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话的古汉语遗存研究

2017-05-30翁汀辉

地方文化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客家话活化石古汉语

翁汀辉

[摘要]客家话是客家人使用的语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家祖地闽西的客家话保留了我国许多古汉语的读音,也保留了较多古语词、单音词、词序倒置和偏义复词等现象。从先秦经典可以看到客家话基本字词的发展。客家话的字词句也大量存在于先秦作品中。客家话具有明显的我国古汉语的特征,是我国古汉语的“活化石”。

[关键词]客家话;古汉语;活化石

中图分类号:H0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7)04-0098-08

一、引言

客家话是客家人使用的语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国内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四川和台湾等省份;国外主要分布于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估计全球客家总人口大约一亿人左右。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于黄河流域的山西、河南一带,由于战乱、饥荒等多种原因,从秦汉起就开始辗转南迁,尤其是在西晋末年、唐朝末年和北宋末年三个时期,更是大规模南移。他们先至江淮,后到吴赣,最后到了闽粤赣的边区,才定居下来,使闽西、粤东、赣南的几十个县市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明清以后,他们又再向广西、四川和海外迁移。客家话的语音和词语可以上溯至先秦,中追汉唐,近寻宋元明清,在我国的先秦诸子散文、汉唐诗歌乐府、宋词、元曲、明清杂剧、小说等大量古典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与闽西客家方言的联系密切的因子。客家人原来说的是中原地区的中州话,到了闽粤赣边区,坚守“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信念,加上所居山区交通闭塞,与其他方言交流少,客家人的客家话里基本保持了中州话的语音和词汇,这些保留下来的语音和词汇,成了当今研究古汉语的珍贵的“活化石”。

二、客家话与元代中原音

研究客家话的古音,不能不联系到《广韵》和《中原音韵》这两本韵书。《广韵》是著名的古汉语韵书,比较完整地反映了隋、唐、宋时期的中古音情况。还有一本是元朝周德清著的《中原音韵》,记载了元朝以洛阳为主体的近古音——中原音。客家话里也保留了一些《广韵》里的中古音,但保留更多的是《中原音韵》里的近古音。《中原音韵》记载的中原音有下面20个声母,即:

闽西客客家话里有下面19个声母,即:

客家话和元代中原音相同的声母有P、P′、m、f、v、t′、n、l、ts、ts′、s、k、k′、x、o等十五个,相近的有t、t′、三个。闽西客家话没有z声母,但有η声母与之相对应(如日、热、人、染、让等字,中原音的声母z,闽西客家话都读成η)。客家话比中原音多了一个η声母,但据学者研究,元代中原音还是有η音。因此,可以说客家话的声母与元代中原音的声母是相同的。

《中原音韵》里的元代中原音有五个声调,调名和例字如下:

客家话的声调也是五个,调数相同:

客家话的声母和声调与《中原音韵》如此相似,绝非偶然,再联系闽西客家各姓族谱,大都是在宋元时代迁来闽西客家的历史,不妨推断,当年闽西客家人的祖先带来闽西的就是宋元时期的中州话,只是在迁移过程中,已吸收了江淮、苏浙、赣北方言的一些成分。{1}

