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与对策

2017-05-30李景春韩雯冰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腐败伦理

李景春 韩雯冰

[摘要]公共权力腐敗作为一颗毒瘤根植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中,阻碍社会公平,损害政府形象,污染社会风气,危害公众利益。此种腐败现象成因于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质利益诱惑,权力拥有者的道德素养偏低,制度约束机制不够成熟以及社会监督体系不够健全。解决该问题,需要净化社会主义文化环境,发挥市场机制的“内引”功能,强化公共权力伦理建设,提高行政人员自身素质,健全公共权力的社会监督体系。

[关键词]公共权力;腐败;社会转型期;伦理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4000707

公共权力指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政府官员及其相关部门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1]10主要特征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不能是个人或部分人而应是社会全体成员。由于公共权力的来源是全体公众,他的行使者就必须承担维护公共利益的义务,如果行为违背该义务出现公权私用或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就理应受到应有的制裁。

一、公共权力腐败的表现及其影响

(一)公共权力腐败及其特点

广义上的公权腐败被概括为:“公共权力腐败就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从而实现社会利益的不当分配的行为,它是公共权力异化的表现,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违反或偏离公共职责,私用或滥用公共权力,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共秩序,最终导致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2]290也就是“以权谋私”。在我国,公共权力腐败主要包括党政机关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内公职人员的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公共权力腐败主体是公职人员,其中包括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各级官员。客体则为属于全体公民的权力与财产,当贪腐对象是国家财产时,贪腐的受益者是公职人员个体,受害者是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而当贪腐对象是政府公职时,受益者则为公职人员个体与其为之行权的对象,受害者是合法权益被剥夺与威胁的个人或组织机构。不论从何种角度看,公共权力腐败行为的目的都是公职人员为了谋求自己的私人利益,并不惜违背法规与道德的规章约束。

公共权力腐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拥有较为明显的群体性。大部分的腐败行为都不是靠“一个螺丝钉撬动的机器”,往往腐败会呈现“网状”或“磁场状”分布。以“腐败网”为例,各级腐败官员相互包庇,相互勾结,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如果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破除“网”是不可能的,不仅没有效果,还可能会被“反弹力”毁得家破人亡。二是“哪里有审批,哪里就有腐败”。在内部机制中,公共权力是一种等级严明的权力体系,下级向上级申报项目就会存在审批、升岗的测评需要审批、项目合格与否需要审批,等等,所有审批的背后都存在着利益的交互,这些利益交互就为贿赂与腐败提供了温床。在外部机制中,以政府招标行为为例,投标公司为了确保公司中标便会与公职人员产生金钱交易、权色交易等反伦理、反法规的行为。三是外向型腐败现象的肆意滋生。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外资与外商不断注入到我国的经济体中,并且在我国中国各个经济产业中都占有了一席之地。部分政府官员抓住了可乘之机,与外商进行不法勾结,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进行走私与倒卖,一旦东窗事发便举家卷钱出逃境外,将烂摊子扔给国家。

(二)公共权力腐败问题的具体表现

1.经济腐败

市场经济存在最普遍的经济腐败,包括公共财产私吞和权力寻租(权力使用者把自己所掌握的权力当作私有财产有偿转让)。以“蔡荣生事件”为典型,蔡荣生通过权力寻租从2006至2013年收受考生贿赂千余万元。除此之外,“吃回扣”现象在我国也较为普遍。在公共财产私吞方面,以近年某慈善机构“伪善”敛财为例,以上种种借权位将灾民救命之财据为己有的行为应当受到道德的重压和舆论的谴责。

2.政治腐败

机关工作人员通过形成“权力网”与“权力场”在机关等级以拉拢不正当的关系来拓宽自己的权力范围,使其进行腐败行为时更“方便”。与此同时产生的一种行为就是渎职行为,在面对 “权力网”时,官员的加入是对公共权力行使的渎职,官员的漠视则是对公共权力保护的渎职。除此两点之外,权力机关也存在着利用职权打击报复的现象,其中最普遍的莫过于对信访人员的打击报复,信访打击报复行为在全国各地都时有发生,在农村的报复行为更甚。公职人员或政府在得到自己被信访人员举报的消息后,利用“权力网”将消息进行缩小化与封锁,并对信访归来的公民进行打击报复,严重者曾致人死亡。

3.生活腐败

生活腐败主要包括权色交易,权钱交易与挥霍公款。其中较为典型的是1998年涉案近四千余万的“陈希同案”。以上三种生活腐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一条龙”联系的特点,它直接消耗与盗用了国家财产,滥用全体公民的税费,并且在当今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依旧是权力场的顽疾所在。

