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居易在杨柳审美认识上的意义

2017-05-30石志鸟

阅江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杨柳白居易

摘要:杨柳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和题材,也是重要的文化植物之一。在杨柳审美认识史上,中唐文人白居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爱柳种柳,是第一个大力吟咏杨柳的诗人,是唐代创作咏柳诗最多的诗人,也是首开《杨柳枝词》唱和的诗人。白居易还开拓了杨柳题材,深化了咏柳主题;以柳象征华而不实的当权者;以柳寓世事变迁、宦海沉浮之叹和怀才不遇之感;以隋堤柳喻亡国之运,在杨柳审美认识上功不可没。

关键词:白居易;杨柳;审美认识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7)05011608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柳文学研究”(13WX02)

作者简介:石志鸟,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是开宗立派的大家,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通俗易懂,受到各个阶层的广泛推崇。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白居易:《白居易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426页。从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声名之显赫,诗歌流播之广泛。白居易喜爱花木,对柳尤其钟爱。他种柳赏柳、咏柳赋柳,观看《杨柳枝》舞,还把歌妓的名字命名为柳枝,在杨柳审美认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大力吟咏杨柳的诗人,是唐代创作咏柳诗最多的诗人,也是首开《杨柳枝词》唱和的诗人,在咏柳题材和创作主题上有开拓之功。自白居易之后,参与咏柳的诗人大大增加,创作数量剧增,也出现了一些咏柳名家,如杜牧、薛能、李商隐、温庭筠等,创作主题也进一步深化。这不能不说与白居易的开拓之功密不可分。

一、种柳赏柳

白居易作为中唐著名的诗人,深得士人之喜爱,其一言一行也颇受关注。他喜欢花木,对柳也是情有独钟。他种柳、赏柳,喜欢《杨柳枝》舞,连身边歌妓也命名为“柳枝”。作为社会名流,他对杨柳的喜爱和吟咏自然会影响到其他文人,引起他人的效仿,这对杨柳审美认识的发展影响深远。

白居易喜爱柳,自家庭院自然是少不了柳树的。他陕西渭南的故居就栽种了柳树,等他丁忧回家时,往日所栽之嫩柳已长大成林,如《重到渭上旧居》诗所言:“插柳作高林,种桃成老树。”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3册,第4774页。白居易不仅在自家庭院种柳,还在为官之地种柳。他任忠州刺史时,曾于公务闲暇之余在忠州城内的山坡和山涧中栽种柳树,有诗歌为证,其《东涧种柳》曰:“野性爱栽植,种柳水中坻。乘春持斧斫,裁截而树之。长短既不一,高下随所宜。倚岸埋大干,临流插小枝。松柏不可待,楩楠固难移。不如种此树,此树易荣滋。无根亦可活,成阴况非迟。三年未离郡,可以见依依。种罢水边憩,仰头闲自思。富贵本非望,功名须待时。不种东溪柳,端坐欲何为?”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3册,第4804页。楩楠,指的是黄楩木与楠木,皆可作栋梁之材。此诗描述了白居易在忠州城内以扦插的方式在河岸和水洲中栽种柳树的情形,以及不种松柏、楩楠的原因,那就是柳树生命力强,生长迅速,在自己忠州刺史的三年任期内可以看到柳树枝繁叶茂、浓荫密布的盛况。松柏、楩楠则生长缓慢,不易成活,相比较而言还是种柳比较适宜。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期满后,来到东都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买了故散常侍杨凭的一处院子,经过精心装修后成为洛阳著名的宅园。白居易在这个宅园里开馆凿池,莳花种柳,忙得不亦乐乎!如其《春葺新居》诗所云:“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彼皆非吾土,栽种尚忘疲。况兹是我宅,葺艺固其宜”,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3册,第4766页。即便是为官之所也要栽花莳木,那自家新居更要好好修葺一番。

