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取向的微课设计分析

2017-05-30陈明选胡月霞等

中国电化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微课设计职业院校

陈明选 胡月霞等

摘要:当前微课以其微小便捷、短时高效的教学特点受到了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高度关注,掀起了一股微课热。但是许多人对为什么要“微课”,围绕什么“微课”这些本质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导致当前微课形式大于内涵的问题十分突出。该文认为微课设计应融合理解性教学和问题导向学习理论,以促进学习者理解为目的。文章提出了微课的内容要选取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或关键技能;微课的设计应坚持引入问题启发理解;分析问题引领理解;解决问题支持理解;总结反馈表征理解的教学设计策略。微课的实施应围绕问题设计活动,促进理解开展评价,给出了基于理解的微课分析和评价量表;并从内容设计、数字化呈现两个层面对江苏省“凤凰杯”职业院校微课大赛的获奖作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理解性教学;微课设计;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互联网+”的出现增加了人们接收知识的渠道,改变了原有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微学习、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成为了一种趋势。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资源设计的变化相互影响,同时驱动课程设计向微型化发展。微课以其微小便捷、短时高效的教学特点,从呈现形式到内容设计要求都顺应了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者的需求,获得了教育界极大的关注,掀起了一股微课热,微课作品、微课大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实践中微课设计与开发也存在诸多问题,为什么要“微课”?围绕什么微课?如何设计微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问题?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微课的质量。

二、微课设计与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目前职业院校微课设计与应用情况,大多是对原有课堂知识的简洁化传递和可视化呈现,许多老师认为职业学院的学生文化基础差,对理论比较排斥,只要教会他们怎么做就行了,忽视了如何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这种理念也体现在微课的设计与应用中并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

(一)设计理念:突出知识传递,忽视学生的理解

在微课发展初期,指导微课设计的理念仍然是传统课程设计理念,在此阶段存在教师对微课本质认识不足,对微课设计理念理解不深的问题。微课设计偏重学习内容的片段性呈现而忽略了与现实课堂以及学习过程的整合。微课开发忽视了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出现传统课堂搬家、微课不“微”、冗余教学、微视频制作质量差等现象,无法支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此外,微课设计和制作多以参赛为目的,赛后微课作品被束之高阁,很少在教学中推广应用。在这一阶段,微课改革实验开展得轰轰烈烈,每个学校都鼓励教师设计微课程,但是没有一套有效的微课开发和措施方案。

(二)设计形式:重视技术实现,轻视内容组织

随着微课在职业院校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微课设计形式逐渐规范化,具体表现在微课时长得到控制、视频质量得到提升、多媒体呈现形式更加丰富。此阶段的微课归类相对清晰,在实际教学当中开始以单个、零散的微资源使用,或者将微课融入到翻转课堂中,作为课前学习材料使用。对微课设计形式的重视导致许多教师将微课设计的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如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强调视频声音和画面的精美,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在技术编辑上,而对微课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微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不佳。

三、理解视角下的微课设计

(一)理解视角下微课内涵

为了应对以上问题,微课设计需要融入理解性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解为目标,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进而提升微课质量。关于微课,国外没有明确提出微课概念,但早期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ly of Northern lowa)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以及近几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2008)首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从表现形式上都具备了现有微课的基本特征,这三位在国外微课方面影响较大的人物,对微课内涵的界定都包括核心概念,注重理解、列举例子,这与理解性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实践方面,国外一般是将微课与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的教学形式相融合,翻转课堂和慕课中的微视频和微学习资源包在功能和作用方面类似国内的微课。微课在国内也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但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来归纳:首先是数字化資源视角,微课是支持移动学习的,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情景化、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强调移动学习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包,主要是从功能和属性方面解读,对微课界定比较模糊;其次是教学视频和教学活动视角,认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切片,是以流媒体的形式展示某个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或教学视频,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活动和教学视频的简短完整性;再者是新型在线微型课程视角,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针对学科教学,强调微课的课程性。综合以上几种主流解读,同时结合理解性教学理论,本研究从微课的内容、形式、构成和功能四个方面将微课界定为:微课是围绕核心概念或核心技能点,以多种媒体呈现,具有完整学习活动,能促进学习者理解,为学习者解决问题提供有效学习服务的微型视频资源。

