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价值的回归——刍议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新思路

2017-05-30张蕾张伟明孔繁文

工业设计 2017年4期

张蕾 张伟明 孔繁文

摘 要:以寒地城市景观为研究对象,从寒地城市景观的现况展开探讨,分析寒地居民对寒地城市景观价值的诉求嬗变,探讨基于生活价值回归的寒地城市景观设计新思路,提出空间意象异质化、交往场所活力化、体验活动个性化和居住理想本质化的设计策略。以期为寒地城市建设及其景观环境的营构提供一点新的思路和现实依据,从而促进寒地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寒地城市景观;价值嬗变;生活价值;景观意象;异质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城市作为体现资本运行的主要媒介,在大众媒体和消费观念的双重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城市邻里性公共社交场所越来越匮乏、居民生活越来越全球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作出了从资本城市向生活城市转变的建设性回应。城市景观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回顾近三十余年,生态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大地艺术等等,都对城市景观的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对城市景观的本质,景观与都市文明、地域社会、人居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却很少触及,特别是针对寒地城市及其景观环境的研究,更是如凤毛菱角,显少进行整体性探讨。本文从对寒地生活本质进行回应的视角,以寒地城市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生活价值回归的寒地城市景观设计新思路,力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唤起居民对寒地城市生活价值的重新关注,为解决现阶段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提供可供参考的新思路。

1 寒地城市景观的现况分析

2016年12月,运用观察法、照片小样本调查、发放问卷和数据统计分析4种方法,对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呼和浩特四座典型寒地城市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2份,有效率达95.5%。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现阶段中国寒地城市景观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四个方面:

1.1地域性城市意象的趋同

92%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寒地城市景观所表现出的地域性城市意象与其它地域内的城市意象相比非常接近。研究还发现,尽管现有的寒地城市都处于相同的地理范围——“寒地”地域内,但它们之间仍然应该在意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我国多民族、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地域性城市景观意象的趋同不但影响了寒地城市之间的识别性和个性发展,还限制了寒地城市在历史文化层面的可读性。

1.2 邻里性交往功能的缺失

91.7%的被调查者认为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少,在部分城区甚至出现了“消失”的问题。研究还发现,在现有的寒地城市公共空间中,邻里性交往场所功能几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趋同化的视觉审美功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使得寒地城市居民的生活模式日趋得单一和程式化,而寒地城市公共空间的减少及其邻里性交往功能的消失则更加速了寒地的城市化进程,并严重制约了人类生活的聚居本质——交往。

1.3 特征性体验对象的消失

90.3%的被调查者认为:体验的寒地城市景观特征不够明显,部分景观几乎是“相同”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现阶寒地城市景观作为城市居民户外活动的主要体验对象,其原有的地域、民族和文脉特征正在逐渐消失,越来越多国际化风格的建筑和景观元素出现在城市中,尽管加速了寒地城市的多元化发展,却使得城市景观这一环境体验对象的造型特征日渐消失。

1.4 生活性景观理想的弱化

87%的被调查者认为寒地城市景观所表达的寒地生活气息正逐渐弱化,理想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不符合实际生活模式和行为习惯的景观越来越多。研究中发现,尽管不同国家寒地城市居民的景观理想有所不同,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却是相同的,即寒地城市居民都希望能够获得适合符合他们生活价值观念,精神、文化和审美诉求的景观环境。

根据上面的调查不难发现,快速的城市发展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生活更加便捷、城市景观更加丰富多元,但寒地城市居民更为关注的仍然是城市景观环境对生活价值的表达、对地域形态的体现、对邻里交往的满足,以及对环境特征的识别性和体验性。这些都涉及到寒地城市快速经济发展后,居民对城市景观价值的诉求问题。因此,针对现阶段寒地城市景观价值的诉求嬗变进行深入分析。

2 寒地城市景观价值的诉求嬗变

寒地历来不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因而发展和建设也就一直相对滞后。虽然很多寒地城市也曾被作为重要的工业发展基地。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重工业发展的停滞,很多已经发展起来的寒地城市又重新面临着衰退和亟待振兴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建设者们力图通过世界范围内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来带动城市经济的增长、环境建设的改善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城市得到快速的复兴。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模糊了寒地城市及其景观环境建设的本质。随着寒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城市景观越来越现代化,居民原有理想的生活模式被打破。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寒地城市居民生活的同质化和程式化。面对这些问题,寒地城市居民对城市景观提出了回归生活价值的要求。所谓生活价值,主要是指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观念。具体体现在人们对生活本质、生活方式和生活目的的一种理解、看法和追求。这里从寒地城市居民的视角,从经济、功能和审美三个方面对景观价值诉求嬗变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从经济价值转向生活价值

寒地城市景观作为寒地城市生活的物质体现,一方面在寒地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以现代化的技术、材料和工艺,体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其则是通过景观的营造来带动地域旅游经济的发展。这两种方式最初确实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带来了很多不利于生活的问题,例如部分城市景观材料的运用在冬季造成了出行的不便、清理的困难等问题,更严重的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城市景观营造压缩了原有的公共交往空间,原有的邻里交往空间被“剥夺”,即便有所保留也成为了景观的“秀场”而失去了原有的促进交往的作用。寒地城市居民迫切的需要将寒地城市景观所具有的过度的经济价值回归到基本的邻里交往本质的诉求层面上來。