白居易栽种柳树主要是用于观赏。柳木材质稀疏,不堪栋梁之用,多用于薪柴。正如他的《有木诗八首》其一曰:“有木名弱柳,结根近清池……为树信可玩,论材何所施”,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3册,第4685页。可见,白居易栽种柳树的目的主要是美化环境、赏心悦目。柳树树形优美,枝条披拂四垂,特别是在水边,柳枝轻拂流水,与倒影相映成趣。早春时节,柳枝吐芽,状如金丝;暮春之际,柳絮纷飞,飘若飞雪;夏天,绿荫如盖,清凉宜人。故柳树作为树木,确实可以把玩,论材质却一无所用。白居易还想象着在柳树下听歌妓演唱《杨柳枝》的情形,其《种柳三咏》其二曰:“从君种杨柳,夹水意如何。准拟三年后,青丝拂绿波。仍教小楼上,对唱柳枝歌”,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4册,第5160页。白居易种柳之时就想着三年后柳树枝繁叶茂、青丝拂水之际,可在阁楼上听唱《杨柳枝》,想此情景,好不惬意!

白居易还很喜欢观看《杨柳枝》舞。《杨柳枝》舞是中唐常见的一种乐舞形式,因舞姿优美,曲调哀婉,深受人们的喜爱,常用于歌宴酒席间以娱宾遣兴。白居易尤其爱好此曲。其《杨柳枝二十韵》:“小妓携桃叶,新声蹋柳枝。妆成剪烛后,醉起拂衫时。绣履娇行缓,花筵笑上迟。身轻委回雪,罗薄透凝脂。笙引簧频暖,筝催柱数移。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便想人如树,先将发比丝。风条摇两带,烟叶贴双眉。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枝柔腰袅娜,荑嫩手葳蕤。唳鹤晴呼侣,哀猿夜叫儿。玉敲音历历,珠贯字累累。袖为收声点,钗因赴节遗。重重遍头别,一一拍心知。塞北愁攀折,江南苦别离。黄遮金谷岸,绿映杏园池。春惜芳华好,秋怜颜色衰。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曲罢那能别,情多不自持。缠头无别物,一首断肠诗。”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4册,第5156页。此诗非常详细地描绘了歌妓演唱、表演《杨柳枝》歌舞时的聲容舞态。从此诗可以看出,“《杨柳枝》之舞,是摹拟风前杨柳的姿态而来的”。沈冬:《唐代乐舞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6页。又如诗中所写,“便想人如树,先将发比丝。风条摇两带,烟叶贴双眉”,以歌妓比拟柳树,头发比柳丝,裙带比柳枝,双眉比柳叶。李绅还专门从浙东给白居易寄来了《杨柳枝》舞衫,如白居易《刘苏州寄酿酒、糯米,李浙东寄杨柳枝舞衫,偶因尝酒…寄谢之》诗所言:“柳枝谩蹋试双袖,桑落初香尝一杯。金屑醅浓吴米酿,银泥衫稳越娃裁。舞时已觉愁眉展,醉后仍教笑口开。惭愧故人怜寂寞,三千里外寄欢来”,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4册,第5161页。 白居易喝着刘禹锡寄的美酒,欣赏着动人的《杨柳枝》舞,寂寞和烦恼都抛到了脑后。

白居易还有一个歌妓叫柳枝。柳枝原名樊素,因擅歌《杨柳枝》,被人叫作“杨柳枝”。白居易年老时,把樊素放出官府,临别之时樊素依依不舍。白居易《不能忘情吟》记载了此事:“鬻骆马兮放杨柳枝,掩翠黛兮顿金羁。马不能言兮长鸣而却顾,杨柳枝再拜长跪而致……乃目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我姑酌彼金罍,我与尔归醉乡去来。”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4册,第5250页。

