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哲学分析

2017-05-30赵中林

邓小平研究 2017年4期

赵中林

[摘要]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式,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首要问题。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根植于深厚的唯物辩证法,即抓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根本社会矛盾并深刻阐明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本质论中的五个本质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各层次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三个原则: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须以生产力的一定解放和发展为基础;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历史唯物论;历史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7)04—0034—06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而且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为了更好地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它进行哲学分析,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

在1992年邓小平提出这个理论之前,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那时我国理论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多条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简单地说,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的政权、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精神文明、民族平等和团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这些“本质特征”都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由其本质所决定的基本特征。人们是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其基本特征混同了,认为它的基本特征即是它的本质。即使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本质与其基本特征有区别,但也是把它的某个基本特征,即某项基本制度(如公有制),视为它的本质。这实际上还是混淆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基本特征的区别。

唯物辩证法认为,本质是事物的决定因素,没有本质就没有事物。它决定事物的性质、特征和发展。或者说,本质是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和基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特征是指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是事物的外部形态。本质和特征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即本质决定特征,特征表现并影响本质,不能把本质与特征混为一谈。邓小平按照事物本质的科学定义,透过社会主义的各种特征,深刻揭示和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划清了社会主义本质与其基本特征的界限,澄清了人们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使人们树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念。

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和统一的基础。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精神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和统一的基础,这是唯心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把前者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把后者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因而它是既唯物又辩证的科学历史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个科学历史观基础上的,因而它是正确的、科学的。

在社会历史领域有两类基本现象: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现象、物质关系;社会意识,即社会精神现象、精神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就是指不以人们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是指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由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等物质要素构成的。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进行的物质活动。它虽然是人们有意识的生产活动,但它必须符合生产的物质规律,才能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产品。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按照物质利益关系所自然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也是物质关系。可见,生产方式虽然同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相联系,但它本身却是一种物质的活动和在物质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的即物质的关系,它是不依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存在,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着自己固有的客观规律。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载体,其他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没有生产方式,就没有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特征、面貌和发展,制约着包括经济、政治、精神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过程。因此,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就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它的物质生产方式。

邓小平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式,依据我国前三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后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并借鉴国际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深入到社会主义物质生产方式内部,完整、深刻、准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因此,这个论断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會主义的物质生产方式,又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按上述规律发展的过程。

社会的本质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特征。邓小平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不仅决定了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而且决定了我国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生产力方面,是发达的社会化生产力;在生产关系方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的政权,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在意识形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些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由它的本质所决定、所要求的。没有这些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本质就无从实现。因为这些基本特征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而且实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可靠的经济保障、政治保障和思想保障。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程度是不同的,是由低到高逐步实现的。与此相应,在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它的各个基本特征的完善程度和形式也是不同的,也是由低到高逐步完善的。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随着社会主义本质的逐步实现,它的各个基本特征也会逐步完善。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既然现实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那么,作为世界组成部分的人类社会的本质,当然也是物质的。只不过要确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还有两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物质关系;第二,它必须对整个社会起决定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虽然都是物质关系,都属物质领域,但它们都对整个社会不起决定作用,都不是整个社会的决定因素。生产力虽然决定生产关系,但它不能直接决定上层建筑,而是通过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间接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虽然决定上层建筑,对上层建筑来说,它是本质;但它不能决定生产力,而是被生产力所决定。所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不能单独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一直在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对的。但是,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联系构成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上层建筑及整个社会。因此,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这两个条件并能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只有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以,社会主义物质生产方式,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五个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有机整体,它们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但是,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整体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据此,我们可把它们分为五个小层次、三个大层次,而如果联系其反面来考虑,三个大层次之间和每个大层次中的小层次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第一大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第一个本质规定和第二个本质规定,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整体的首要规定,是实现社会主义其他三个本质规定的根本前提和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第一个本质规定,必然促进第二个本质规定的实现;不实现第一个本质规定,也就不能实现第二个本质规定。要实现第二个本质规定,必须首先实现第一个本质规定;不实现第二个本质规定,也就不会去实现第一个本质规定。实现第一个和第二个本质规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其他三个本质规定奠定物质基础,没有第一个和第二个本质规定的充分实现,也就不能完全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其他三个规定。