(二)基于理解的微课设计

理解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理解有助于完善个体大脑内部的知识结构网络,推动记忆,进而易于同化与理解新知识、新信息,知识只有被深刻理解了,才具有迁移与应用的活性。高质量的微课能够促进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有效学习,有效学习需要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内化知识。为理解而学一直是教育教学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将理解理念融入微课设计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提升微课设计质量和有效性的方法之一。

教学设计是微课设计的关键环节。微课的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对其进行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持学习者有意注意的最佳方式。在微课设计理念方面,本研究将问题导向学习与理解性教学理论相融合,提倡微课教学设计以问题为导向,以促进学习者理解为目的。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问题导向的学习需要学习者不断构建和组织知识、选择性思考、并进行判断和决策,这些认知过程促进了学习者更高水平的思维技能,因而也促进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在未来更好地应用和迁移知识。所以问题导向学习和理解性教学设计理念一致,两者融合更有利于实现学习者的理解。基于理解的微课教学设计策略为启发理解、引领理解、支持理解和表征理解四個方面。基于理解的微课设计理念和教学设计策略,笔者给出了理解取向的微课教学设计具体要求,如下图所示。

基于理解的微课设计第一阶段主要围绕理解什么来设计启发理解的问题,既通过设计衍生性的子主题聚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进而确定微课选题,即微课选题要围绕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核心知识点或关键技能点等,选题要能启发学习者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第二阶段主要围绕理解到什么程度来设计引领理解的目标,通过分析核心问题,确定主题明确、表达清晰、效果可测的理解性目标,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第三阶段主要围绕如何促进理解来设计支持理解的环境和活动,通过创设理解的微课录制软硬件环境,组织探究式的微教学活动,显示理解的行为等,解决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完成预设的目标,支持学习者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第四阶段主要围绕如何评价理解来设计表征理解的过程性评价,表征理解的前提是持续性的评估,既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变式练习或深层思考的问题对学习者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测评。

四、基于理解的微课设计分析

根据上面提出的基于理解的微课设计框架,本研究针对江苏省2015年“凤凰杯”职业院校微课大赛的部分获奖作品进行分析,由于江苏省职业院校的微课设计制作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其存在的问题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特征分析模式对微课的质量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法是对于某领域中明显的现象和规律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方法,特征分析模式是指用同一个分析类目对在不同情境的样本处理,找出稳定、突出的因素。内容分析法的结果一般用数字、表达式、百分比、图形等量化形式来描述,这样比较客观和明显。本次大赛参赛微课程采用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主要以教师搭配多媒体课件的微视频形式,整合相应的微教案和学习材料。

(一)样本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的样本为信息技术类课程58个获奖作品。信息技术类课程是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基础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是传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知识的学科,从学科属性来看,该类课程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较其他学科更具有优势。以此类课程为例能更客观地反映出当前职业院校教学者微课设计和制作的真实水平,微课设计和制作中出现的问题更具有代表性。

(二)分析方法

本研究首先制定理解取向的微课分析和评价量表,确立内容分析维度和指标,然后以此标准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58个样本的内容进行评判和归类统计,依据量化的结果加以质性描述。内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本研究所采用的内容分析信度两个公式分别为:(1)R=n×K/1+(n-1)×K;(2)K=2M/(N1+N2),其中R为信度,K为评价相互同意度,n为评审员人数,M为两个评判员完全同意的栏目,N1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本研究中评审员人数n为3,其中微课设计专家2名,理解性教学专家兼微课审评专家1名,关于微课评析指标的相互同意度为0.826,信度为0.934,信度较高,评判结果可以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

