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90后”员工职前培训模式

2017-05-30陈尔东

中国商论 2017年31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人员培训

陈尔东

摘 要:近年来,“90后”员工逐渐走出校园步入工作场地,与此同时,“90后”员工的群体性特点,如自我意识强、独立性强、偏好实践型培训等,也在职场中呈现出来,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尽管社会主流舆论对“90后”员工的群体性特征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批判,但他们成为企业未来的中坚力量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探究符合“90后”员工行为特点的培训模式则显得格外重要。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产品化进程不断加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职前培训模式不仅有望满足“90后”新入职员工对实操性学习的需求,也为企业培训模式的拓展提供了契机。本文在分析“90后”员工群体性特征、虚拟现实培训发展现状及其特点等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该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90后”员工 职前培训 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1(a)-077-03

职前培训是现代企业人事任用的前提,其目的在于通过多种多样的知识传递方式在短期内强化新员工的工作技能和信息储备,以便提升人才任用的效果。近年来,随着“90后”员工大量涌入工作场地,其突出的个性特征日益挑战着众多企业的传统培训模式,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体验式培训不仅可以提升“90后”员工的工作技能、自信心和适应能力,也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建设学习型组织提供了有力支持。

1 “90后”员工培训行为特征

从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独立性强、重视合作、有较高的沟通需求、期待积极且细致的反馈等是“90后”群体在技能培训过程中表现出的普遍特征,如Shatto B & Erwin K (2016)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伴随互联网革命成长起来的“Z一代”渴望在开放、自由、公平环境中自主学习,并得到领导者细致地指导。调查发现尽管中国“90后”员工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西方价值观与职业发展理念涌入的大背景下也呈现出善于独立思考、思想开放、学习能力强等积极特点,但也普遍存在一些消极特征: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抗拒心里强、抗挫折能力差、学习自律性低下等[1]。

1.1 个性鲜明,以个人喜好决定学习态度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为“90后”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在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大背景下,独生子女占据多数的“90后”自然成为家庭关注的中心。然而,长期处于家庭中心地位也使其个性日益突出、自我观念逐渐增强,并将自己个人的喜好与思维习惯作为一切事物的价值判断依据。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他们会积极追求、主动靠近,反之则采用“无所谓”或“高冷”的态度区分对待。

1.2 重视体验式学习

追求“干货”和实操性内容是“90后”的重要学习特征,而这一特征与新一代员工鲜明的自我意识紧密相关。在培训学习过程中,“90后”员工出于绩效考核、職业发展等个人利益因素的考虑,更希望在尽可能短的学习周期内,掌握最有用的操作技能,而对于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等精神层面的内容,缺乏持续性的学习兴趣。德勤大学2016年发布的《全球人力资本趋势》中指出,新生代员工热衷于依靠持续性的工作场地体验来促进知识技能的提升。事实上,这一现象不仅集中出现在生产型、技术型岗位的培训活动中,也在销售、咨询、事务性管理等岗位的入职培训中呈现出来。

1.3 自我防卫心理强

普遍缺乏挫折与失败经历是“90后”共同特征,对于很多“90后”,尤其是在城市中长大的新一代员工而言,大大小小的考试是他们所经历过的且仅有的竞争形式,由于缺乏挫折教育,他们已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一套完善的价值判断体系与思维方式,并引导其个人行为。所以,在这种与工作实际完全脱节的情况下,领导或培训者的一句批评都可以成为“90后”员工抵制学习甚至辞职的理由。

1.4 缺乏学习自律意识

从当前激烈的职场竞争环境来看,“90后”员工对待技能和知识学习的态度与观念距离现实社会预期还有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为缺乏学习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职业学习缺乏持久性等。缺乏学习兴趣与稳定的职业发展意识是造成此类问题的直接原因。

2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员工培训

尽管早在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企业培训的构想,但直到近年来的“互联网+”革命全面展开,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员工培训项目方才成为现实。学者严慧萍(2014)指出,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传感与测量、人工智能仿真等多门学科于一体,为受训者营造出一个高度浸没、高度拓展的三维世界,学习者可以在与人、事、物等虚拟因素互动的过程中增强感性认知,加深对操作性内容的理解[2]。

