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遗产研究

2017-05-30李羚

邓小平研究 2017年4期

李羚

[摘要]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改革思想全面而深入,干部制度改革思想亦是其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从长远着想,认为: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是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战略措施,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是制度创新的根本,造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之所在。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主线清晰而突出,在价值理念上,组织路线要解放思想,这是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要解决选择和培养接班人的标准问题,这是保证党的路线贯彻执行的中心问题;在制度建设上,着重研究年轻干部的选拔制度,这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具体措施上,认为提拔干部不能太急,但太慢了也不行,要有步骤地进行,列出工作时间表。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最大的成效就是激发了组织路线的活力,为党的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重执政党思维,树党章党规权威;重问题导向,破干部终身制,立干部任期制;重国际视角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定“德才兼备”干部选拔新标准。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为我们今天干部队伍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化基础,如何做到既破又立,这是当前我们要深入开展干部队伍建设的主题,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需要借鉴和创新的政治遗产。

[关键词]邓小平;干部制度;思想遗产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7)04—0051—07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改革思想全面而深入,干部制度改革思想可以说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从党的建设视角,深入研究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遗产。他的接班人思想,开启了党的组织路线新使命,为我们树立了改革举重若轻、有破有立、既懂马克思主义又擅长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高超的政治治理之道。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他总是具有洞察未来的敏锐和智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向全党提出一个问题: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他说:“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这就提出了一个要什么人来接班的问题。”接班人的问题涉及组织路线的确立,邓小平提出干部制度改革,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主要的原因。

首先,从长远着想,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是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战略措施。从全党来说,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确立了,还要做大量工作。“但是,现在要明确提出解决组织路线问题,而组织路线最根本的是选择培养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的最大利益,是保证我们路线贯彻执行的中心问题”。更为可贵的是,他直面问题,“我们党现在存在着干部老化问题,要使我们的干部年轻化”。

其次,干部组织结构不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是制度创新根本。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现行的组织制度和为数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选拔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所急需的人才。希望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来个大转变,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有两组数據令邓小平忧党忧国,一是干部构成问题,截止1979年7月,全国1700多万干部,“万金油”干部多,专业干部少。二是中央组织部为邓小平提供的一份省部级领导干部名单,引起他和高层领导的深刻反思,165位推荐的干部中大学生只有31名,年龄偏大,学历低,懂行的少,需要的工作没有人干。邓小平敏锐地指出:“现在选干部总是在六十岁左右的人中间打圈圈,提起来也干不了多少年了。”我们存在一个领导层需要逐渐年轻化的问题,我们需要带个头。过去没有规定,但实际上存在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不利于领导层更新,不利于年轻人上来,这是我们制度上的缺陷。

再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就要有国际大视野,造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之所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但是,目前在培养和选拔人才方面,我们有差距。要解放思想,“把自己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起来,对于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对尼克松提出的中国不仅应注重高级教授、律师、哲学家,还应重视培养工农业技术人员的建议表示赞同,他还进一步指出,不仅要培养技术专家,还要培养管理人员。他还特别谈到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律博士学位一事。他在答谢中谈到:“坦普尔大学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为美国以及其他国家造就了许多人才,在美国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坦普尔大学又是以主张学术自由著称的。我认为,这是贵校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因素。你们把名誉博士学位授给像我这样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人,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目前这方面的文献研究成果颇丰,有专著也有论文,主要体现在对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和干部观的研究上。对他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快干部年轻化专业化,改革干部任期制思想亦有不少研究成果,比如,舜犁《试论邓小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思想对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指导和推动作用》(1994),张宝林《邓小平善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想》(2001),陈其贵《论邓小平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思想》(2000),徐庆东《略论邓小平干部用人机制思想》(2005)。但对于他作为政治家,特别是改革总设计师的定位,从国家战略、组织路线和党的领导视角提出接班人建设研究不多。他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同时也牢牢把握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确保党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通过组织路线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对于新时期党的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

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主线是清晰而突出的,围绕培养和选拔接班人,作出了一系列论述,主要包括价值理念、组织路线内涵、制度建设和具体措施。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支撑,为我们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样本。

