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江西传统建筑的人文精神

2017-05-30黄德锋

地方文化研究 2017年3期

黄德锋

[摘要]江西传统建筑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不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还极为重视建筑的人文情怀。古代江西传统建筑“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交相辉映,传统建筑因此获得了更多的人文意义。江西传统建筑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传承人生理想的重要象征,反映了古代社会民众对和谐生活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江西传统建筑;建筑理想;建筑格局;建筑品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7)03-0033-08

关于古代的天人关系,朱伯崑先生指出:“中国哲学所倡导的天人之学,总的来说,有两条意义:第一,讲人道不能脱离天道,天道与人道之间有内在联系;第二,就理论思维的内容来说,以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结合考察自然和人生。”?譹?訛古代的这种“天人之学”对于传统建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江西传统建筑不但人要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保持和谐,还极为重视建筑的人文意识,以维持人生的情感和谐,进而维持生活与生命的和谐。

一、“合乎人生”的建筑理想

马克思曾经讲过:“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譺?訛古代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以自我的文化情感赋予在物质的建筑之中,主张以人的文化观念来增强建筑的内涵,使得本是客观的自然物质建筑蕴含着丰富的人类生活情感和生命的祈望,创造了既保持与自然和谐又合乎人生的良好生存环境,它表达了一种民众的建筑理想。因此,古代建筑中的这种理想,不仅反映了江西传统伦理观念和生活价值,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古代建筑的文化精神。

1.“纵情于山水”的建筑情怀

江西地区山水资源丰富,建筑依山而建、山环水抱,人们滨水而居,可以这样说,一个理想的传统建筑不但是一幅展现于山水间的美丽画卷,也是古代人们纵情于自然的“山水情结”,山水因此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因此,有学者就这样说:“从山水的外在形态上领悟到其内在神理的动静刚柔,这本身已具有较高层次的感知水准,并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较高精神需求。同时,这种强调动静相济、刚柔并备,在对立中寻求统一的观念,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理论所特有的内容。”?譻?訛

江西位于亚热带地区和江南丘陵一带,自古以来,人们按照山水形势规划村落和建筑,按照山水的人文象征表达建筑情趣。如赣县的白鹭村,“依山傍水,整个村庄沿着鹭溪呈月牙形分布,村南是龙岗,村北是玉屏山,烟峦翠阜。村后是后龙山,状似乌纱帽,五条山脊蜿蜒而下,如五虎下山,风水上称为‘五龙山形。鹭溪水由东缓缓入村转折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出水口后经九曲十八环流入赣江,水口旁的两座山岭形似‘狮蹲和‘象跃,它们把守着水口,在人们看开,整个白鹭村的风水就是人气、财气、官气的‘三旺之地”。?譹?訛可见,人们把自我的人生理想赋予了自己居住的山水之中,山水气象是人的精神风貌,山水村落与建筑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在其中感受着山水带来的生活情怀。

“形神兼备”是江西传统建筑中常见的现象,它不仅强调“形”似,还强调“神”似,这也是一种山水情怀的象征。在江西吉安的许多古村落中,人们对当地的地形常有“喝形”的说法。所谓“喝形”,就是人们将观念中吉祥动物的形状来命名村落周边的山形,如龙、虎、狮、象等,然后按照人类文化认识来判断山势的吉凶。“喝形”是对山势“形神兼备”的形象化。如安福县柘溪村,“山环水抱,对周围的山峦,村人全部按其形貌为之命名,如龙腾凤舞、赤蛇元龟、青狮白象、金钩钓鲤等,还有以十二生肖命名的小山盘踞在大山脚下,一入村境就可以看到双狮拜象的奇观。村东有两座狮子山,跪拜于地,抬头向西仰望。对面的象形山伸出长鼻子朝着两只狮子凝视,仿佛在接受一对雏狮的顶礼膜拜。村旁有七星堆,形如天上排列的北斗七星座。后来人们又通过观水,在山涧疏通三条小溪引水入村,并运用阴阳八卦配合金木水火土在村里定位挖掘了四十六口塘,说有水才能荫养地脉。筑起七星堆,是对应天上的北斗,以此来寄托通财路、兴文风的愿望。”?譺?訛由此可见,有情的山水构筑起吉祥的建筑,人们以丰富的想象力温暖着自己的内心。

