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虫夏草3

2017-05-30杨松

新金融世界 2017年3期
关键词:信用客户传统

杨松

从事资本市场的职业者是幸运的,因为资本市场的价值法则着眼于未来。

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我们身处一个深刻变化的互联网科技时代,变化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体验,使我们的人生如此丰富多彩。

身处变化的我们,只有投身变化,才能改变自我,收获体验,收获时代;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这是前所未有的时代。

为了未来,改变自我,享受你我。

2016年的双“十一”刚刚过去,马云的阿里豪取1207亿元销售纪录;与之相对应的是,登陆上海滩经营20年之久的英资玛莎百货宣布将中国十家门店全部关闭,同时宣布关闭的还有太平洋百货。实际上从2015年起。以LV、百盛购物中心、南京八佰伴等实体店关店潮就不断蔓延。一边是传统商业模式黯然退出的无奈,一边却是“双十一购物狂欢夜”嘉年华般的璀璨。这都无可置疑地证明,电子商务发展至令已经冲击了传统商业模式,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柯达,当年的影像业霸主,在电子影像兴起之时。柯达也是业内最早推出数字相机的企业之一,最终因固守胶片而轰然倒闭;诺基亚,曾经的数字化移动通讯领袖、手机文化的启蒙者,已经被现在的移动江湖完全忘却。教科书和知名学者常以此为典型教诲大家一不跟上时代和科技的步伐将被市场淘汰。可是,只有亲身经历者才知道,这都是骗人的:柯达也罢,诺基亚也罢,死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企业自身内部赖以生存的运作模式“business企业经营组织”无法改变。

两年前,马云说过一句话:“我不知道数据有什么用。但我知道肯定有用。”如今,大数据、云计算的深入运用已经无须多言。另外,马云还说过一句话:“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如此刺激之下的中国金融界。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为了革新,不可谓不努九不可谓不进取。更何况,还有总理的“互联网+”口号犹在耳畔!那么,金融界真的改变了吗?到底是什么需要改变?时值今日,我们应接受时代的要求和考验,客观分析,主动作为,从而做出真正的改变。

以用户的名义

“在传统企业的土壤里,开得了互联网的花,结不出互联网的果”

这句话很残酷,却是事实。

二十世纪第一次互联网浪潮之时,新锐互联网科技公司与传统企业互联网应用创新发展各领风骚。一边是腾讯、盛大网络、新浪、搜狐和当时叫1688的阿里各具特色的虚拟化“游戏”吸引了无数眼球;另一边是以证券公司、银行为代表的传统企业,依靠互联网交易手段优化了传统业务的客户连接方式和服务客户渠道,拓展了自己的经营地域。客观地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互联网企业坚持以虚拟化内容为核心,依靠流量收费和线上广告收入的粘性规模化经营模式。而传统企业将线上业务定位为自身业务的低成本营销和客户服务渠道。坚持传统盈利模式不变。二者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相安无事过了十年。

在相安无事的背后。其实有着变与不变的本质区别。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就传统企业而言,互联网运用范围、格局甚至是形式十年不变;互联网架构十年不变;互联网运用与企业内部业务和管理流程的关系十年不变;互联网对企业价值十年不变。总的来讲,互联网对企业内部运营没有任何改变。企业将互联网运用限定于客户、外围、渠道,限定于营销作用,限定于单向指令或信息的接受,限定于一种标准。证券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无论是行业还是个体,无论是经纪业务收入来源还是客户委托交易渠道,互联网的占比都早早超过8成。但是,其互联网运用仍然限定于网上交易APP,限定于经纪业务当中的委托下单和行情接收。证券公司的网上交易依然是标准化的,通用型的,非互动性的;依然不分客户层次、不提供个性化服务;依然只是接入,全部的业务控制系统、平台部署在企业内部局域网,并和企业内部业务系统共用而没有任何区分——将近二十年没有任何改变!证券公司的互联网应用只是把传统的客户交易从现场搬到线上而已。便利是便利了,但从更大意义上讲,却是失去了。总结看,传统企业互联网运用就是把业务接入互联网这个最大、最简单的渠道而已,没有真正理解互联网精神。既没有客户黏性,也找不到客户,连接而没有联接,也就无从谈起互联网布局了。归根到底,传统企业内部组织、经营管理没有因互联网而改变。

“月亮已经不是那个月亮了”——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已经走出了新时代的新路径:

第一,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深情互联网时代“用户价值”远超传统商业“客户价值”的奥秘,坚定地认为互联网时代“赢家通吃”,企业价值将在一统江湖后一次性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义无反顾地以用户为核心经营互联网平台,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跑马圈地。以传统企业不解的烧钱方式疯狂追逐用户规模的爆炸式增长。

