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盖赖苗族跺月亮引进校园的动因、成就与思考

2017-05-30杨再清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发展状况

杨再清

摘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太快,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活观念也潜移默化的发生转变。民间很多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被取代、被淡忘。在当今社会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正面临着遗失的危机。因而认识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危机性,提高保护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是一项艰巨的社会任务。文章就盖赖苗族跺月亮文化历史沿革、传承现状、社会价值、发展趋势和保护策略等提出见解,并提炼出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盖赖苗族;跺月亮文化;发展状况;保护意义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4-0129-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4.028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时期,苗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灿烂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别具一格、门类繁多的民间传统艺术。这种特有的精神食糧,体现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灵世界与自然认知。俗话说“民族民间艺术是艺术的母体”,因为它来自人民大众,是先人留下的历史记忆与遗存。“民族文化是贵州宝贝”,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多彩贵州“金黔奖”的盖赖苗族跺月亮芦笙舞蹈,是多彩贵州文化宝贝之一,是贵州最为典型的苗族民间传统舞蹈,她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基础,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一、跺月亮的历史沿革

(一)芦笙的传说

关于芦笙舞的起源,苗族有很多朴素而美妙的传说。

传说一:

芦笙是远古时代苗族祖先姜央所造。姜央是苗族最早的祖先,与雷公本是兄弟,但是雷公放洪水淹没天下毁灭人类,姜央坐在葫芦里躲过了灾难,他才重造了人类,创造了世间万物。他用泥巴捏了许多人,但不会讲话。他派鬼去问天,天说,砍了竹子来烧,竹子爆出声音人就会讲话。姜央砍来竹子一烧,果然人跟竹子的爆声说起话来。从此姜央对竹子百般敬佩,并且研究起竹子来,于是发明了芦笙。

传说二:

芦笙起源于禾秆笛。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的苗族村寨里。相传在古代,老人们田间劳累休息时,拿禾秆笛来吹奏取乐。阿善这个苗族小伙子觉得禾秆笛吹奏起来,声音单调,于是就在禾管上开了很多个眼,并把六根长短不一的禾秆笛捆在一起,加上一个吹把,反复吹,效果比单管的好多了。因此,寨上美丽漂亮的年青姑娘阿旺觉得阿善聪明灵巧,深深地爱上了他。从此,阿善吹奏禾笛,阿旺围着他身边跳起舞来,有一天,阿旺拉着阿善,一定要去跟寨上的姐妹们一起边吹边跳,阿善愉快答应了。他们到了寨子中间舞动起来,姐妹们非常的开心,有的拉着阿善的胳膊不放松;有的则调皮地拿着笋壳蒙住了禾笛眼,阿旺则拿舀酸的竹筒盖住了禾管顶端……无意间,禾笛更响亮起来了,阿善非常激动,并与阿旺一起研究起来。他们把禾管再进行加工,捆上笋叶,捆上竹筒,取名“笼松”,“笼”为用竹筒盖住笙管的意思,“松”为拉住对方不放手的意思。为此,现在三都很多地方都还把芦笙叫做“笼松”。[1]

(二)文献记载。

据文献记载,苗族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明代倪辂《南诏野史》载云南滇中苗族“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2]明代郭子章《黔记·诸夷》:“未婚男女吹芦笙以歌……谓之跳月。”清代康熙年间陈鼎《黔游记》:“每岁孟春月,男女各丽服,相率跳月,男吹芦笙于前以为导,女振玲于后以应之……各有其列,终日不乱。”《黔苗诗说》:“晓妆斜插木梳新,斑驳花衣紧裹身。吹动芦笙响玲处,陌头踏月畅怀春。早筑霜场牡牛,争延善祝赛丰收。童男少女齐施彩,嘹亮芦笙舞不休。”[3]清代文人陆次云在其所撰的《峒溪纤志》一书中写到:“(男)执芦笙。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则酣飞畅舞,交驰迅逐矣。”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到清代时,贵州少数民族的芦笙吹奏技巧和芦笙舞蹈动作精彩极了,也可以看出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4]《云南少数民族》认为,“传说千变万化的芦笙调就是苗家人的‘文字”。在歪头山,芦笙一响,总有歌舞相伴。是的,“芦笙响,脚板痒”早已成为了苗家人的习惯,跳芦笙成了苗族人民生活的必须,苗族跺月亮芦笙舞蹈源远流长。