前面提到,水口在建筑群体的环境景观构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水的文化情怀。村落中的水口,上水口应敞开,迎纳上游来水,下水口应闭合,在村内聚水成湖,便于利用,风水学上叫做“聚财”。为了达到此目的,往往在下水口建造桥、亭、堤、庙、塔或者种植大树,以增加锁阴的气势。若水势不足,或水流过急,还可以采用補救或化解的办法,以兴地气、旺地脉、留财运。江西传统文化对水有着深厚的感情,水被看作是财富、人才的象征。在村庄的择址中极为重视对水口的规划,它要求水流的出口处要形势关锁,不让财富流失。水去处若有高山大峰,重重关锁,似不见水去,方为风水宝地。为了贮财源而兴文运,村庄的水口地带往往是塔亭林立之所在。那些塔亭和水口园林景观一样,也具有修补风水的不足以关锁水口的作用。如乐安流坑的三官殿就坐落在山水朝夹的村南,即水的出处,是人们祈求神灵把守水口的鲜明反映。有的古村,人们喜欢在水口上建造形似官帽的拱桥,以表达登科入仕的人生理想。有的村庄,把村里的文昌阁建于水口处,企图聚集水口的生气,祈求文运昌盛,人才辈出。如婺源的汪口村,建在水口之上的文昌阁,其中有一幅楹联鲜明地表达了水给当地的文运带来的精神寄托:“两水活源头,灵泉涌地;一峰钟石耳,文笔插天”。由此幅楹联,可见汪口村人对水口的文昌阁寄托了多少兴文运的希望和殷切的期盼。当然,人们对水口的精神寄予并不仅限于此,还有人丁兴旺的心愿、安康幸福的祝福、财源茂盛的梦想,水口承载着人们太多的牵挂。人们把深重的民间信仰以及梦幻的生活理想都堆砌在能够给人们带来各种运气的水口了,表达了古人深厚的山水情怀。

2.“满载理想”的建筑情趣

传统的“天人合一”观指导人们合理选择利用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还要求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相融合,其实质是主张因地制宜即在客观环境的条件下,建造具有合乎人生理想的建筑。江西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的物化形态,体现了江西先人将建筑的实用功能与审美情趣合二为一独特的文化设计形式。

建筑注重选址的风水文化是传统建筑中的一种信仰文化。正是因为风水文化对村落建筑地址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提升生存发展信心的追求。如丰城白马寨村前有腰带水,村中的七口古井呈现为北斗七星的形状;钓源古村高峻严密,追求幽曲和关锁,是当地人们对人生命运的关注的表情。白鹭村中的四条街道似乎象一个横置的“丰”字,似乎是人们祈望丰收的喜悦;在瑞金的密溪村,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在该村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山顶上,各建有一座风水塔,镇守着山头,这是密溪村人关锁财(才)运的特殊方式。龙南栗园围,围中的房屋按照阴阳八卦定向而成,设有“生门”和“休门”,似乎也是人们把趋吉避凶的理想巧思妙想融进了建筑的布局。这样看来,“风水是关于人和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关系的一种学问,它注重地理环境的和谐均衡,强调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同时又不偏废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而是注重三者的协调。它的核心是人,它追求的目标是人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譹?訛

我们从庐陵古民居村落中可以看出,其建筑基本上是依地势而建,它们总是与自然调和,并不违反大自然,具有鲜明独特的文化内涵。如吉安渼陂古村就是依江傍水而建,历史上人们靠水致富,故村落设计成“船”形布局,寓意人们即将扬帆远航,一帆风顺。在渼陂古村分布池塘28口,与天上二十八星宿相契合,村内塘与塘相通,活水流淌不断。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不仅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也调节了温度、湿度,人为地创造出了一种淡然的生活情趣,它满载着人们的理想,是自然环境与人文情趣的融合。

