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关于中华民族的思想
2017-05-30侯发兵丁怡舟侯麟军
侯发兵 丁怡舟 侯麟军
[摘要]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邓小平形成了关于中华民族的一些重要思想。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主要包括: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捍卫中华民族独立;强调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坚决反对分裂国家,捍卫中华民族的统一,要通过现代化建设提升国家实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强自信的民族精神等方面。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对于当前中华民族的建设和复兴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中华民族;民族独立;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7)04—0020—07
中国语境下的“民族”有两个层面的指向:一是“国内五十六个民族”这一意义上的民族(ethnic group),一是包括了国内所有民族在内的国家民族(Nation),即“中华民族(the Chinese Nation)”。邓小平关于中华民族的思想主要包括: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捍卫中华民族独立;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基础;坚决反对分裂国家,捍卫中华民族的统一;要通过现代化建设提升国家实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强自信的民族精神等。
一、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捍卫中华民族独立
自1840年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面临严重的外部危机,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一方面使中国沦丧了大片国土,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打击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这种民族危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期间达到了顶峰,中华民族面临着生存与灭亡的考验。抗日战争前长期积贫积弱的中国内部可谓矛盾重重,例如,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地方军阀与国民党中央政府之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权之间都存在矛盾。但是在日本大举加紧侵略中国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革命“主要的打击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救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来争取抗战的胜利。对此,邓小平强调,“无论在根据地或敌占区、游击区,一切政策、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必须紧紧掌握住扩大中日矛盾的原则。这正打到敌人的痛处。……我们应好好抓住这个基本特点去发展工作,掌握中日矛盾的实质,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阶层一切抗日人民对敌斗争。”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绝大部分中国人都站到了民族大义一边,团结起来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少部分汉奸亲日派则选择了投降并依附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汉奸亲日派的投降行径,邓小平在各种工作中进行了坚决斗争,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亲日派的政治目的是要把中国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其文化工作方针是施行奴化政策,以奴化活动和奴化教育来腐蚀我们的民族意识,消灭民族爱国思想,摧残民族气节。”
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汉奸卖国贼的投降行为,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进行了坚决抗击。1938年1月12日,时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小平对此撰文指出,“中华民族的儿女,是要站在最前线与日寇拼命的,他们是能够以自己的血肉,换取民族的解放的。”邓小平还就抗战后中国的政治前途进一步指出,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抗战民主派,“在政治上主张团结抗战到底,彻底解放中华民族,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邓小平对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的强调不仅反映在其思想上,更具体地体现在了他的抗日斗争实践当中。抗战期间,邓小平先后担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代书记等职务,在不同的岗位上从事反击日本侵略的工作。邓小平强调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是有前途的,他于1943年1月26日在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以华北地区的抗日活动为例指出,八路军“坚持华北抗战”的方针“严重地打击了敌人的爪牙,打坍了晋东南、冀南广大地区的维持会及为敌利用的封建组织……建立了广大地区的抗日政府;消灭了六七万皇协军及伪化了的土匪会门等封建武装,普遍成立了抗日游击队,发展了正规军数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抗日宣传和民族教育,激发了人民的抗日积极性”。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不仅在军事上实施武装占领、经济上掠夺各种资源,而且在文化方面推行奴化政策,他们“毁灭中国的文化机关,焚毁中国的民族典籍,屠杀与监禁爱国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建立汉奸文化机关,豢养一批汉奸文人,鼓吹东洋文化”,通过各种措施试图摧毁中华民族的自信心。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奴化教育,邓小平提出在文化上要主张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华民族解放的文化,即“抗日第一,反帝、反抗民族压迫,主张民族独立与解放,提倡民族的自信心,正确把握民族的实际与特点的文化”。此外,邓小平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宣传教育,指出“无论对本军、友军,根据地和敌占区的人民,以及伪军,都需要灌输以民族的爱国的思想,提高其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更要激励民族气节,反对动摇变节,提高对敌斗争的勇气”。
总的来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抗日战争期间同侵略者进行了严酷的政治、经济、文化斗争,“大大地发扬了根据地和敌占区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坚定了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正是这些斗争,使得中华民族能够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并赢得最终的胜利。
二、各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
邓小平在参加革命工作的历程中,不管是早期在广西领导开辟和建设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还是后来参加长征,都有大量的时间是在民族地区度过的,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是比较熟悉的。正是在这些历史活动中,邓小平开始广泛接触到少数民族群众,并对民族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有着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但另一方面不少地方由于各种原因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也很深。这可以说是我国民族方面的重要国情之一。正是基于对民族问題的了解,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后主持西南地区工作期间采取了很多措施缓和历史上的民族隔阂问题。他曾经在1950年7月欢迎赴西南地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的讲话中总结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很深的。由于我们过去的以及这半年的工作,使这种情况逐渐地在改变。”对于消除民族隔阂的长期性问题,邓小平也同样有清醒认识,他强调只有真正消除了不同民族间的隔阂才能形成中华民族团结的大家庭,指出“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我们要做长期的工作,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否则“这种历史的隔阂、历史的裂痕就不可能消除”。
与此同时,邓小平对新中国的民族政策也充满了信心,他说:“我们是有条件消除民族隔阂的。……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消除这种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邓小平以西康省(1939—1955年)藏族的情况为例,特别提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影响——“过去藏族与汉族的隔阂很深,但是我们进军西南,特别是宣布了解放西藏的方针,提出十项条件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进去以后,首先宣布了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同时我们军队的优良作风也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体现出来,例如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藏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住喇嘛寺等,这样就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我们的政策只要确定了,是真正要实行的……因为这个政策符合他们的要求,符合民族团结的要求。”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各个少数民族都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由此也在新的基础上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基于此,邓小平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
三、反对国家分裂,捍卫中华民族统一
