新堂,小堂前的窗上雕刻着一些诗句:“睡觉东窗日已红,闲来无事不从容。”在封建社会,这两句诗是知识分子的左右铭。诗句取自宋理学大师程颢所作的《秋日偶成》,程颢即理学名家朱熹的老师。从诗句的意境来看,勉励文人要保持浩然正气,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三)质朴传统的民俗风情

高迁的村民心灵手巧,生活淳朴,保留有相当多的传统习俗,如纺纱、结带、编草鞋、捣年糕等。游人可以体验淳朴的民风民俗民艺,融入到真实独特的生活情趣中。如亲自动手纺纱、磨豆腐、烧制家常小吃等,可以让你真切地感受农家风情。而古典式传统婚俗表演和传统婚宴“八大碗”则是真实地再现高迁的地方特色传统婚礼,令人耳目一新。鼓乐喧天的场面,风情万种的新娘,妙趣横生的表演,更有趣的是每次活动都会从游客中选出一位男士扮演新郎,真正做到了互动,让游客投入到这喜庆的气氛中。游客可以一边品尝仙居传统菜肴“八大碗”,一边观看古戏倾听民乐,这别具一格的享受与周围白墙灰瓦流水柳树相得益彰,犹如世外桃源。

高迁是无骨花灯之乡,无骨花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在余庆堂中就摆放了一对针刺无骨花灯,它精致的造型,鲜艳喜庆的色调,在古朴的民居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一直被称为“华夏一绝”。不仅如此,高迁还有板凳龙、九节龙、鼓亭龙、长旗灯等龙灯艺术,同样在游览中令游客一饱眼福。

二、仙居高迁古村的保护策略

(一)做好古建筑保护规划和旅游合理定位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是刻不容缓的,并且要制定合理科学的保护规划。在这一方面,高迁古村所在的高迁下屋村就做得很谨慎,他们是在全村的民意调查、投票结果之后,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院制订了较全面的保护与整治规划。在保护规划中,高迁重点古建筑的定位引人注目。

新德堂:建于1800年前后。此堂为游览线路的第一个宅院,修缮后将作为“无骨花灯馆”,集中展示“中华第一灯”的高迁“无骨花灯”的制作过程。

里慎堂:此馆修缮后将作为“武举人馆”,展示古代武举人的生活起居、习武练功的场景。

省身堂:此堂为吴培洪所建,相传其人恪守情操,故后人取其名。此堂以后将作为“雕刻艺术馆”,展示高迁民居建筑独特的木雕、石雕、砖雕。

慎德堂:此馆将作为“书香世家馆”,展示吴氏历史文化名人和浙东耕读文化。

日新堂:此堂以后将作为“民俗生活馆”(八大碗菜馆),保留一部分居住功能,展示高迁村民至今保留的传统习俗,如纺纱、织带、编草鞋、捣年糕等。

积善堂:此馆将为“婚俗馆”,展示高迁村的完整婚俗仪式,包括迎亲、拜堂、婚宴等习俗。

地方政府在规划中也认识到保护工作中的整体性,他们没有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狭义地理解为对村镇中少数文物保护单位本体的保护,更没有忽视对文物周边的环境风貌和一些未列入保护名单的文物的保护。在古村中,我们可以看见村中一湾小溪依旧清澈见底,不时有村民在洗涤,而且沿途的一些古井、花墩等也未在整治中被拆除。

同时,他们也极力避免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和经济效益,对历史文化村镇进行无限度无规划的超容量开发的现象。一些地方过度的旅游开发,会给当地的文物古迹、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风俗习惯带来不利于历史文化村镇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对高迁分期的合理整治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整个村落中,除了一些卫生措施、指示图标和分隔新旧房屋的围墙外,很少见到新建的仿古景点,展现了完整的历史风貌。

旅游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旅游使游客认识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独特的风貌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使这批民族瑰寶体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它的破坏性不同于建设性破坏,那会使保护利用变成开发旅游的措施,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本末倒置。应当以保护利用为主,旅游开发为辅,以达到不断增值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对古建筑不恰当的重新包装改建会让历史信息荡然无存,必须保持它的原真性。高迁古民居很好的遵循了这一点,他们除了对一些面临倒塌的房屋和被蛀蚀的木材进行修葺外,基本上保持了原汁原味。而且并没有大量迁出村内的居民,保留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也还原了生活的真实性。

