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丹新品种凤丹1号与凤丹2号选育及配套栽培
2017-05-30李卫文陈飞虎赵伟王爱听杨守文廖华俊宁志怨谢晋江芹董玲��
李卫文 陈飞虎 赵伟 王爱听 杨守文 廖华俊 宁志怨 谢晋 江芹 董玲 ��
摘要 “凤丹1号”和“凤丹2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安徽医科大学通过混合选择育种选育而成。为促进该品种的推广种植,介绍凤丹新品种选育过程、主要性状、产量与品质表现,总结其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凤丹1号;凤丹2号;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8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2-0039-03
Breeding and Corresponding Cultivation of New Varieties Fengdan No.1 and Fengdan No.2
LI Weiwen1 ,CHEN Feihu2, ZHAO Wei3,DONG Ling1* et al
(1.Hort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 ,Anhui 230031;2.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8;3.Plant Protection and Food Safety Research Institute of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31)
AbstractFengdan 1 and Fengdan 2 were selected and bred with bulk selection breeding by Hort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Breeding process, main characteristic, yield and quality performance of these 2 new varietie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and correspon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ere summarized to promote the widely planting.
Key wordsFengdan 1;Fengdan 2;Variety breeding; Cultivating techniques
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et J.X.Zhang)[1]为34种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分布于安徽省铜陵县、南陵县及药都亳州市。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效。主要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等。丹皮含有酚类、萜类、鞣质、挥发油类、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降血糖、降血压、抗炎、抗菌、抗肿瘤、调节心血管系统等作用。还有镇痛、镇静、退热作用;抗脑缺血及其他组织缺血的保护作用;激活免疫系统、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保护肝脏及胃肠的作用;利尿作用;抗败血症作用等。此外,在研究中藥治疗过敏性湿疹中发现,丹皮对其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也可以用于制备美容护肤品。凤丹1号、凤丹2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采用混合选择育种模式选育的新品种,于2017年1月18日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审定委员会登记,现将凤丹1号、凤丹2号的选育过程、主要性状、产量表现、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为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选育过程
