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平面设计符号语义中的图像表征与语义传递

2017-05-30周留杨

大东方 2017年5期
关键词:隐喻语义符号

随着平面设计师对于作品表达的主题性及观念性日益重视和强调,平面设计作品中符号系统语义表达的层次性与功能性也变得更加明确和分化。设计作品中的各种符号语言的意义表达既有自身独特的属性,又不是孤立存在和出现的,它的意义存在于图像环境关系中,完全相同的个体符号在不同的图像系统中可能会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理解平面设计符号的语义表达,必须将符号放入图像环境中进行讨论,研究不同图像构成而形成的语义层次,分析形式表现与语义传递的关系,探讨语义的表达在设计创作中的现实应用等。

20 世纪 40 年代,一位不识字的老革命要求入党,因为识字不多,就用各种具体的图形作为文字的表象画出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这份奇特的“图书”生动形象地说明图像表征与语义传递的符号关系,作者以虫的形象代“从”字,以心形代“心”字,眼睛代“眼”字,梨形代“里”字,鱼形取“入”音,而树上挂钟的图形,则拟“当当”声,用以代替“党”字,形成了作者“我从心眼里要入党”的主题。图形无疑是作为文字的图像符号表征而出现的,作者巧妙地通过这样一种联想、隐喻的符号意谓方法,形成了画面主题意义的有效表达。“文字是象征符号,代表音和意,图形是直观的视觉形象,文学语言以文字符号为基本成分,并通过各种方法把符号组合起来表达特定的意义,但是其基本成分的性质是稳定的”。“文学语言中一个独立的词或字,如果不出现在句子和文章中,它的含义相对固定,即单个独立的字或它的能指和所指是约定俗成的,而图形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有实际的相似性,其形式和意義千变万化,难以划分为稳定的单位符号。”这就使得我们在高玉宝的入党申请书中能够形成图像与意义的合理转换,获得正确的画面语义。

联想是由一人、一物或概念而想起别的人、事物或概念。其含义是“观念的联合”,即形成事物观念的有效替换。这种联想又可分为“自然的联合”和“习惯的联合”两种。除了这些联合以外,还有另一种联合,完全是由于机会和习惯来的。”在平面设计的视觉表达中,联想创造了作品图像系统丰富的形象世界与意义世界,通过联想,设计师能够在作品中形成新的创造性的思维突破。借助想象而创造联想有助于从新的角度去看事物,开启思路,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形成新的形象系统的创造和符号语义理念的联结。联想在设计作品中的表现可分为形象联想、语义联想、意义联想三种。形象联想主要表现在图像符号的构成结构形成及与之相关系的图像系统的视觉延伸与语义扩展上,并由此形成突破点从而建构作品的符号系统。形象联想又可分具象形象联想和抽象形象联想两类,具象形象联想即是建基于作品之中以具象图形表征为主的符号联想方式。

语义联想,即在作品的图像结构中通过符号的语义表达而引起受众对于相关事物的语义联想与反应,从而形成表达图像与现实图像的语义联结,经常表现为概念的联想与联结。概念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在设计中通常会借助形象的言语方式来展开视觉的意象,从而在图像结构中形成符号概念的联想机制。“思维是借助于一种更加合适的媒介——视觉意象进行的,而语言之所以对创造性思维有帮助,就在于它能在思維展开时把这种意象提供出来”。形式语言在受众思维的展开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语义,并借助符号的表征,在语义的延伸上形成多种可能性,促成语义联结的发生与整合,而且,通过语义联想而形成的视觉及意义的多重交流,在受众与作品两方面都会显得更加牢固。

意义联想,是在作品图像表征中所形成的风格联想,要求画面具有完善的、系统化的意义,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通过意义的系统化形成风格。意义联想或风格联想建构了作品的背景语态,促进了作者、作品、受众三者之间的交流,“一件作品的发端不仅需要作者,还与读者和观众的创造性接受经验有关,基于这种存在性质和存在方式,从一开始它便指向本质上不同的经验的历史,不同的精神主题,它的存在条件和呈现方式由此得到证明”。这种意义联想的历时性动态过程,有利于在设计作品的语义传达中形成完整、充分的符号意谓。通过作品的意义联想,受众在视觉与心理上的双重阅读就会获得极大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由于意义本身“总是同时由解释者的历史处境所规定的,因而也是由整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所规定的。

隐喻是图像符号表征与意义传递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它来源于文学修辞格中的比喻手法。“比喻有两层意思:‘比就是把两个事物联结在一起,‘喻是由于这种连结使其中一件事物得到映照和提示。因此比喻是确立两件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从而使其中的一件事物得到提示”。根据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文学比喻又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这样的一种修辞格的方法被借鉴到到现代设计创作中,也成为现代设计广泛应用的表现手法。在现代平面设计百年历程中,在图画现代主义、表现主义、国际主义、视觉诗人、图钉派设计、乡土风格等设计风格与观念的转变中,这种语义表征的手法得到了广泛应用。隐喻是一种自觉的象征,是在形象化中从意义出发的比喻。它一方面涉及图像的符号表达,一方面涉及符号语义的传递和意义的生成。从符号角度看,隐喻是指一种处理方法,它通过选择或替代某个信息组成部分,把信息和信码联系起来;也可以通过信码把各组成部分联系起来,从而建立一种在信息中出现的部分和信息中未出现的部分之间的联系。

隐喻的表现方法是同符号学紧密联系在一块的,它不仅在作品的图像建构中涉及符号学方法的应用,在作品的图像表征与语义传递中也要借助符号的媒介来进行,同时受众对于作品的解读也建立在对符号的解释的基础上。作品的画面表达是有限的,但作品的意义却可以是无穷的,如何能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视觉空间与意义空间成为平面设计创作中一个关键的问题,现代符号学与隐喻主义理论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引用的方法,通过符号抽象出所要传达事物形象与意义的形式,并赋予形式本身更丰富的符号性,从而在一定的符号表象中创造出无穷的视觉意象和意义。一定的意义可能具有多种形象,符号学与隐喻主义的方法就是要在作品中形成多重语义的符号化整合,丁嘉明先生曾经借用灯的形象,表达光的意义,创造过一整套作品,通过符号形象的表征和意义的隐喻传达,营造了丰富的作品意象。

作者简介

周留杨(1992-),男,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设计,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隐喻语义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与语义
《活的隐喻》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