第二,对用户价值的追逐完全架构在互联网上。在数字化的形式背后。互联网企业全力追求扁平化组织,以实现最短内部流程和最大程度市场化的均衡统一。

第三,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成长于传统行业的夹缝中,从一开始就抛弃了传统企业的运作模式,完全以互联网精神构建了新的价值体系。没有传统企业的既得利益。也就没有了传统性包袱,从而得以咬定用户规模目标,咬定互联网模式,咬定未来愿景。完全无视传统企业的当期盈利性压力。

第四,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从虚拟化社区建设入手,以提供互联网“便利”服务为手段,以更新颖、更便捷、更集中的创新性服务构建了成功的获客渠道和用户黏性机制。在实现用户规模化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商业经济构建了新型互联网商业模式,实现了用户价值的商业转化。

第五,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构建了与传统企业完全不同的利益模式。以不收费为前提获取并稳定用户群体,再面向客户群体推出更便利、更简单、更便宜、更完整的互联网商业,商业模式构建在盈利模式隐性化基础上。

第六,互联网商业模式是自由生长状态下大浪淘沙残酷竞争的产物,一旦生存就證明其兼具顽强的生命力和可怕的病毒性传播式。在消费时代,客户价值是只针对某个行业甚至某个企业而言的,但是用户价值是所有客户价值的重合与核心。互联网企业发现了这一原理,占据了先机,传统企业忽视了。有可能失去未来。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数据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变革性影响。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企业用“互联网+”为媒介,大幅拓展业务边界,占据舆论和领导力的制高点,推动传统商业活动向其主导的领地靠拢。与此同时,以互联网为生态基础的各种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各种“互联网+金融”企业野蛮生长,P2P规模达2万亿元也只用了两年时间;与之相对应的是“金融+互联网”,各大传统金融机构也推出了各自的互联网应用产品,却鲜有规模与品牌效应,应者寥寥,影响力甚微。这种局面最终演变为互联网金融乱象,如裸条等。最终迫使国家在国务院层面组织开展清理整顿。

占据客户资源、特许经营、品牌、资金等众多优势的金融机构为何无法实现对互联网时代的适用性转型?这个问题就跟柯达、诺基亚的归宿道理一样。因为这些企业自身生态上的优势就是他们转型的束缚。传统企业固有的内部架构、体制、组织方式、利益分配机制决定了企业的互联网运用只能在外部商业模式上做文章,而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受既有盈利模式制约,谁都无法、也无意改变。结果,传统企业只能开出带有互联网特征的创新之“花”,而结不出互联网应用的“果”。

以联接的名义

“态度决定一切。从连接到联接再到联结,展示出了传统企业自以为是、自欺欺人和现代企业义无反顾、临渊羡鱼、退而结网的态度反差。”

企业价值观就是态度。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的口号就是“打破时空界限,联通一切”,中国还恰逢其时地诞生了一家以其命名的电信运营商。可是越是简单的真理越容易被人忽视。

互联网诞生之时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关键时期——加入WTO谈判之际,也是亚洲金融危机肆虐之时,处于中国经济改革思想最活跃的背景下,作为国际新生事物的互联网应用和实践,在中国真的是获得了难以想象的自由发展的珍贵待遇,中国现有互联网版图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都是那个阶段草创发展起来的。从163上网开始,新浪、网易、搜狐迅速建立中国互联网门户网站的版图,并快速登陆美国证券市场上市,推升中国的互联网普及与世界同步,打开了中国的互联网之门。紧随其后。盛大、腾讯QQ、阿里巴巴,一大批企业复制着美国互联网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着——很幸运,中国的互联网应用还是紧紧围绕着以经济和娱乐为主的商业等非政治性主题。

互联网的兴起。是应用性技术进步和业态创新两大引擎推动的结果。微电子技术发展导致个人电脑普及,网络接入技术发展普及推动中国网民数量从6位数到亿级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与此同步,是门户网站内容提供的日益丰富和普及。网络社区、游戏和聊天工具发展推动虚拟世界爆炸式发展,确立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生存地位。自由生长之下的大浪淘沙,整个互联网行业诞生了按版图领域的标杆性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新浪、百度、携程、东方财富等等。

所有互联网企业成功的秘诀都在于有效利用了互联网的连接性,通过应用开发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用户与企业平台的互动性交互,取得用户的信任,获得用户的积极参与,不断延伸应用强化平台,诱导客户使用并建立稳定的用户关系。稳定的客户关系的关键在于互联网企业经营平台,让用户在成为平台的使用者的同时,成为内容缔造者和传播者。使得用户对平台认同并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让用户在交互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主人意识。用户从连接者进化为联接者。

