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弦索十三套”的历史溯源与发展

2017-05-30孙楠楠

大东方 2017年5期
关键词:历史体系发展

摘 要:《弦索备考》中 “弦索”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受众最广、影响最大的领域之一,纵向上在自秦汉到明清乃至当代的整个中国音乐史里贯穿始终;横向上涉及戏曲、曲艺及器乐等多个门类,尤其在元明时期,作为北方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弦索乐”有其律、调、谱、器、曲的完整体系。

关键词:弦索乐;体系;历史;发展

一、对“弦索”与“弦索乐”体系的初步判别

(1)“弦索”与乐器关系:首先在器乐独奏领域,“弦索”指所有弹拨或拉奏类弦乐器,唐代元槟在《连昌宫词》中写道:“夜班月亮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两句可能是迄今为止弦索”二字最早在与音乐相关的文史资料中出现,它在诗中指的是琵琶。有趣的是,除此孤证以外,虽然琵琶、三弦、筝等乐器在自先秦到明清乃至当代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中都有自己完善的发展体系,但在历史上大多独立称为“筝色”“琵琶色”等,却很少以“弦索”之名来描述或记载它们。

“弦索”的确更主要的是指弹拨类乐器及它们的组合形式,但这一名词显然是从明朝起才在民问广为流传的。因此,我们如今称弹拨类乐器尤其是琵琶、三弦为“弦索”很可能是受到了明清时期非常繁盛的以“弦索”乐器伴奏的曲种的影响,而并非这类乐器本身叫“弦索”。因此,至少在明朝以前,弹拨和拉弦类乐器的器乐独奏音乐发展与“弦索乐”体系有一定的关联,但不十分密切。因此我们可以大致排除弹弦及拉弦类乐器的独奏音乐发展与“弦索乐”的关联。

(2)“弦索”与唱论关联:从杨荫浏先生的分析中我们亦可看到,明清文献中有时称几件弹拨及拉弦类乐器的合奏为“弦索”,这与《弦索备考》中的情况很相似,不仅如此,连具体所指的乐器及组合都相似,但这些文献中对“弓玄索”的描述分析又无一不出自明清戏曲、曲艺的唱论专著。

元代夏庭芝在《青楼记》中陈述:陈惜婆:善弹唱,声遏行云。在弦索中,能弹唱鞋者,南北十人而已。

明代沈宠绥在《弦索辨讹》中说:

曲盛于元之北。北曲不谐于南而始有南曲。南曲则大备于明。初时虽有南曲,只用弦索官腔;至嘉、隆间,昆山有魏良辅者,乃渐改旧习.始备众乐器而剧场大成.至今遵之。

明代沈宠绥《度曲须知》中,《弦律存亡》篇云:

北必和入弦索,曲文少不协律,则与弦音相左.故词人凛凛遵其型范。

从这些文献中看,“弦索”确与戏曲、曲艺的伴奏有关,而且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几个指代。第一,指北曲;第二,指以弦索伴奏为主要特征的北曲的唱法;第三,指为北曲伴奏的弦索类乐器。可见,“弦索”远不止“弦索类乐器”那么简单,它应当是一个更为广阔的体系。

二、“弦索十三套”的历史溯源与发展

19世纪初,一位蒙古族文人荣斋〔明谊),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将民间流传久远的十三首以弦乐为主的器乐台奏套曲通过实际的演奏,记录成谱,并汇编成集。名《弦索备考》。所谓弦索,就是古代对琵琶、三弦、筝等弦乐器的统称。这部乐溜现存有嘉庆十九年(1814)编考的自序并在多处铃有荣斋印章的精写本。原由荣斋的曾孙陶君起珍藏.现日中国音乐研究所收藏。据陶君起介绍,原来留有稿本.因荣斋拟付印出版,曾沙录了两个副本,一个用作出版时的书稿.即现在保存下来的这一部,另一个副本与原稿本久已散失,不知什么原因,这部乐谱最终未能出版。

十三套的曲名是:一、《合欢令》,不分段;二、《将军节》,由引、身、出鼓三段组成;三、《十六板》16段,有短小引子;四、《琴音板》,工0段;五、《清音串》,加尾声共5段,并附《竹子》分谱;六、《平韵申》,3段;七、《月儿高》,7段,由第二段起有小标题,依次为〔桂枝香〕、〔解三醒〕、〔玉抱肚〕、〔金络索)、〔画眉序〕、〔红绣鞋〕,八、《琴音月儿高》,7段,分段小标题同《月儿高》;九、《普庵咒》,18段,分段标题依次为〔垂丝钓〕、〔佛头〕、〔普庵咒)7起段、头回、头回一转、头回二转、头回三转,二回、二回一转、二回二转、二回三转,三回、二回一转、三回二转、三回三转,结段、〔金字经〕、〔五声佛〕;十、《海青》,19段。第13段标记“撒围”,第14段标记“三回做鹅鸣”,19段标记“大煞尾”;

十一、《阳关三叠》,6段,有尾声;十二、《松青夜游》,6段,有尾声,十三、《舞名马》,5段,末段标〔定鼎儿〕。

十三套所用乐器,除《合欢书》、《将军令》两曲只有筝的分谱外,其余十一套均用琵琶、三弦、筝、胡琴四种;此外,箫、笆、笙三种管乐器和另一种拉弦乐器提琴(类似板胡而稍長)属“非弦索正宗”,是可有可无的。有些乐谱曲名之下,特別注明了“不宜吹”、“万不宜吹”字样,指明管乐器在某些曲调中是不可使用的。《合欢令》和《将军令》两曲在《弦索备考》中只有筝谱,未见台奏总谱,不详其原因,但并不说明这两曲只能由筝独奏。在《合欢令》 的曲名下,编者注明了“诸器皆可用”,指出该曲并不是专用于筝的独奏曲。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3]《弦索十三套》(第一、二、三集)「清」,荣斋编曹安和、简其华译谱,杨荫浏校订,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

[4]《民族器乐》,袁静芳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

[5]《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王耀华著,海棠事业文化有限公司,1990

[6]黄翔鹏:《中国古代音乐歌舞伎乐时期的有关新材料、新问题》,载《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

作者简介

孙楠楠(1992-),女,汉族,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学,研究方向为艺术硕士(扬琴)。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历史体系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