陶渊明门前种柳,并自号“五柳先生”;嵇康柳下锻铁,奠定了杨柳高雅、闲适的品格意蕴。此后鲜有文人以种柳赏柳闻名,直到白居易的出现。中间虽有桓温抚柳发出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慨叹,但这是由柳的生长迅速产生的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并不是把柳作为赏玩的对象。白居易则进一步强化了柳同文人士大夫之间的联系,种柳赏柳成为他们归隐田园、追求恬淡生活的精神象征。白居易之后,文人种柳赏柳活动大增。晚唐五代的詹敦仁种柳百余株,并创作《柳堤诗》,诗前有序,阐释了种柳不仅给人们提供薪柴和纳凉的实用价值,而且一年四季都能给人视觉上的美感,激发人的诗思灵感。宋代,欧阳修、苏轼、范成大等名人都曾亲自种柳,并赋有种柳诗。元明清以来,种柳赏柳活动一直不绝如缕。

二、咏柳题材的开拓

白居易不仅种柳、赏柳,还创作了许多了咏柳诗。白居易共创作咏柳诗近30首,是唐代写作咏柳诗最多的诗人。在唐代近400首咏柳诗中,白居易独占75%。白居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长于咏柳的诗人。

汉魏时期是杨柳题材的发生期,出现了杨柳赋,尚未出现咏柳诗。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咏柳诗,这其中包括梁朝君臣所创作的《折杨柳》题材的咏柳诗,以及梁朝沈约的《玩庭柳诗》、吴均《咏柳诗》、梁简文帝萧纲的《咏柳诗》、梁元帝萧绎的《咏阳云楼檐柳诗》和《绿柳诗》、北齐魏收的《看柳上鹊诗》、北朝庾信的《杨柳歌》、南朝陈代祖孙登的《咏柳诗》。这些咏柳诗数量比较少,总共不超过20首,所吟咏之柳主要是栽种于庭院和宫廷中的柳树,题材较为狭窄,主题较为单一。初盛唐的咏柳诗也不多,零零星星有几首,大多是乐府《折杨柳》的拟作,名作也不多,最著名的当属贺知章的《咏柳》。

直到中唐白居易,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第一个大力创作咏柳诗,咏柳诗数量远超前人,比六朝咏柳诗的总和还要多。白居易咏柳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很高,很多咏柳佳作被后人广为传诵。

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拓展了咏柳题材的范围。他的咏柳诗涉及“种柳”题材的,如《种柳三咏》《东涧种柳》;还咏及不同生长环境的杨柳,如庭院、宫中、江边、桥头、堤岸,这相对魏晋以来主要吟咏庭柳和宫柳来说,无疑是一种拓展。白居易还注意到了新柳和老柳,如《喜小楼西新柳抽条》和《勤政楼西老柳》《题州北路傍老柳树》《雨中题衰柳》。白居易还创作了文学史上第一首吟咏柳絮的诗歌——《柳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和刘禹锡进行《杨柳枝词》的唱和,首次创作了《杨柳枝词八首》这样较大规模的联章组诗,刘禹锡创作了《杨柳枝词九首》。他们这一唱和举动,极大地扩大了《杨柳枝词》的影响。

白居易之后,杨柳题材进一步细化,种柳、柳絮、江边柳、隋堤柳都成为专门的题材被后人广泛吟咏。咏柳诗的创作数量也急剧增加,出现了规模化的倾向,五首以上的咏柳组诗有很多,如李山甫的《柳十首》、李商隐的《柳枝五首》、温庭筠的《杨柳枝八首》、孙鲂的《杨柳枝五首》、薛能的《折杨柳十首》、牛峤的《杨柳枝五首》、姚合的《杨柳枝词五首》、段成式的《折杨柳七首》、司空图的《杨柳枝寿杯词十八首》,等等,也出现了不少咏柳名家,如杜牧、薛能、李商隐、温庭筠等。