二、盖赖苗族跺月亮生态环境与文化实质(一)盖赖苗族跺月亮生态环境

三都苗族跺月亮以她原有的古朴而亮丽的身姿走进学校、走进城市大舞台、走出贵州、走进央视银屏,受到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媒体文化界广泛的关注。“苗族跺月亮之乡——盖赖”,这是王朝文老省长为盖赖苗寨挥毫题写的寨名,这不仅是对盖赖苗族跺月亮最好的褒奖、更是对跺月亮发源地盖赖苗寨传统村落保护的希冀与对三都盖赖苗民热衷于跺月亮文化的敬爱。

跺月亮发源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盖赖苗寨(原打鱼乡盖赖村),由党柳寨、下寨、中寨、李家寨、地翁组成。东与羊福乡接壤,南抵打鱼乡打鱼村,西抵打鱼乡来术,北接黔东南州丹寨县雅灰乡。距原打鱼乡政府驻地15.3公里,距三都县城35.3公里。盖赖苗寨共有760多户,2500多人,苗族人口占99%以上。

盖赖苗寨是黔南州最大、最典型的苗族古村寨村落。这是继贵州西江千户苗后的第二大苗寨。与江西苗不同的是,这里自然生态原始,苗族文化更加浓厚,保存传承较好。这里山清水秀,古树参天,翠竹成林,天空湛蓝,空气新鲜甜润,河水清澈见底,梯田层层叠叠,木楼错落有致,一派田园风光,素有“寨头观云海,栅栏看日出”的美誉。“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蹈”,用服饰记载历史、用歌声表达人间冷暖,用舞蹈彰显人性真善美。这些灿烂的苗族文化在盖赖保存得这么好,体现得那么原始,那么自然这里有流传千百年被誉为“东方踢踏舞”和“苗家Party”的跺月亮芦笙舞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传承到今天。在逢年过节、喜庆日子、农闲时节等,苗族男女老少汇聚一堂,吹起芦笙跺月亮。这支舞蹈是苗族流传最久、参与人类最多、最热烈、最激荡人心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千百年来一直成为苗族同胞社会交往、大众娱乐、谈情说爱、习俗司仪等的民间传统艺术。