从虚拟现实技术自身特点来看,虚拟现实技术具有高浸没性,当其被应用到员工技能培训领域时,这种高浸没性主要体现在对工作环境与内容、培训角色的虚拟上。

2.1 工作环境与内容虚拟

学者卡鲁加(Kalyuga)认为在虚拟环境中学习能够赋予学习者主动思考和自由探索的权力,因此,对于大量涉及实操内容的培训内容,特别适合基于虚拟环境的体验式学习。以电力企业为例,高度安全、绝对可靠是电力供应企业对其生产维护团队的基本要求[3]。由于电力供应系统的复杂性与精密性,电力生产及维护人员,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通过长期实践不断强化自身的操作水平。经过调查,笔者发现传统的电力培训系统具有设备复杂、占地面积大、仿真度低、培训周期长、培训成本高等缺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受训人员的数量与学习效果。2015年,山东泰安供电公司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对220千伏红庙变电站通信机房进行全景高精度建模,将巡线工作、电力抢修等场景在虚拟世界中真实地呈现出来。笔者通过参观了解到,受训人员只需要戴上VR头盔即可对变电站内部细节及周边环境进行720度无死角巡查,并对隐患节点展开模拟维修作业。通过模拟变电站的实际工作环境,受训人员可以在短期内快速熟悉工作环境及操作方法,有助于打破因工作场地高风险性所带来的培训限制,同时,也使得因培训设备不足、型号陈旧所造成的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迎刃而解。

2.2 培训角色虚拟

培训活动离不开培训者、受训者、其他辅助性角色的共同参与,受训人员在与其他角色互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并通过协作化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从一些企业的培训实践来看,以培训人员“言传身授”为主的实体培训,不仅占用了培训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也因为教学人员自身水平的参差不齐而制约着学员的学习效果。

事实上,虚拟现实系统,不仅可以对时间和空间进行高度仿真,还可以通过设立高度拟人化的人物形象,为学习者创造一个人性的、友善的、真实的操作环境。而这种可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探索的学习方式,也能够有效缓解培训者施加的心里压力。

例如,德国SUMMIT虚拟现实研究实验室开发的虚拟急诊室系统已被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用临床教育陪训,该系统生成的每一位病患角色均由心率、血压、呼吸速率、血氧饱和度等多种参数构成,不同的参数组合会引发不同的生理现象。在操作过程中,学员可以选择成为医护团队中的任意角色,并与其他虚拟医护人员共同解决所遇到的医疗问题。

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员工技能培训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由虚拟现实专业技术团队构建起的培训服务平台,并凭借自身的设备和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培训产品;二是企业机构在结合现有技术、设备、和培训内容的基础上,与虚拟现实技术团队合作开发出满足自身特定需求的学习系统。从计世网2015年发布的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来看,虚拟现实技术距市场成熟期尚有5年~10年的发展路径,而在企业培训方面的应用技术依然有待完善,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演进及成功应用,未来虚拟现实培训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3 虚拟现实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开发难度大、成本高

尽管部分虚拟现实培训供应商可以开发出通适性较高的培训产品,但是现阶段虚拟培训产品内容有限,难以满足多数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相比之下,一些企业机构,诸如山东泰安供电公司、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采取与虚拟现实技术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发出满足自身培训需求的虚拟现实系统,但这种动辄百万的培训支出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是难以承受的。此外,可以满足多人次、高频率培训的大型虚拟系统对计算机设备有嚴格的要求,而定期的系统及硬件维护作业也将大幅增加企业的培训成本。

3.2 虚拟现实系统有待优化

从理论上来说,虚拟现实培训系统必须让受训者完全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从而产生最真实的感官体验,但从该技术的现有培训产品来看,多数计算机系统在处理图像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进而引发使用者的感官差异。比如,使用者在低头查看设备工作台时,眼前显示的却依然是平行画面。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极易产生头晕、恶心、胸闷等症状。