(三)内容分析维度的确立

微课组成的核心要素为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此分析量表结合微课组成要素,以理解性教学理念和具体设计要求为指导,结合本次大赛三名主要微课专家评委的建议进行多次完善后,从微课内容的理解性设计和微课的数字化呈现两个层面出发,得出基于理解的微课分析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在对样本进行分析和评判时,每一级指标均依据利克特5点量表,划分为很符合、符合、一般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五个类目,相应赋予数值5、4、3、2、1,然后由专家和研究员对样本评分,取各指标评分值的均值,均值高于3(包括3)所占样本总数的百分比作为合格的参考指标,依据百分比数值对微课设计的维度和设计质量作质性分析和描述。

(四)各指标结果与分析

1.微课内容设计分析

(1)微课选题

确定选题是微课设计的首要环节,选择科学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是微课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较广操作性较强的课程,58个获奖作品选题主要围绕计算机应用、Photoshop使用技巧、Flash动画制作、摄影技巧以及PPT制作技巧五类主题,5类主题作品数占总获奖作品总数的82.75%,如表2所示。

获奖作品选题侧重于实操类知识点,微课视频中均有操作流程或实验步骤。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能力,相对于理论课程,操作性强的微课程易于学习者的模仿和实践。教师选取实用性强的技能类课程制作微课的热情高于理论类的课程,但以技能类知识点制作微课时,教师往往过于重视操作过程和实验步骤的分解和演示,而弱化了与教学问题的融合。本次大赛选题围绕核心教学问题的获奖作品比例仅占获奖作品总数的22.41%,且选题围绕核心问题的作品基本为一、二等奖。由此可见,围绕核心问题的选题是提升微课设计质量的关键。

(2)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运用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向指南。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起统领作用,微课中的教学目标也不例外,基于理解的微课教学目标要做到主题明确,表达清晰,针对核心问题或关键技能,可进行检测。目标的书写要避免出现熟悉、了解、掌握、理解等没有明确检测方法的词汇,应将目标落实到可操作,可验证的具体教学活动或练习中。例如,Photoshop当中如何处理照片的明暗度,可以将知识目标写成:学生依据视频中给出的操作步骤,能够将给出的逆光照片调亮,并上传自己的成果,而不是笼统地写成,理解和掌握逆光照片处理的步骤。依据教学目标的书写要求对样本中的教学目标梳理和统计后得出如下数据,结果如表3所示。

数据显示75.86%的参赛微课教学目标明确,聚焦核心问题或关键技能,但是仅有17.24%的目标表达清晰,具有可检测性。高达82.76%的教学目标设计笼统难以评价,不能引领学生的理解。此外有20.69%的老师在教学设计文档中没有书写教学目标。由此可见,职业院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作用认识不够,教学目标的可检测性不高。

(3)教学过程

基于理解的微课教学策略旨在提高教学效率,支持学生的深入理解,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策略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应是高效低耗,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深层思考,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时段的理解需求,实现具体教学目标。本研究从理解的视角对获奖作品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数据统计如表4所示。

从表4得出,获奖微课作品在情景引入方式、呈现问题理解的演示练习两个方面基本符合理解取向微课设计的要求,但是37.93%微课在组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41.38%微课在提供支持理解的资源环境,支持学习者理解方面仍存在问题。比如教学活动单一且不具有探究性,教学活动的组织没有提供支持理解的具体资源情境、活动之间不具有层次差异,探究活动没有围绕核心问题等。知识只有被充分的理解和内化,才能转化成智慧,进而实现应用和创新,知识的有效理解和内化要依托于具体的情境和层次化的活动。基于理解的微课教学活动设计要基于真实或者拟真情境,紧紧围绕核心问题,逐层递进、注重引导,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将更多的思考、练习和讨论机会留给学生。提供支持理解的资源环境和组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有益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理解,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微课设计者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层次化活动和资源环境的设计上。此外,36.21%的微课作品没有对作品中支持问题解决的概念方法进行总结。教学中进行阶段性或综合性的总结有助于学习者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点连接,能够强化记忆和反思理解,同时也是帮助主讲教师梳理教学内容、查漏补缺的过程,所以在微课中对解决问题的概念方法进行适时地总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用来检测学习效果,使学习者明白自己达到的学习程度。微课的评价可以在课程进行中实现,也可以作为辅助资源在课后实现。基于理解的学习评价设计主要体现在视频中进行知识点总结前后给出的变式练习题,或者教学者提出的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重点是要看讲解过程有无解决教学问题,是否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为学生表征理解提供参考依据。微课获奖作品关于学习评价的统计如表5所示。