一些江西古村在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文化意蕴,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扩大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统一,其建筑的特点是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自然环境与人文意蕴交相辉映。如吉安的钓源古村是宋代文豪欧阳修的家乡,其村庄整体平面布局呈八卦图形,村里挖有七口水塘,是“七星伴月”的吉祥象征,表达了人们祈求富贵、财源兴旺的愿望。古村环境优美,植被遍布,村南长安岭上的一万八千多棵古樟形如太极图“S”状分布,成为古村一道巨大的绿色屏障。宗祠堂前古柏昂立,村中央依东高西低的地势,符合传统风水中“青龙蜿蜒,白虎驯俯”人文心理。一些村落在自然条件不够的情况下,要用人工修建水塘、建筑物、填土筑坝和栽树植林等各种形式来弥补人对建筑和村落的心理认同。如安福县的塘边村,整个村庄呈圆形,村里十几口圆水塘连通成一体,人们设计成S形石砌小堤将塘面分开,酷似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民居依水塘而建,似乎组成的是一幅画在大地上巨大的太极图。人们在村边广种翠柏,藏风聚气,扼守村庄的命脉和未来,这是人们的修身养性之所,更是人们的满载理想之所。

明代江西奉新人宋应星的不朽名著《天工开物》,不但记录了我国古代大量工艺技术,还广泛涉及到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这些都体现了他“天工”与“开物”的思想。“‘天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而‘开物则是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种种由人类加工出来。”?譺?訛所以,古代“天工开物”思想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以自身的文化和伦理思想去改造自然,其目的还是为了加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天工开物”思想是传统“天人合一”理念的展示,广泛地影响了江西传统建筑的规划营造活动。传统建筑是为人而设,服从和服务于人的现实生活的需要。人活动的空间不仅在室内,也在室外,故传统建筑不但对室内极其讲究,对室外的空间也考虑周到,显示出了内外分明,和谐共存的局面,共同体现出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整体和谐。江西传统建筑的内部与外部空间在整体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内外部空间之间存在诸多过渡物,如门罩、门楼、过道、巷道等,内中含外、外中有内、内外有别,内外部的空间光线有明有暗、暗中有明、明中有暗,似乎这是一种奇妙的建筑境界。这种内外部空间及其光线是体现了传统建筑虚实的结合,有形与无形的对应。通过建筑的实体与建筑的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建筑的情感,是江西传统村落建筑的鲜明特征,它既是一种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生活空间,也是民众满载人生理想的精神空间。

二、“心灵营造”的建筑格局

江西古代传统建筑的格局不但要遵循外在自然的要求,还在其整体构造和其他方面充分表达了其内在的人文情怀,它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人们以自我的心灵需要营造着自己的建筑,显示出古代江西先民高超的建筑智慧和乐观情怀。

1.“匠心独运”的建筑构造

江西传统建筑在其构造上不仅是人们遮风避雨、赖于居住的场所,还融入了人们自身的文化和情感。如赣南现存五百多幢客家围屋,在构造上给人的印象就是人们为了生存下去的集体力量,人们依靠围屋建筑抱成一团,聚族而居,集体生存。赣南的围屋的构造是一座高度围合的建筑,与江西其他地区的围合式建筑不同,它的围合是全方面的,似乎是不留一点空隙,这也是为了安全的缘故。传统时期,客家人居住的赣南山区,盗贼频发,加深了人们的防御意识。人们依山就势,按照风水原则建筑起一座座马蹄形、八卦形等的围屋,既保护着自身的人身安全,也是内心安全的一种独白。外墙的高大与严密就是宗族的巩固和强大,集体的安全意識为凝聚族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它是客家人的一种集体心灵图谱,表达了宗族团结的强烈愿望。传统建筑的构造作为人们在日常生存状态下的精神追求,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增添了更多人文内涵。

