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的要素差异与合理路径

2017-05-30蓝洁

职教通讯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高职民族地区衔接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立体的全方位差异,应正视差距,重视差异,使得合理差异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推进器及特色的生长点。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在地理环境、办学基础、职业教育对象、专业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与发达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有必要通过转变观念、政府统筹、推进试点、重视差异等合理路径来推进,并发展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差异;路径;民族地区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5XJCZH002)

作者简介:蓝洁,女,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少数民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04-0027-04

当前,在国家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聚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大力推动中高职的实质性衔接成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的关键环节。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属于国家整体职业教育体系范畴,因历史积淀、文化与地理的集聚以及人口、经济支撑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特殊性。在加快融入全国经济大格局的进程中,民族地区的产业更新、劳动力流动、族际交往模式、自然资源开发和传统文化演进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职业教育如何根据民族区域发展的新态势和新需求,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合理路径,构建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差异的理性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人文风俗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只有理性认识民族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才能寻求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的合理路径,进而实现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均衡性和全面性。

“差异”表征事物相互区别和自身区别的范畴,是矛盾的表现形式之一。差异既有外显的、能直接感知的部分,又有内隐的,不易感知的类型。由于“外在的显性差异是内在隐性差异的表现,一定条件下外在差异又掩盖着内在差异”[1],因此,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复杂差异被聚焦到外在的、显性的“差距”上,在职业教育领域,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硬件设施水平等易于比较的客观指标差距成为诠释差异的重点,国家政策以弥补差距为导向,通过转移支付、对口支援、重点扶持等系列措施来扶持和推动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

客观分析“差距”与“差异”两个概念,差距属于差异的一种,但差距并不能等同于差异,因而不应将“差距”擴大理解为“差异”并替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差距”表征两个事物之间在某个或多个方面存在的距离,可将事物拓展区分为“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优势是经过比较,相对强于他者的有利形势,劣势则是相对弱于他者的不利形势,优劣势的区别并非正确与错误的对立。因此,备受关注的历史差距所形成的劣势仅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发达地区之间复杂差异的组成部分之一。差异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对于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而言,在地理环境、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存在的内隐的、综合差异与外在的差距一样对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

推而论之,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历史差距与合理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仅关注差距就会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局限于“差”的、需要赶超的向度,而忽视合理差异作为特色与优势的生长点。应理性认识差异,正视差距,重视差异,使得合理差异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进步和发展的推进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承认、尊重民族地区在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客观存在的综合差异,把差异看成起点和资源,以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满足民族地区受教育者的需要为根本任务,寻找中高职衔接的合理路径。

二、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的要素差异

基于区域差异的理性分析,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性先决要素、关系性适宜要素两个层面对影响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的要素差异进行条分缕析,有利于探索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的合理路径。

(一)存在性先决要素的差异

对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工作而言,地理环境、办学基础、职业教育对象的民族性等要素是先于职业教育体系而存在的客观条件,这类要素的差异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产生外在的、宏观的影响,将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的路径予一定规制。

1.环境地理。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都相对特殊。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复杂,环境比较恶劣,气候条件差异显著,不可利用或难利用的戈壁、巖石、高寒、高热、干旱、沙漠和砾质地面积多、分布广。山地、丘陵、高原分别占西部民族地区面积的 49.7%,14.9%和 16.6%。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西部民族地区人口相对集中在适宜居住的狭窄地区,这些狭窄的区域分布零散,职业教育机构布局也相对分散,使得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另外,民族地区地处边疆,我国陆地边界线中的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占全国2万多公里的95%;民族地区有107个边境县(市、旗、区),占全国总数近80%;民族地区现有240个一类开放口岸,13个陆地边境对外开放城市、10多个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同时也肩负着边疆教育的重任。[2]