由表5数据得出,目前职业院校微课设计中学.习评价环节弱化,大部分微课作品都没有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变式练习,只有56.90%的作品讲解过程中会提出深层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表征学生的理解。微课学习评价的设计主要为了强化学习者对知识点的提取和应用,支持学生深层理解,提取练习比以概念为代表的精细化学习更能促进学习成果的生成。基于理解的微课评价提倡将变式练习和深层思考的问题相结合,同时融入到课中和课后,课中以问题或者变式习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课后将典型习题和深层思考的问题作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一部分,实现学习者的自我评价。目前,微课主要用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学习微课的过程基本不受教学者控制,所以即使设计检测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无法确保学习者能够自主练习,这是大部分微课制作者不设计评价习题的原因之一。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从深化学生理解的角度去设计学习评价,增加评价方式的趣味性和爱用性,而非以弱化或摒弃学习评价的方式来迎合学习者的学习惰性,微课设计教学评价环节应该被重视。此外,仅有29.31%的微课解决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完成了设定的教学任务,其他70.69%没有明确显示完成教学任务,其中一大部分是教学目标不合格或者核心问题不突出,例如没有写教学目标的,或者是目标书写不可测的,没有提出教学问题或教学过程未融入核心问题。这也间接说明了清晰、可测的教学目标和明确、具体的核心问题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2.微课的数字化呈现

(1)课件规范

微课课件规范一般包括界面设计规范和课件内容的媒体呈现方式。界面是多媒体课件视觉信息的载体,尤其是对于录屏微课来说。基于学生理解的多媒体课件,除了认真准备、搜集各种素材外,还要为用户设计符合视觉审美要求、舒适便捷的课件界面,注意课件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课件规范统计数据如表6所示。

从表6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微课设计者在课件规范方面基本不存在问题,只有少部分作品课件本身颜色搭配混乱,课件风格与视频画面风格明显的不一致,内容媒体呈现方式单一。由此可知,大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制作比较熟练,教学语言精练准确,微课作品中课件规范性较高。

(2)视频质量

人在学习时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微课中信息知识的传递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实现的。微视频的质量直接在视听觉方面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理解的微视频应该具备PPT课件、教学者、视频背景等画面构图合理,视频画面中的色彩搭配和谐;影像清晰,视频转场效果流畅;声音清楚顺畅,有清晰同步的字幕。下面从以上三个视频分析指标对获奖作品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7中可看出,在画面构图、色彩搭配、影像清晰和画面转场方面,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作品不合格,在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作品内容组织的较好,所以在以上指标中尽管有小瑕疵,但对其整体作品成绩影响不大。评价微课的质量时,评价指标更加侧重于内容的组织和设计,所以微课制作者应把設计重心放在内容的组织上面。此外,在声音和字幕部分,有约1/4的获奖作品没有添加字幕。添加字幕费时费力,许多教师不愿意将过多的时间消耗在添加字幕上,从理解的视角看字幕可以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点或者信息的印象,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强化学习者的理解。在讲解声音不清晰或者时间充分的情况下,建议添加字幕。

(3)视频交互

微视频课程的主体内容是微视频,以及利用微视频进行网络学习的交互活动。视频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微课开发的难点,它对于引领学习者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大部分的微课没有实现学习者参与其中且具有行为表征的直接式交互,但也存在一些与学习者的问接交互,即将交互体验融入传统线性播放式视频,从而使它具有一定双向互动效果的新型视频。例如教学情境中问答式交互,即将教学场景中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问题交流录制到微视频当中,特殊场景中演示型交互,即教师边讲解具体操作流程或者需要演示的实验过程时与学生一起操作,相互交流,并将这一过程录制到微视频当中,为微课学习者创造间接参与交互的情景。在获奖作品中关于交互的分析数据如表8所示。

