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两汉助词探微

2017-05-30程文文

关键词:助词

程文文

[摘要]助词是汉语中较为特殊的词类,数量不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出土医书中的助词主要分为4类:结构助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和语缀助词。通过逐一考察出土医书中的助词,发现“之”具有事件化自指性;“者”和“所”表示一般化转指,“所”可作宾语提前的标记。语缀助词“然”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这种用法沿用至今。考察出土医书中的助词词,对于纵向理解先秦两汉助词的使用情况,以及语义的发展路径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先秦两汉;出土医书;助词;语法特点;一般化转指;自指性

[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4009807

近几十年出土的大量简帛中,有不少失传两千余年的医学文献,这些医书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本文所依据的出土医书主要包括:(1)马王堆医书,包括15种古医书(新近刊布的裘锡圭主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将《却谷食气》命为《去谷食气》,将《杂疗方》分为《房内记》和《疗射工毒方》二种,本文不取);(2)江陵张家山医简《脉书》和《引书》;(3)武威医简;(4)阜阳本草简。这些医药文献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语言学和文字学方面同样有着重要价值。时贤对先秦两汉助词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所得结论也基本可靠,但是也有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的地方。特别是在语料的选择上,没有重视医学文献,因为医学文献是口语性较强的文献,能够充分地反映语言的面貌,若研究中缺失了这一宝贵材料,势必对研究不利。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先秦两汉出土医学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重点探讨其中助词的使用情况。

一、出土医书助词个案研究

(一)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可以表明结构关系或改变结构性质。结构助词的典型用法有两种:其一,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限制关系或补充关系;其二,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出土医书中的结构助词数量不多,主要有“之”“者”“所”3个,它们在阐明语法意义、表明语法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出土医书有180例。具体用法如下:

1.“之”用于定中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起修饰限制作用

此用法在出土医书中有161例。如:

(1)取敝蒲席若籍之蒻,绳之,即燔其末,以灸疣末,热,即拔疣去之。(《五十二病方》102)

(2)又取全黑雄鸡,合翼成□【□□】三鸡之心脑肫,以水一升洎故铁鬵,并煮之。(《养生方》6566)

(3)夫脉者,圣人之所贵也。(《脉书》56)

例(1)表示领属关系,例(2)(3)表示修饰限制关系。例(1)的定语和中心语都是名词,这个最为常见;例(2)的中心语是动词,例(3)中的中心语是形容词,不过这些谓词性成分已经指称化了,其作用相当于名词性成分。

2.“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此用法在出土医书中有18例。如:

(4)此谓复奇之方,通于神明。天师之食神气之道。(《十问》57)

(5)赤子骄悍数起,慎勿出入,以修美理,轱白内成,何病之有?(《十问》52)

张玉金指出,“这种‘之的作用是给原来的主谓结构增加一种形式上的体词化自指标记和内在的粘连性,使之与一个比它大的语言单位联系起来。‘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形成‘之字结构。”[1]177

3.用法比较特殊,仅1例

(6)阴干之旁蜂卵,以布裹□□。(《五十二病方》225)

此例中的“之”用在动词和宾语之间,这种用法的“之”无实义,但较特殊,亦见于《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简二·容成氏》:“胫不生之毛。”孟蓬生指出:“我曾怀疑‘之(胫不生之毛中的‘之)是衍字,现在看来恐怕是不能成立的。‘胫不生之毛对应《庄子·天下》中的‘胫无毛,只能理解成‘胫不生毛,而此间的‘城上生之苇也只能理解成‘城上生苇。这种用法的‘之在传世文献中好像不曾有过,应该是楚地方言所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至于这种‘之字只能用于‘生字之后,还是也可以用在其它动词之后,则有待于更多的材料方能得出结论。”[2]出土医书中出现1例,“之”用在“干”字后,表明“之”的这种用法不是楚地方言特有的语法现象,也不是只能用于“生”字之后。

关于“者”的性质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是代词,有的学者认为是助词。本文认为,“者”归入助词更具有说服力。因为,“者”本身不具有指代作用,而是“者”所构成的“者”字结构具有指代作用,所以本文将“者”歸入助词一类。“者”在出土医书中共441例,具体用法如下:

1.“者”用在谓词性短语后面构成一个名词性“者”字短语,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此用法在出土医书中有284例。如:

(7)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者方。(《五十二病方》257)

