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中共党史研究的新境界
2017-05-30徐冀宁管玄同
徐冀宁 管玄同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对中共党史研究也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必须高度重视中共党史研究;必须准确把握中共党史学科的性质定位和内涵外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共党史研究;必须坚持探索争鸣、开拓创新,不断推出新成果、提出新观点、解决难问题。
[关键词]习近平;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7)04—0104—08
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5·17讲话”),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領导”这四个重要问题,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入发展提出了很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5·17讲话”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同时也是一篇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重要指导性文献,其思想理论精髓亦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共党史学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中共党史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17讲话”对推进中共党史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必须高度重视中共党史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想有高水平的实践就必须要有高水平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讲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虽然很短,但是却对中共党史研究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指导和要求:必须提高对中共党史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要高度重视中共党史研究。有人认为中共党史研究没有现实意义或者现实意义不大,这种观点的错误是十分明显的。现实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未来亦是由现实发展而成的,没有昨天的历史就不会有今天的现实,没有今天的现实也不会有明天的未来,故要想更好地把握今天、走向明天,就必须很好地了解昨天,必须了解和熟悉过去走过的路并从中总结出重要的经验教训。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政党也是如此,历史虚无主义是不可能指导一个政党或者一个国家走向美好明天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领导核心地位是基于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对这一点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同时还必须要不断加强党的各项建设以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果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缺乏了解,则不可能做到自觉地坚持、衷心地拥护党的领导,即使一时做到了坚持和拥护,那也是盲目的,同时也是不稳定的;知晓之后方能总结,如果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缺乏了解,也不可能总结出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就不可能对当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因此,中共党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必须将中共党史研究提高到资政育人、关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高度上来认识,不仅专业的党史研究者和党史爱好者要有这样的深刻认识,而且,广大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也同样要有这样的认识。
二、必须准确把握中共党史学科的性质定位和内涵外延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并指出了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所存在的不够健全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将学科的性质定位、内涵外延和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并加以理顺,这既是健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每一个学科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就中共党史学科而言,就是要搞清楚、研究明白中共党史学科应该属于哪一学科门类和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下同)、主要应该研究什么东西。如果进错了大门、戴错了帽子、搞歪了定位、模糊了边界,则必然导致研究走入歧途而不能聚焦于自身的本职任务,同时也会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构建造成消极影响。
判断一个学科的性质、确定一个学科的定位必须要看这个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中共党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共产党九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各种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权和国家建设的历史等。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共党史学科免不了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中共党史学科的根本性质与基本定位,即中共党史应该是历史学科,也应该属于历史学门类而不应该归入其他门类。目前,中共党史学科是法学门类中的“政治学”这一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这一归类不甚合理。此外,现在还没有独立意义上的中共党建学科,对中共党建的研究往往归人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这一现实性很强的研究也往往被列为中共党史学科下面的一个方向,这一内涵外延也是不甚合理的,亟须进一步厘清和理顺。建议下一步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改革和调整:首先,应将“中共党建”从“中共党史”中剥离出来,使二者并列成为两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其次,应将“中共党史”划归历史学门类,成为“中国史”这一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而现实针对性很强的“中共党建”依然留在法学门类中,依然作为“政治学”这一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这样,“中共党史”成为具有很强政治性的历史学科,“中共党建”成为具有很强历史性的政治学科,二者之间继续加强合作与交流,“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史”、“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史”、“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史”、“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史”等,这些可以同时作为这两个学科下面的研究方向(当然研究的具体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这样不仅有利于精确研究方向、聚焦研究内容,而且也有利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向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共党史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讲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初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已经为中国共产党九十余年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近七十年的历史所充分证明,当前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建设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地位。