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的探索

2017-05-30徐英

高教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课程教学实践

徐英

摘 要: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作为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应对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做出积极探索,起到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实践;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5-0107-02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s important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The "Mao Zedong Thought and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 compuls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make positive exploration to the practice way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mak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play its battle position role.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actice; curriculum teaching

黨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系到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和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

一、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对高职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随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习总书记多次提出“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的福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青年学生必须在这场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走在先列,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素养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整体素养,关系到美丽中国的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超前消费,过度浪费”的理念已经影响了一部分人,并且现在高职学生大多是在祖辈父辈宠溺下成长起来的“独一代”,从小生活优越,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夫子温良俭让以得之”中节俭的美德。反而以铺张浪费,“吃得起用得起丢得起”为追求,虚荣攀比有余,温良俭让不足。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极为重要。

但是我们的生态文明教育刚刚起步,尚存在很多不足。有数据显示,目前非生物、环境专业开设与生态相關的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在高职院校中,这一比例就更低了。首先是认识观念的偏差,高职院校更重视专业教育,没有把生态德育纳入高职学生培养目标;其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师本身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深刻全面,热情有余而专业性不足;再次高职学生获取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零散,局限于对个别生态名词的浅显理解,不够深入。

二、发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主阵地作用

国外利用课程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中的多学科渗透模式;二是从各学科领域选取有关生态科学的内容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跨学科单一模式。从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出发,更有效的课程模式应是以跨学科单一模式为主,多学科渗透模式为辅,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进行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在其他学科中辅以生态文明知识教育,同时开展多样的生态实践活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单列一节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三个方面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教学理论支持,是难得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资源,也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因为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相比,在获取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公共必修课、邀请专家讲座、参与大型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资源支持更为稀缺。所以高职院校更应抓住《概论》课这个主阵地,扎实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在推进《概论》课向高职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时候应该从知识的传授,理念的形成,实践的落实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阅读经典,掌握生态文明知识

这里的经典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包括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著作,还应该包括西方已有的对工业文明反思的著作。

《概论》课程是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设立的,是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政治理论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绕开马克思经典著作来谈理论。因此在《概论》课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推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选读,因为这些著作分别对生态世界观做出了阐述。比如:“物质变换”是马克思生态观的核心概念,劳动是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物质变换指的是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的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为基本内容的有机联系。马克思用这个科学术语充分阐明了物质的有机发展同无机发展的内在关联,阐述了社会发展同自然演化的辩证统一,表明了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根本性特征在于为个人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服务,并且包含保持和改善人的自然生存条件的内容。通过对原著的选读能够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一直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儒、释、道三家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明观。儒家的“天人合一”强调“天道”和“人道”相通,“自然”和“人为”相通、相类、相统一;道家认为人和社会是自然的产物,其生活准则应从自然那里获得,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只能是“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提出“道法自然”、“人性自然”;佛家提出“佛性”为万物的本原,而佛性的统一则意味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通过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介绍,并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在课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作进一步的挖掘,一方面使学生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另一方面也是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有力支撑。

西方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之后也是陷入了对发展困境的深刻反思,形成了比较多的反应生态文明的书籍,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著作的了解,能够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广度。首先是《寂靜的春天》,这本书第一次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立场上,揭露了人类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从那时起,一个奇怪的阴影遮盖了这个地区,一切都开始变化。……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不仅在成人中,而且在孩子们中间也出现了一些突然的,不可解释的死亡现象……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鸟鸣的声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泽。”如此生动的描述必能激起同学的共鸣,达到情感的冲击。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或许会被延误更长的时间,所以戈尔说,《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另一本是《增长的极限》,它的主要理论:如果当前人口工业化污染、食品生产、资源消耗增长趋势不改变的话,如果还是走原来的工业发展老路的话,人类文明离大限仅仅100年之遥,要拯救即将崩溃的人类文明,明智的选择是从对增长的陶醉与崇拜转向追求经济与人口的“零增长”,这个结论叫“零增长”,或是“悲观论”。给学生推荐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书中的这个结论可能是错的、片面性,同时引导学生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保护两者进行思考,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习总书记提出的“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富有辩证性论断。

(二)合理生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也是《概论》课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尊重自然,要求人对自然应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顺应自然要求人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因为人与动物、跟自然界的一些生物的区别并,我们跟酵母的基因相同性就达到70%,人和类人猿的基因差别是1%以下,人只是自然界的一个構成部分而已,并没有凌驾大自然,征服大自然,让所有的动物、植物,所有的生态资源为你服务的这样一个先天的优势,所以要尊重自然,尤其是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回报自然。这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就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合理生活。高职学生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属于相对封闭的集中式生活环境,互相之间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具有很大的趋同性,容易相互影响,及时给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支持,倡导合理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在《概论》课教学中需要着重强调培养的生态文明素养包括:一是感激和善待生存环境,包括尊重自己的生命与一切生命,支持并响应绿色校园建设,通过绿色班级绿色寝室等建设共同推动绿色校园建设,共同维护我们生活学习的大环境;二是养成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的习惯,培养新型消费观,即任何人对于任何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消费利用不是以个人经济条件的支付能力为准绳,而是以节约资源为原则,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消费观,比如:响应并支持食堂的“光盘行动”,不铺张不浪费;三是合理利用资源,树立节约意识,充分认识个体、社会和大自然三者的关系,自觉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三)充分实践,深化生态文明理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且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问题,更是改变世界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生态文明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更要深入到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升华生态文明理念。这种实践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与学校宣传部合作开展校园生态文明月活动,与学校团委合作成立生态文明教育社团等等。但是如何利用《概论》课在本章节有限的四个学时的实践课程把生态实践的效果最大化呢?还是应该结合地域特点,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村镇、社区,在实践中感悟生态文明教育内涵,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比如与学校所在地生态文明建设典范企业、社区挂牌成立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在验证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起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观,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动,参与到美丽中国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宫长瑞.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译.科学出版社,1979.

[3]曹群.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观念与途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8).

[4]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课程教学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