由表8数据可知,限于微课的特点是微型.化,呈现方式可视化,存在形态碎片化等,学习者直接参与式交互式视频在微课中的实现对于当下的一线教师来说,仍存在一定的视频拍摄、剪辑、编码方面的技术障碍。但间接式交互是目前微课制作的一种常见形式,本次作品中65.52%的微课设计者选择了不同生活情境中的演示型交互,13 79%的微课设计者采用教学情境中的师生问答等间接交互形式。微课中的交互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知识呈现方式,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学习效果。促进理解的微课设计要避免教学的平铺直叙,适当添加教学交互。

五、小结和建议

(一)将理解和问题解决理念融入教学设计是提升微课设计质量的前提

职业院校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教师接触到的多是实践操作类的知识,比如82.75%的微课选题为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91.38%的作品在在微课设计中提供过程性操作演示。教师过多地注重做什么,怎么做,而很少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微课设计的重心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递知识阶段,仅仅把微课看作是一种用来传授知识的载体。该问题在获奖作品的教学设计文档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大部分参赛者提交的教学设计文档依然是按传统的教学理念编写,有近40%的微课作品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情境的设计无法支持学生的理解。微课是信息化环境的产物,是顺应当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移动学习的教育教学新形式,新的教育形式需要融合新的教学理念。理念的转变首先体现在教学活动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由单向传授式教学活动向问题引领式和启发探究式教学活动转变,所以提升微课质量的前提是将理解和问题解决的理念融入到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二)问题聚焦、目标明确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提升微课设计质量的关键

从学习和认知层面来讲,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是不断与外界环境发生作用,对外界刺激的同化或者顺应的过程。在微课设计中聚焦核心问题能够快速调动学习者内部的隐性元认知,引发同化或顺应过程,启发学习者理解。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习者明白将要到哪里去,以及确认期望的结果是否达成,在整个微课设计过程中起引领学习和检测学习效果的作用,能够引领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检测学习者学习的效果。从获奖作品分析数据可以看出77.59%的获奖作品教学问题不聚焦,82.76%的微课作品教学目标不可测,甚至20.69%的获奖作品没有教学目标。这样的微课导致学习者无法准确高效地理解学习内容,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应该从促进学习者理解的视角,聚焦核心问题,并将问题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制定明确可测的教学目标,进而提升微课设计质量。

(三)基于问题解决的内容组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提升微课设计质量的有效手段

早在1996年,比尔·盖茨就将“内容为王”写在博客中,并以此预见互联网的未来。微课设计过程也就是对内容有效整合和凝练的过程。围绕核心问题和关键技能进行内容的组织,是提升微课设计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次大赛获奖作品知识点的选取符合实用性、可操作和易用性特点。90%以上的微课作品在课件内容的媒体呈现形式和视频质量方面做的较好,但大部分微课作品对核心问题、关键技能的提炼不够,对教学活动的组织,概念方法的总结,学习评价的设计等环节有待提高,特别是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测评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四)提升学习者直接参与的交互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提升微课设计质量的有力保障

微课设计中学习者的体验主要体现在交互方面,有效的交互是引领学习者深度学习的重要保障。本次获奖作品中24.14%的微课作品没有设计交互,具有交互的作品主要是教学情境中问答型交互和特殊情境中的演示型交互,大部分没有学习者直接参与的交互。直接交互式微课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实现与微课资源间的具有行为表征的交互,例如在视频播放过程中让学习者能够自主选择观看路径,依据内容对微视频进程进行提炼标记,形成知识点标签,类似微课学习指南,可以按照教学设计流程标记知识点标签,情境引入、探究活动、变式练习等,点击知识点标签可以实现同一个微视频内不同学习阶段的跳转。此外,还有诸如语言提示交互:看微课时提醒学生此處暂停思考;字幕提示交互;视频自带的交互:看到某处弹出交互练习让学生做完再继续观看;弹幕、VR、HTML5等新技术融入到微课交互等。这样既可以检测微课设计者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促进了学习者直接参与学习的情景和过程,提高学习者的参与感,加深学习者的理解。

猜你喜欢

微课设计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基于ADDIE模型的小学数学微课设计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
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微课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