第二大层次,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第三个本质规定和第四个本质规定。它们是在第一个本质规定和第二个本质规定有一定实现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第五个本质规定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手段,是社会主义革命或改革的实质内容。只有实现了第三个本质规定,才能实现第四个本质规定;不实现第三个本质规定,也就不能实现第四个本质规定。要实现第四个本质规定,就必须先要实现第三个本质规定;不实现第四个本质规定也就不会去实现第三个本质规定。第三、第四本质规定的实现,又能够促进第一、第二本质规定的实现。否则,不仅不能实现第五个本质规定,而且会阻碍第一、第二本质规定的实现。

第三大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第五个本质规定,也是最后一个本质规定。它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后结果。实现第五个本质规定必须在实现第一、第二两个本质规定的前提下,并且必须通过第三和第四两个本质规定的途径和手段才能做到。而实现最后这个本质规定,既能促进第一、第二本质规定的实现,又能扼制和消灭剥削,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否则,不仅阻碍第一和第二个本质规定的实现,而且会加剧剥削和两极分化。

上述五个小层次、三个大层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部内容。根据各个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三条原则。

第一,始终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原则。唯有如此,才能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深厚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变为现实。

第二,始终坚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要在生产力有一定解放和发展的基础上的原则。唯有如此,才能在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程度上真正做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也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毋庸讳言,事实证明,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的情况下,一定的剥削和貧富差别的存在是有利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进行不利于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彻底消灭剥削和拉平贫富的革命或改革。正是根据这条原则和这个道理,我国现阶段的政策既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各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的产生、存在和适当发展,这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

第三,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唯有如此,才能大大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才能积极地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才能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所说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也就是说,这不是指只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结束时才达到共同富裕,而在这之前的很长的历史时期可以两极分化。不是这样的!所谓“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本质五个方面规定的实践顺序的概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五个方面的本质规定在实践顺序上“共同富裕”排在最后面,所以说“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据此,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它的五个方面的规定是依次循环向前的螺旋型的历史发展过程,其终点就是差别极小的、高度的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历史过程的终结,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开始。

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只有始终坚持上述三条原则,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发挥社会主义本质五个方面规定的积极作用,防止它们本身或其反面的消极作用,沿着社会主义本质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和“最终达到”几个动词,这表明,社会主义本质是运动发展的,是由社会主义本质五个方面规定的运动发展及其相互促进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本质整体的运动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的运动发展必然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过程。因此,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的运动发展决定和推动社会主义的运动发展。社会主义本质发展到、实现到什么程度,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就达到什么程度。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其本质的实现过程。因此,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这就表明,它的本质的实现也是一个过程。

邓小平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规律总是存在于、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离开事物发展,离开事物发展过程,规律就无从表现,无所寄托,就不复存在。事物发展过程就是其规律的实现过程。规律本身就是过程,就是事物确定不移的发展过程。据此,邓小平揭示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就存在于、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就是这个规律的实现过程。因此,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

事实证明,事物本质(含本质的规律)的暴露是受事物的条件决定和制约的。社会主义本质只有在社会主义一定条件下才能有一定程度的实现,没有一定条件它就不会有一定程度的实现。而这个一定条件,是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具备的,不是一下子就具有的,因而社会主义本质也是逐渐实现的。而且其本质的实现所必需的条件具备到什么程度,其本质的实现也就达到什么程度。在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必需的各种条件中,生产力是最根本的条件。由上可见,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条件形成和具备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在社会主义进程中,社会主义条件的形成要经历由不够具备到比较具备再到完全具备这样几个阶段;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也要经历由不够充分到比较充分再到完全充分这样几个阶段。因此,整个社会主义历史过程也就分为低级、中级、高级这样几个历史阶段。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本质的完全实现,只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结果。我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因此首先要经历一个特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很不充分的。虽然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國生产力有了较大解放和发展,基本消灭了剥削和两极分化,正在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但是,在总体上我国生产力还落后,并受到原经济体制的束缚,因此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关系方面,我们还允许个体经济、私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还允许按资分配和各种合法收益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还存在较大的贫富差别,还远未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现阶段的这种实际状况,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的完全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邓小平运用唯物史观,正确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作为物质形态并具有内在规律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从而创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我们在用这个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要依据这个科学历史观,从物质生产方式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做好各项工作,从而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进程,缩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

(责任编辑 肖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