“台湾问题”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国内政局变动而衍生出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问题。邓小平一直强调台湾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利益,触及全国人民的统一观念和民族感情。1984年6月22日和23日,邓小平在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的谈话中坚定地强调:“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1986年9月2日,他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尔·华莱士(Mike Wallace)电视采访时就“为什么台湾要同大陆统一”的问题时说道,“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邓小平后来进一步从历史和民族情感的角度指出:“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不是哪个党哪个派,而是整个民族的愿望。”1990年9月15日,他在会见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董事长郭鹤年时谈话又一次强调,“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孙”,“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时代主题从过去的“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邓小平也顺应时代的发展并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和平统一”。他在1983年6月26日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指出:“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此后,邓小平又在1987年4月16日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讲话强调:“我们主张对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实行和平统一,有关的政策,也是众所周知和不会改变的,并且正在深入全中华民族的心坎。大势所趋,祖国迟早总是要和平统一的。”
在争取解决台湾问题过程中,邓小平富于历史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他强调这一构想是“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90年4月7日,邓小平在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时再次指出:“我们相信,最终将靠‘一国两制把我们国家统一起来。”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岛内政治生态的变化,“台独”分裂势力逐渐成为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邓小平对此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在1984年10月3日会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时讲话指出,“一九九七年以后,台湾在香港的机构仍然可以存在……但是在行动上要注意不能在香港制造混乱,不能搞‘两个中国”。1990年9月15日,邓小平在《共同努力,实现祖国统一》的讲话中针对有人想搞“两个中国”分裂国家的阴谋特别提出:“现在台湾有人想搞‘一国两府,连联合国的局面都想改变,实际上还是搞‘两个中国……这不行。再没有比‘一国两制的办法更合理的了……现在对台湾是个机会,对整个民族是个机会,需要大家努力,推动台湾走向统一。”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因为台湾问题而提出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构想在台湾问题上暂未得到实现,但在1997年香港地区和1999年澳门地区回归祖国的过程中却得到了落实,它不仅使得中国顺利恢复了对这两个地区的主权,而且保持了这两个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邓小平思想的预见性,也为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四、要通过现代化建设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建设方面来。在此背景下,邓小平指出,“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被邓小平赋予了极大的意义,对此他提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专门讲话,在讲话中他进一步提出,必须“要有一条坚定不移的、贯彻始终的政治路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改革开放前,我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矛盾非常突出,计划上、财政上、物资上、外贸上的问题比比皆是,分配政策上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思想盛行。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邓小平推动了各个领域的改革,例如在分配问题上他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并指出先富群体在社会中具有带头示范的意义——“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在紧抓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他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10月24日,他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说:“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教育与科技进步是紧密联系的,邓小平因此也特别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特殊作用。1985年5月9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提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邓小平还特别强调杰出的科学人才的作用,“革命事业需要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科学事业同样需要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此外,邓小平还十分关心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待遇问题,多次强调改善知识分子的待遇。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非常重视海外华人華侨的特殊作用,并把动员海外华人华侨关心和促进现代化事业作为争取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渠道。1985年5月9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特别提到不少爱国侨胞热心地在祖国大陆各地捐资办学,帮助祖国大陆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情况。1986年6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来自加拿大、美国、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巴西以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荣氏亲属回国观光团部分成员和内地的荣氏亲属谈话时指出,历史上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在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上是有功的,对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邓小平在谈话中欢迎海外华人华侨积极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并希望华人华侨在海外积极宣传中国,相信“国外的华侨、华人是会热心支持我国的建设事业的”。
五、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强自信的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的新中国终结了近代以来百年屈辱的历史,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不断提升。邓小平对此曾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变了中国的形象……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服装,不管是什么立场,起码都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以后,面对变化的国际局势,邓小平指出:“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制裁是不管用的……中国是垮不了的,而且还要更加发展起来。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针对“八九风波”中某些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邓小平于1990年7月11日会见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时严肃地讲道,“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针对某些西方政府试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推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阴谋和企图,邓小平在1989年10月31日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强调,“这只能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感,使中国人奋发图强……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
邓小平强调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他说:“中国的形象如何还是要看大陆,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前途也在大陆。”邓小平一直强调在改革开放和实现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性,但他同时强调,“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针对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大肆渗透的情况,邓小平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提出“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
针对当时中国整体国力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暂时落后的局面,邓小平提出:“中国人要振作起来。大陆已经有相当的基础。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二十一世纪中国是很有希望的。”邓小平还强调辩证地看待同西方国家的交往,即“我们继续坚持同对我们友好的西方国家交往,继续坚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但是同时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他强调,“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多地注意到邓小平关于少数民族工作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实际上他关于中华民族的思想,强调独立自主、自强自信的民族精神等也同样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这对于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 付国英 王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