特殊环境和地理位置对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产生的客观影响应受到关注。(1)恶劣的地理环境带来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差异,使得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合理,县域职教中心类型的中等职业教育布点分散,而高等职业教育则主要集中在地理环境、交通通讯相对优越的城市,中高职衔接实体在地理距离方面比其他地区存在更复杂的客观困难;(2)边境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机构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与周边各国之间在经济需求上的互补性,培养跨国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中高职机构还肩负国防教育的特殊使命,这些特殊需求增加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的维度,也提高了衔接的难度。

2.办学基础。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条件差,向上衔接差距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虽然已基本保障,但仍未实现根本改善,职业高中、中专、技工学校、成人中专等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在教学资源、师资水平和经费投入等办学条件发展不均衡,资源紧张.据2011年统计数据,西部民族地区总生均教育经费与上海等发达地区同等指标的差距达到3~4倍[3];师资队伍数量发展及质量提高缓慢,上海、浙江、北京等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已经超过90%,而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很多省份尚不足70%。[4]由于发展的滞后性与办学条件的局限性,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还在建设的进程中,与高职衔接必须对课程设置、学制、教育内容等进行适应性调整与探索,这对缺乏基础和支撑的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而言,任务更为艰巨。

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向下衔接条件复杂。以国家级、自治区级示范建设重点院校为代表的优势方阵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和地方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无论是职业教育理念还是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推进,但大批的普通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硬件投入、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与优势方阵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高职向中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机制等。

民族地区中高职教育机构的基础差异与发展差异构成中职与高职之间多样、复杂衔接的场域,相对统一的衔接标准和要求难以形成。而对基础能力尚在建设,发展理念仍待构建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而言,相对统一的中高职衔接标准所起到的规范性、导向性作用尤显重要。复杂的衔接场域与缺失的标准要求使得民族地区的中高职衔接一方面,具有广阔、灵活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又困惑于衔接的起点、内容、形式等方面兼容性的繁杂适配.

3.教育对象。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主要是民族地区世居群体,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对象存在客观差异。(1)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教育资源稀缺性,使得相当比例少数民族个体往往由于贫困、地域边远、升学率低、辍学率高和学习成绩低下等原因,较早脱离正规教育体系,少数民族处境不利群体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技能普遍较低早已成为不争的现实。民族地区已经完成或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群体中,升入高职的需求大。如何通过中高职衔接补偿教育对象的知识与能力差异,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导向之一;(2)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要求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必须重视促进民族成员的人格和生命发展,在提高民族成员的谋生技能同时,关注素质文化教育,使民族成员能成为独立自由的生命主体,促进民族自然、文化生态系统相融通,进而支持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整体和谐发展。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的发达地区,中高职衔接的主要任务是使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与劳动技能得到总体提升,主流的衔接通道是正规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通过各种灵活考核方式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相比较而言,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的重点任务在于弱势补偿,除了正规在校中职学生以外,大量的社会务工者亟需得到从低端到高端的技能补偿,中高职衔接应打开面向社会务工群体的通道,大量吸收民族地区具备中等教育背景的社会务工者进入高等职业教育。此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还肩负着优秀传统技艺传承、多元文化相融共生的特殊使命。推而论之,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边区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宽广的办学空间,如何打破升学的壁垒,建立中高职衔接的体系和渠道,把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落实为实实在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民族地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體系的落脚点。

(二)关系性适宜要素的差异

存在性先决要素的差异形成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的客观基础,在现实条件的规制之下,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关系性适宜要素的差异分析,转向更为具体的、聚焦于应用和操作的实际区别,属于职业教育体系内在的、可调整的结构性特征。

1.专业选择。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设置差异应基于两个方面进行区别性、适宜性的背景分析。(1)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设置要根据民族区域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和大型骨干企业,提高中高职衔接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2)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要依据中高职机构原有专业设置的基础,促进中高职专业设置的趋同性。[5]

当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又肩负边境多区域合作的新兴特殊使命,多重发展机遇的叠加,使得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设置宽广度和适应性较之发达地区更为复杂,既要支撑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又要兼顾农耕、畜牧等传统产业的发展需要。而专业结构设置是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竞争力良性互动的切入点[6],因此,在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设置结构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必要针对性地引导和支持中高职衔接的专业大类涉及面,以满足民族区域的不同产业发展需求。从另一方面看,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这一宏伟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既然目标所指为“体系”构建,那么,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设置就有必要进行整体的宏大规划,才能发挥出体系效应,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行动的战略目标。[7]