(8)能动其形,以致五声,乃入其精,虚者可使充盈,壮者可使久荣,老者可使长生。(《十问》1617)

(9)有病者取大如羊矢,温酒饮之,日三、四。(《武威汉代医简》1718)

例(7)中的“大者”指的是上文提到的“牡痔”;例(8)中的“虚者”“壮者”“老者”指人;例(9)中的“者”位于动词、动词短语后面,指有病的人。“者”字短语是体词性的,“者”前面的谓词性词语通常没有主语。这是因为,“者”字短语所指称的是该谓词性词语的主语所表示的人、物等,也就是朱德熙提出的“自指”,即所造成的名词性成分的意义与原来的谓词性成分自身的意义相关。[3]16

2.“者”字用在数词的后面

这种“者”字结构常有总括性的作用,一般表示几种症状或几类药物。这一用法在出土医书中有17例。如:

(10)不能食,嗜卧,强欠,此三者同则死。(《脉书》35)

(11)石钟乳三分,巴豆一分,二者二分,凡三物,皆冶,合,丸以蜜。(《武威汉代医简》29)

例(10)中的“三者”指“不能食,嗜卧,强欠”这三种症状;例(11)中的“二者”指“石钟乳,巴豆”两种药物。

3.“者”字用在判断式和叙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

此用法在出土医书中有93例。如:

(12)引胒者,反错手背而前俛。阳见者,反错手背而仰,后顾。(《引书》13)

(13)婴儿瘛:婴儿瘈者,目系斜然,胁痛,息嘤嘤然,矢不化而青。(《五十二病方》51)

(14)所谓“牛”者,头虫也。(《病方及其它》328)

例(12)(13)为叙述句;例(14)为判断式。

4.“者”用于时间词的后面,表停顿

出土医书有5例。如:

(15)必乐矣而勿泻,材将积,气将畜,行年百岁,贤于往者。(《十问》4647)

(16)昏者,男之精。将旦者,女之精。(《合阴阳》26)

5.“者”用在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相当于“……的原因”

此用法在出土医书中有10例。如:

(17)人之所以得病者,必于暑湿风寒雨露,腠理启阖,食饮不和,起居不能与寒暑相应,故得病焉。 (《引书》103)

(18)贵人之所以得病者,以其喜怒之不和也。 (《引书》107)

6.“者”用在假设分句的后面,表停顿,相当于“……的话”

此用法在出土医书中仅2例。如:

(19)其病不能自举者,令人以衣为举其尻。 (《引书》49)

(20)夜日卧瘚, 觉心腹及胸中有痛者,抚之以手而精吹之,卅而已。(《引书》66)

例(19)可译为:如患者病情严重不能自己抬举的话,让人顺着衣服抬举其臀部。例(2)可译为:若夜晚和白天躺卧发瘚病,感觉心腹与胸部疼痛的话,以手抚摩痛处,慢慢吐出热气,做30次为止。

助词“所”在出土医书中主要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谓词性短语的前面,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相当于“所……的人”“所……事物”等。出土醫书有67例。如:

(21)治术,曝若有所燥,冶。 (《五十二病方》2829)

(22)秋日,数浴沐,饮食饥饱恣身所欲。 (《引书》6)

例(21)中,“所”修饰形容词,“曝若有所燥”,指在阳光下晾晒使其充分干燥。例(22)的“所”修饰不及物动词,“所”通常位于谓词性词语的前面,构成体词性短语。当与“所”结合的这个谓词性词语不带宾语时,“所”字短语所指称的正是这个谓词性词语的宾语所表示的群体,这个群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例(22)中的“所”字短语指称的是人。同“者”一样,“所”的性质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代词,如王引之指出:“所者,指事之词。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之属是也。常语也。”[4]93本文认为,“所”和“者”一样,归入“助词”——模拟较妥当,这能有力地解释“所”的语法功能。因为,它们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充当代词,其本身并不具有指代作用,只有当其它成分与“所”结合起来构成“所”字结构时,它才具有了一定的指代作用。

(二)音节助词

音节助词是指,人们根据韵律的需要,用在句中凑足音节,从而增强句子的声韵表达效果,声韵协调。出土医书中的音节助词主要有“之”1个。

用于专名之中,起调整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之”不必翻译。出土医书有21例。如:

(23)少阴之脉,灸则强食产肉,缓带,大杖。 (《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1314)

(24)少阳之脉,系于外踝之前廉,上出鱼股之外,出胁上,出耳前。(《脉书》20)

例(23)中的“少阴之脉”指“少阴脉”;例(24)中的“少阳之脉”指的是“少阳脉”。

据易孟醇考察,先秦汉语中音节助词高达82个。这些音节助词集中反映了先秦早期文献的语言特点,韵文《诗经》中的音节助词最多。殷国光指出:“至《吕氏春秋》,音节助词只出现6个,其中‘无、‘韦二词见于《诗经》引文,《序意》中的‘爰、‘维二词又有托古、仿古之意,《季春》中的‘之、《本生》中的‘者至《淮南子》均已不用。种种迹象表明,先秦时期的音节助词至《吕氏春秋》时期已基本消亡。从汉朝开始,汉语词汇复音化趋势明显增强,词汇量剧增,复音词的出现冲淡了起凑足音节作用的语气助词的使用频率。”[5]372语气助词“之”的使用在出土医书中都只是为了凑足音节以达到韵律的和谐。所以,在多数情况下,语气助词“之”是不用翻译的。

(三)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主要依附于实体词语,起语法标记的作用。出土医书中的语气助词仅有“者”1个。

语气助词“者”在出土医书中有99例。按其在句中的位置,主要可以分为:句中语气助词,小句末语气助词和全句末语气助词;按其表达的语气,主要可以分为表示语气停顿和表示判断两种。具体用法如下:

1.句中

“者”在句中出现26例,其中,14例表达语气停顿,12例表达判断语气。

表示语气停顿,出土医书共14例。如:

(25)夫六痛者皆存于身而人莫之知治,故君子肥而失其度。(《脉书》55)

(26)四曰脓小而砭大,谓之泛,泛者伤良肉也。(《脉书》5960)

与“也”字连用,构成判断。出土医书共12例。如:

(27)夫骨者柱也,筋者束也,血者濡也,脉者渎也,肉者附也,气者呴也,故骨痛如斲,筋痛如束,血痛如浞。(《脉书》54)

(28)凡食□□□□□□□□□□□□□□□□□□食谷者食方,食气者食圆,圆者天也,方者地也。(《却谷食气》6)

2.小句末

“者”在句中出现69例,其中,58例表达语气停顿,11例表达判断语气。具体用法如下:

表达语气停顿,出土医书共58例。如:

(29)气者,利下而害上,从暖而去清。 (《脉书》57)

(30)瘕者,燔剑若有方之端,淬之醇酒中。(《病方及其它》323)

表达判断语气,出土医书共11例。如:

(31)夫脉者,圣人之所贵也。 (《脉书》56)

(32)所谓天牡者,□□□食桃李花者殹。桃可者,桃实小时毛。(《养生方》94)

3.全句末

出土医书仅4例,语气助词“者”与语气词“也”连用,谓语全句末,均表达判断语气。如:

(33)食者,胥卧而成者也。 (《十问》8586)

(34)夫鸡者,阳兽也,发明声聪,伸头羽张者也。 (《十问》8384)

(四)语缀助词

语缀副词的特点是附着于另一个词,一般不改变词的原有词性和意义,而是对这种意义起强化作用或某种标志性作用。这一用法在出土医书中仅有“然”1个。

“然”作为语缀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地”“着”“……的样子”。出土医书共15例。具体用法如下:

1.用于形容词后,出土医书有7例

(35)在身,然,□之不知人,为踝。 (《脉书》45)

(36)在胻,疕,赤淫,为膫;其疕就就然,为潞。(《脉书》12)

例(35)的“然”,形容感觉迟钝或丧失;例(36)中的“就就然”,形容痔突起的状态。

2.用在动词后,出土医书有6例

(37)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心惕然欲独闭户牖而处。 (《脉书》24)

(38)婴儿瘈者,目系斜然,胁痛,息嘤嘤然,矢不化而青。 (《五十二病方》51)

例(37)中,“惕然”为惊恐状;例(38)中,“息嘤嘤然”指呼吸时痰声漉漉的声音。

3.用在副词后,出土医书有2例

(39)食则欲呕,得后与气则快然衰,是巨阴脉主治。 (《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5455)

(40)食则欲呕,得后与气则快然衰,是巨阴脉主治。 (《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10)