刘禹锡、白居易唱和《杨柳枝词》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以来,出现了更大规模的《杨柳枝词》唱和,参加者达百人之多。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汪琬编选的《姑苏杨柳枝词》一卷。汪琬,号钝翁,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姑苏杨柳枝词》一卷,国朝汪琬编。琬有《尧峰文钞》,已著录。初,琬自翰林告归,居尧峰别业,偶仿白乐天作《姑苏杨柳枝词》十八章,一时东南文士,多相属和。琬乃手自选定,得一百十二家,一百九十七首,令周枝楙排次成帙,而周靖为之笺注。”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329页。 此事流播深广,被传为文坛佳话。王士祯在《古夫于亭杂录》卷四中也有记载:“顺治丁酉,余在济南明湖倡秋柳社,南北和者至数百人……同年,汪钝翁在苏州为《柳枝词》十二章,仿月泉例征诗,浙西、江南和者亦数百人。” 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卷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如此大规模的唱和,实属罕见,可见刘、白《杨柳枝词》唱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刚被平叛的中唐时期,社会较为稳定。长期的仕宦生涯,丰厚的俸禄,清闲的政务,使得白居易有充裕的时间、闲雅的情趣来种柳赏柳,并仔细地觀察柳,创作出大量的咏柳诗。正如日本学者市川桃子说:“自白居易、韩愈以降……普遍流行欣赏植物的风气……这个时期,许多植物都被人欣赏,它们的姿态描绘在诗中。爱花而至于自己种植,自然会观察得更加细致,描写得更加具体,而且感情会随之移入到作为描写对象的植物中去。”[日]市川桃子:《中唐诗在唐诗之流中的位置——由樱桃描写的方式来分析》,引自蒋寅编译《日本学者中国诗学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221-222页。 的确如此,白居易喜欢柳,又有种柳的体验,因而创作的咏柳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并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其中,主题也较前人深入很多。

三、创作主题的深化

魏晋以来,杨柳在人们心目中是早春芳树,是春天的物候标志。魏晋六朝的咏柳诗主要彰显了杨柳作为春光春景的特征,特别是作为早春时节的标志性符号,如梁简文帝萧纲的《咏柳诗》:“垂阴满上路,结草早知春”,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965页。梁元帝萧绎《咏阳云楼檐柳诗》:“杨柳非花树,依楼自觉春”,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25,第2053页。卢照邻《折杨柳》:“鸟鸣知岁隔,条变识春归”,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册,第189页。同时,杨柳作为春日丽景所触发的思妇念远和征人想家的情怀,也是这一时期咏柳诗中常见的内容,如南朝陈后主《折杨柳》:“杨柳动春情,倡园妾屡惊”,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4,第2505页。 贺知章《咏柳》:“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春天最能触发人的春思春情,而杨柳是春天最常见的风景,是春天的标志,故而最能触发闺人的相思之情。入唐以来,随着折柳赠别习俗的流行,以柳寓别也是咏柳诗中常见的主题,正如刘禹锡所言“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白居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咏柳诗的主题。白居易对咏柳主题的开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柳象征华而不实的当权者

我国古代有君子比德的传统。在汉魏六朝时期,柳一直是一个积极的、正面的比德对象,常用来象征隐士、高士,如陶渊明、嵇康之流,或用来比拟文人秀雅疏朗的风姿神韵,如被誉为“春月柳”的王恭和“风流可爱”的张绪。但白居易却以柳来比拟华而不实的小人。

白居易《有木诗八首》其一:“有木名弱柳,结根近清池。风烟借颜色,雨露助华滋。峨峨白雪花,袅袅青丝枝。渐密阴自庇,转高梢四垂。截枝扶为杖,软弱不自持。折条用樊圃,柔脆非其宜。为树信可玩,论材何所施。”《有木诗八首》分别吟咏了杨柳、樱桃、橘树、梨树、野葛、水柽、凌霄树、丹桂这八种花木,杨柳是第一种。诗前有小序云:“余尝读《汉书》列传,见佞顺揜婀,图身忘国,如张禹辈者;见惑上蛊下,交乱君亲,如江充辈者;见暴狠跋扈,壅君树党,如梁冀辈者;见色仁行违,先德后贼,如王莽辈者;又见外状恢弘,中无实用者;又见附离权势,随之覆亡者,其初皆有动人之才,足以惑众媚主,莫不合于始而败于终也。因引风人骚人之兴,赋《有木》八章,不独讽前人,欲儆后代尔。”从这个小序可以看出,白居易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离骚》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以花木来讥讽现实,讽刺当权者,给后来者以警示。基于这样的立场,杨柳华而不实,徒有美丽的外表而无什么大用,用作拐杖太软弱,编制篱笆太柔脆,因此,也是白居易批判的对象,白居易就借杨柳讥讽“外状恢弘,中无实用者”,也就是华而不实之人。