首先,在价值理念上,组织路线要解放思想,这是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组织路线最根本的是选择培养接班人。这是根本的问题、百年大计的问题、对党负责的最大的问题、组织路线第一位的问题”。为此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将解决好接班的问题,提上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之中,并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组织上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它是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战略措施。“要从上到下有意识地选一些比较年轻的人、真正坚持我们现在政治路线的人、正派的人、党性强的人。”

其次,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要解决选择培养接班人的标准问题,这是保证我们路线贯彻执行的中心问题。他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视角提出:“现行的组织制度和为数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选拔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所急需的人才。”目前的问题有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有组织建设中的制度问题,选拔视野窄,思想不解放,他特别列举了三种情形“在选拔、培养人才的问题上,还受老框框的限制”。他提出组织路线是个系统建设的问题,包括干部队伍合理组成问题,要培养干部、培养专业人员,还要注意组织建设中的一些制度规定,还有摆在我们面前的更大的问题是谁接班的问题。

再次,在制度建设上,着重研究年轻干部选拔制度建设,这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他提出了制度建设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要有清醒的估计,“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人,而是有人上不来”。从根本上讲,还是制度没有跟上,我们现在的体制很不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首先,要着重研究体制的改革,“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开始总结经验,注意制度改革,废除终身制,注意革命的连续性和后继有人等问题”。并且针对干部职务终身制现象,邓小平明确提出,“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能是无限期的”。制度建设中妥善处理干部选拔培养中的各种关系,比如,红与专、老干部与年轻干部、选人用人与责任制、进与出等问题。为中国干部人事制度奠定了制度发展的深厚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针对干部队伍中搞特权、特殊化等腐化现象,有预见性地提出,除了“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外”,还要“对各级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其次,他提出要搞好干部人才培养规划。“对待这项工作不能光讲,要见诸行动,最好搞个规划,有意识地去做”。最后,他最了不起的地方还在于从中国实际出发,智慧地破解了干部年轻化的障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选拔中青年领导干部、建立党的顾问委员会,要求组织部门一定要建立卡片制度,要不断将优秀中青年干部在工作中的表现、新贡献填进卡片中。还提出选拔干部工作,“光中组部不行,大家要一起来做。三总部要派人到各军区、各军兵种、各院校,选拔年轻优秀的师团干部”。科研机构,企业也要研究人才选拔培育工作。

最后,在具体措施上,提拔干部不能太急,但太慢了也不行,要有步骤地进行,列出工作时间表。邓小平从工作实际出发,指出组织路线要比思想路线复杂,但是工作方法不改也不行,更不能因为等待体制改革就无所作为,要适时地确立标准来选拔和培养干部,“采取从上看和从下看互相结合的办法,是应当可以选好选准的”。党委的重要职责就是发现和培养年轻干部。明确党的组织建设职能,为关键岗位选出高层干部;选拔和培养新党员。他提出,“党委要善于领导,机构要很小。干什么?学会管理,选用人才,简化手续,改革制度(规章)。”可以说深化党委在干部制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组织工作方面的问题,不能用全党搞政治运动的方法来解决,今后也不用这种方法了。还要建立新机构,一开始就要非常精干,不要搞庞然大物,不要搞个大体制。并提出了具体工作时间表,党的组织工作上与四个现代化密切相关的问题,要准备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加以解决。我们要抓紧培养选拔专业人才,要建立学位制度,也要搞学术和技术职称。要特别注意选拔中年干部,这样才能搞好四个现代化。关于退休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老同志和高级干部第一位的事情是要认真选拔好接班人,各级干部,包括老干部,也有个再教育的问题。要分析当前思想情况,有针对性地讲问题,进行教育和再教育。教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他们尊重集中,遵守纪律,顾全大局,先公后私。

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最大的遗产是明确了党的组织路线,开启了党的领导体制和干部体制大变革时代。