(二)盖赖苗族跺月亮文化实质

1跺月亮是盖赖苗族人对祖先的追忆和图腾的符号

跺月亮苗语“zoubgixdenf”,“zoubgixdenf”的汉语翻译就是跺月亮。众所周知,在苗族大家庭中,白领苗支系是个崇拜祖先、崇拜月亮母性复合体于一身的民族,月亮是他们的图腾,月亮代表智慧、月亮象征吉祥。在盖赖苗族中,不只是妇女盛装肩上特定的月亮太阳复合体符号能说明这一点,众多的古歌,芦笙文化习俗等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盖赖苗族民间神话《busyuxtouldad》(“部雨透单”即开天立地)、《mailjieedful·babdadxiel》(脉简佛·巴胆萧,“脉”即妈,“巴”即爸)等都有这样的传说:相传先民们为了躲避战乱带来的危险,他们不得不摸黑渡河(黄河)往南迁,为了安全起见和后来者不失散,他们用芦笙作为暗号相互交流,在漆黑的夜里,男人们用芦笙在前面探路引路,妇女们带儿携老跟于后。白天不敢赶路,只有天黑了才顺着芦笙声,趁着月光,逃过了重重危险。就这样,到了相对安全的地带,他们又是为了驱赶中途的寒冷,以及慶祝他们暂时安全后的喜悦,他们烧起篝火,手拉着手,围成一圈,吹起芦笙,跳起了芦笙舞。跳舞累了,坐在地上,看天上高高的月亮:是因为芦笙的牵引、是月亮的光芒照亮,我们才战胜了重重磨难、获得了新生。就这样,为了感谢月亮,他们模仿了月亮的形状,围成圆圈跳起了欢乐的芦笙舞。千百年过去了,在苗族种类繁多的芦笙大家族中,三都县盖赖苗寨的苗族同胞们一直都盛行着zoubgixdenf(即跺芦笙)。“吹笙跺月”在盖赖苗族社会中密不可分的,是逢年过节、喜庆日子、茶余饭后、走亲访友等等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这种大众圆圈舞,“男吹笙于前,女跺步跟后”的民间舞蹈形式,在没有文字记录,通过口口相传,历经数千年而经久不衰。不是凭空就能产生出来的,而是苗族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数千年的社会生活习俗积累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凝聚着盖赖苗族千百年的智慧与情感,感召着盖赖苗族人的文化身份认同,链接着盖赖苗族人的过去与未来。这是洋溢在每一个苗族人心中的激情与动力,一种追求、一种回归谦祥和美好的心境。这种激情和动力是来自苗族人生命里的灵魂,是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热情,是他们的精神图腾符号。当他们跳起了这支舞蹈就会纵情豪放,忘乎所以,激情飞扬,周而复始,终日不倦。跺月亮动作感情饱满热烈,动作整齐划一,形态娴雅端庄,柔和潇洒,体现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豁达开朗、脚踏实地的品格。

2跺月亮是盖赖苗族人的精神皈依和大众崇拜

跺月亮文化以“吹笙跺月亮”这简单具体而又生动形象的民间艺术形式,用舞蹈的形式来张扬着对祖先的追忆、对大自然的认知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境,反应出苗族人民智慧和想象力,以及对一切生命的崇敬,体现了苗族人向善向美、与世无争、与人为善的内心世界。盖赖苗族人的生活离不开吹笙跺月,通过跺月亮舞蹈来表达出来的民众崇拜心理和审美追求。在盖赖苗族人生活中,“吹笙跺月”是他们生命里的精灵,每吹笙必起舞,盖赖苗族人有“笙未响而脚先动”的说法。笙响脚动,牵动人心,所以“芦笙响,脚板痒”就是对苗族人最形象的描写了。跺月亮芦笙词是这样的,《跺月亮芦笙词》(选句):

53522·222|53522·222|

53522·222|32535222|

32535222|53535222|

53535222|……

此芦笙曲盖赖苗歌为:

Xiongx gongb lix ment niangl,

Ax bib nax lout lil,

Ax bib laix ment deel,

Lout bab Sax niangb sax loul sangl ……

(汉语大意为:沿着田沟(渠)进去,不要让秧苗打包,不能丢谁离开大家,来我们同在同乐到终老……)

正如《毛诗序》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跺月亮,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舞蹈,她对于盖赖苗族人来说,是表达情感,交流友谊,传达思想的工具,是文明之舞、礼仪之舞,所以又被誉为“苗家party”。很显然,跺月亮是在细枝末节里,张显着对民众的依赖而产生的大众化的彼此救赎,相惜相爱的情节,而这情节是一直融入在跺月亮舞蹈之中,她在牵动着众族人的心灵去感受、去领悟、去展现洋溢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万物之间的那份真、善、美,这种美是纯真的,是来自生命深处的冲动,是对大众的依托与崇拜。

3跺月亮是盖赖苗族人对生命敬仰的体现

在盖赖苗寨,开年的农事都须由古藏头首先开工动土、播种下地,其他人方能动手,一但米种下地了,就禁止吹芦笙了,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为在盖赖苗族人心中,水稻下地就是生命的链接,芦笙会干扰水稻灵魂的萌发,这时不能打扰水稻的生长,须等到水稻抽穗看到新的谷粒或者新的稻穗勾腰变黄之后,方可吹芦笙,否则就是对水稻的大不敬。盖赖苗族人这种特有的习俗,不仅印证了芦笙的起源与水稻的渊源关系,更是对水稻与芦笙的敬畏和对大自然生命的敬仰。