三、保留了古汉语的读音、词序倒置和偏义复词等现象

在音韵学家看来,上古汉语里只有双唇音b、p、m,而没有唇齿音f,而唇齿单f是后来从一部分上唇音变化而来的,这可从闽西的客家话里的一些字音中看到其变化的痕跡。诸如在普通话里声母读轻唇音f的“粪、痱、斧、腹、複(复),沸、辅、甫、肥、符、吠、缝”等字,这在闽西的客家话里都还读重唇音,前面六个字读b,后面六个字读p。“飞、分、发、翻,放、扶、伏、浮、孵、粉”这些字,虽说在双音词中会读轻唇音f,但在单音词的口语里仍读重唇音b,如“飞机、飞行、飞翔、飞碟”中的“飞”就读fi。在口语单说“飞”则读bi,在“分配、分隔、分析、秋分”的“分”读fun,而口语“分东西、分身家”的“分”则读bun。“解放、开放、放弃、放疗”的“放“读fong,而单说“放”或口语“放糖、放盐”的“放”则读biong。“粉饰、粉刷、米粉、奶粉”的“粉”读fun,而口语“粉松”的“粉”则读pun。“翻身、翻飞”的“翻”读fan,口语说“翻转来”的“翻”则读pon。再者,在上古汉语里没有普通话的zh、ch、sh这套声母,因它们是由舌尖音d、i演变而来的。在闽西客家话里,同样可以看出其演变的痕迹。在客家话里,都把普通话声母为zh、ch、sh的字都读成z、c、s,但其中有些字在口语里仍读d、i的,如“选择”的“择”,读ced,但口语说“择菜”的“择”则读tog;又如,“知道”的“知”,书面语说zhi。{1}

此外,客家祖地闽西的客家话都爱把“客人”说成“人客”,把“灰尘”说成“尘灰”,把“公鸡”说成“鸡公”,是典型的词序倒置句式。与此同时,闽西客家话还保留了我国古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特异现象。例如,闽西客家话中常用的“来去玩”,其义就侧重在“去玩”而“来”则无义。这在我国古代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中也屡见不鲜。诗中从未出现过焦仲卿之父、兰芝的公公,但诗中却屡屡提及“公婆”如何,这就是偏义复词的典型例证。

四、保留较多古汉语词汇及古汉语单音节词的说法

1、客家话保存了丰富的单音节词,以下试举数例:在我国古代汉语里,本来较多的单音节词已发展为双音节词或被另一个单音节词所代替,故在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中一般不再使用。而在闽西的客家话中,却仍保留着古语单音节词的说法。例如,不说“宽阔”而说“阔”;不说“凶恶”而说“恶”;不说“狭窄”而说“狭”;不说“肥胖”而说“肥”;不说“光亮”而说“光”;不说“行走”而说“行”;不说“乌黑”而说“乌”;不说“空闲”而说“闲”;不说“奇怪”而说“奇”;不说“倒霉”而说“衰”;不说“健壮”而说“雄”;不说“疼爱”而说“惜”;不说“理睬”而说“睬”;不说“细小”而说“细”;不说“饥饿”而说“饥”;不说“进入”而说“入”;不说“寒冷”而说“冷”;不说“黑暗”而说“暗”;不说“需要”而说“爱”;不说“萦绕”而说“萦”;不说“绳子”而说“索”;不说“健康”而说“健”;不说“皮肤”而说“皮”;不说“没有”而说“毛”;不说“锋利”而说“利”;不说“潮湿”而说“湿”;不说“撩拨”而说“撩”;不说“池塘”而说“塘”;不说“干燥”而说“燥”;不说“清静”而说“静”;不说“害怕”而说“惊”……

此外,在闽西客家话里,不说“代替、相当”而说“准”;不说“对路”而说“着(音凿)”;不说“很好”而说“湛”;不说“最终,结果”而说“煞”;不说“足够或溢出”而说“敷”;不说“卡住”而说“嘎”;不说“顺从”而说“乖”;不说“伸延”而说“驳”;不说“搬动”而说“兑”;不说“捆扎”而说“缚”;不说“戏弄”而说“(miǎo)”;不说“分割”而说“剐”;不说“深厚”而说“笃”;不说“锅头”而说“镬buó;不说“折断”而说“拗”;不说“家养”而说“畜”;不说“供养、供给”而说“供”;不说“稻草”而说“稈”;不说“坟墓”而说“地或墓”;不说“乳房”而说“嫩”等。

