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扶贫:减贫反贫的根本
2017-05-30万远英崔帅帅
万远英 崔帅帅
摘要在对成都市扶贫开发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认为精神扶贫是减贫反贫的根本;加强精神扶贫是成都市巩固减贫反贫成果和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需要;打赢扶贫攻坚战,必须要发挥好精神扶贫的作用。同时,就如何加强精神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从扶“志”“智”“稚”“职”“质”等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精神扶贫;减贫;反贫;根本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2-0252-04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the Root of Poverty Reduction and Antipoverty——Based on Research and Thinking of Chengdu Urban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Wan Yuanying, Cui Shuaishuai
(Marxist College,Xihua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39)
AbstractBased on surve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engdu, this article believed that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he root of poverty reduc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engtheniing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basic need for consolidating results achieved i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engdu and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middle and western part of China. Winning the tough battl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requires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to play its due part. In the meantime, in terms of strengthening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ncouraging endogenous power of poor people,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inkings and advices from aspects including"aspiration""wisdom""youth""responsibility" and "quality".
Key words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Poverty reduction;Repoverty;The fundamentality
2016年我國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可谓开局良好。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 240万,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2016年减贫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于2017年来说,“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让剩下的4 335万人脱贫,遏制新的贫困人口出现,巩固减贫工作的成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在2016年12月20日召开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2017年要在扶贫责任落实、扶贫资金监管、两项制度衔接、社会力量参与、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1]。笔者仅就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进行了论述。当前,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打赢扶贫攻坚战,必须要发挥好精神扶贫的作用,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营造积极向上的新风尚,鼓励和带动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勤劳双手摆脱贫困。
1加強精神扶贫是巩固成都市减贫反贫成果的需要
1978年以来,我国在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按照2010年价格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 300元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5 575万人,减少了71 464万人或者92.8%;同期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5.7%,降低了91.8百分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扶贫蓝皮书)显示,按照2011年购买力平均1天1.9美元的贫困标准,1981—2012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了11亿或者55.1%,同期我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9亿。我国减少的贫困人口占全球减少全部贫困人口的71.8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曾撰文称:“中国将她的人民从贫困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脱离出来,呼吁各国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2]
成都市总面积1.24万km2,常住人口有1 442.8万人。成都市下辖锦江区等10区5县,代管4个县级市。包括259个乡镇、116个街道办事处、1 536个社区委员会、1 922个自然村村民委员会。作为四川省会城市,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通过长期的扶贫开发,特别是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成都市的扶贫开发稳步推进,当前成都市贫困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扶贫格局也在变化。2013年初成都市已将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7 000元的村进行倒排序,并综合考虑村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相关情况,确定了100个相对贫困村作为第3轮第1批(2013—2015年)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在确定100个相对贫困村的同时,在全市进行逐村精准到户的摸排,收入低于本区(市)县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60%,同时在劳动能力、发展意愿、健康、教育、住房、资源资产等方面有不同困难的农户共9 374户,28 896人。根据成都市扶贫办的数据,通过2年来的帮扶,成都市100个相对贫困村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 820元,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3]。