凤丹1号和凤丹2号是将原始群体中自然变异的优良个体经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等混合选择育种选育而成。2006年调查收集丹皮种质资源,建立原始群体。2007—2008年对该群体进行田间观察记录,对生物学性状优良一致的个体群挂牌。2009年选出6个优良株系混合脱粒留种并播种,2012—2013年进行品比试验鉴定,于2013年选出1个凤丹白色优良株系(凤丹1号)和1个凤丹粉色优良株系(凤丹2号)。2014年移栽于铜陵、亳州和淮南丹皮繁育基地进行区域试验,凤丹1号的丹皮折合产量分别为3 757.05、3 751.65、3750.30 kg/hm2,较对照品种(原始品种)增产31.25%、31.29%和31.29%;凤丹1号的干皮折合产量分别为4 769.10、4 749.30、4 752.00 kg/hm2,较对照主栽群体增产65.93%、66.47%和66.56%。各项指标均达到品种审定的标准,2017年1月18日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委员会登记,分别定名为凤丹1号和凤丹2号。其选育及试验过程如图1所示。
2主要性状
2.1植物学特征
凤丹1号,株高86.4 cm左右;根粗壮,圆柱形;茎直立,圆柱形;葉互生,叶片全缘,不裂,顶端小叶有1~3浅裂;花单生于枝端,萼片5;花瓣数少,纯白色,顶端有不规则缺刻;蓇葖果5~8个,聚生,纺锤形;种子卵形或卵圆形,成熟时呈黑色,油亮光泽。花期3—4月,果期5—8月。
凤丹2号,株高86.8 cm左右;根粗壮,圆柱形;茎直立,圆柱形;叶互生,常为2回羽状复叶,全缘,通常不裂,顶端小叶1~3浅至中裂;花单生于枝端,萼片5,花瓣数多,白色,花瓣内面具粉红色晕;蓇葖果5~8个,聚生,纺锤形;种子卵形或卵圆形,成熟时呈黑色,油亮光泽。花期3—4月,果期5—8月。
2.2品质性状
凤丹1号,芍药苷含量为2.07%,丹皮酚含量为1.75%[2],丹皮折合产量3 753.0 kg/hm2。凤丹2号,芍药苷含量为1.66%,丹皮酚含量为1.77%,丹皮折合产量4 754.70 kg/hm2。
3产量表现
3.1丹皮新品种生产试验生育期
由表1可知,凤丹1号出苗期、开花期、种子成熟期、根采收期均比对照主栽群体早,生长期较对照短4 d;凤丹2号出苗期、开花期、种子成熟期、根采收期均比对照主栽群体晚,生长期较对照品种长5 d。
3.2丹皮新品种生产试验田间性状
由表2可知,对比各品种株高、茎粗和宽幅:凤丹2号﹥凤丹1号﹥对照。凤丹1号的花冠为纯白色;凤丹2号的花冠为白色,花瓣内面具粉红色晕;对照主栽群体的花冠为白色、粉色或者粉紫色。
4栽培技术
4.1选地整地
4.1.1育苗地。
选择地势稍高、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播种前施有机肥60~75 t/hm2或4 500 kg/hm2,深翻耙平,浇水保墒,整床做畦[3-5]。
4.1.2移植地。
选择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及腐殖质土地块。怕涝、忌连作,前茬以芝麻、花生、黄豆为佳,轮作年限一般不少于3年,以5年为宜。栽种前1~2个月,施腐熟农家肥75 t/hm2和饼肥1 500~3 000 kg/hm2,撒匀,翻地30~50 cm深,耙细整平做畦。土层深厚的山坡地,地表整成馒头形,中间稍高,四周略低,并保持一定的坡度;土层较浅的山坡地,可先整出地坎,顺地形走势,整平做成宽2 m左右的畦,畦面呈弧形;平地做成沟宽40 cm、沟深30 cm以上的高畦,并保持沟底平整,排水通畅。
4.2繁殖方法
可以采用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2种方法。
4.2.1种子繁殖。
4.2.1.1选种播种。
选择四至五年生、籽粒饱满、无病虫害植株的种子,于7月下旬至8月初,当蓇葖果表面呈黄色时摘下,使种子在果壳内成熟,待大部分果壳裂开,剥下种子,播种前选种,去掉杂质和不成熟种子,取大粒饱满种子用50 ℃温水浸种24 h,再与湿草木灰拌后立即进行播种,或者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5~20 cm开深5~8 cm浅沟,均匀撒入种子,播种量450~525 kg/hm2,覆土2 cm,淋水。
4.2.1.2移栽。
幼苗于第2年9—10月移栽,移栽前,将大苗、小苗分开移栽,便于管理,株行距40 cm×50 cm,每穴1株,栽后填土踏实。移栽后第1年可间作,以遮荫防旱。
4.2.2分株繁殖。
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繁殖,种株以三年生的分株为宜。先将欲分株凤丹挖出,去泥土、病根和伤根,日晒1~2 d,待根部失水变软后再分株,分株时将植株分成数丛,并带有部分细根和2~3个萌芽,剪去根颈上部的老枝,按照株距60~70 cm,栽植深度以根颈低于地面2 cm为宜。
4.3田间管理
4.3.1中耕除草。
萌芽出土和生长期间,应经常松土除草,切忌伤及根部。入冬后对外露的凤丹根部,加强培土。
4.3.2适时追肥。
移栽后的第1年可不施肥,以后的每年追施3次,分别是开春化冻、开花以后和入冬前进行。
4.3.3灌溉排水。
干旱期间,可在早、晚向垄间或畦间沟内放水浇灌,忌漫灌;雨水天气及时排水,做好排涝工作。