4跺月亮是盖赖苗族人交际工具和习俗仪式代码

盖赖苗族人有俗话说“一曲芦笙三首歌”,跺月亮芦笙曲调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与苗族语言、苗歌的互通性,就是人们常说的“芦笙语言”。所以在吹奏的时候就像聊天、对歌等一样的随之而来,随场合而产生的。例如:

众人在吹芦笙,有人喊去吃饭了,或者到某家里去吃饭了,为表达谢意一般吹《laib ghoux nuoxnangb nal》,大致的乐谱为“|56 6533 33|”,意思是“河塘里有鱼”。这是指代用法,不直接是真正的“河塘”和真正的“鱼”,而是指主人家有吃有喝,更是有度量、有威望,才聚拢众客到家里来的意思;还可以吹《lib bab mox yof gel》(意为“想我们才喊”)等类别的曲调。这时主人家则吹《lib lib naix ghof luol》这个曲调,大致的乐谱为“|33 5122 22|”意思是“关心我一家,敬爱我一家大家才来,没什么答谢大家,但是我们一家非常开心。”

如果是青年男女恋爱到一定程度,男方想讨要女孩纪念品作为定情物,则吹《kheib jux xind gieb nul》等类别的曲调,大致的乐谱为“|36 5322 22|”意思是“(在芦笙上)捆一根编带”,女孩听到了就会自动拿出自己亲手编好的编带,捆在心意对象吹的那把芦笙上,这样就公开在众人面前确定了恋爱关系。这个时候,聪明的男生就会吹《luad luf bab ghoub menl》等曲调,大致的乐谱为“|61 533 33|”意思是“月亮走了,我们也走”,这是间接地告诉女孩“我们应该单位约会了”的意思。

如是老人去世了则吹《gix dloud neel》(即“下游去”)等调类,大致的乐谱为“|5356533|535633|”,盖赖苗歌意为“jib loul jib vangd daib loul niongl,bab menl fieeb ghob youl.”大意是“各亲朋好友、兄弟姐姐、儿孙弟媳,我们走老地方啦!”,这是芦笙手代表逝者向众亲人告别的曲调。这样的场合还有《labluf gheb vex liangl》(意为“月下坡脚了”)等曲调;第二天在送老人上山之前的“eed vongx ninx”(做牛样子,就是遗体告别仪式)时候,则吹《bab diangd meil fieb ghob》等曲调,大致的乐谱为“|35235655|”,意为“我们要回老家啦!”节奏感非常的强烈,用气方式是换两拍并为一大拍,平淡、乐观而又爽朗的曲调。他在告诉众亲人,他不是死去,他是用芦笙在与各位暂时的分别而已。这也说明了盖赖苗族人对死亡的态度:死亡不是终结,而是生命暂时的转换罢了,是到老祖先的地方去了。

在盖赖,苗族不光有13年一度的吃古藏习俗,更重要是跺月亮在古藏仪式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藏的众多仪式中,《gix waul zad》是整个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ix waul zad”就是绕房子跺芦笙,就是在古藏头家外面边吹边跳,转了三圈一直问曰:“|62332|55632|2563|”“|533566|”,意思为“清水江上游、都柳江上游的众族们来到家门口啦,开门我们来家吧,给不给?”“媳妇来到门口啦,开门吧,给不给?”在家里的芦笙答曰:“|2·2222·222|2236533|”意思为“来吧,来吧,大门开给你们来!”三遍之后,主人方可打开大门迎接门外的仪仗芦笙队回家,仪仗芦笙队是用芦笙带领祖先的灵魂一起回家来的。

由此可见,盖赖跺月亮是盖赖苗族人精神皈依,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表达,她不单单有大众娱乐的功能,更是交际的工具和习俗仪式的功能。是在苗族社会中特定的生活习俗、特定的场所、特定仪式中是不可替代的强势文化体系,与苗族诸多习俗文化并存,是与苗族千百年来定型了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