2、客家话承传了大量的古汉语语词。作为从我国古代汉语母体分化演变出来的一个分支的客家话,闽西的客家话至今仍保存了我国古汉语的大量语词。如粄,是各类糕点统称,音ban。据《玉篇》米部释:“粄,米饼”,该书又在食部释为:“,屑米饼。”{2}《广韵》则注明上声缓韵博管切:“粄,屑米饼也。”该书还收集了与它同音同义而文献上记载尚存的异体字“”与“”。{3}唐朝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酒食》中记载:“色作一合者皆糖蜜副起粄法、汤胘法、沙碁法、甘口法。”{4}南朝梁国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里更是详尽地记述:“是日,取鼠曲菜汁作羹蜜和粉,谓之龙舌,以厌时气。”{5}而《正字通》也有相同的表述。{6}在《南史·齐宗室传·衡阳王道度附萧钧》上有生动的叙述:“(钧)所生区贵人病,便加惨悴,左右依常以五色饴之,不肯食”。由此可见,“粄(、)”{1}这个古语词,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不用,而别的方言也基本不用,唯独还在客家话里保留了下来。

荷,客家话俗写作“”,闽西客家话音为kai,用肩挑。在《公羊传·宣公六年》里有:“有人荷畚自闺而出者。”何休注释为:“荷,负也。”{2}而《广韵》则指出它为上声哿韵胡可切:“荷,负荷也。”{3}

治(迟、):宰杀,音为tsl。在《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记载:“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景公曰:善趣疱治狗,以会朝属。”注云:“疱,疱人。治,宰也。”{4}而《搜神记》卷一也有:“帝曰:‘水中有鱼乎?(葛)玄复书符掷水中,须臾,有大鱼数百头,使人治之。”{5}《广韵》平声之韵直之切:“治,水名,出东莱,亦理也。”去声并韵直利切:“治,理也。”又去声至韵直切,义同。{6}今普通話已无此音义。

镬:锅。闽西音为VK。《附释音周礼注疏附校勘记》:“亨人掌共鼎镬。”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7}《吕氏春秋》:“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注释:烹煮用的器物。{8}

罂():瓶子、坛子。闽西客家话音为an。《说文解字注》缶部:“罂,缶也。”段玉裁注:“罂,缶器之大者。”{9}《玉篇》缶部:“罂,瓦器也。”{10}《方言》卷五:“颃,瓭……也。灵桂之郊谓之顽,其小者谓之瓭。……自关而东赵魏之郊谓之瓮,或谓之,其通语也。”{11}《论衡·谴告》:“酿酒于罂,烹肉于鼎,皆欲其气味调得也。”{12}

沕:潜水。闽西皆为mi。贾谊《吊屈原赋》:“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13}裴骃集解引徐广曰:“沕,潜藏也。”《集韵》去声队韵莫佩切:“沕,潜藏也。”音义俱合。{14}

涿:淋雨。闽西客家话为tuk。《说文解字注》水部:“涿,流下滴也。”段玉裁注:“今俗谓一滴曰一涿,音如笃。”{15}《集韵》属韵都木切,音义俱合。{16}

(斗):遇合、拼合。闽西为ten。《说文解字注》:“,遇也。”段玉裁注:“凡今人云接者是遇之理也”。{17}

攎:抱拢,用手搂抱物品。闽西客家话为lu。《说文解字注》手部:“攎拿持也。”{18}《广韵》模韵落胡切:“攎,攎敛。”音义俱合。{19}

敦:把东西竖起来。闽西客家话为tun。《庄子·刘御寇》:“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陆德明释文:“敦音顿。司马云:竖也”{20}。《广韵》去声慁韵都困切:“敦,竖也”{21}。宋朝李诫《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二·梁》:“凡平棊之上,须随榑栿用方木及矮柱敦,随宜枝樘固,济并在草栿之上”。{1}

五、从先秦经典看客家话基本词的发展

汉语的历史很长,其基本词汇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闽西客家话保留了古老的汉语语素。拿名词里的基本词来说,都是几千年沿用下来的。自然现象中的天、地、水、火、风、雨、霜、雪、雷、电等,无不见于先秦经典,如:“天火雷电以风,禾尽偃”出自《书经·金滕》{2};“禹平水土”出自《书经·吕刑》;{3}“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向迩:接近、靠近),其犹可朴天”出自《书经·盘庚》;{4}“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出自《诗经·邶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出自《诗经·郑风》;“履霜坚冰至”出自《易经·坤卦》。{5}

