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居民生育意愿研究
2017-05-30吴宇尘
吴宇尘
【摘 要】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居民对于二孩生育的意愿和行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抽取了360个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的二孩生育意愿强;年龄越大,居民的二孩生育意愿越低;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越高,时间精力越多,居民二孩生育意愿越强。政府应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为二孩政策的落实做好经济、制度及社會保障。
【关键词】二孩政策;生育意愿;Logistic模型估计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4-0202-03
0 引言
自1983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口增长速度逐渐从高增长转向低增长。据调查,2015年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3.9亿,自然增长率为7.2‰,人口增长率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此同时,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解决我国日趋严峻的人口问题,2015年10月,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目前,距离二孩政策出台已经1年多,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6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2.95‰。虽然达到了10年以来的最大值,但只比2015年增长了0.88‰。由此可以看出,二孩政策虽然放开了,但实际生育二孩的居民数量并不多,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未像预期那样促使人口显著增长。影响居民生育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微观层面上涉及年龄、户籍、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宏观层面上有地区风俗、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对居民的生育意愿产生影响。
1 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
调查小组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部分地区的400多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41份,共获得360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占51.4%,女性占48.6%;城镇居民占57.2%,农村居民占42.8%;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3.1%,高中/中专的占8.3%,大专的占19.7%,本科的占59.2%,研究生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9.7%。从经济水平看,月收入2 000元以下的占3.1%,2 000~4 000元的占37.5%,4 000~6 000元的占44.4%,6 000~8 000元的占13.9%,8 000元以上的占1.1%;从婚育状况上看,未有小孩的占36.3%,有1个小孩的占55.6%,有2个及以上小孩的占8.1%。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2个孩子是一个家庭想拥有的比较理想的子女数量,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理想子女数都向二孩“回归”(郑珍珍,2004)[1]。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居民中,认为理想子女数为0的占2.3%,为1个的占16.9%,为2个的占73.9%,3个及3个以上的占6.9%。由此可以看出,居民认为理想子女数量为2个的占比最多,并且居民的理想子女数量均值为1.86个,接近2个,这与前人的调研结果一致。说明放开二孩政策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是顺应民意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 Logistic模型估计
3.1 模型选择
本小组采用二元逻辑回归(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探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水平、时间精力、婚育状况、独生属性、理想子女数及性别偏好等因素对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假设居民“考虑生二孩”(“考虑生二孩”=1)的概率为P,则“不考虑生二孩”(“不考虑生二孩”=2)的概率为1-P,Logistic模型可以表述如下:
模型中,P为居民“考虑生二孩”的概率,1-P为“不考虑生二孩”的概率,β0是常数项,βk是Xk的回归系数,Xk为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因素。
3.2 检验结果
估计结果显示,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因素有年龄、户籍、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和时间精力。设因变量中“考虑生二孩”=1,“不考虑生二孩”=2,所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协变量,除“户籍”外(“城镇”=1,“农村”=2)均按逻辑值从小到大排列,可以看出,年龄与二孩生育意愿呈现正向关系,户籍、文化程度、经济水平、时间精力与二孩生育意愿均呈现反向关系。以下是我们对结果做出的进一步分析。
3.2.1 年龄越大二孩生育的意愿越低
对于“年龄”变量,回归系数B的符号为正,说明年龄与二孩生育意愿呈现正向关系。在有效样本中,21~25岁年龄段中表示有二孩生育意愿的有53.8%;26~30岁的有68.3%,31~35岁的有56.1%,36~40岁的有32.4%,40岁以上的有27.3%。可以看出,从26岁往后,考虑生育二孩的居民人数比例逐级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女性一旦过了最佳孕龄,生育风险变高,生育二孩的意愿会降低。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生育二孩的意愿会逐渐减弱。logisitic模型回归结果见表1。