3.3 虚拟现实系统难以实现自主教学

尽管一些企业开发出独立的虚拟培训系统,但由于现阶段虚拟培训系统的拟人程度普遍较低,依然需要培训人员的介入。然而很多培训人员对虚拟培训系统的认知仅限于书面理论,缺乏相应的实操经验。以供电企业维护团队为例,现阶段的培训人员主要来源于一线运营团队,由具备5~10年经验的老员工为“90后”员工提供“师带徒培训”,然而,很多员工对新媒体技术并不熟悉,对基于虚拟现实系统的教学方式缺乏了解,这迫使企业增加额外的培训成本来帮助培训人员熟悉这种崭新的教学方式。

3.4 学习目标导向不明确

虚拟现实培训系统与现有的虚拟现实游戏在画面感和操作方式上十分相似,因此受训人员很容易将学习心理主动转化为娱乐心理。这也正是许多“90后”员工热衷于虚拟现实的原因。虽然虚拟现实培训系统有效提高了培训人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但如果培训人员忽视了对于学员学习导向的引导,受训人员很难将关注重心放置在学习内容之上。当学员的新鲜感消退后,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样会随之下降。

4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支持“90后”员工培训的措施

随着“90后”员工日渐成为企业中坚力量,企业和领导者需要在引进虚拟现实等新兴培训技术的同时根据受训人员特点持续改进培训内容与管理方式。

4.1 坚持外部培训与内部培训相结合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培训需求平衡内外部培训的关系。对于那些核心竞争力不涵盖虚拟现实技术的企业,既不能完全将虚拟现实培训交给外部供应商来做,也不能全面采用自主研发策略。学者王重鸣(2003)指出,外包对于企业高特质性内容的培训效果是微弱的。因此,企业需要合理规划内外部培训内容,在独立开发高特质性培训内容的同时,将通用性高的技能培训业务交由外部供应商承担,从而形成优势互补之效[4]。

4.2 优选培训内容

作为当前的前沿科技,虚拟现实培训的实现依赖大量的资金支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不可能在每一项技能培训中都运用该技术,这就要求企业在选择虚拟现实培训内容时,优先考虑那些培训频率高、难度大、且实体培训成本高昂的培训内容。

4.3 企业资深员工参与虚拟现实培训系统开发

高度拟人化的虚拟现实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专业培训人员缺乏的问题,使学员可以在无导师介入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虚拟现实技术团队在开发培训产品时应与企业资深技术人员保持紧密联系,例如拥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巡线员工可以将电路检修过程中遇到过的突发性问题、解决方式、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等以需求文档的型式整理出来,并反馈给系统设计团队。由技术人员按照其描述的场景、解决方法、操作顺序等要素设计培训内容,重现现场情景,同时,将资深培训人员的讲解内容和建议与相关场景关联起来,使学员在系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都能得到相应的建议与反馈,这就可以使体验式学习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

4.4 运用个性化学习计划增强“90后”员工学习意识

个性鲜明是“90后”的群体型特征,通过制定个性化的技能学习目标与计划,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进度和时间,不仅能够激发新员工的学习主动性,也凸显出企业对新员工的尊重与认同。在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中,一线管理人员首先需要帮助“90后”员工认识到技能学习对其日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在兼顾个人学习时间安排的前提下,制定出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与考核方式。在学习过程中,管理及培训人员还需按时对学员的学习进度进行评估,并就其提出的学习问题予以及时解答。

参考文献

[1] Shatto B,Erwin K.Moving on From Millennials:Preparing for Generation Z[J].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ursing,2016,47(6).

[2] 严慧萍.虚拟仿真在中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3] Kalyuga S.Enhancing Instructional Efficiency of Interactive E-learning Environments:A Cognitive Load Perspective[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7,19(3).

[4] 马可一,王重鸣.组织压力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 2003,26(5).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人员培训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如何缴费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HTC斥资千万美元入股虚拟现实设备商WEVR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第十一部分 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