例(39)(40)中,“快”为“舒服”之意。

二、出土医书助词的语法功能特点及相关问题考察

(一)出土医书助词语法功能特点

助词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特殊的词类,数量不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使用频率非常高。出土医书中的助词主要分为4类:结构助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语缀助词。其中,结构助词数量不多,主要有“之”“者”“所”3个,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限制关系或补充关系和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音节助词主要有“之”1个,用于专名之中,起调整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语气助词仅有“者”1个,主要依附于实体词语,起语法标记的作用,按其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分为句中语气助词,小句末语气助词和全句末语气助词;按其表达的语气,可分为表示语气停顿和表示判断两种。语缀助词“然”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出土医书助词出现的次数与占总次数的比例如下表(见表1):

由上可知,出土医书助词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如下:結构助词“者”>结构助词“之”>语气助词“者”>结构助词“所”>音节助词“之”>语缀助词“然”。出土医书中的结构助词“者”出现次数最多,有411次,占总次数(793次)的51.83%。语缀助词“然”仅15次,占总次数(793次)的1.89%。也就是说,出土医书中的结构助词占优势,音节助词、语气助词和语缀助词出现的频率不高。这是由出土医书的内容决定的。出土医书是口语性较强的医籍文献,实用性较强,吃药时的禁忌和药物的比例都有严格规定,这是除了结构助词之外,语气助词等其它助词使用频率不高的原因。

(二)出土医书助词相关问题考察

1.“者”“所”的一般化转指

最早提出“转指”和“自指”概念的是朱德熙。“转指”是说由于名词化造成的名词性成分与原来的谓词性成分所指相同[3]16这里指的是,由“者”“所”等虚词构成的助词短语所表示的内容,都不是谓词性词语本身的内容,而是该谓词性词语所表述的意义之外的内容。“者”字短语指称的是谓词性成分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所”字短语指称的是谓词性短语宾语成分所表示的内容。李佐丰提出,“一般化转指”“者”“所”都表示一般化的转指。“一般化”的意思是说:“者”字短语和“所”字短语所指称的内容,是比名词性词语所指称的实体更为抽象、概括的一种事体。这种事体,我们称之为“一般化事体”。[6]256“者”“所”用法的特殊性在于,虽然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指代功能,但它们又不能跟其它指示代词一样自由地进入句子充当句子成分,而是具有很强的附着性。“者”“所”只有跟谓词性成分构成名词性短语后才能充当句子成分。如,《武威汉代医简》18:“有病者取大如羊矢,温酒饮之,日三、四。”“有病者”指的是得病的人。不管是人还是物,不论患有何种病,都可称之为“有病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者”“所”字短语所组成的短语所指称的事体具有一般性,而一般的名词性词语所指称的是比较具体人或物,所以,“者”字、“所”字短语比一般的名词性短语所指称的事体更为抽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的学者将“者”和“所”归入代词,因为代词可以指称一般化的人、物。但是,代词是实词,而“者”“所”是虚词,所以,这也是我们不把它们归入代词的原因。[5]372本文亦将“者”“所”归入助词。

2.“者”的自指性与“所”作宾语提前标记

结构助词“者”的作用是表示名词化。“者”除了具有一般化转指的作用外,还可以用在名词性词语后表示自指,其作用主要是与修饰的名词性词语形成加合关系,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结构助词“者”在甲骨文和两周金文中均没有出现。本文推测,结构助词“者”是有代词“者”虚化而来。代词“者”通常位于名词性短语的后面,并且复指前面的名词短语。助词“者”保留了复指这一特点。如,《养生方》264265:“青蒿者,荆名曰萩。者,荆名曰卢茹,其叶可烹,而酸,其茎有刺。”“者”分别与名词性的主语“青蒿”构成复指关系,因此“者”具有自指性。结构助词“所”与“唯”组合,相当于“是”。“所”用作宾语提前的标记。这种用法在出土医书中用例不多,仅出现1次,如,《十问》10:“唯君所食,以变五色。”