2.2 從功能价值转向生活价值

寒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使得寒地城市用地变得越来越紧张,寒地城市景观也由此必须承载更多的功能以缓解寒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其中,部分寒地城市景观不仅承载了城市形象建设、生态恢复和绿地补充等功能,还承载了传递城市信息、构成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划分城市空间的功能。这无疑使寒地城市具备了更好的环境品质,但也掩盖了城市景观产生的本质,即满足人类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要求。寒地人们对理想生活环境的共同要求是健康、和谐、符合四季特征的公共交往和活动场所,这也是人类生活的本质和根本目标。因此,寒地城市居民迫切的需要城市景观不要过分的追求功能多元,更要营造更为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赋予环境更多的人性关怀。

2.3 从审美价值转向生活价值

美感是所有城市居民对景观共同的诉求,寒地城市景观也不例外。但在技术发展的巨大冲击下,寒地城市景观的技术审美和形式美感价值不断提升。但面对这些视觉化的审美价值提升,寒地城市居民却敏锐的发现了它们在不同寒地城市之间的反复出现的复制和形态趋同问题。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寒地城市景观的审美本质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视觉上的观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对寒地城市景观价值的关注不是单一的审美,而是对生活本源的体验和思考,希望通过对回归生活价值达到回归寒地生活的本质的目的。

3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活价值回归策略

根据前面的调查和分析,认为现阶段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新思路应聚焦于寒地城市居民使用中最为关注的生活价值回归方面。下面主要从空间意象、交往场所、体验活动和居住理想层面进行论述:

3.1 空间意象异质化

寒地城市生活中很重的一个问题就是空间意象的可识别性和可读性。因此,在进行寒地城市景观的设计时,首先要采用的就是空间意象的异质化设计策略。这源于寒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特征。在设计时,将同一寒地城市景观不同季节的空间意象予以最大限度的突出和表达,使其异质化,从而满足在不同季节的生活出行行为中城市景观的可识别性和可读性。这是对城市生活日常行为需求最基本的回应,也是从本质层面对日常行为的一种信息化的满足。

3.2 交往场所活力化

现阶段,寒地城市生活迫切需要能够满足邻里交往的户外活动场所。城市居民之间频繁的交往活动不仅能够使景观环境更加充满活力,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寒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使得原有的城市景观环境被大面积的景观化,大量的硬质景观小品占用了原有的、能够用于公共交往的开放空间,这不仅使活动场所变小了,更受到人类交往活动减少的影响而使空间失去了活力。为了能够促进寒地城市的和谐发展、恢复城市居民原有的生活模式,在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采取交往场所的活力化策略,在寒地城市从资本城市转向生活城市的建设过渡中,使寒地城市景观也能够更好的发挥宜居作用。

3.3 体验活动个性化

寒地城市受季节的影响,居民冬季对城市景观的体验活动也较为特殊,主要表现为夏季亲水和冬季亲冰的特点。寒地城市在资本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公共空间日益减少、景观小品日益增多、人与人互动的场地也日趋匮乏,特别是居民冬季个性化的户外亲冰体验活动也日渐消失。在进行寒地城市景观设计时,充分考虑寒地个性化的城市景观体验活动,采取体验活动个性化的设计策略,从满足寒地城市居民原有的冬季户外冰雪活动的生活模式的角度出发,将寒地居民从室内空间 “解放”到室外空间中来来,借助景观体验活动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更好的表现寒地城市景观个性化的体验活动的优势。

3.4 居住理想本质化

理想生活环境作为景观形态的起源,是景观产生的本质,也是居住理想的具体体现。寒地城市景观作为寒地城市居住理想的物质表征,其设计本质是对寒地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在寒地城市景观设计时,采取居住理想本质化的设计策略,对寒地城市景观进行符合居民居住理想的形态塑造、意义传达和文脉表现,是对寒地理想生活环境诉求的一种回应,更是从本源上对寒地居住者生活诉求的一种满足和设计实践。

4 结语

在寒地的城市化进程中,设计者和使用者逐渐认识到盲目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景观建设并不能满足现实的寒地城市生活需求。相反的,还会形成生活价值同质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现阶段寒地城市景观的发展现状,探讨寒地城市居民对城市景观价值的诉求嬗变,挖掘符合寒地城市生活价值回归的景观设计策略,力图从寒地城市景观的现实意义出发,研究寒地城市景观如何能够满足寒地居民实际的生活模式和环境行为习惯问题,以期为寒地城市景观设计提供可供参考的设计思路和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 韩西丽,彼得·斯约斯特朗姆.城市感知[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2]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 方益萍, 何晓军,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3] 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艺术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4] 张蕾. 景观意象理论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论文, 2014.

[5] 闵学勤.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6] 刘德明. 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计[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论文,1995.

本文系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黑龙江省寒地文化特征的城市景观意象营构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6D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