在现代汉语里,“日”已为“太阳”所代替,“月”已为“月亮”所代替。可是在闽西客家话里,至今还是管“太阳”叫“日头”,管“月亮”叫“月光”。“阳”,专指“阳气”,“太阳”是指极盛的阳气。“月”,不专指“月光”,常为“太阴”之别称,指极盛的阴气。《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日者阳之主也……月者阴之宗也。”可见闽西客家话里的“日头”、“月光”,是相当古老的。{6}

人体各部位的名称,头、领、面、目、口、齿、脚、肌、肤、口、耳、眉、心、手和身等词很早就产生了,在上古都是独立的基本词,在闽西客家话里,发展到现在,不少已成为双音词的词素,但它们作为双音结构的中心词,仍保留了原独立的基本词的面目。例如:头,战国以前只有“首”字,没有“头”字。据专家考证,金文里只有“首”没有“头”。《诗》《书》《易》也没有“头”。现在闽西客家话里,把“头”,叫做“头挪壳”,结构的中心是“头”,这个“头”字虽然到了战国时代才出现,但至少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这在“子”、“史”,书中都很常见。“今有刀于此,试之人头,倅然断之,可谓利乎?”(出自《默子·鲁问》);{7}“鸿蒙拊髀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出自《庄子·在宥》);{8}“若手臂之扞(hàn捍卫,保护)头目而覆胸腹也”(出自《荀子·议兵》);{9}“白头如新,倾盖如做”(出自《史记邹阳列传》),{10}在这里“白头”指认识了一辈子的朋友;“倾盖”指路上碰到的新认识的朋友。

闽西客家话“身体”还是单音词叫“身”,如“衣服合不合身”,心与手,仍是“心”与“手”,这些词沿用几千年,如《书经·大诰》中的“遗大投艰于中的联身”;{11}《书经·无逸》中的“艰难的事业;否则厥心违怨”{12};《诗经·邶风》中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3}

闽西客家话称面为“面”或“面颊”,如“唔要面”、“面颊皮真厚”,就是六世纪以后“脸”字出现,在普通话里代替了“面”,而闽西客家话还是叫“面”或“面颊”。“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经·大雅抑》),意思是不但当面教训他,又提过他的耳朵。在《说文解字》里没有“脸”,脸字出现之后,也只有“颊”的意思。《集韵》谈韵:“脸,颊也”。《韵会》:“脸,目下颊上也。”是面上搽胭脂的地方。所以古人称脸,只限于妇女,古诗词里有许多句子可以为证:“满面胡沙满面风,眉清残黛脸消红”(《昭君怨》);“泪痕浥损胭脂脸,剪刀裁破红绡巾”(《白居易诗》);“芳莲九蕊开新艳,轻红淡白匀双脸”(晏殊词);轻匀两脸花,淡扫双眉柳(晏几道词);闽西客家话“面颊”连称,不过是面部的总称罢了。

尽管闽西客家话里称“口”为“喙”,称“鼻”为“鼻陬、鼻公”;“耳”为“耳公”,(耳司听官,鼻司嗅官,中原古语“官”和“公”相通),“目”为“目珠”;“肌”为“肉”;“肤”为“皮”;“脚”为“脚骨”;“牙”为“牙齿”。口、鼻、耳、目、肌、肤、牙、齿和脚等都可从先秦古籍中看到它们的踪迹,如:“否则厥口诅祝”(出自《书经·无逸》);{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诗经·卫风硕人》),{2}把它翻译为现代语,就是:她的手指儿嫩牙样,皮肤像凝脂般的润而光,白嫩的颈儿象蝤挤(qiú qí,蝎也),洁白的牙齿象瓠(hú)子,方正的额儿弯弯的眉,笑一笑,出现两个小酒窝,眼儿呀,黑白分明多么美!“风雨节而五谷熟,衣服节而肌肤和”(出自《墨子·辞过》);{3}“乳间股脚”(出自《庄子·徐无鬼》)。{4}除上述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外,还有生产、称谓、宫室、服饰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六、闽西客家话字词音与先秦作品语言遗存