5跺月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盖赖苗族跺月亮是苗族大众文化、习俗文化、仪式文化,在苗族社会生活中,每一个苗族人的一生都与芦笙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吹笙跺月陪伴他的出生,陪伴他长大,陪伴他结婚生子,陪伴他教育子女,直到他离去,最后还须吹笙跺月送上他一程,才恋恋不舍地与世间道别。跺月亮不单单是形式上的舞蹈,她所折射出来并超过舞蹈本身特殊功能的复合文化载体,是苗族人的精神归依的产物,她自然而然地把自身包涵的大众崇拜、向善向美、崇敬生命等相关联的礼仪习俗、伦理道德等赋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当中,是苗族人和善心境与大自然万物生命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是自我和谐、大众和谐、天人和谐的精神物质,是推动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三、盖赖苗族跺月亮在民族文化进校园中的作用跺月亮,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深山的苗寨里的民间舞蹈,从山旮旯一步一步地走出宁静苗寨、走进美丽校园、走进繁华大都市、走上央视荧屏……让世人领略了白领苗族民间芦笙文化的精髓——真、善、美!

苗族跺月亮舞蹈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跺月亮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園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实现文化传承,养成实现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特色。2006年起,在盖赖小学开始组建苗族歌舞兴趣小组,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跺月亮舞蹈的培养,并利用校内外活动、民族节日等机会,把她推向舞台,获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11月,参加全县中小学生艺术节,跺月亮一夜之间轰动整个县城,得到县领导班子领导高度赞誉。2012年,以打鱼中心校为主成立了民族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初步对苗族跺月亮文化底蕴丰厚的盖赖苗寨、跺月亮历史文化等情况进行了摸底,结合学校具体情况作认真的分析。重点围绕盖赖苗族跺月亮,有征对性地进行收集整理。在“跺月亮操抓普及,兴趣小组抓精品”的理念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坚持“学习·训练两不误”。通过实践证明,《跺月亮》队员在训练过程中,不但学习成绩不落后,反而成为学校的尖子生,成绩都较为优秀。几年来实现了教育教学的两个突破,即:在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艺术教育上有所突破,在德与美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研究与实践上有所突破,达到了一个教育目标,即: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比较全面的、有一定水平的民族文化艺术教育,使学生能有一定的民族文化艺术爱好,学生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具有一定的感受、辨别、欣赏、表现、创造美的能力,能获得身心和谐的发展。

此外,学校还利用学校网站、展板、画报、影展等形式大力宣传跺月亮特色工作,为我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和特色办学积累了一定的借鉴经验和资料,为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苗族跺月亮艺术文化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氛围。

四、盖赖苗族跺月亮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困境经过大家不懈努力,《跺月亮》终以优美的独特身姿,一举夺得了“2012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金黔奖、“第九届全国荷花奖”银奖等多项荣誉,载誉荣乡。成为国内外摄影爱好者、专家学者、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知名网站等争相报道的焦点,上了央视、广西卫视、湖南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福建卫视、黑龙江卫视、北京电视台、四川卫视、重庆电视台等。此外,《跺月亮》还参加了中国亲情电影《苗娃》拍摄,参加CCTV《我要上春晚》录制并在央视文艺频道滚动播放,本块文化也于2016年9月5日由CCTV1《中华民族》和黔南电视台共同拍摄的《喀斯特神话第三集江之盼》播出。还参加贵州电视台、黔南电视台等科教宣传片,目前正在参加CCTV9《记录》频道的拍摄,不久后也将播出。此外《跺月亮》这朵奇葩,还到北京、湖南、四川、重庆、广州、深圳等参加了很多国内外大型公益活动演出,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在2013年跺月亮参加“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大赛”的颁奖典礼大会上,中国舞协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冯双白先生说:“《跺月亮》给我们舞蹈界深深的思考,应该重新定位民族民间舞。”2015年11月,跺月亮在北京演出期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栗战书在看了跺月亮演出后,鼓励大家说:“苗族跺月亮舞蹈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一定要好好地跳、好好地演。”这是对盖赖苗族文化的赞扬,是对《跺月亮》的褒奖,更是对盖赖苗寨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民俗民风的充分肯定。依托《跺月亮》的影响力,盖赖这座深山里美丽的苗寨,也逐渐被国内外游客所吸引。为此,盖赖苗寨群众自发创办乡村民族文化体验游,北京、上海、港澳、英国、美国、加拿大、老挝等国内外大型旅游团队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曾经静谧的盖赖苗寨变得越来越热闹了。