(三)公共权力腐败问题的社会影响

1.污染社会风气

腐败现象的蔓延向社会传达了错误的义利观,经济生活中对“经济人”概念的过分强调和对“道德人”相对忽视使大众道德判断发生偏移。越来越多的公职人员跟风行动,顶风作案,带坏社会风气。在利益的驱使下也使捷径主义盛行,肯实干兴业依靠自身能力有所作为的人被走捷径的人走小路超越,致使国民素质下滑、社会风遭受污染。

2.危害公众利益

公共权力的归属者属于社会全体公民。第一,部分职权行使者对权力的越矩滥用或渎职造成了权力的浪费,这种浪费不仅使权力不能用到实处,还使公众合法利益得不到权力的维护。第二,造假案件越来越多。存在通过权力使“黑变白,白变黑”的事件,造成“富的越富,穷的越穷”,阻碍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推进。第三,民众上访屡屡得不到应有的回复和补偿,伤害了民众情感,也使政府失去了民心。

3.损害政府形象

政府是國家权力机关,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根本权益。政府官员的形象直接代表着政府(间接代表着人民),其权力的行使方向直接代表了政府的导向。而公共权力腐败的行为使公民错误地认识了政府的工作方向和工作侧重点,将腐败官员的工作指向看作为政府的直接行为,伤害了民心,损害了人民心中的政府形象。

4.激化社会矛盾

目前官员存在的权力膨胀问题,肆意挥霍纳税人钱财问题,贫富差异拉大的问题等等,不断刺激着中国人的“公平神经”。长此以往的腐败现象会导致民心涣散,对不公平现象的愤懑和屈辱感会激化社会矛盾,威胁社会稳定;更有甚者会爆发社会暴力行为,不利于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发展进程。

二、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

(一)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的冲击

1.多元文化冲突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几十年间,制度的变革引起了经济形势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讲,道德的发展速度并没有紧跟上经济的发展速度,致使“经济效益至上论”、“道德至上论”等多重思想并存,却没有真正完善的伦理体系作为导向。多元文化冲突现象在此社会背景下也渐浮出水面,期间,不仅旧文化思想与新市场经济思想产生了冲突,国内保守主义思想与国外思想之间同样摩擦着火花。类似文化间的冲突现象愈演愈烈,部分投机分子从中受到极端文化的影响,将公共权力看作是自己的所有物做出一系列腐败行为,违背了道德与伦理的约束。

2.价值取向多元

在思想和文化多元共存的背景下就会派生出多元的价值取向:是作为“道德人”依照道德行为规范进行社会经济活动,还是作为“经济人”将利己主义奉行到底?是为“公”还是为“私”?是追求“大我”还是成就“小我”?各种多元的价值取向充斥于整个市场经济洪流中,而价值选择的多样化也致使唯利主义的盛行并且造成了社会价值矛盾的激化。在唯利主义熏陶下的官员只注重自身的“小我”,进行着危害“大我”利益的公权腐败行为。

3.低俗文化泛滥

低俗是在利益的趋动下,攻击人性的脆弱与难以抗拒之处,并使人处于一种沉迷的状态却丝毫无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文化”内容。市场中较为普遍的低俗文化有追星、恶俗小说、低俗影视的传播等。市场经济的发展定会影响到文化的转型,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吃大锅饭”为基本形态的社会状态,当今市场经济其 “弱肉强食”的经济形态会给众多低俗文化提供可乘之机。工作者为了发泄在工作中的压力,会关注低俗文化,传播一系列负能量,并将生活想象地过于“戏剧化”和“理想化”。而低俗文化的泛滥,使只会做白日梦的空想主义盛行,造成部分人为了追求空想中的状态而做出反伦理道德的事。在此种反伦理思想的影响下造成了社会空想主义者数量大幅上涨。其中一部分则表现在了公权人员为达到想象中的理想化地位去谋取一己私利而“以权谋私”,并进行系列公共权力腐败活动。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诱惑

1.市场体系不完善

市场体系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由各类市场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包括金融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等多个市场。市场体系就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我国当今的市场体系存在缺口,相关市场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多个市场中存在着违德但不违法的行为,造成了市场体系整体的不完善。制度的快速转型必然会伴有体系建构的欠发展,体系的不完善对公众与权力所有者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并且使人缺少端正的理论指导,使人的道德意识无处可依。