在闽西客家话里,“吃”叫做“食”;“走”说作“行”;“怕”说成“畏”;“打”喊作“捶”;“挑”叫做“擔”;“喂猪”说“供猪”;“鸡叫”叫做“鸡啼”;“治病”说成“疗病”。“食”、“行”;“畏”、“捶”、“担”、“入”、“供”、“啼”、“疗”等动词,在先秦文学作品里就已使用,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韩非子》中的“越人跣行”;《商书》中的“不畏强暴”;《荀子》中的“詈侮捽搏,捶笞膑脚”;《战国策》中的“负书担橐”;《韩非子》中的“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左传》中的“豕人立而啼”;《礼记》中的“凡疗疡以五毒攻之”。

闽西客家话里的一些名词和形容词,如“屋下”、“目珠”、“腹屎”、“面”、“细”、“乌”等,也可在先秦诗文中找到它们的踪迹,如《诗经》中的“去其板屋,于我心曲”;《国语》中的“伍员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人,吴国之亡也”;《庄子》中的“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易经》中的“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左传》中的“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细”;《诗经》中的“莫赤匪狐,莫黑匪乌”。儒家经典《四书》中,都是“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它留给后人大量的文言成语典故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生动的名言警句,其中与闽西客家话相同或相似的词较少,但还是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它的“足迹”。如“行”字在闽西客家话里是“步行”的意思,它与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行”意义相同。“入门”在闽西客家话里是“走进家门”的意思,孟子在称赞夏禹时说:“禹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这与闽西客家话中的“人门”同义。孔子说:“来而不往非礼也”,闽西客家话里的“有来有往”是从孔子的话里演化来的,不仅意义相同,而且闽西客家人在接到亲戚朋友的礼物时,一定要“回礼”,在行动上保持了古风。“归”是“回家”的意思。《论语公冶长》中有一句:“子在陈曰,归与归与”,意思是“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孔子带了一帮学生周游列国,被困于陈国,断了粮食,许多学生因饥饿而病倒,他的理想受到沉重的打击,因而发出“归与归与”的哀叹。闽西客家话说回家叫“转去归”或“转归”。“归”字与孔子的“归”字义相同。

七、闽西客家话保存大量古汉语特征的原因

在先秦两汉时期,甚至更早时候开始,古代中原向长江以南都有大规模的移民(岭南、闽西和闽南),无论是秦汉还是更早时期,古代中原的官话应该是基本相同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变化不大。中原和整个北方变化较大应该是从汉朝开始,也就是从汉朝的较大范围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开始。所以说从语言来源基础角度来说,最初客家话、粤语和闽南话都是基本相同的,都是中原古汉语。后面的不同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语言受影响改变了多少的程度而已。客家话能明显的保存有古汉语的特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和外来的影响;二是原来土著的数量和言语基础;三是南迁汉人的数量和影响程度。

闽西地理环境位置特殊,受外来战乱等影响较小。地处福建西部山区,境内群山耸立,武夷山南段、砒猖山、彩眉山脉、博平岭等山脉沿东北一西南走向,大体呈平行分布,控制全区地势,整体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走势。在闽西南,则有博平岭蜿蜒于漳平县南部、龙岩市东南部、永定县东南部与漳州市的华安、南靖、平和县交界区,以中低山为主,主体是连续的一片中山,南部地势较低,是构成闽西与闽南的地理分界线。全境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低山、丘陵、中山面积占全区山地总面积的以上,俗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汀州境内“山峻水急”,除有耸立的群山外,还有众多河流,但是滩礁错杂,水势湍急,“汀州为郡,崇冈复岭,居山谷斗绝之地,水之所归,南走潮海,西下豫章,东北注于剑浦,西北奔于彭鑫,其源皆出于此,实东南上游之地。是以山重复而险阻,水迅疾而浅涩,山川大势固以奇绝。”