今天,在中共党史研究的过程中同样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推进中共党史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决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失语”、“失踪”、“失声”,这一点必须毫不动摇。当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也不是盲目的、教條的,不是要生搬硬套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话,而是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指导中共党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是人民大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是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群众、不脱离人民群众,是站在人民群众之中的而不是立于人民群众之上的,与人民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改变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以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历史。党的各项工作需要站稳人民立场,党史研究也同样需要站稳人民立场,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二为”方向。在中共党史研究中站稳人民立场同样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具体体现在以下这三个方面。
1.中共党史研究要更多地到人民群众中间找寻素材
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党时时刻刻都没有离开中国人民,中国人民的历史活动可以说是党的历史活动的“背景幕布”。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任何活动不论大小都是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任何主张也都是要努力贯彻到人民群众之中以转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在很多党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中都有着众多的人民群众作为“剧中人”和“剧作者”存在着。因此,在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很丰富的党史素材,党史研究也必须走群众路线,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去找寻、深挖相关的党史材料,更加真实地、形象地还原历史。比如,在研究毛泽东的历史活动轨迹时要读其他领导人的相关忆述著作,同时也要尽量多地采访、访问那些和毛泽东有过交集的司机、警卫、厨师、马夫甚至当时的邻家小孩,这样才能做到细致全面,也才能够让党史变得更加有血有肉。诚然,由于人和人的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所以不同的人所讲述、所回忆的历史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有些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但是任何的历史活动都是当事人、亲历者所直接从事、直接见证的,人民群众又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所以即使记述存在差异也不能成为不到人民群众中间找寻党史素材的理由。差异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如查阅历史档案、多方查访考证进行解决,在党史研究的过程中还是应该更多地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找寻素材、挖掘史料。
2.中共党史应更多地研究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英雄人物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历史的前进,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创造历史的动力是人民群众,英雄人物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而孤立存在。中国共产党的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由一个个党组织和一个个党员组成的,而共产党员又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所以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多年历史同样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因此,在中共党史研究的过程中既要描写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也要多描写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不能仅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在描述历史事件时也不能不加区别,十分简单地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等词语一笔带过,而要更多地、更细致地描写、还原人民群众当时的活动轨迹以及心理变化,特别是在描写某一段历史过程或某一历史事件时要多讲一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讲一讲各个领域的普通群众的反应和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讲清党史并增强说服力。比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方各个苏区根据地群众的日常生活具体是什么样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后根据地和国统区的人民分别有什么样的反应,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具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支援抗战,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人民群众中的各个群体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面对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香港各个群体都持什么态度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都需要更进一步地加以深入研究。
3.中共党史研究的成果要让人民群众读得进去、看得明白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力量、真正具有现实意义,而理论只有能够说服人才能真正掌握群众;理论要做到说服人就必须做到彻底,而理论要做到彻底又必须既有意义也有意思,也就是说既要有好的内容,又要有好的表现形式,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很重要。中共党史其实并不神秘也并非不接地气,党史需要掌握人民、人民也同样需要了解党史。中共党史的研究成果有学术文章、著作教材、历史资料片等各种类型,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成果毫无疑问都应当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但是在表现形式上不能故弄玄虚、故作深沉,如果长期自恃清高而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势必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所以在中共党史的研究中要切实做到“语言没有一句空”,有什么事情就说什么事情,有什么理论就讲什么理论,不说空话、不讲废话、不绕弯子、不打磨磨,不矫揉造作、不晦涩难懂,这样才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喜欢阅读而且读得进去、看得明白,也才能够让中共党史真正走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使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所走过的道路,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心力。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导中共党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生产力始终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力量,社会发展中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决定了目前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必须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也为中共党史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指导。