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豫西地区农业电商的发展模式
2017-05-30邹芷诺孔雪倩王锲灏
邹芷诺 孔雪倩 王锲灏
摘 要:2016年,以三门峡市承办河南省农业电商现场会为契机,农业电商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互联网+”新业态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豫西地区传统农业企业营销方式,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新型农业电商,推动“互联网+农业”自然延伸为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农业多元化渗透互动的新产业模式。本文通过研究豫西地区典型农业电商的发展模式,探究其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产业升级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豫西 农业电商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9(c)-021-02
豫西指河南省西部地区,总面积25539平方公里。下辖21个县市,包括洛阳市、三门峡市等。区位优势明显,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2017年,常住人口1325.25万人,城镇化率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线。2016年,洛阳市生产总值3782.9亿元,跃居全省第二;三门峡市经济总量1348.55億元,人均GDP排名全省第三。豫西地区有9个县被纳入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示范县。三门峡市成功培育出2100多家涉农电商,其中规模成熟的电商企业212家,网络交易总额跨十亿大关。
1 豫西地区农业电商发展模式及成效
1.1 立足特色产业,运用“物产资源+电子商务”模式,使传统产业和“互联网+”产生积累优势
三门峡市特色农业优势明显,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十强称号;特色产业优势雄厚,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当地农业电商选用苹果、核桃、食用菌、烟叶等特色优质产品为依托,通过开发农产品资源和互联网营销相统筹发展迅速。
案例(1):三门峡金秋果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销售和开发三门峡市及周边县市果蔬系列产品的工作。在2014年开设7个网销店铺,2015年依靠单一苹果销售收入为7000余万元,其中电商销售额在57%以上,位居淘宝、天猫、1号店苹果类目销量排行榜前三,实现产供销一条龙。
1.2 通过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民俗文化,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发+农业电商”模式,文化电商企业获得广阔发展空间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为己任的文化电商企业崛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电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核心元素创新文化产品打造地域名片,同时文化产品也赋予了电商企业强大生命力。
案例(2):河南万景祥特产开发公司,自2012年成为牡丹花都特许经营方以来,着力于彻底打通“线上+线下”O2O全渠道营销,采取与阿里巴巴产业带深入合作的方式,全面定制开发“印象牡丹”工程,将牡丹产品通过移动互联网微营销推向全球,最终带动洛阳牡丹深加工企业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4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产品方式渗入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双赢效应。
1.3 依托优质旅游资源,运用“旅游产品+农业电商”模式,实现壮大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面貌改变
洛阳市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良好的自然资源于一体,被人们雅称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为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开展创造了便利条件;电商企业以此为卖点把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需求与“观览景观、农家食宿、农业产品、特色娱乐”相结合,打造富民新路。
案例(3):龙门石窟文化创意团队2015年与腾讯公司联手打造“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这一举动标志着领先于全国传统景区的首个互联网景区的建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景区流量数据库和信息共享交流平台,实现了全景区感知、服务、管理、营销等环节自动化、动态化、智能化,重视游客在整个游览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同年,微信购票总数达20.28万张,网络销售额1070万元。
1.4 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运用“公司+农户+互联网销售”模式,让地域特色产业实力增强
三门峡市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势在电商企业因地宜发展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促使新型农产品加工类电商走上产业化发展轨道。
案例(4):卢氏县庄正艾草制品公司,主要经营卢氏艾草产业,践行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将野生植物资源集成优化。2015年底开始集中释放B2B、B2C电商红利,成功申请为线上和线下的品牌授权商,先后在国内设立代理机构,制品远销周边国家。2016年开通微信三级分销商场,招募分销商1500余人,快速抢占市场,销售额达3000万元。该公司目前采取自有订单式基地模式,与农户签订艾草收购合同,辐射带动了周边80余户种植户,确保每户每年平均收益在4000-800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
2 制约豫西地区农业电商发展的因素
(1)电商专业人才缺乏。豫西属于人口净流出地区。农户小农思想根深蒂固,文化层次低下,科技认识肤浅,对电子商务了解不深;应用人才对农村持抵触情绪,当地高校孵化能力不足,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现象,无法适应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电商快速发展的通用型人才需求。
(2)政府扶持力度不大。地方政府专门针对电商企业出台的《河南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创建规范》中扶持门槛制定过高,导致大部分中小型特别是本土电商企业无法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
(3)配套服务比较薄弱。产品加工、流通、储藏、运输、保鲜、包装等环节衔接不畅,尤其是冷链物流建设落后,运输生鲜产品的现代化专用车辆短缺,代表性特色产品仍以常温运输为主,配送质量难保证。此外,25%~40%电商交易额来自农产品物流配送成本,高昂的物流成本制约着农业电商。
(4)运营效益有待提高。豫西农村家庭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低于30%,偏远山区宽带网络不通,通讯信号弱。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多数还处于一间房屋、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个鼠标、一个账户的落后阶段,其运作模式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强化。
3 推动豫西地区农业电商发展的建议及措施
(1)开展继续教育培养,设立相关院校和专业支持农业电商发展。鼓励外出农民工、大学生返乡,为符合条件的农村闲散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推动技术理念创新,建立优质电商平台;完善专业教育院校孵化功能,培育复合型电商人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基地,引进中高端电商人才。
(2)加大农业电商企业融资支持,规范农业电商合理有序竞争。依据本地实际发展现状,争取向上级政府申请增加地方补贴资金,优化扶持方式。各地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基层落实和“双创”机制并举。严格按照要求提高政府支持效率,降低中小型企业融资门槛,为起步阶段的电商企业减轻资金链负担。
(3)加强信息、物流設施建设,强化豫西农业电商发展先进地位。逐步实现城乡公共资源一体化,加强交通密度且延伸快递终端,特别是完善农村商贸冷链物流;整合县域物流资源,增强合作社和第三方物流集约力量,实现网络、信息及基础设施三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共享。
(4)构建互联网农业产业价值链体系,提升传统农业附加值增收。以农副产品注册商标来推动农特产品牌化,培育新主体,做亮闪光点,打造大品牌,扩展大市场;成立文化创意团队,运用互联网思维激发出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新思路,使传统农业经济与“互联网+”得到有机嫁接整合。
4 结语
豫西地区独特的物产、旅游、文化资源,为农业电商发展孕育了深厚的土壤。电商企业运用“互联网+”业态促进农产品营销方式转变,建立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决定生产和销售的新营销方式。通过农业电商发展的有效实践,电商企业已经成为引领豫西地区进行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但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工业4.0”到来之际,政府、农民、企业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豫西地区发展农业电商还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农业电商的转型升级应与当地政府的引导支持相结合,实施“互联网+”战略全面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丽娟.“互联网+”时代河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2016(09).
[2] 王志辉.河南省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8(04).
[3] 林广毅.农村电商扶贫的作用机理及脱贫促进机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6.
[4] 王巧玲.基于ESDA的农村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1).
[5] 李京福.“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策略研究[J].物流技术,2015,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