2.市场规则不配套

守旧不灵活的市场规则必然不能适应新兴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其中与当下市场经济不相符之处存在于对经济行为的规范条例和伦理思想的差异。守旧的市场规则只是片面的强调一种“平均分配”的分配规则,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得”的分配规则才是新时期的准确导向。规则上滞后的同时,伦理道德的发展依然没有追上经济的脚步,与其依然保持着一段距离。

3.公共组织内约功能不成熟

内约功能是指社会组织机构内部的自我引导与自我约束功能。一个良好的社会组织想要真正发挥腐败治理的作用,必定是一个自律与他律、自治与监督有机统一的团体组织。[3]25公权腐败的一大成因除了外部社会大环境存在着某些利益引导缺乏成熟机制的调整,机构内部的引导功能也存在着依旧不成熟的诟病。一方面,对于大部分机关单位而言,业绩与收益的高低决定着绩效成绩的好坏,而单以物质成果定高低不顾道德伦理素质高低的不成熟做法依旧会造成反伦理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机构内部也同样缺少正确伦理观对公共权力行使者的引导。以捷克斯洛伐克为例,前统治者的部分政策如果没有被继任统治者实施就会被认为是一种腐败行为,这种前后统治者之间的对抗性行为同样也是政府内约功能不成熟所导致的。[4]183

(三)权力执行者的素养偏低

1.伦理建设滞后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赶超了伦理道德的发展速度,伦理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不匹配,造成了“利益至上”主义的盛行而伦理道德却被人们置于“无用”和“空泛”的空中楼阁。除了社会伦理道德的滞后,还存在着行政伦理的滞后。不同于社会伦理的多向性特点,行政伦理主要针对于行政行为和政治活动的一种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与规范。当前的行政伦理建设水平同样落后于现今经济水平下需要的建设程度,这种伦理建设的滞后导致形成一种需求与供给间的“断链”,这种“断链”造成的缺失是造成公权腐败的一大重要成因。

2.道德教育失误

一方面,在公务员的选拔过程中只注重笔试的道德素质测试成绩,完全忽略了现实个人的素质水平,缺乏全方面的审查,并且入职后缺少完善的道德教育课程。另一方面,部分官员受到家长制传统思想的影响,缺乏主体自身的自律自省,缺乏服务意识与人民公仆意识,逐渐走上了腐败犯罪的道路。

3.道德约束力弱化

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信息公开速度越快,道德的约束力越差。在信息封闭时期,人们恪守自己的道德认知。若身边有人出现了道德上的错误,信息不会快速更新,道德污点会跟随他很长时间;而信息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科技的进步使人可以足不出户并且匿名在网络平台上任意发表言论,不用理会道德的约束。出现的具有道德问题的案件也会由于网络的即时性和快速更新性,很快被新的信息所替代。人们再也不能专注于一个道德案件或违反道德的人,专注力的减弱就使道德的约束力一同减弱,而舆论身为道德的武器也被更多无关痛痒的新闻所导向。

(四)制度约束机制不够成熟

1.公共权力体制的不完备

体制的不完备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由于机关部门内部的相关条例的不完善,使权力行使者可以“钻空子”,打法律的“擦边球”并无视道德规范。缺乏有效制度的约束,缺乏对“人性”和“人的行为”的准确界定和把握。公权配置运行不当使犯罪成本降低,并且部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出现相当一部分的权力没有得到合理的界定的状况。

2.自由裁量权模糊

权力没有被明确介定时可以被无限放大也可以被任意缩小,自由裁量权的模糊使部分公职人员过分缩小了自己的义务而放大自己的权力,无视自己的职责,违背了其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3.问责机制不完整

问责制度的初衷在于强化监督,防患于未然。公共权力体制不完善,问责机制同样存在不完备之处。现在存在着的单一方向的问责会产生包庇现象和“上下通气”的诟病,不能正确公平治理和预防腐败的产生。我国当前的问责制度通常只针对执行的责任,而忽视了决策的责任,这种问责体制是不完整并且不科学的。并且我国公民问责机制也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由于当前政务公开等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实处,问责渠道闭塞,是现今存在的一大问题。

(五)社会监督体系不够健全

1.行政监督越位

政府职能的越位,通俗地讲,就是“不该管的也去管”。是指政府部门超越了本部门的职权范围,管了别的部门该管的事情,也就是“越权”。例如机构中存在专设的行政监督部门越权行事,层级监督与其他范围监督部门监督混淆,内部监督行为与外部监督行为混淆的种监督撞车的现象。

2.司法监督错位

通俗地讲,就是“该管的不会管”。是指司法部门对于自己该管的事情,却没有能力去管好,乱用权力、乱搞一通,也就是“乱权”。司法部门不能正确认识到职权的应用领域并且不能正确认识到如何使用权力,对权力进行滥用,造成了权力浪费。