2.课程设置。在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要素上,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根本差异在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客观条件难以做到中高职课程的完全一体化贯通,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对象的区域特性也要求中高职两个层次的课程有必要保持相对完整性。分而述之,(1)民族地区中高职教育的基础较弱,发展不平衡,上下衔接的空间差距复杂,以至于两个办学层次的教育实体很难协商实现课程的完全一致贯通;(2)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学习者在经济基础、学习能力各方面往往比发达地区的学习者面临更多的现实压力,以至于在学习取向与就业选择等方面有更多的不确定性;(3)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受过完整中等专业教育的人才仍有较大需求。因此,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设计有必要保持分段设置,充分考慮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在专业理论的深度和岗位定向的广度,为完成中职教育者提供直接就业或者升学的选择,从而体现中高职衔接比五年制高职更为灵活的学制与人才培养特点。

三、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的合理路径

(一)转变观念,落实扶贫兴边的战略任务

1.应树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念。将民族地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协调发展置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系统工程的宏大背景中,转变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互动衔接以提高中职生升高职比例为重点的狭隘观念;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积极推进民族地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衔接。

2.重视中高职衔接对于民族地区弱势群体补偿、边境人才培养及文化和谐共生的作用。把加强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当作扶贫开发、兴边富民、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防的一个战略方阵,在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中切实把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抓紧抓好。

(二)政府统筹,加强中高职衔接的宏观规划

1.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的政府统筹应包括两个方面。(1)加强外部统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滞后于其他地区,中高职教育发展基础也较为薄弱,因此,民族区域政府应统筹教育、经济、人事、财政、税务和扶贫等多部门的力量,认真研究解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的重点专业人才领域,构建民族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加强职业教育的内部统筹,正视民族地区中高职教育机构在地理位置、办学基础等方面的客观差异,由教育主管部门通过统筹,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各种县级职业教育学校、技工学校等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整体效益。

2.制定和完善中高职衔接的制度和政策,探索形成有利于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发展的规范体制。建立健全中高职衔接的招生、管理、教学和评价制度体系,明确个职业学校的职责权限,形成中高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稳步发展。提高中高职衔接服务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对应民族地区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统筹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设置与发展规划。

(三)推进试点,建立适应需求的中高职衔接办学格局

1.切实推进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的实体合作。通过民族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改革试点的方式,推进具备优势教育资源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民族地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技工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并通过单独招生考试等方式探索面向社会务工人员的中高职衔接通道。

2.明确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的具体任务。以专业衔接为纽带,坚持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需要,探索中高职衔接的“2+3”或“3+2”培养模式,围绕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来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从开放性和拓展性的角度对中高职层次的教学目标、内容、功能及输入和输出接口进行延续和衔接[9],形成适应民族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专业布局;围绕中高职专业衔接的人才培养分段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分段教学的任务和重点,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结合,通过课程衔接的探索,强化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共生理念以及国家身份认同,并尝试满足民族地区边境贸易的特殊需要。

(四)重视差异,发展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职业教育

民族地区中高职衔接应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技能型人才紧缺的实际,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因地制宜,探索职业教育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新功能,努力发展体现民族地区特色的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的繁荣进步,更有力地促进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 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248.

[2] 王枏,黄健毅.广西边境学校职能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1(3):26-30.

[3] 沈有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配置数据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37-42.

[3] 马树超,张晨,陈嵩.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成绩、问题和对策[J].教育研究,2011(5):52-57.

[5] 李春明.中高職衔接贯通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23-25.

[6] 肖凤翔,蓝洁.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互动机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3):25-29.

[7] 徐國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4.

[责任编辑 张栋梁]

猜你喜欢

中高职民族地区衔接
中高职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比与衔接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