(二)做到既保护资源,又合理开发与建设

我们知道欧洲许多国家,像意大利、法国、芬兰等,无论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留给游客的基本印象就是这些国家的城市历史建筑保存得非常好,正是这些历史建筑,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前来游览观光。现在这些资源增值相当快,而且可以世世代代地增值下去。欧洲国家之所以较好的保存了历史建筑风貌,归功于当时一个起了重大作用的制度——国家规划师制度。法国、英国、意大利都适时建立了国家规划师制度。国家把这些规划师派驻到历史文化古迹比较多的城市规划局工作,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先经国家规划师签字同意才可以动工,所以这些国家的历史风貌、古建筑保存得很好。许多遭受战火蹂躏的建筑依然保持其几百年甚至一千年前的样子。为他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估量的、不断增值的、不可再生的资源。

我们虽然没有这么完备的制度,但是国家相关部门也正在一步步地完善当中。世界旅游理事会在《二十一世纪旅游发展议程》中明确提出,要在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的同时,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要。在保护和继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它的可观赏性和带来的长久利益,将旅游开发对当地的消极影响限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内。同时,要根据该议程的指导原则,完善三个要素:(1)旅游资源要考虑其承载能力。一些自然风景区都会限定进入景区的参观人数,高迁古村同样也要注意这一点,如果一味的引入游客量,就会引发当地的生态失衡和资源破坏,自然无法谈它的长期发展。应该根据不同的时间、條件承受人类活动的法则,不能超过最高旅游环境容量。(2)推行绿色旅游食品,它们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产品。像仙居当地的很多特产,芒菜干、笋干,玉米饼等都是天然的绿色产品。旅游开发本身,就应该以资源保护为前提、核心。(3)取之于资源的收入,应用之于资源保护,将收入投入到景区的完善建设中。

在关注旅游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改善古村人居环境及基础设施条件。一方面要调整聚落人口、建筑密度,适当减少核心保护区内的居民数量、优化居民结构,拆除一些与历史建筑和风貌不协调的新建建筑、恢复传统建筑和风貌的本来面貌。高迁古村中古民居与居民的现代建筑错落一起,显然是格格不入。所以当地部门应当考虑将这些建筑拆除,将部分居民迁出古村外。当然古民居内的居民可以继续留下居住,因为现在大部分留在宅院内的都是老人,年轻人几乎没有。老人们在此居住年代较长,行动不便,不适宜迁出。况且他们对于高迁风俗都非常了解,可以给游客演示,别有一番情趣。另一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排水、燃气、道路,其中道路的建设要使用当地的材料,可以用石板铺路,展现江南古村的风貌。要控制村内机动车辆的通行,合理布局停车场。

另外,对村内的广告、商业标志、电力通信电缆、路标及街道装饰都要进行详细规划和控制,避免造成视觉污染。笔者建议村内的多数喇叭可以播放高迁古村的介绍稿,旅游路线的指示等,给游客提供方便。同时除了入口的卫生设施外,应当在游客路线的中途适当再安排一些卫生设施,方便游客。还有偌大的古村内竟然没有安排饭店,高迁所处的位置本来就离市区较远,较为偏僻。把仙居地方特色的小吃集中起来,相信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在旅游展示中发扬传统文化

瓦伦·L·史密斯在《东道主与游客》一书中,将旅游的形式分为五种,即民族旅游、文化旅游、历史旅游、环境旅游和娱乐性旅游。如果给高迁一个定位的话,它应该是文化、历史和环境的结合体。古村在对外开放的领域里展示他们的建筑、文化、风俗等。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认为在展示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已经不再可能是原汁原味。其实任何活着的文化都必然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传统所依存的社会背景已经改变,不断有新的元素冲击。所以,对高迁传统事物的复兴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翻版过去,那是不现实的,而是要在旅游的契机下让传统要素得到一个重新复活的机会,因此,这种复兴是发展了、变化了的复兴。传统的演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成为被展示的对象,与此同时它也将重新成为被当地人持续关注和强调的对象。高迁一方面推销着自己,一方面重新认识自身的文化地位和价值。传统在旅游的“协助”之下为自己争取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三、结语

高迁力在塑造自己成为一个自然朴实的民族文化村,旅游不仅没有吞噬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反而通过传统的重新塑造为传统的现代生存开拓了空间。如果说建筑是关于“人类历史的记录”,一个建筑群落的兴衰即意味着一个家族的荣辱,那我们要感谢她,因为她尽管苍老,却让人肃然起敬,她雕琢出人类历史的文明和时代的烙印,她所保留的传统文化点燃了人们对文明年代的缅怀和记忆。

参考文献:

[1] 瓦伦·L·史密斯. 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第二版[M]. 张晓萍,何昌邑,译.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杨惠,陈志明,张展鸿. 旅游、人类与中国社会[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仇保兴.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J]. 城乡建设,2004(1):6-9,4.

[4] 单霁翔. 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J]. 城乡建设,2004(1):10-11.

猜你喜欢

保护策略传统文化
浅析油气层损害机理及保护策略
湖北民间舞蹈的特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移动阅读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探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庐山牯岭近代别墅旅游资源现状与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