3.媒体与公众监督缺位

“缺位”就是“该管的不去管”。是指媒体与公众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也就是“失权”。媒体作为群众的口舌不能做到代替群众说话,对社会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不能做到从事报道,没有实现监督的作用。并且部分记者存在收受贿赂、篡改新闻事实等现象。舆论是公众监督的主要方式,但公众却不能良好的利用这种监督方式,没能对公权腐败行为进行有效监督,是一种“缺位”的表现。

三、惩防公共权力腐败的对策性思考

(一)净化社会主义文化环境

廉政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发展,是廉洁从政思想的在文化和观念上反映。要求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廉洁从政的文化氛围,各阶层从业人员都能形成爱岗敬业、奉公守法的职业文化,达到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境界。单一路径(方式)的防腐和反腐并不能治本,只有把制度反腐和文化倡廉有机统一于过程防腐的实践中,制度的外在规制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文化的内在约束力才能焕发生机活力。[5]192

首先,对多元文化状况进行治理。在多元文化现状下,要求合理处理好多元文化间的冲突,对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整合多元文化间的优秀文化加以弘扬,对糟粕文化予以摒弃,将过渡期文化转化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加以推进。发扬廉政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社会不正之风,完善廉政文化内涵。将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工作中去,贯彻到学习中去,贯彻到生活中去。讲规则,守制度,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烘托廉政文化的社会氛围。

第三,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社会风气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需要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思想作为指导。正确的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风气会促进社会大范围素质的提升,而错误的违背社会规范的风气则会使社会陷入功利主义的困境。在廉政文化的社会风尚领导下,社会环境会更趋于优良,素质水平也会大幅度提升。

(二)发挥市场体制“内引”功能

市场有无道德内涵,市场机制是否具有道德调节功能,所谓的“第三种约束”(1)和“第三种调节”(2)是源自于市场之中还是市场之外?这是个一直有争议的话题。有学者将该争议概括为两种观点:“内引论”和“外灌论”。“内引论”强调市场经济本身内含伦理要求和道德约束机制,道德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生成和调节。“外灌论”则认为,道德不是市场经济内生物,需要通过道德教育促使社会主体道德素质提高,从而促使市场经济走向规范化、秩序化和伦理化。[6]14市场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两种观点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市场机制运行的两个侧面,二者缺一不可。

完善市场体制的“内引”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点。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注定其要面临着市场体系错综复杂和层叠交错的社会问题。前者“顽疾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对市场体系的完善加以调节,从而优化其结构,稳定其发展,在体系上遏制住腐败发展的势头。其次,完善市场规则。规则是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通过对规则的全面合理化制定可以规范市场机制,稳定市场秩序,从而达到整个市场体系的规范运作,以规则消除不法行为的萌芽。并且要加强违规惩罚力度,对违反规则的腐败行为加以大力惩治,提高腐败成本,在根本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最后,培育市场“内引”功能。“内引”功能是市场内部的自我调控自我引导,是一种区别于“外灌”(外部灌输)的“内部操控”功能。“一般来说,公民社会组织的内部管理和约束机制能有效防范起因于权利客体方面的腐败现象的发生。”[7]通过对市场进行内部引导从而调节整个机制的运行,从内部的思想与机制多方面净化整个内部市场,预防腐败行为的产生。

(三)完善公共权力制度约束机制

首先,改革公共权力体制。体制改革是使制度得以健康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首先,提出改革机构内部的选拔制度,完善机构内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干部选拔体系;其次,依法公开权力运行状况,推进决策、管理、服务和结果公开;再次,改革机构政绩考核体系,严格禁止渎职、不作为现象的发生。最后,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对财富的趋之若鹜是造成腐败问题的根源,因此实施财产申报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腐败行为并且割裂一些不法分子隐瞒其灰色收入的渠道。

其次,健全公共权力运行机制。面对当前权力运行机制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22日在中纪委二次全会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使权力运行机制进行规范化运行,就要选择正式制度保障公共权力规范化形式,摒弃非正式制度的无保障约束,并且着重加强正式制度的约束能力,使其能够真正形成对公共权力的约束力。

第三,完善公共权力问责机制。公共权力问责机制主要指问责主体对其管辖范围内各级组织成员对公共权力的行使情况,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追究制度。为了维护权利主人——人民的利益,只有将权力和责任并驾齐驱,才能使权力受到约束,使公民的合法权利得到有效合理利用。一方面,官员需要开出“权力清单”,为日后其缺位行为所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说明并要求其承担该后果。另外,需要向问责主体和问责程序等方面融入法律元素,尤其要完备问责监督,以免出现问责流于形式化的险境。

