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夏令营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策略

2017-05-30顾志辉李洁��

三峡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夏令营支教大学生

顾志辉 李洁��

摘要:

2015年12月,北京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发布了《大学生暑期支教现状及乡村夏令营调查研究报告》,对大学生暑期支教与乡村夏令营做了相关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基于对此项调查研究报告的解读,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目前乡村夏令营的内在优势、潜在劣势、现实机遇和当前挑战,进而提出促进乡村夏令营发展的S-O (开拓型)发展策略、W-O(争取型)发展策略、S-T(竞争型)发展策略和W-T(合作型)发展策略。

关键词:

乡村夏令营;SWOT分析;《大学生暑期支教现状及乡村夏令营调查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4-0086-03

“乡村夏令营”是近些年来在乡村教育领域被公益NGO和高校大学生广泛热议的一个词,它源于大学生暑期支教却高于暑期支教,被称为“新”支教或“支教2.0”。2015年12月,北京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发布了《大学生暑期支教现状及乡村夏令营调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大学生暑期支教的现状与需求以及大学生对“乡村夏令营”这个新理念的认知和理解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对《報告》的解读

《报告》采用定量与定性混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在线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焦点小组访谈等多种方法,收集样本(见表1),并根据样本数据反馈,对大学生参与暑期支教的因子(动机和意义、自我能力的判断和获得、资源支持及结果和意义)和乡村夏令营的认知和需求方面(大学生对乡村夏令营的态度和优势分析、夏令营推广的认识以及实施夏令营支持的需求)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基于此,笔者对大学生暑期支教和乡村夏令营的关系做如下解读:

1.乡村夏令营源于大学生暑期支教。“支教”的直译是支援教育、支持教育,以支援学校的教学或教育为目标。大学生利用暑假期间到乡村开展短期(7-30天)的志愿教学活动,被称为“大学生暑期支教”,而夏令营是指暑假期间提供予儿童及青少年的一套非学校的教育活动,参加者可以从探险、艺术、游戏、阅读等活动中寓学习于娱乐。《报告》中将乡村夏令营定义为:由大学生志愿者在乡村地区开展的好玩、有趣、启智的夏令营。由此可见,乡村夏令营在形式上,比如在活动主体、活动开展的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都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在乡村地区开展的短期公益教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乡村夏令营的前身就是大学生暑期支教。

2.乡村夏令营高于大学生暑期支教。为突破传统大学生暑期支教中“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常规教学范式和唯分数论的教学理念,乡村夏令营应运而生。就观念而言,乡村夏令营以“教育即生长”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融入全人育人和人本主义理念,真正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从实践上讲,乡村夏令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好玩、有趣、启智的非常规教学活动,助力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此外,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活动主体等方面,乡村夏令营都有新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我们可以说乡村夏令营是大学生暑期支教的发展延伸。

总的来说,二者的关系,笔者以为在概念上乡村夏令营从属于大学生暑期支教;就实践操作而言,大学生暑期支教从属于乡村夏令营。(见图1)

二、乡村夏令营的SWOT分析

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加以系统分析,以得出决策性结论的分析方法。乡村夏令营是新近出现的概念和创新型支教形式,基于以上对乡村夏令营和大学生暑期支教的解读和《报告》的调查研究,引入SWOT分析法,对目前乡村夏令营的现状进行分析:

1.内在优势。 一是从理念上来说,乡村夏令营秉承人本和多元价值,以“教育即生长”为理念,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发展。就《报告》显示,在乡村夏令营核心理念的问卷调查中,每一个核心理念都得到了78%以上的赞同率,有的甚至高达89.4%。在访谈中,被访大学生也表示了对“乡村夏令营”理念的欣赏,并指出这几乎是“教育学”的前沿了; 二是从实践层面上讲,乡村夏令营从自发招募志愿者、培训、设计课程、募集资金到活动开展都有一套精心设计和准备的过程,确保教学活动高效顺利进行。《报告》中被访者认为以课外活动和有趣好玩的知识为内容,用主题贯穿,比起零散课程的支教,更具系统性和内在的逻辑联系,对孩子更具吸引力; 从参与主体上看,乡村夏令营的意义在于它既是乡村孩子的夏令营,也是大学生服务乡村的成长营。在438份关于暑期支教意义的问卷调查中,62.79%的大学生认为是帮助孩子认识一个多元的世界,仅有9.36%的填写者认为支教的意义在于帮助大学生自身成长,在访谈中,当被问及支教的意义时,对孩子的关注也是被提及最多的。由此可见,暑期支教在关注乡村孩子子成长的同时,却忽略了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然而在暑期支教中“志愿者成了最大受益者”[1]的论断已是毋庸置疑,基于这一审视,乡村夏令营在强调助力乡村中小学生成长的同时,也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有效沟通合作,共同成长。

2.潜在劣势。一是由于乡村夏令营是针对支教问题提出的新课题,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全面、明确、相对权威的说法。《报告》将乡村夏令营定义为由大学生志愿者在乡村地区开展的好玩、有趣、启智的夏令营;2016年,北京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相继提出了“乡村夏令营”和“EV模式的夏令营”的概念,说法上大同小异,始终没有一个定论,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夏令营的推广和实践; 二是乡村夏令营在实践过程中过于凸显“夏令营”的形式而忽略了“乡村”的内涵。在目前的乡村夏令营实践活动中,志愿者的重心主要放在活动、课程的精心设计上,思考如何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以“孩子兴趣+志愿者优势”的方式开展。如此一来,乡村夏令营与夏令营就仅仅只存在地域上的区别。 乡村夏令营时间短,效果不明显,缺乏一套客观完善的评估机制。由于乡村夏令营的定义不明确,活动时间短等因素,对于乡村夏令营效果的考量也就成为了制约乡村夏令营的一大瓶颈。乡村夏令营教学质量评价目前还存在评价观念短视化,评价标准主观化、评价主体狭隘化、评价形式单一化等问题。

3.现实机遇。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在实现全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多年来致力于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先后颁布了“三下乡”(1997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3年)、“三支一扶”(2006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2015)等教育支援性政策,为乡村夏令营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乡村教育的现实需求。不得不承认,乡村教育存在的“面广,人多,人口分布不均,条件艰苦,课多人少,教师方式单一,质量低下,家长不支持等”[2]现状,无疑是现今制约着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短板”,支教是大学生公益的主流选择之一。《报告》中估计每年有超过10万名在校大学生参与暑期支教,在438位受调查的大学生中,74.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良好的能力胜任支教工作,即使未参加过支教的大学生也有较高的自我评价,这为乡村夏令营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4.当前挑战。一是社会认知的质疑。近年来,社会各界在肯定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同时,也严厉地指出了其弊端,《中国青年报》报道“大学生短期支教隐现‘副作用”(2011年);搜狐新闻报道“大学生支教,帮扶还是添乱”(2012年)……及至近期一则《叔叔阿姨,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的文章在博客、微信、网络等社交媒体上疯传,把大学生短期支教的话题推至风口浪尖。大学生暑期支教动机与意义遭到质疑,对乡村夏令营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反作用;二是资源支持的贫乏。通过支教资源支持来源的调查,填写者认为大学生支教最需要得到来自支教地学校、当地政府和志愿者所在高校的支持,而在实践过程中仍有支教学校、政府不配合和高校不支持的情况;三是专业指导的缺失。《报告》显示83.11%的被试认为大学生暑期支教最需要的支持是理念和专业技能培训,而在针对大学生短期支教普遍存在的问题的问卷调查显示:65.07%的大学生认为支教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培训和指导,在大学生对实施乡村夏令营支持需求的访谈调查中,大学生也提出了进行更大范围、更针对性的培训、配备专业的项目督导和现场指导的诉求以及对大学生可操作的乡村夏令营指南手册的渴求。