近年来,苗族跺月亮文化进校园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同时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跺月亮文化进校园,学校悄悄地发挥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这一特殊职能,无形中加大了学校很多工作量,给老师和学生增加了不少的压力,普及难度大。

(二)跺月亮文化在共享、宣传、保护、传承、提升与打造等等环节涉及校内校外、基层社会、部门单位等,还未形成社会合力来齐抓共管,只有少数的爱好者参与,时间和空间上跨度较大,出现顾此失彼现象。

(三)此项工作还没有专项资金,历来都是靠学校极少的办公用经费中挤占出来的,很多硬件、资料建设等大部分是爱好者个人出资。资金缺口非常大,难以保障活动的正常运转,更不用说普及和精品文化品位的提升了。

(四)跺月亮文化进校园,师资力量单薄,在外出表演、授课、校本教材编写、基本资料收集等等一系列的工程,需要大量有热心、有能力、有担当、有吃苦耐劳精神的社会人士、民间艺人等形成一个有实力的团队一起参与来完成。

(五)跺月亮文化进校园,都是摸石头过河现象,在管理、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等尚未健全,有待完善。

五、盖赖苗族跺月亮保护的意义与策略(一)抢救盖赖苗族跺月亮的意义

鲁迅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创作,其生命力是短暂的,其渗透力是薄弱的,其影响力是狭窄的,其艺术个性也是模糊的。民族艺术是一切艺术的根源和基础,也是艺术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依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体系,成为反应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载体,文化与民族又是密切不可分的有机体。跺月亮是苗族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研究跺月亮文化对于进一步研究黔南苗族的历史、文化,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勤劳的苗族人民长期与大自然奋斗的智慧结晶,它是极具宝贵的文化遗产。苗族跺月亮是一门民间传统艺术,承载着苗族多姿多彩的习俗文化,反应出这个文化背后的诸多历史与习俗,成为苗族精神生活的家园。所以,跺月亮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更需生态环境作为载体才能传承和发展下去。此外,跺月亮是集“诗”“歌”“舞”于一身的艺术,她的存在,承载着大量的苗族诗歌、苗族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历法、农谚、门类繁多的手工艺、技艺等等都源于此,却又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引领着民族的精神生活不断向前发展。这些艺术载体的存在为这个民族的丰富性、艺术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直接依据。然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需要跺月亮这一特殊的媒介才能很好地完成。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弥补着没有文字的空白,是这个民族不能在短时间内被其他民族所同化的根本保证,更是这濒临的民族艺术得以健康传承的根本保证。所以,保护好跺月亮文化也就是保护了苗族的更多歌舞文化、民间传说、手工艺术、历史故事、农谚、传统技艺等等,这对全面推动建设小康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一个濒危文化。

(二)保护措施

当前,党中央“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政策,是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软实力高度重视的体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是符合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更好地促進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是履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的重要举措。为此,要很好有保护与传承盖赖苗族跺月亮文化,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申报国家非遗保护

每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祖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跺月亮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扬下去,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大家应该共同来关注。乘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之风——“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前提下,使各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生产方式、技术记忆、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节日风俗等,得到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发扬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跺月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并且达到极度濒危程度。把跺月亮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根据保护需要,合理地、适当地开发,让其发挥其闪耀的光辉,最终达到保护、传承的目的。因此,把跺月亮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2让跺月亮在校园焕发光彩