三、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的启迪

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最大的成效就是激发了党的组织路线的活力,标志着干部终身制的终结和干部任期制的开启,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重执政党思维,树党章党规权威。党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贡献就是重新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党的建设的身体力行者邓小平提出:“精简是革命,选贤任能也是革命”,“这场革命不搞,让老人、病人挡住比较年轻、有干劲、有能力的人的路,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他在修改党章草案报告中明确提出,“修改党章是要进一步明确党在四个现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注重发挥好党规党纪的作用,他建议在修改《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里,“要加这么一条:要有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干部队伍。没有专业知识,党员也起不了模范作用”。在讨论《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时谈到要建立党的顾问委员会,他又特别指出:“党章作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使党的各级委员会逐步年轻化。要讲清各级顾问委员会的性质、职权。”

第二,重问题导向,破干部终身制,立干部任期制。邓小平举重若轻,一直抓着干部人才选拔培养这个“牛鼻子”不放,他在各种重大场合的讲话和交谈中都不放弃倡导和主张。而且还采用树典型立标杆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工作。①但是,他也非常清醒地告诫全党要看到组织路线的复杂性,就全国范围来说,老同志让路,中青年干部接班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还存在一定阻力。他不避讳问题,认为“多年来对中青年干部提拔少,与领导职务终身制有关。但还得承认,确实是障碍重重,这个障碍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两种情况都有”。年轻干部有的是,为什么出不来,“问题是过去我们老同志眼睛长期不是向着他们,不从他们中间去选拔接班人,总是在老的圈子里面转过去转过来,总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真正要开明,真正要从大局着眼”。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顾问委员会来过渡。通过顾问委员会的过渡承接选拔中青年干部和老干部离退休问题的交接班的特殊形式,“这是解决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新老交替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于发挥部分老干部的作用,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时,他也肯定陈云提出的“组织部要专门设一个管理中青年干部的机构。这是很重要的”。这成为干部制度建设中既破又立结合的典型范例,也为深化制度改革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三,重国际视角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定“德才兼备”干部选拔新标准。谁来接班?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必须要回答的问题。邓小平在思考与设计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时,并没有将其单纯地看作经济问题,而是将其看作政治问题。邓小平以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解放思想的一个突破口,强调“现在科学技术发展了,国际交流发展了,我们的经济一定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要拿国际水平的尺度来衡量一下”,“谁也不能安于落后,落后就不能生存。但是共产党员中具有专业知识的人究竟有多少?特别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中具有专业知识的有多少?目前的状况不改变行吗?”根源在哪里?不客气地讲,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针对这一问题,他专门开会讨论陈云提出的关于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和老干部离退休这两条建议。他高度肯定陈云提得非常好,“原来我们还是手脚小了一点,陈云同志提出,选拔中青年干部不是几十、几百,是成千上万”。“有没有人?我看找十万、二十万都有。问题是我们下不下这个决心,大家是不是好好地去做工作,去了解,去发现。有什么标准呢?就是六十年代的(主要是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邓小平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政治家,善于抓典型代表,他以第二汽车制造厂发现的那个副厂长为例,今年三十九岁,是“文化大革命”前一两年毕业的,他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是受打击的,像这样的人是不是人才呢?他现在已到大厂副厂长这样的岗位,再加以培养,进进党校,或者放到另外的工作岗位再锻炼一下,为什么不可以?邓小平通过解剖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实际上就是引导大家到这个专业知识的人群中去发现干部。因为他调查发现,从1961年到1966年,一年十万,就是六十万,如果加上中专,近二百万。这些人是有专业知识的,而且绝大多数是表现比较好,这些人大体上年龄四十岁左右。很显然,邓小平已经在思考接班人的政治标准和专业标准问题了。“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

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意义深远,为我们今天干部队伍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化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强调,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不能回避的重大命题。在这方面,我们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的深入,使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党风政风的好转。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干部制度建设如何跳出钱穆先生提出的“制度陷阱”,依然是一个全党要面對的重大课题。如果说,邓小平时代干部制度建设重在组织路线创新,今天我们的干部制度建设则重在思想路线的制度创新,如何做到既破又立,是当前我们要深入开展干部队伍建设的主题,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需要借鉴和创新的政治使命。

(责任编辑 王丽娟 付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