根据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的统计数据,2016年成都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605元,同比增长9.4%,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2和0.1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93,较2015年缩小0.02分值,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4]。面对省会城市成都需不需要扶贫、应该怎样扶贫的疑问,2015年8月10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持高标准推进城乡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指出,从扶贫任务看,已经从“消除绝对贫困”转为“减少相对贫困”;从贫困分布看,已经从“连片式为主”转为“插花式为主”;从致贫原因看,已经从“资源条件约束”转为“社会条件约束”;从驱动力量看,已经从“外部推动为主”转为“内外联动互动”[5]。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拔寨、高位求进的新阶段。减少农村相对贫困,成都的帮扶标准不断提高。10 000元是成都市新一轮扶贫开发划定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扶贫标准线。对比全国的标准,这条“标准线”并不低。当前成都市开展的“百村万户”帮扶行动,按照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0 000元的标准,低于这条线的村落挨个排座次,最后100名将被列为相对贫困村;按照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本区(市)县同期水平50%的标准,确定10 000户相对贫困户进行帮扶。“扶贫不是一次性就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还是要带动当地农民持续增收。”由于稳定脱贫能力不足,因灾、因病、因学等因素返贫的情况还会发生,新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还会出现。调研中能深切体会到地方干部和脱贫户最大的忧虑在于脱贫成果不能巩固。加强精神扶贫、巩固减贫反贫成果、防止返贫是当前成都市扶贫攻坚的重点。
2加强精神扶贫是成都市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需要
2016年国家统计局2月29日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还有贫困人口5 575萬、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832个贫困县、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6]。2016年已脱贫人口1 240万,目前我国仍有贫困人口约4 335万。
从发展階段看,当前成都虽已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问题仍然并将长期存在。成都市的连片式贫困基本消除,但在劳动能力、发展意愿、健康等方面存有不同困难的农户共9 374户28 896人。根据2014年《成都年鉴》和实际调研发现,最低保障人数较多的为郫县、新津县、邛崃市、崇州市4个地区,其中农村生活最低保障人数分别占本地总人数的4.30%、3.31%、1.63%、2.56%。这些地区保障性资金投入分别高达6 661.9、3 045.2、2 611.7、6 281.2万元,从贫困分布看,已经从“连片式为主”转为“插花式为主”,当前成都“百村万户”具体的分布情况:崇州市(16村)、大邑县(17村)、都江堰市(11村)、金堂县(23村)、浦江县(10村)、邛崃镇(18村)、彭州市(5村)。贫困人口呈零星、点状、散落地分布在各个地区,东部和北部明显比西部和南部要多。贫困原因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缺乏,探究其原因,缺乏精神的补给与供养,精神扶贫的欠缺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从致贫原因看,已经从“资源条件约束”转为“社会条件约束”,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村子的贫困人口是因为自身缺乏生活技能,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生活基本依靠政府的补贴,再加之因基本生活资料缺乏、疾病缠身,更是让他们雪上加霜。以郫都区为例,2016年郫都区各乡镇的贫困人数分别为:花园镇37人、德源镇12人、红光镇11人、友爱镇13人、郫筒街道8人。其中因无技术、没有能力的贫困人员高达70%,因疾病和家庭不完整的占30%。 调研发现,贫困程度越深的家庭,精神贫困问题更加突出。课题组在深入全市100个贫困村开展“一进二访”的过程中和参与四川省贫困户、贫困村退出验收考核工作中发现,70%多的贫困户有“人穷志短”的思想障碍,脱贫的信心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更有甚者把接受帮扶当福利,贫困户攀比、依附和保守的思想比较严重,有个别农户因沉湎于封建活动而致贫、因邻里纠纷恶化而致贫。探究贫困的原因,因病因灾致贫等客观因素固然存在,但与贫困群众自身的观念、道德水平等也有很大关系。
因此,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中,既要注重物质脱贫,也要注重精神脱贫。坚持既“输血”更“造血”,实施“脱贫主体培育行动”,突出抓好“能力扶贫”和“思想扶贫”,着力把农村产业发展起来,把群众素质提高起来,不断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让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把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扶起来。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艰苦奋斗,用勤劳双手改变贫困的面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注重从源头上拔掉“穷根”,全面铲除贫困滋生的土壤,坚决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成都市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3加强成都市精神扶贫的多维度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既要“物质扶贫”也要“精神脱贫”,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啃下扶贫攻坚“硬骨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精神扶贫”是把扶贫的内涵从物资、资金、技术等经济层面扩大到帮助人们更新和转换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精神层面,从经济扶贫到精神扶贫,是扶贫工作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彻底摆脱贫困的新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扶贫策略,切中了扶贫要害。这一扶贫新方略是习近平新时期对扶贫工作的新论断,是对党的扶贫理论的新发展[7]。
3.1扶贫先扶“志”,增强脱贫的信念和意志
所谓“扶志”,就是解决人民因贫困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增加人民的勇气和信心,摆脱懒惰思想困扰,敢于突破自己的思想障碍,传送自信、自力,不屈服、不气馁的坚强信念,助力人民摆脱贫困的困扰。“扶贫先立志”,立志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础,要有信心和决心去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勇气,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即便通过资金、项目等物质扶贫暂时脱贫,也只能解一时之困,不能除掉穷根,可能再度返贫。每个人要敢于扛起扶贫的大旗,敢于担当,敢于改变,摆脱畏惧和不敢向前的心理压力。为此,在脱贫的道路上,利用好宣传阵地、舆论工具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通过发展抓到位、文化传到位、新风引到位、帮扶送到位等多种形式的“精神食粮”的输送,扭转以不劳而获为荣的不良风气,转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努力培养和造就敢于直面困难、勇于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决心,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活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树立“不想贫、不愿贫”的思想,让奋发有为,立志用勤劳的双手、进取的精神脱贫致富的风气占据主导地位。
3.2扶贫必扶“智”,夯实脱贫的关键支撑因素
所谓“扶智”,就是要打造智慧人民,让人民在脱贫的道路上有智力支持,提升人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首先实现自身内在的脱贫。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接受新事物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发挥。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近日发布的 2015 年度千村调查结果显示,缺乏必要教育意味着贫困家庭存在较低的劳动技能和有限的信息获取能力,会导致贫困家庭难以通过经营性活动有效提高收入水平,也难以通过参与市场交易改善收入[8]。因此,缺乏教育是农村贫困人口产生的重要原因。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开发贫困农民智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要着力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通过“三下乡”“农民夜校”“红十字活动”“农村书屋”等平台传播文化知识,提升农民的整体文化素养。通过积极协调和落实基础教育等奖励补助和优惠政策、打造“互联网+”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等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先加强农村教育发展,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型农民。避免陷入那种越穷越不办教育的从“因穷而愚”到“由愚更穷”的恶性循环。治穷先治愚的智力扶贫思想是“精神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因素。