即使是江西传统建筑中极为常见的天井,人们对其构造也饱含深情。传统建筑中天井的形成是由江西地区多山地丘陵的地貌特征和炎热多雨的潮湿气候条件所决定的,它是人与自然沟通的平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杰作。但人们并不满足于此,还把天井的构造赋予了诸多的文化理想。传统建筑天井不仅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产物,也是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自然环境与人文象征的合一。有了天井,建筑物坡顶雨水不至外泄,顺势流入,因而叫作“四水归堂”,人们称为“肥水不外流”,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人们在天井中开凿出水池,蓄存四方来水,调节空气湿度,养鱼植荷,既可观赏,也可不泄漏家中财气。《阳宅撮要》“天井”篇中说:“天井乃一宅之要,财禄攸关,要端方平正,不可深陷落槽,大厅两边有异,二墙门常关,以养气也。凡富贵明堂自然均齐方正,有一种阴阳交媾之美。”?譹?訛从风水生成的角度来看,天井的重要功能是为了“生气”,而“生气”正是反映了古代民众切实的精神追求。古人记载:“凡第宅内厅外厅,皆以天井为明堂、财禄之所……横阔一丈,则直长四、五尺乃宜也,深至五、六寸而又洁净乃宜也,房前天井固忌太阔散气,宜聚合内栋之水,必从外栋天井中出,不然八字分流,谓之无神,必会于吉方,总放出口,始不散乱。”?譺?訛在传统的民众看来,天井是住宅的小环境,其尺度大小、方位高低始终关系到建筑的气场,重视“生气”功能的天井在江西许多古建筑中均有体现。如安义古村的罗田村有一栋规模宏大的“世大夫第”,共有天井四十八个,并且形状各异,有方形、条形天井,还有半月形、三角形等天井,各种形状甚为奇特,而天井的名称也各异,有叫堂井、房井的,还有叫巷井和场井,令人叹为观止。

传统建筑的马头墙是江西传统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构造,它给予建筑必要的形象塑造,它似马跳跃,强化了马头墙的运动感,显示了民间建筑的活力,符合民间百姓期盼生活蒸蒸日上的心态。马头墙形态优美,线条流畅,或前或后,前后相应;或上或下,上下平衡;虚实相间,层次分明,使得一种没有生命的砖石建筑表达出人们人文情感,折射出人们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心理状态。数量众多的马头墙建筑聚拢一起,形成万马奔腾的宏大景象,气象万千,赋予传统建筑一种豪迈气概。江西传统建筑的馬头墙不但表达了民众积极向上的精神斗志,还显示了人们对传统建筑高超的审美能力,它表达了动静相宜、阴阳和谐的美。

九宫图是传统建筑空间构造的重要方式,对称均匀,平衡中正,四平八稳。九宫来自于古代明堂九室制度,汉代时人们为明堂九室配上九个数字,“九宫者,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譹?訛人们又将九宫数与八卦相配,是洛书在传统建筑上的具体表现方式。“九个空间,中空即为八卦,间隔即为五行,四边为四向,变成立体即六合,它包含了‘四季‘五方‘八方并综合了阴阳、五行、八卦的观念而形成最具有表现力的图形。”?譺?訛这种传统建筑的“九宫”图式把九个空间与五行、八卦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了传统建筑中运用方位来表达建筑构造的具体途径,这是江西传统建筑中所表达的独特空间观念方式。风水理论注重“山环水绕、负阴抱阳”的环境选择,追求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共存,所以“风水学按照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一类的宇宙图式来营造居住环境,是古人‘天人合一和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协调与合作的典型例证。”?譻?訛如“赣南客家围屋是典型的中轴对称的建筑。它强凋建筑的中心位置,左右严格对称,主次分明,结构严谨。在围龙屋中,下堂、中堂、上堂沿轴线渐次升高。中轴线上最高的上堂,放置祖宗牌位,是一屋的中心所在。这一中心,不仅在平面布局上显着,而且在立面上也明显可见。整个住宅中,每个房间的地位都以相对于这一中心的位置而定,越近中心的居所,由辈份、地位越高的人居住。”?譼?訛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的社会,传统建筑的构造就是礼制建筑的表达,体现了古代社会“礼”规范下的和谐伦理秩序。这种“礼”作用于古代建筑空间,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所特有的空间规则。这种建筑表现首先是对称均衡,对称的空间与外界的环境是相配合的,建筑整体坐南朝北,左右厢房围护,前后贯通,均匀分布似乎像一个“中”字。建筑像“中”字,就好像是一个长方形,从中画了一条线好让左右对称,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江西古代建筑的外在构造与内在人文情境相协调,打造了一个具有鲜明地域和人文色彩的和谐环境,这是一种“匠心独运”的建筑构造理念。