汀州客家山区四面环山,是一个沿汀江几乎完全封闭的长狭谷生栖地,近乎与世隔绝,甚至受中原北方历代王朝的影响都很小,战乱王朝变迁历史更替对这边的影响非常之小。从《汀州府志》可以清楚的看到,战乱时只有几次从福州、广州和江西来的攻城,改朝换代对这边的文化、语言和风俗影响都很小。

闽西原有土著人数较少,且原有文化、言语不发达。我国南方开发较晚,秦汉时南方经济还很落后,《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1}《汉书·地理志》亦载:“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呰窳偷生,而无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2}史书的记载表明,当时江南广大地区农业还很不发达,其生产方式基本上还停留在火耕水耨的较原始阶段,地处更偏远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且与中原隔绝的福建地区则更是落后。战国时期,公元前339年,越国被楚国所灭后,越国后裔无疆带着越人来到闽地,逐渐与闽族人融合,形成闽越族。这一时期,福建人口由于融合,大幅增长,长江下游地区较先进的耕作方式和发达的手工业也由此传入福建,但这一影响主要在闽中、闽北地区。秦末汉初,闽越族的无诸、刘织等帮助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因有功被分别封为闽越王、南海王(时闽西处南海国境内)。《汉书·高帝纪》载:“诏曰,南武侯織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3}闽越国与南海国等异姓诸候国的存在与汉中央集权的要求不一致。汉室政权稳定后,中央政府加快了对诸候国的控制与清理步伐。汉文帝时,南海国被除,由于交通不便和防止反叛等方面的原因,汉武帝执行民族同化政策,把这里的闽越人都迁到江淮一带。《汉书·严助传》载,淮南王刘安上书文帝称:“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指淮南王刘长)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1}说明南海王因反叛汉廷,受汉军攻击而降,被迁徙安置到上淦 (今江西省清江县一带)。至汉文帝时,作为一个王国的南海国消亡。一时之间,闽西又成荒凉之地,人口甚少,经济社会又回到蛮荒时期,少量的闽越人只能窝居山野、海岛,后来被成为蛮獠的一部分。自无诸受封闽越王,至汉武帝时余善杀郢自立,汉封无诸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奉闽越先祭祀,又封余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处”,闽越王国遂分为二。后余善为与汉廷对抗,乃劫繇王居股等人,移师闽北,并在今武夷山市的城村另建新的都城。到了元封元年冬,汉兵咸入东越,且由越衍侯作内应,反攻越军于汉阳,余善被诛,“于是天子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

这次徙民,按照《史记》《汉书》与《资治通鉴》记载,都称“遂虚其地”,而据《宋书·州郡志》云,仅迁部分居民,尚有一些闽越人逃入山谷中,未被迁走。所迁人数,据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二卷的估算,当有十四五万人。

闽西南迁来的汉族人数多,影响大。汀州本来也属蛮僚地,唐开元二十一年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户4,680,乾宁间还发生“黄连洞蛮二万围汀州”。北宋元丰时,有户81,454,南宋隆兴二年,户数急增至174,517,到了庆元间,又增至218,570 60。至是,也使汀州“地狭人稠,至有瞻养无资,生子不举者”。可见汀州人口急增,也从南宋开始。此时,金兵南下,迳袭洪州,跟随隆太后逃入江西的南宋官兵和家属沿着赣江河谷而上,退至虔州,部分官兵和家属即避难汀州。继后,又有溃兵流民武装集团进入江西,连陷数州军,又有大批江西的难民纷纷逃入,或由江西退避邵武,再由邵武辗转汀州。正因如是,所以见之族谱资料都说,汀州的祖先原住中原,后迁江西,迨金兵南下,始入闽西。

综上对客家祖地闽西的客家话的剖析,可见客家话具有大量的古汉语遗存,是我国古汉语的“活化石”。而其存有大量古汉语特征的原因则在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移民与土著的交流所决定。

(责任编辑:刘丽)

猜你喜欢

客家话活化石古汉语
活化石——银杏
广西客家话持续体标记的主要类型及历史演变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去澳大利亚遇见“活化石”吧
有趣的客家话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海里的活化石
红色“活化石”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诏安客家话单元音的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