三、SWOT矩阵模型下乡村夏令营的发展策略

基于以上对乡村夏令营内外部环境的系统分析,采用SWOT矩阵对乡村夏令营进行四个方面的策略分析(见表2)。首先,结合优势(Strength)和機会(Opportunity),提出S-O(开拓型)发展策略;其次,对比劣势(Weakness)和机会(Opportunity),提出W-O(争取型)发展策略;再次,分析优势和威胁(Threat),提出S-T(竞争型)发展策略;最后,针对劣势和威胁,提出W-T(合作型)发展策略。[3]

1.结合优势与机遇的S-O(开拓型)发展战略。一是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乡村夏令营品牌特色。乡村夏令营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亮点,比如“主题+”模式、绘本故事圈阅读等内容,可进一步研发,形成自身品牌特色标识;二是充分抓住机遇,做好乡村夏令营的推广工作。乡村夏令营突破传统支教的范式,承接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异曲同工,同时乡村教育落后,教师匮乏,而每年约有10万的大学生志愿者愿意免费为乡村孩子开展兴趣支教活动,却不知如何下手,这为乡村夏令营的推广普及提供了有利契机。抓住当前的契机,适时举办乡村夏令营论坛、培训,充分结合多媒体进行线上线上宣传推广,扩大乡村夏令营的影响力。

2.对比劣势和机遇的W-O(争取型)发展策略。一是完善乡村夏令营的内涵和外延。在进行乡村夏令营实践探索的同时,也要兼顾理论研究,特别是对乡村夏令营内涵和外延的论断是乡村夏令营活动得以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乡村夏令营不是“乡村”与“夏令营”的简单叠加,而是乡村夏令营的有机融合。所以在乡村夏令营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夏令营好玩、有趣、启智的元素,更要挖掘乡土文化中一切可用的自然、人文、历史等元素,来建构和完善乡村夏令营的内涵及外延;二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乡村夏令营评估机制。乡村夏令营由于时间短,对于教学效果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而引来非议。为此,建立一套立足评价观念长远化、评价标准客观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过程化的新型乡村夏令营教学评价方式势在必行。

3.分析优势和挑战的S-T(竞争型)发展策略。一是全方位树立乡村夏令营的良好形象。当前社会对乡村夏令营的认知,在某种层度上依旧停留在大学生暑期支教上,所以在打造乡村夏令营特色的同时,也要对传统的支教模式进行理性“扬弃”,从自愿者招募到夏令营开展直至结营,每一个环节都要秉承乡村夏令营的理念和宗旨,凸显乡村夏令营的优势和良好形象,完成社会认知中“从支教到乡村夏令营”的理性转变;二是优化乡村夏令营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从招募志愿者、培训、课程设计、募集资金到开营、结营,乡村夏令营有其一套精心设计的流程,在这个流程中,要根据活动实施效果的反馈,进行合理灵活的调节,同时对活动资源要充分有效的利用,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4.针对劣势和挑战的W一T(合作型)发展策略。一是主动寻求与教育类公益NGO合作。教育类公益NGO的优势在于,它们在某个领域内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已经积累下相对成熟的教育产品,与其合作交流,不仅对乡村夏令营当前存在现实挑战大有裨益,还可以取长补短,完善和丰富乡村夏令营的内容;二是积极与营地政府学校家长以及高校沟通合作。每一期乡村夏令营的顺利开展不仅得益于大学生志愿者与乡村中小学生相互配合,更是高校、营地政府、学校以及学生家长信任支持的结果。

注 释:

[1] 曹璐、陈作平主编:《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期。

[2] 余晓翼:《浅析乡村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中华少年》,2015年第11期。

[3] 邓磊、李源田、杨甜:《机遇与挑战: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SWOT态势分析》,《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责任编辑:杨军会

文字校对:蒋文艳

作者简介:

顾志辉(1992-),男,湖北咸宁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李洁(1983-),女,湖北襄阳人,教育学博士,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管理、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夏令营支教大学生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五味夏令营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难忘的夏令营之旅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难忘的夏令营
我的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