3.3扶贫须扶“职”,造就职业农民
所谓“扶职”,就是通过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实施力度,培育“职业农民”。2014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实地调查发现,成都市现存的贫困人口70%的农民虽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却没有脱贫的技术,没有致富能力,是“因能致贫”的。为此,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要以培育“现代农民”“职业农民”为目标,给予他们技术培育和指导,即使种田,也要种“现代田”“科技田”,打破传统的农耕模式、农村经营生产方式。同时,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鼓励贫困家庭子女积极就读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
3.4扶贫须扶“稚”,阻断贫困带际传递
所谓“扶稚”,就是指脱贫工作要充分关注孩子,满足贫困孩子的自身发展需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孩子作为一个家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对一个家庭的意义非凡,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加缺乏机会和关注,所以在农村开展精神扶贫时要更加关注儿童,给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愛护,尤其是让那些留守在家的、辍学的孩子重回学校。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近日发布的 2015 年度千村调查研究成果发现,劳动力不足不是导致贫困的最主要原因,农村家庭的贫困与教育水平较低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教育是阻断贫困带际传递的治本之策,知识和技能提升一步,收入和希望会提升一档”。为此,精准扶贫需加快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要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实施好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一专多能教师。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该计划明确从8个方面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做了全面的部署[9]。应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比如实施对乡村教师岗位实施生活补助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生活条件,提高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稳定乡村骨干教师队伍。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按照乡村教师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跟岗研修、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乡村师资职业能力,培养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甘于奉献的乡村教师队伍,为农村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同时,应着力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10],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人群,尤其是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关注农村贫困儿童的自身发展和心理需求,加强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实现“富”在思想。另一方面,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饮食、科学培养,开展自我防护、心理辅导、卫生习惯与健康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发展能力。同时可针对不同的地区开展社区社会工作活动,例如“新家庭计划”“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科学育儿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等,将农村留守儿童作为脱贫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完善农村关爱服务医疗体系,确保教育文化知识正常输送,促进贫困地区的儿童健康发展。
3.5扶贫须扶“质”,建设健康幸福新村
所谓“扶质”,就是要求在进行精神扶贫的过程中,坚持弘扬我国5 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忘初心,传播真善美,打造优秀的、有质量的文化产品,净化社会环境,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休闲娱乐方式,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调查显示有60%的居民不会定期做体检,几乎是100%的居民健康意识淡薄。据国务院扶贫办最新摸底调查显示:目前,全国现有的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的有42%,因灾致贫的有20%,因学致贫的有10%,因劳動能力弱致贫的有8%,其他原因致贫的有20%。由此可见,因病致贫成为农民贫困的最大诱因,构建人人健康、人人幸福的“健康中国”,首当其冲的是要破解农村“因病致贫”。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11],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会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为此,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要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例如“月月播”电影下乡活动,成都市郫县打造的“运动郫县”“体育郫县”就是通过培养人民的体育运动激情,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休闲娱乐方式。坚决抵制“黄、赌、毒”等有害文化产品,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根据成都市地势优势,发扬古蜀文化,打造巴耕蜀韵文化特色,开发品牌旅游扶贫,建设人人健康幸福的美丽新村。
参考文献
[1] 王仁贵.刘永富:2017全国减贫任务聚焦三大重点[J/OL].瞭望,2017(1)(2017-01-07)[2017-08-20].http://www.cnfpzz.com/yaowen/2017/0109/10206.html.
[2] 海伦·克拉克.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0-24(001).
[3] 殷航,张想玲.成都精准扶贫 百个相对贫困村年底“摘帽”[N].华西都市报,2015-08-04.
[4] 冉倩婷.2016年成都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5元[N].四川日报,2017-01-23.
[5] 张魁勇.坚持更高标准 实施精准扶贫 推动发展成果全面惠及于民[N].成都日报,2015-08-11(00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6-03-01(010).
[7] 吴洪凯,许洪亮,陈宝增.精准扶贫:思想扶贫要先行[J].共产党员(河北),2016(13):22-23.
[8] 沈则瑾.精准扶贫需加快改善农村基础教育[N].经济日报,2016-10-05(007).
[9] 本刊编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J].人民教育,2015(12):24-25.
[10]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解读[J].中国民政,2016(6):41-42.
[11] 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J].党建,2016(9):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