(四)强化公共权力伦理建设

现在民主社会中的政府官员,他们掌握公共权力,肩负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的重任,只有维护公共权力的伦理合理性,才能使其服务于公共利益,履行政府的责任。这种腐败形式通过部分官员加快行政过程来完成,例如加快许可证的派发速度等,这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腐败形式,完全归咎于官员自身对权力的滥用。[8]251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渎职、以权谋私和不作为等行为落实到一个重大原因在于我国公共权力伦理建设滞后。

强化公共权力伦理建设,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公职人员的道德教育。教育是规范社会行为的直接方式,国家应积极开展对公职人员的道德讲座活动,切实针对各种实际案例对公职人员进行“正三观”课程教育,督促其认真学习相关规则章程,纠正公务员的主导价值观,提升其个人道德素养。公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当正确地行使其自由裁量权,自觉地抵制腐败诱惑,公正处理职责内公务。公职人员自觉提升其自身的个人修养,有利于在公务员环境内形成良好的风气和工作氛围。另一方面,实行公共权力伦理制度化。公共权力伦理在部分区域仍旧呈现出理论化的特点,想要抵制公共权力腐败的荼毒必须坚持走公共权力伦理制度化道路,将道德作为一剂“驱虫剂”扩散到腐败的“重灾区”。制度化的公共权力伦理更有利于规范公共权力滥用现象,为公职人员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提供规范性伦理约束条例。

(五)健全公共权力社会监督平台

第一,改革行政监督。对现行行政监督体系进行改革,打破纪委监察“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工作模式,保障行政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要求行政机关在机构或部门内部形成一套完备的自我监督体系,将自上而下的内部监督运行到实处。

第二,要加强司法监督。针对现今严重的“权力网”现象,虽然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八条明确规定:“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虽然制定了规避亲属的条例,但该规章并不完善。关系网并不仅仅存在与亲属之中,還存在于上下级与平级官员之中。国家应当加大对关系网的严查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条文,此种现象一旦发现则毫不手软,加大惩罚力度,使不法官员意识到违法成本的提高,打消其组建权力网的念头。

第三,强化媒体与公众监督。若要加强媒体和公众的监督,政府部门需首要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并且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为监督提供可视平台。公共权力腐败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也同时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邓小平强调:实行群众监督可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会提出很多好的意见。[9]273因此,公众监督是监督腐败的首选,其中以信访举报监督为例,公众通过对公职人员违规行为进行上访并以此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还应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拓宽举报途径,夯实公众监督举报的法律依据,利用媒体,互联网、自媒体等多方力量对腐败现象进行即时性曝光。

[注释]

(1)一般认为,市场条件下人的行为受三种约束,即市场约束、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第三种约束”指的是道德约束。

(2)经济伦理学认为,市场经济需要三种调节机制,包括市场调节、政府调节和道德调节,“第三种调节”指的是道德调节。

[参考文献]

[1]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011.

[2]罗琳瑜.公共权力腐败之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4):290.

[3]郝峰.当前我国公共权力腐败社会治理的实现障碍及原因分析[J].中共福建省党校学报,2014(11):25.

[4]Nicole Gallina.Anticorruption revisited: the case of the Czech Republic and Slovakia[J].Z Vgl Polit Wiss,2013(7):183218.

[5]刘占虎.制度反腐、过程防腐与文化倡廉——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理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道路与地方治理,2014(1):192.

[6]東方朔.市场经济与道德衡论[J].哲学研究,1994(1):14.

[7]郝峰.论公共权力腐败的社会治理[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4(2):22.

[8]Antonio Argandona. Corruption and Companies: The Use of Facilitating Payments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5(3):251264.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3.

[责任编辑]王立国

The Thinking of Origi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rruption

LI Jingchun,HAN WenB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Hebei,066004,China)

Abstract:As an excrescence on?market?economy, public power?corruptions have stunted social equality. It also damages the image of the government, pollutes the social ethics, and harms the public interest. Because of the hammer of multicultural in social transition, incentives, low quality of public servants, and deficient system, the corruption is increasing.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government needs purifying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using the function of internal guide,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thics, increasing the qualities of public servants, and refining the supervision system.

Key words:public power;corruption;social transition;ethics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期腐败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社会转型期需要会说话的政府和官员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转型时期《反家暴法》的法理分析及其实施困境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