白居易之后,杨柳的负面人格象征愈来愈显。如晚唐司空曙的《新柳》:“全欺芳蕙晚,似妒寒梅疾”,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9册,第3323页。 司空图的《柳二首》其二:“似拟凌寒妒早梅,无端弄色傍高台”,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9册,第7267页。 柳树吐绿发芽、凌寒报春的习性,被看作是欺凌众芳、嫉妒梅花的行径。

(二)以柳寓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

白居易以柳寓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他有一首著名的咏柳诗《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3册,第4941页。 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年间建造。《旧唐书》卷九十五载:“玄宗于兴庆宫西南置楼,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中国文史出版社编:《二十五史》卷6,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678页。 勤政务本是唐玄宗对自己的要求。也正是由于勤政务本,才有了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后期,玄宗荒淫误国,亲小人,远贤臣,不再勤政务本,才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开元年间(713-741)距离穆宗长庆二年(822),差不多一百年时间,这株柳树也近百岁,算得上老柳了。在这百年间,这株老柳历经沧桑,目睹了大唐由盛而衰的过程,现在它虽然枝老叶疏,可柳条依然在风中摇曳。作者作此诗时已经五十一岁了,年近半百,早期仕途并不平坦,先后经历了浔阳之贬、忠州之量移,接着担任杭州、苏州刺史,如今担任制知诰,在京城为官。看到这株老柳历经风霜依然风中摇荡,想到自己虽经宦海风波,依然屹立不倒,不禁驻足停留,感慨万千。白居易由勤政楼西这株历经沧桑的百年老柳,联想到开元到长庆年间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进而想到自己曲折的仕宦生涯,由树到人,惺惺相惜。

白居易对柳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渭南老家种柳,在贬谪之地种柳,也在洛阳新居种柳。柳树陪伴着白居易,也目睹了白居易宦海之沉浮。东晋桓温也有“睹柳兴叹”的故事。自己的现实经历和“睹柳兴叹”的历史传统,使得白居易很自然地以柳寓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之感。

(三)以柳寓怀才不遇之感

白居易有一首咏柳名作《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4册,第5239页。这首诗写的是东都洛阳永丰坊的一株柳树。这株柳树婀娜多姿,柳丝四垂,充满生机活力,可惜生长在永丰坊人迹罕至的荒园里,无人问津,无人欣赏。这就好比诗人有满腹才华却横遭贬谪,浔阳、忠州的经历使诗人痛彻心扉。这株永丰柳因为白居易的吟咏而声名大噪,命运就此改变。《乐府诗集》卷八十一引《本事诗》曰:“及宣宗朝,国乐唱是辞,帝问谁辞?永丰在何处?左右具以对。时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因东使,命取两枝,植于禁中。居易感上知名,且好尚风雅,又作词一章,云:‘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 郭茂倩等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142页。宣宗不辞辛苦,从长安派人到洛阳截取这株柳的两根枝条植入长安禁苑。白居易感激宣宗对永丰柳的知遇之恩,又写了一首诗来赞颂此事,即《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3册,第4941页。

白居易赋诗改变永丰柳命运之事被传为文坛佳话,时人多有唱和。如卢贞《和白尚书赋永丰柳》:“一树依依在永丰,两枝飞去杳无踪。玉皇曾采人间曲,应逐歌声入九重。”此诗前有序云:“永丰坊西南角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遍流京都。近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言也。因此偶成绝句,非敢继和前篇。”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4册,第5270页。 卢贞有感于永丰柳得皇帝之眷顾,由洛阳废园移植皇家禁苑,身价倍增,因此赋诗记录此事。韩琮也有和作,即《和白乐天诏取永丰柳植上苑,时为东都留守》:“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7册,第6552页。此诗借上阳宫女对永丰柳的羡慕,反衬永丰柳的美丽和幸运。文人对永丰柳的反复吟咏,反映了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径和文人渴望被重用的心情。