3.2.2 农村人口比城镇人口二孩生育的意愿更强
自古以来,“事宗庙,继香火”的思想对我国生育观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在农村体现得更为明显。分析结果显示,户籍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显著。在有效样本中,城市居民中考虑生二孩的有46.6%,农村居民中考虑生二孩的有53.2%。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生育二孩的意愿更高。一方面是因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家庭“人多势大”的传统观念仍有残留;另一方面,由于在农村一个孩子的生育成本要远低于在城镇,所以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生育二孩的意愿更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城镇化对我国的二孩生育意愿也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王军、王广州,2013)[2],农村与城市想要生育二孩的居民的比例相差不多,城乡差别和从前相比逐渐缩小,说明农村居民的人口的生育理念正在逐渐改变,素质有所提高。农村居民在二孩问题所体现出的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
3.2.3 文化程度高的比文化程度低的二孩生育的意愿更强
文化程度和二孩生育意愿呈反向关系,文化程度越高,二孩生育意愿越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居民中有27.3%的人表示考虑生育二孩,高中/中专的居民中有36.7%的人考虑生育二孩,大专的居民中有38%的人考慮生育二孩,本科的居民中有56.3%的人考虑生育二孩,研究生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居民中有48.6%的人考虑生育二孩。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往往收入更高,经济条件更稳定,所感受到的生活负担比文化程度低的居民要小,因此二孩生育意愿更强。
3.2.4 收入水平高的比收入水平低的二孩生育的意愿越强
本次统计数据中,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的居民中有27.3%表示考虑生二孩;月收入在2 000~4 000元的居民中有43.7%的人考虑生二孩;月收入在4 000~6 000元的居民中有55.0%的人考虑生二孩;月收入在6 000~8 000的居民中有50.0%的人考虑生二孩;月收入在8 000元以上的居民中有75.00%的人考虑生二孩。由此可以看出,收入水平高的居民比收入水平低的居民二孩生育意愿强。收入较高的人群,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他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较为乐观,属于事业的上升期或稳定期,所感受的经济压力和负担要小于收入低的人群。
3.2.5 时间和精力多的居民比时间和精力少的居民二孩生育的意愿更强
时间和精力很多的居民中有57.1%的人考虑生育二孩;时间和精力较多的居民中有56.5%的人考虑生育二孩;时间和精力一般的居民中有34.1%的人考虑生育二孩;时间和精力较少的居民中有25%的人考虑生育二孩。生育孩子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很高,孩子的出生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很多父母在平衡家庭与工作的时间时常常会出现矛盾。因此,时间和精力较多的父母会比时间和精力较少的父母有更强的二孩生育意愿。并且,这一点在女性身上体现得更明显。一个家庭中,女性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多,孩子也更加依恋母亲,因此女性在决定生育二孩时,对于时间、精力的考虑会多于男性。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年龄、户籍、收入水平、文化水平、时间和精力对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显著。农村居民的二孩生育意愿要高于城市居民,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二孩生育意愿逐渐降低。同时,随着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时间和精力的增加,居民生育意愿会越来越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直存在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相背离的现象,居民的生育意愿普遍高于实际的生育水平(宋健、陈芳,2010)[3]。在将生育意愿转化为生育行为的过程中,仍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如女性的录用歧视、婴幼儿用品市场的监管不力、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平衡等等,这些因素也会对居民生育意愿产生影响。同时,生育政策的效果具有延时效应(杨菊华,2015)[4],由于二孩政策刚实行1年,相关信息和政策还不完善,社会普遍对二孩生育意愿并不乐观。
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如采取二孩政策补贴、对婴幼儿用品等费用进行适度报销等,让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敢于生二孩;同时,要建立健全教育体系,促进教育资源的普及和公平,如建立公共学校、制定二孩学杂费的适当减免政策等,使文化水平较低的居民的子女可以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企业要适当延长女性员工的产假和休假,消除对妇女和孕妇的录用歧视,酌情增设男性员工的陪产假和育儿假,带薪休假的同时给予适度方便,使居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生育二孩。
参 考 文 献
[1]郑珍珍.中国孕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5):73-80.
[2]王军,王广州.中国孕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2013(4):26-35.
[3]宋健,陈芳.城市青年生育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科学,2010(5):103-112.
[4]杨菊花.单独二孩政策下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试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5(1):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