按照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政策,继续加强跺月亮进校园的工作力度,让校园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培训基地效应,根据地方特色尽快研发《跺月亮校本教材》等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教材,并落实于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当中。在有条件的学校大力推广跺月亮艺术操、开展跺月亮特色艺术班。让青少年学习和了解自己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小培养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培养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原汁原味、独具魅力的苗族“跺月亮”,后继有人,也是让“跺月亮”得到更有效的传承、更稳健的发展的出路之一。

3打造跺月亮艺术演艺团队

苗族跺月亮是苗族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民间传统艺术,是构成灿烂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民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这个文化环境下的苗族人,都是跺月亮的传承者。组建系统的“跺月亮文化演艺团队”,借团队力量培养后继人才,扩大演出规模与范围,改变过去那种一需要演出时才临时召集收拢散居各地的演员的状况,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将散兵游勇组建成建制集团军,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并努力把在现有作品再上升一个品位,抓住一切有利机会,把精品文化打出国外。让团体进入商演市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同时,也是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自觉最直接的方式。

4保护跺月亮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自然传统村落

保护自然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抢抓“十三五”的大好时机,把苗族跺月亮之乡——盖赖作为基地加以保护,争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专项资金,做好“中国传统村落”的项目工程,这是跺月亮文化最后赖以生存的唯一生态环境。

5树立品牌形象、融入旅游事业

盖赖苗族跺月亮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苗族民间文化,其魅力就是在于她的艺术性与文化性、独特性与民族性都是不可复制的。在展出其民族艺术价值的同时,首先就应树立起其精品形象。品牌不是一个人、一个举动就能打造出来的,它需要不同层面、不同途径,借助很多的媒介全方位的精心营造。建立文化认同体系,融入旅游事业。一个舞蹈,一个品牌,一门艺术,在没有改变文化根基的情况下,把“跺月亮”这块文化宝贝与文化底蕴深厚、独具民居特色、自然生态原始的苗族跺月亮之乡盖赖一道,与当地岁时节庆结合起来,进行体验性农村旅游开发,发挥其应有价值。加强政府引领,让跺月亮文化产业化,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文化的繁荣,而且还可以促进民族文化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把跺月亮习俗文化作为我州旅游文化优势资源,“生态之州·幸福黔南”的民族文化旅游的产业链。在打造我州绿色农产品时,注入跺月亮文化元素,使吃、穿、住、行等都獨具“黔南的味道,跺月亮颜色”,使之成为贯彻落实“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的重要举措。

跺月亮这个苗族盖赖苗族特有的传统文,在没有文字记载、通过口口相传,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洗礼而长盛不衰。其生命力的强盛无不反应着她背后积淀着深厚的历史与习俗文化,这难道不是诠释人类文明的瑰宝吗?所以,每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的遗失都是人类共同的损失,值得全社会去保护好、传承好。我们享受着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的同时,还应该理智地看到苗族跺月亮这朵深山里的奇葩在还没被世人全面认识就悄然在被淡忘、甚至被冷漠的边缘里挣扎。这是当今社会突飞猛进地发展给原生态文化带来的危险趋势。所以,在传承中保护好,在保护中发扬好,在发扬中利用好,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跺月亮不仅承载着苗族深厚的民间文化,也反应了苗族及苗族以外诸多的历史与文化,盖赖苗族跺月亮是贵州一抹亮丽的色彩、祖国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我们不能等到这朵美丽民族之花凋谢了的时候,才在回忆中体味她的珍贵。

参考文献:

[1]文毅贵州苗族芦笙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文化出版社,2014

[2]古秀群苗族芦笙文化初探[EB/OL][2009-08-23]www.hmongbq.com/ReadNewsasp?NewsID=1462.

[3]梁光参牂牁江畔说牂牁[EB/OL][2015-06-11]www.3miao.net/viewnews-68979html

[4]国发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Z]2009-29

猜你喜欢

发展状况
我国网络社团的发展和监管研究
微商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模式、问题与对策
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竞争力研究
我国互联网+环境下内容产业发展态势研究
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
浅议道桥工程的施工与维护
基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体系下智慧城市发展现状研究
新疆南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现状研究
新世纪大陆青春片发展状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