互联网应用与技术进步相辅相成。近年来,随着WIFI技术的成功和智能手机的跨越发展,中国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一方面推动了上网用户在人群中的全面有效覆盖和更广泛更长时间的在线。另一方面使得互联网用户脱虚入实成为可能,手机绑定验证功能打开了互聯网商业应用的便利性和广泛性的大门。

由此,互联网应用模式由联接阶段进入了联结阶段,用户虚拟身份已经开始向真实身份转换。用户为使用便利开始接受隐私有条件给受信任站点(企业)许可使用成为趋势。这一趋势将加速互联网企业推进传统商业模式的替代性应用,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将脱虚入实。

已经聚集了上亿级别的联接用户规模的互联网企业,每一个用户都是未来新的互联网商业应用的可转化客户,这种用户身份对客户身份的商业价值而言,是多棱镜型的立体价值作用,威力相当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派生,其对传统商业企业而言,可操作、可营销的优势空间真的是信手拈来,加上其规模乘数效应,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岂只是玛莎关店效应可比拟的。就可能性而言,互联网企业对传统商业应用互联网化改造既不存在技术壁垒和准入门槛,更因传统商业已经具备市场效应而没有任何市场经营风险,只需要照着现有商业企业的模式做电子化便利性流程改造、相对传统企业建立比较性价格优势就能轻轻松松搞定。更何况我们完全可以推断,互联网用户多棱镜中本身就覆盖了绝大多数线下传统业务客户。互联网企业基于用户数据的准确及时掌握和线下仓储、物流、配套服务系统的精准式资源管理系统,使得他们相对传统企业具备同等规模的运营成本优势、效率优势,更别提他们已经具备的规模优势的叠加效应了。

在这样的前景面前,那些仅仅是建设了网站让客户连接登陆访问而已、没有按互联网游戏规则联接客户的传统商业企业,要么眼睁睁看着市场份额被掠夺走,要么成为互联网企业的收购对象,或者依附于互联网企业打工,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传统企业线上布局是站在企业内部传统业务流程角度考虑,通过互联网站点连接达成线下向线上延伸。线上是业务流程一环,而且不是必备的一环,只是个连接触点,实质上连节点都不算。换句话说,对其整个流程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以证券公司为例,作为最早上线商业化运作的行业。线上核心是网上行情及交易,通过给客户使用的是业务中端部分,客户交易关系建立的前端和后端包括开户、账务、咨询、维护等维持在证券公司其他的业务系统中,而且基本是线下处理,没有在线上实现全流程,而是必须以线下建立账户关系为前提。同时线上与客户的信息交互是单向的交易指令传递,与业务流程和营销服务等客户关系维护无关。通俗的讲,证券公司与客户的线上关系不是线上用户关系,只有连接。没有联接,互相之间看不到,找不到。以此为基础,传统行业的线上作业无法为客户建立立体画像,只有单面的交易和账户特征。

互联网用户关系建立的核心是以有吸引力的有效应用建立线上应用平台,吸引用户参与线上平台互动,把自身平台运营流程和客户的参与紧密结合,形成用户功能应用活动的全线上流程,做大用户群体。拓展应用外延,使用户成为平台参与者、建设者、传播者,使用户和互联网应用平台之间建立经常性、互动性使用的联结关系人。

以数据的名义

“互联网时代,数据就是电子化信用的载体,数据即信用;不理解这点,就无法厘清区块链的奥秘。”

联接用户的目的是让互联网平台有效运转起来,让用户参与运营流程,并把“游戏”按照既定的方式走下去。一开始,所有互联网平台运营都依赖平台用户的流量分成来维持成本,用户规模是第一目标要素;规模需要平台不断增加资源投入,需要风险投资资本的补充,风险资本投资完全遵循摩尔定律来评估投资价值,点击率、用户规模成为计价基本要素,也是之后兴起的互联网广告收入投放的计价依据。用户上网留痕信息记录成为互联网平台经营的必备管理内容。累积之下成为数据。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发展,平台功能和内容日益丰富。用户规模呈几何级攀升。平台累计记录的数据类别和数量均爆炸性增长。由于互联网虚拟世界的特性,也由于电子化数据标准化的优势,很自然的,出于做最受欢迎的平台的明确目标要求和对用户规模的追求,互联网公司开始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分析成为平台了解用户、分析用户习惯和偏好以制定营销策略,以及评估平台建设内容受欢迎程度、分析市场竞争性强弱、掌握市场趋势、用户动态乃至经营决策调整的最重要、最可靠、最有效的工具。随着平台间日益相互交叉渗透,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因共赢性成为平台间很自然的市场化行为。