(四)以隋堤柳喻亡国之运

白居易明确以隋堤柳比喻国运之衰亡。他的《隋堤柳》诗云:“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老枝病叶愁杀人,曾经大业年中春。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紫髯郎将护锦缆,青娥御史直迷楼。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炀天子,自言福祚长无穷,岂知皇子封酅公。龙舟未过彭城阁,义旗已入长安宫。萧墙祸生人事变,晏驾不得归秦中。土坟数尺何处葬,吴公台下多悲风。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后王何以鉴前王,請看隋堤亡国树。”诗前有序云:“悯亡国也。”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3册,第4708页。可见,这首诗是以隋堤柳哀叹隋朝灭亡的命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在堤岸栽种杨柳。白居易以堤畔杨柳的昔盛今衰为比喻,慨叹隋炀帝开凿运河,劳民伤财,畅游江南,恣意享乐,最终导致农民起义频发,国破身亡。白居易以隋堤柳为亡国树,告诫后世君王要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不要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此后,隋堤柳就成了一个亡国的意象。

其实,在白居易之前,盛唐的王泠然有《汴堤柳》(一本题作河边枯柳)诗:“隋家天子忆扬州,厌坐深宫傍海游。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流从巩北分河口,直到淮南种官柳。功成力尽人旋亡,代谢年移树空有。当时彩女侍君王,绣帐旌门对柳行。青叶交垂连幔色,白花飞度染衣香。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枝好。驿骑征帆损更多,山精野魅藏应老。凉风八月露为霜,日夜孤舟入帝乡。河畔时时闻木落,客中无不泪沾裳。”王泠然此诗主要是以汴堤柳昔日之繁茂对比今日之衰残,在今昔对比中,融入隋朝灭亡的历史慨叹和羁旅行役的孤独哀伤,但并没有明显的警戒后世之意。王泠然之作也没有在文坛上掀起汴堤柳创作的风气,汴堤柳也没有成为专门的题材和意象。

白居易诗歌就明显不同,内容主要是借隋堤柳来警戒后世君主,是白居易以诗歌干预现实主张的体现。白居易之后,隋堤柳成为专门的题材和意象被后代文人反复吟咏,以表达历史兴亡之感,晚唐杜牧、李商隐、李山甫、罗隐、秦韬玉、吴融、翁承赞、江为、方壶居士、宋代的曹勋、乐雷发,清人王士禛等均有此类题材的作品。时至今日,隋堤柳依然是亡国的文学意象。近代人李叔同于1902年在东京创作的词作《隋堤柳》,就以隋堤柳表达国家衰亡之悲,正如作者所言“甚西风吹醒隋堤衰柳,江山非旧”,“剩水残山故国秋,知否知否”。李叔同:《李叔同集·大家小集》,商金林编注,广州:花城出版社,2012年,第43页。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又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屈辱境地,此词表达了作者内心悲愤的心情。可见,隋堤柳作为亡国的意象已经深入人心。

四、结论

综上所述,杨柳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题材和意象,白居易的咏柳创作使中国文学中咏柳作品数量蔚为大观,丰富了柳意象的审美意义。白居易在杨柳审美认识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爱柳种柳咏柳,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咏柳的诗人,并以自己在文坛上的巨大声誉影响了咏柳文学的创作,开拓了杨柳题材的范围,深化了咏柳文学的主题,扩大了柳文学的影响,在杨柳审美认识史上功不可没。

〔责任编辑:渠红岩〕

猜你喜欢

杨柳白居易
春风杨柳千万条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Try to Think Yourself into the Role
回到古代学科学 白居易不认识草
早春(节选)
杨柳 书法作品
赋得①古原草送别
风儿吹过杨柳湾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