4.3.4摘蕾与修剪。
对一至二年生和不留种的植株花蕾全部摘除,选择晴天露水干后进行,防止伤口感染病毒。秋末对生长细弱单茎的植株,从基部将其剪去。
45卷32期李卫文等凤丹新品种凤丹1号与凤丹2号选育及配套栽培
4.3.5病虫害防治。
以防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辅以必要的化学防治。
主要病害有猝倒病、根腐病、灰霉病、早疫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猝倒病和根腐病可通过种子消毒的方式进行预防,50 ℃温水消毒20 min,用咯菌腈、精甲·咯菌腈、吡唑·代森联进行拌种或将药剂按一定倍数稀释后浸种10 min后阴干播种;猝倒病田间发病时选用烯酰吗啉、精甲霜灵、嘧菌酯、百菌清等按照一定的稀释倍数进行灌根或喷雾;根腐病多发生在雨季,发现病株,要及时清洁田园,清除病株,防止病菌蔓延,選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戊唑醇等按照一定的稀释倍数进行灌根或喷雾;早疫病可喷施氟啶胺、百菌清等进行预防,发病初期选用吡唑·代森联、苯醚甲环唑·嘧菌酯、肟菌酯·戊唑醇等按照一定的稀释倍数叶面喷施;炭疽病可喷施咪鲜胺、腐霉利、吡唑醚菌酯·代森联等;白粉病发病初期可喷施嘧菌酯、氟啶胺、百菌清、苯醚甲环唑等防治。注意多种药剂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主要虫害为蛴螬。施用腐熟有机肥,防止成虫产卵;定植时施用30%辛硫磷微胶囊缓释剂22.5~30.0 kg/hm2,加水225 kg/hm2,充分搅匀后,对定植穴喷雾,每穴喷5~6 mL药液,喷后盖土;用50%辛硫磷乳油1.5 kg/hm2,拌细土225~300 kg/hm2做成毒土;50%辛硫磷乳油、90%敌百虫1 000~1 500倍液浇注根部,浇后覆土;也可用灯光诱杀成虫。
4.5适时采收
移栽3~5年的凤丹,于枝叶枯萎期,即9—10月采收较佳,选择晴天采挖,采挖时先深挖四周将泥土刨开,将根全部挖起,抖去泥土,结合分株,将大、中根条自基部剪下进行加工[6]。
4.6加工
根据产地加工方法不同,分为连丹皮和刮丹皮。连丹皮也叫“原丹皮”,就是将收获的牡丹根堆放1~2 d,待失水稍变软后,去掉须根,用手紧握鲜根,用尖刀在侧面划一刀,深达木部,然后抽取中间木心晒干即得。若趁鲜用竹刀或碗片挖去外表栓皮和抽掉木心晒干者称刮丹皮,在晒干过程中不能淋雨或接触水分。若根条较小,不易刮皮和抽心,可直接晒干,称为丹皮须[7]。
5结论
“凤丹1号”花瓣纯白色,芍药苷含量和丹皮酚含量高。“凤丹2号”花瓣白色,花瓣内面具粉红色晕,丹皮产量高。二者丹皮酚含量均高于《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规定,丹皮产量均高于当地主栽品种。在多点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综合表现较好,具有高产、优质、抗寒、耐旱、耐湿热、适应性强和栽培面积广等特点。在生产示范中,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推动作用。凤丹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为凤丹的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参考,为凤丹的生产和农民增收带来了积极影响,为凤丹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晓龙,江荣斌,刘学医,等.安徽凤丹的品种考证[J].中药材,2009,32(8):1316-1318.
[2] 蔡高磊,张凡,欧阳友香,等.牡丹凤丹白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3(12):263-264.
[3] 吴新盛,杨尹章.牡丹的栽培技术与养护管理[J].现代园艺,2017(10):17.
[4] 鲁丛平,杨彦伶,陈慧玲,等.“凤丹”油用牡丹丰产栽培技术[J].湖北林业科技,2015,44(6):83-84.
[5] 蒋银莉.铜陵市凤丹牡丹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与技术,2015,35(17):116-117.
[6] 方成武,刘晓龙,周安,等.安徽南陵凤丹皮最佳采收期的考察[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6,20(5):21-24.
[7] 刘晓龙,袁维裕,方成武,等.凤丹规范化种植研究[C]//第七届全国中药鉴定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中药鉴定学教学研讨会.大连:中华中医药学会,2005:373-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