自由生长的互联网平台很快就找到了商业盈利的突破口。随着在线游戏的疯狂兴起,依托在线游戏的网吧成为新兴的商业模式并在各地蔓延,以Q币为代表的各种游戏币线下销售、线上充值模式成为传统与新兴有效衔接的神奇媒介.开启了互联网经济交易时代的到来。很快跟进的是网络小说。中国移动推进的移动支付没有成就自己的支付梦想,却成就了网络小说的繁荣发展。以阿里为代表的各个平台公司意识到了支付权利对于在线商业的重要性,纷纷申请支付牌照。支付宝的诞生,很难说是它的诞生催生了互联网交易时代的来临,还是交易时代的来临催生了支付宝。

互联网交易时代的来临,除了需要解决支付问题,更重要的就是交易对手的身份确认、交易模式的逻辑认同、交易流程的合理和透明与交易双方线上行为的符合性和可追溯性。电子化数据实际构筑了线上交易的信用记录,其功能与内容其实成为了交易的信用前提和信用记载。

如果没有以支付宝为交易支付过渡媒介、将线上虚拟消费用户与线上虚拟商户的交易巧妙设计成订单线上约定和线下派送核实确认两个步骤,并与支付宝账户先转移后支付有机结合的机制,那么,在中国这个信用基础薄弱的社会发展虚拟商业是不可想象的,更不可能成就把“在美国这个高度发达商业社会无法生存的雅虎商城”搬到“中国的阿里巴巴”,成为改变历史的商业帝国。但是,支付宝只是确保交易支付信用的一环,真正让支付宝起到作用的,是围绕着这一环构建在交易两端的信用记录和数据。

阿里用交易记录数据和用户评价数据分别给用户和商户标志星级,实际就是给予双方信用评级,大大便利了交易双方的判断、检索,也有效维护了平台秩序,通过信用记录和评级。使双方获得了与交易权相关的评价权、监督权。同时也使双方都接受了被评价、被监督的义务,用公开机制让客户管理客户、客户监督客户。信用记录以数据记录为依据实现实时变化机制。确保了優胜劣汰的商业机制的有效性。

由此,数据成为了互联网商业活动的信用载体,商业活动信用又创造了数据,再以数据方式体现信用变化,数据与信用密不可分'数据成了以电子化为依托的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更科学、更有效、更直观的信用凭据。随着互联网商业活动的日益广泛丰富,信用数据日益门类化、全面化、历史化。更全面的覆盖性将使数据信用日益有效。为了扩大互联网信用的使用边界,需要知道信用数据标准,区块链的产生恰恰给互联网信用的落地找到了_一条通路。

马云说:“我不知道数据有什么用,但我知道肯定有用”。这话你信吗?想想他这些年收购了多少企业、收购了哪些企业。而又有哪些离开了获得数据这一目的?

大数据的背后,其实就是大信用。

与大数据同一时期提出的云计算概念,表面看是数据存储、处理大集中带来的更大经济性、数据分析更大的便利性。实质上是更广泛的信用数据来源和更准确的信用分析评价、更广泛的信用使用范围和更有效的信用分类。一句话,建立全面而灵敏的信用体系。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基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努力建设并希望获得国际承认的市场经济地位的核心也在于此。正因为我们无法像西方一样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作为道德基础、以宗教社区构建人的信用体系,所以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环境中最大的困境之·就是如何建立信用制度体系并为外界承认,成为公允的经济规则的核心。当前我们实际存在并运行的只有人民银行依托商业银行建立的个人和企业信用记录查询系统,基本上是以金融数据跳过商业环节、以金融信用跳过商业信用。而且这种信用数据是银行以交易对手身份记录、分析、评价的,商业银行也只是依据自身系统内交易记载的记录来对客户做自我主观评价的信用评级,使用范围也局限自身系统内部。可以说,传统的所谓信用评价、记录是不完整、片面、主观的。

互联网企业自然发展而来的信用来源于客观数据,而且最重要的是这种记录不是互联网企业本身以交易对手身份记录和使用的;在累积庞大的数量来源基础上。等于是全市场的参与者给某个人加载信用记录。而且这种信用记录是不断实时更新的。因此,建立在这种开放性数据基础上的信用记录,客观,真实,可靠。而且其使用范围是开放的。

相比之下。互联网企业因为占有最大规模的数据,因此就占有最高的信用制高点。就占有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影响主导权。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信用客户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老传统当传承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