3.“之”的事件化自指性

结构助词“之”在出土医书中可以用于定中短语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限制关系,“之”的前面有实词性的词语,其后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都可构成定中短语。也就是说,“之”已成了定中短语的一个标志。如,《武威汉代医简》84乙:“治之方:栝楼根十分,天雄五分,牛膝四分,续断四分,□□五分,菖蒲二分,凡六物,皆并冶,合和,以方寸匕一为后饭,愈。”“之”的后面是名词“方法”。此外,结构助词“之”还可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十问》7:“天师之食神气之道。”李佐丰说:“如果‘之前后的定语和中心语在语义上具有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这样的定中短语我们便称它为‘之字短语。”[6]256“之”字短语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类似,但又存在区别:“之”字短语不是句子,不用来陈述事实,但又包含了与事实相关的语义内容,即事件发展的状况,这种状况对于交际双方来说是已知信息。

“之”短语是体词性的,也具有指称性。李佐丰指出:“体词性的之字短语在指称化的时候,并不像‘者、‘所那样实现‘一般化,我们称‘之字所实现的这种指称化为‘事件化。‘之字短语所表示的内容,我们称之为事件或状况。又由于之字短语所指称的,并不是主谓短语之外的内容,而正是这个主谓短语所表述的内容,所以,我们称之为‘事件化的自指。”[6]256这在出土医书中也有体现,如,《引书》108109:“贱人之所以得病者,劳倦饥渴,白汗决绝,自入水中,及卧寒之地,不知收衣,故得病焉。”若只说“贱人得病”则是在叙述“贱人得病”这一事实。在这个事实中,主语“贱人”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信息,而谓语“得病”是说话人向听话人传递的新信息。“贱人之所以得病者”不是在叙述“贱人得病”这一事实,而是把这个事实抽象为一个事件,这个事件的主要内容就是“贱人得病”。这个事件通常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信息。当主语“贱人”和谓语“得病”之间插入结构助词“之”之后,则“贱人得病”这一事件作为一种标记表示原因。而这个“之”字短语后面的内容才是说话人向听话人传递的新的信息。由此看出,当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结构助词“之”的时候,是在叙述事实;当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结构助词“之”的时候,是在说明某种情况,“之”字短语后面的部分才是说话人向听话人传递的新信息,这是事件化的自指。“之”字短语在这种事件化的自指性中充当的角色相当于主谓短语,带有一定的陈述性。但是,从语法功能上讲,“之”字短语又是体词性的,由此认为,“之”字短语在指称化的时候具有事件化,即“事件化的自指”性。

三、结语

出土医书中的助词有结构助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语缀助词4类,其中,结构助词有“之”“者”“所”3个。这3个结构助词中,“之”具有事件化自指性,“者”和“所”表示一般化转指作用。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所”可与介词共同修饰谓词性词语,亦可作宾语提前的标记。“之”可作音节助词,主要是为了凑足字数,协调音节足以成句。语气助词有“者”1个,语法位置比较灵活,可位于句中、小句末和全句末,只表示停顿语气和判断语气。语缀助词“然”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这种用法沿用至今。考察出土医书中的助词词,对于纵向理解先秦两汉助词的使用情况,以及语义的发展路径具有参考价值。

[附注]

(1)为使行文简洁,对各位先生径呼其名,诚望见谅。

(2)本文所引简帛释文,统一使用了以下符号,表示无法补出的残缺字:一“□”表示一字;【】,表示补出的原简脱文,包括补出原简残断部分的字。

[参考文献]

[1]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孟蓬生.上博竹书(肆)闲诂(续)[DB/OL].http://www.bamboosilk.org/index.asp,2005年3月6日.

[3]朱德熙.自指和转指[J].方言,1983(1):16.

[4]王引之.經传释词(卷九)[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0.

[5]殷国光. <吕氏春秋>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责任编辑]李献英

The Study of Partical in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Centered on the Unearthed Medical Books

CHENG Wenwen

(The Faculty of Arts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Abstract:A partical is one of special parts in Chinese with a strong sealing ability. Unearthed in the medical book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structure of utterances and the particles, words, syllables.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unearthed medical books, the author found that “Zhi(之)” can refer to the event,“Zhe(者)”and“Suo(所)”can not refer to the event and “Suo(所)”can direct object movement and so on. All these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earthed medical books.

Key words:the preqin;the unearthed medical books;particals;grammatical features;direct point

猜你喜欢

助词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さ的考察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
日韩汉语学习者助词“的”泛用偏误分析
助词“给”的发展变化研究
日语格助词在句尾处的功能特点——以日本新闻标题和广告语中的句尾格助词为例
汉语助词的历史发展概况及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