2.“内敛隐藏”的建筑手法

江西古代传统建筑不仅在大环境上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在建筑内部的空间构成中,也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这种建筑格局就具体表现在“内敛隐藏”的建筑手法,人们以建筑的隐藏来经营自己的内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内敛隐藏”的民族性格,不喜张扬与显露,这些在江西古代建筑中也有诸多的体现。

江西古村及其建筑的内敛与隐藏讲究曲径通幽,不喜直气无收,这种风格是古代人们含蓄归隐心理在建筑手法上的一种形象表达。曲径通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它所创造的幽曲意境迎合了中国古人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识,也是建筑藏风聚气的必要手段。传统村庄和建筑的幽曲既有效地避免了气的直冲,又能够适当地保障村庄和建筑气流通畅,既有建筑的曲线美,也符合古人的审美情趣。江西古村和古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幽曲,反映了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巧妙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努力,在顺应自然的同时,以智慧和温情的内敛方式规避了自然可能对人造成的伤害,缓解了人与大自然间可能存在的某种冲突。在幽曲的环境下生活,是人们对于吉祥的向往和对凶煞的排斥,村庄和建筑的幽曲似乎隐藏了人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江西传统建筑的土木结构,是古代江西民众将生命意识融入建筑的象征,隐藏着对子孙繁衍、生生不息的渴望。建筑中所用的土木,其质地是坚硬的,但经过建筑工匠的琢磨,它就转化成为有情的艺术品,使无生命的冰冷的土木变成文化且有温度的物体,使得这些土木似乎也含有人性、人情。江西传统建筑是一种奇特的刚柔相济,它以建筑材料隐藏的象征方式表达了人们浓厚的生命意识。

江西传统建筑在儒家文化长期的熏陶下,与所处的江西地区山青水秀的自然生态相结合,具有典型的儒雅风格,这也是一种注重内敛与隐藏的建筑风格。《周易·贲》卦上九爻辞曰:“白贲,无咎。”贲在卦象中有“文饰”之意。而对“白贲”,《周易折中》解释道:“白,素也。尚质素则不失其本真,所谓质素者,非无饰也,不使华没实耳。”?譹?訛这可理解为:贲,本来有装饰、彩饰之意;白贲,虽尚素,却并非没有装饰,而是无刻意装饰。这种“白贲”的建筑风格所具有追求典雅之美,是人们崇尚朴素无华的雅儒。如婺源的徽派建筑大多是粉墙黛瓦,整体色彩是黑白相间,给人一种朴素淡雅的美感,宛如一幅天然的艺术画卷。

人文主义意识是建筑的灵魂,是传统建筑设计刻意表达的理念,人们通过建筑的内敛隐藏巧妙地表达自己的人生渴望。如江西传统建筑在地面的处理上,三层台基往往是渐次抬高,人们认为这就是官运亨通的“连升三级”。安福县乡间的许多民居是重檐的,凹入式的大门之上,在置一重门檐,这样就形成了三重檐,人们认为这样的三重檐叫做“步步高升”。马头墙在平面的屋顶突出来自己的优美身姿,令那庄重深沉的青砖灰瓦生动起来,流露出马头墙踌躇满志的精神,那是人们展翅飞翔的渴望。也许是建筑师的刻意设计,也许是其不经意行为,却为人们赋予了如此多的情感表达,并使人们陶醉于其中,这些人文价值观念在江西民间是一种普遍认识。这种隐藏在建筑外在形式的内在符号,深刻地展示了古代民众“心灵营造”的建筑理念。

三、“意蕴传神”的建筑品格

江西传统建筑不但要求与自然和谐统一,还要求人与社会环境也要和谐统一,人们以建筑的人文象征来突出自身“意蕴传神”的建筑品格。

乡间常见于溪流、湖泊于之上的石拱桥,作为村庄建筑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物。人们以中部隆起石拱桥似是一顶官轿,以此来暗示自身的人文品格。从传统的审美观念来讲,人们总是喜曲不喜直的,中部隆起的桥给平淡乡村增添了一道审美的风景。但更重要的是民间的追求,一座座拱桥,似一台台官轿,横跨在乡间的溪流、湖泊之上,那就是人们日思夜想的仕途。拱桥还具有对水关锁的功能,似乎唯有此才能锁住本地的文运与财富。这看似简单的石拱桥生动地记载了传统社会民众的人生追求,是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生动融合,这诚如有江西民间族谱对拱桥的赞美:“逝者如斯去不回,谁将顺泻倒倾来;桥营百尺流虹彩,亭辟数层压水隈;题柱共钦京兆品,受书还羡留侯林;会看佩印多豪俊,尽日举樽笑语陪。”?譺?訛