社会发展中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党的一切历史活动也都是要解决这一基本矛盾,党无论是领导革命还是领导建设、改革的目的都是不断打破不合时宜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产生于近代中国社会,以近现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为舞台和背景进行活动,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改变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就决定了今天的中共党史研究不能就党说党,而是必须将党放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都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研究党本身的活动之外还要深入研究这些内容,研究这样的历史背景与党本身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不去研究这些“舞台背景”、仅仅“就党研党”,则不可能真正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活动研究透彻,而且还很容易导致党史研究的窄化,甚至仅仅将党的历史归为一部“路线斗争史”,使党的历史仅仅剩下一些“骨骼”而完全丧失了其“血肉”。这样的研究既不符合历史的事实,也不能够增强党的理论的说服力,必然会损害中共党史研究的科学性。
(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指导中共党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仅仅有科学的世界观是不够的,要想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指导中共党史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研究历史的一条基本原则。学习党史、研究党史最主要的目的是从党的历史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以资政育人,而总结出正确经验教训的基本前提就是还原历史的真实,只有从真实的历史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才能够成为正确的经验教训。历史的事实已经为历史所记录在案,对某一史实的评价可以有区别,但是史实本身是不能捏造或者篡改的,所以研究党史也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也是在中共党史研究这一领域中“讲政治、顾大局”的一个重要表现,决不能为了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去编造历史、篡改史实,这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史研究所留下的深刻教训之一。除了在基本原则上坚持实事求是之外,还有一个具体方法上的问题,就是要谨慎使用回忆录等忆述类著作。正如上文所述,每个人在历史事件中所处的位置和看问题的角度甚至所站的立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加之每个人的记忆都有可能出现错误,所以对任何人的回忆录等忆述类著作都要慎用,特别是在求证某一史实时一般不能以某个人的单独回忆、忆述为唯一判断标准,而至少还要找到一份其他材料作为佐证,这也是求实精神的一种体现。
2.坚持借鉴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必须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研究事物、分析问题,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沼。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各个学科之间在内容上都是有很多交叉的,在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上也都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在中共党史的研究中除了坚持自身学科的研究方法之外,还必须要借鉴其他各个学科诸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將中共党史研究和其他一些学科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用党的历史解读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用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党史和其他各个学科之间互相提供经验借鉴,这样才能使党史研究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视野越来越开阔。
四、必须坚持“双百”方针,不断推出新成果、提出新观点、解决难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为包括中共党史研究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研究指明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和方向——创新。坚持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要求,任何学科的学术研究都必须坚持创新的原则,完全重复前人研究成果及结论的重复性研究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无论从国家层面上来看还是从研究者个人层面上来讲都是如此。中共党史研究也必须要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推出新成果、提出新观点,并解决各种难题、谜题,而不能翻来覆去地“炒冷饭”。实现创新研究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在中共党史的研究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正常学术范围内的各种形式的交流、讨论、切磋、商榷。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共党史研究中由于资料匮乏等原因,所以做到探索创新很不容易,这无疑是不正确的。其实,在现有的资料条件下中共党史研究的创新空间还很大,对很多党史事件的细节以及对很多党史人物生平、思想的研究乃至对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都还远远没有到位,仍然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深入而且也能够深入地探究。此外在将中共党史与其他一些学科,比如政治学、社会学等进行交叉研究方面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在中共党史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当然,在中共党史的学术研究中要特别注意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决不能打学术研究的旗,干弃德违法之事,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原则去写“莫须有”甚至子虚乌有的事情,更不能借学术研究的名义去宣传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思想观点。我们不仅要将中共党史研究的话语权牢牢把握在马克思主义者的手中,而且还要将我国在中共党史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声音发向全球、传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的“5·17讲话”是一篇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文献,也是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性文件,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可谓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对中共党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和深刻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发展壮大于中国、执掌政权于中国,中共党史研究的领先者和集大成者毫无疑问也应该在中国,而且首先应该是中国共产党自身。作为中共党史的爱好者特别是专业研究者,我们更加需要将讲话中的主要思想观点、主要理论精髓、主要精神要义真正地、切实地贯彻落实到中共党史研究中,推动中共党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真正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中共党史学科,为世界各政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中共方案”。
(责任编辑 付国英 王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