金溪县竹桥村有水塘七方,中间一方为月塘,呈现七星拱月之像。村内的门楼前用石栏杆围成三口多边形古井,作“品”字排列,告诫人们做人要讲究品德。在中门楼前用石板铺成一个“本”字,门楼后面有一个“人”字,这是竹桥村先人警示子孙后代要有人本意识,这是人们把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对后人的教诲都融进了这能够传承百年的村落之中,这又是何等深切的情感。

遍布江西乡间的文峰塔,是古代“儒释并济”文化影响下的建筑产物。据江西文博专家万幼楠先生调查,江西仅赣南地区就“现存明清文峰塔43座,查实文献有记载现已毁的风水塔22座”,?譻?訛可见传统时期兴建风水塔之盛。清道光年间的《靖安县志》载靖安县所建文峰塔,其文曰:“昔阿育王造浮屠,自佛教入中国而浮屠遍于天下,然亦彼法自用以藏舍利耳。后世形家之说盛行,浮屠尖笔有类于文笔,且谓镇固不摇,足以收摄地气。”?譼?訛从序文中可知,塔本来是佛教的建筑,后受风水和科举文化影响而演变成具有兴科举、镇地脉且具有观赏性和象征意义的文峰塔。文峰塔,也叫文昌塔或风水塔,一般建在村落或城镇周边的山峦或河流交叉处,其格局是把补当地地势之不足与增强当地文运相结合,它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起来,是传统文化中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符合传统建筑“意蕴传神”的人文品格,满足了人们文运昌盛的希望。如新余有座清康熙年间的文昌塔,其《重建文昌阁记》记载:

嶒□峭削,屹立乎城东南;其四山之环拱,江流之澄泓掩映,云霞出没,烟光千倾,星日激射而雨雪霏微,变换百端不可以或穷,阁盖尽其胜;予偕诸文学登而落成之,于山见所谓伏者、起者、昂者、倚者,似虎豹犀象者,似人拱立者;于水见所谓如带如襚者,如绮如毂者,如皓蜺络绎白马者,喟然叹曰:“嘻!文章尽在于是矣!”夫山水英奇,蕴而成文章,士人之翰墨,齐休乎山水,不有散阁,何以汇厥胜?乃进诸文学谕之曰:“宣尼以其圣启万古之道统,梓潼以其神翼百代之文运,共持于不朽。士人克蕴,蓄其道德以发挥乎文章,当必为圣神之所默。”?譹?訛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新余的这座文昌阁与古代文峰塔的内涵是相契合的,是当地人们为兴文运而建,自然可以“蓄其道德以发挥乎文章”。《阳宅三要》说:“凡都省府厅州县,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宜于甲、申、丙、丁四字上立一文笔塔,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山上立文笔,或平地修高塔,皆为文峰。”?譺?訛如上述新余文昌阁,建在城镇的东南方,即后天八卦中的巽位,巽位也是古人认为的“地户”所在,为一方水的出处。古人认为东南为水之出口,地势低洼,地气容易外溢而造成难出人才,故需要建塔以镇之。巽在后天八卦之中为东南方,乃紫气东来之所。按照八卦方位与儒家学说相结合的说法,“巽位”代表人才与文章,塔本身有山峰之形,故称“文峰塔”。古人认为在巽位建塔作为文笔峰,当然会是进士及第,状元连出。文峰塔通常位居水口,不仅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还能体现当地的文化和民间信仰,具有衬托景观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作用。

文峰塔是建筑风水与科举制相结合的产物,如果从建筑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文峰塔既可以为当地增设或改造一道自然景观,还可以满足当时人们的现实人文需求。如安福县卢家洲村外的明代镇河塔,当时是当地的文峰塔,旁边有颗古老的樟树,枝叶繁茂,当早晨太阳升起时,塔的影子如同一支巨大的毛笔横架在樟树上,因此该樟树也得名笔架樟。而在瑞金“县城的南面山峦,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至清代乾隆年间,按照风水观念的要求,或由官府,或由乡绅,先后于峰峦巅处沿弧状排列建起了三座文昌塔,构成了‘笔架凌霄的胜景,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譻?訛人们相信这些人文与自然相映衬的景观是文风蔚起的象征,它是一种信仰的力量。信仰让生活有了盼头,让心灵有了启迪,让人生有了希望。

《芳溪熊氏青云塔》描述了清代江西宜丰县芳溪的文峰塔,其记载道:“芳溪四面皆山,东有桐冈、相台,西有狮岭、风坡,北有牛洞、太山,南有炉峰、笔架,其缜密之势,立如屏墙,惟东南山势平远……自雍正乙卯岁依形家之理于洪源、长塍二水交汇之际,特起文阁以镇之,又得万年桥笼其秀,万述桥砥其流,于是财源之茂,人文之举,连绵科甲”,所以“水口之间宜有高峰耸峙,所以贮财源而兴文运者也。”?譼?訛实际上,文峰塔与科举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结合只不过是人们将科举及第的美好愿望之寄托所致。文峰塔是古代人民为改善地理环境和促进文运而建造的,是一座具有自然和人文双重意义的建筑,是儒释文化融合的重要体现。文峰塔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塔建筑设计、布局的审美,注重塔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或协调,形成了一种天、地、人有机联系的建筑文化系统。

在江西许多族谱或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八景图”、“八景诗”等的记载。如兴国三僚村有“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巉岩,赏南林之晚翠,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此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无憾矣。自是僚溪八景而得名。”?譹?訛宁都县的东龙村也有八景,即“巽峰插天,玉岽擎云,五马落槽,凌霄胜阁,双涧报村,虹桥锁水,七星环冢,虎嶂乔峦”。?譺?訛在高安的华林古村,其族谱上还记载着当年描述村庄的八景诗,这些诗的题目有“云塘烟帆、古寺晨钟、南亩勤耕早、北窗夜读迟、山林闹采樵、渔火明江岸、石梁公署、邮亭夜铎”。?譻?訛这些“八景图”、“八景诗”是本土的标志性景观特征,也是自然环境人文化的描述,人们借此作为培植和强化乡土文化认同的手段,体现了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合一。上文中所提到的“僚溪八景”,正是三僚的地标,是古代三僚人精神承载之处,“僚溪八景”对信仰风水学说的三僚人而言,似乎又是八卦符号的象征。“僚溪八景”按照八卦符号的规则排列,成为三僚村的文化景观;东龙村的这八景包括了传统建筑环境中的龙、砂、水、穴等内容,是对本土自然环境的文化诠释;而华林古村的“八景诗”是对华林古村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的意境化描述。人们为自己赖于生存的村庄和建筑寻找文化的依據,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超越现实的人文情感。因此有学者认为:“这种表现区域风水的总体图像,堪称是一张指示和定位当地人的价值取向的‘文化地图。它提供了一种区域人文变迁的历史性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塑造地域的人文空间观念,培植当地人认同乡土的文化意识。”?譼?訛这些地方所记载的“八景图”或“八景诗”是江西地域古代村落与建筑的自然记忆和文化阐释,它们共同表达了它们“意蕴传神”的人文品格,是我们现代人追寻祖先足迹的文化密码,也是我们记住乡愁的坚实载体。

(責任编辑:吴启琳)

On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Jiangxi

Huang Defeng

(The party's history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arty's history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Jiangxi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Nanchang Jiangxi 330003)

Abstract: The "harmony between heaven and man" in Jiangxi'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no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ut also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humanistic feelings of architecture.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ancient Jiangxi is reflected by "naturalism" and "humanism", so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has gained more humanistic significance.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Jiangxi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ideal of inheriting life in a certain sense, reflecting the unremitting pursuit of harmonious life by the people of ancient society.

Key word: Jiangxi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ideal;Architecture pattern;Architectural charac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