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筷子道具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

2017-05-30袁秀鸣

大东方 2017年5期
关键词:道具筷子

摘 要:道具这个词语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和艺术表演的舞台上都是随处可见的。道具的使用对于舞蹈表演者来说是展现了技艺,增加了动作难度,加强了舞蹈的表现力;对欣赏者来说是丰富了视野,加深了印象。将筷子道具应用于舞蹈之中,使得筷子有了更加不同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蒙古族舞蹈中筷子道具的运用,详尽分析了筷子与蒙古族舞蹈结合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筷子;道具;筷子舞

一、筷子的来源及成为舞蹈道具的原因

(1)筷子的来源。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不仅仅使用方便,并且灵巧轻便,筷子在使用中引用了相关的杠杆原理,成为我国重要的用餐工具,而且也是独一无二的餐具类型之一,西方人一向将筷子作为研究中华美食的一个突破口。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久远,可以追寻到三千多年前,各个时期的叫法也不同,在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挟”,到了秦末汉初筷子又被称为“箸”。古代的人非常注重忌讳,筷子被称为“箸”,同“住”,认为这个谐音不吉利,便将其改成“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2)筷子成为舞蹈道具的原因。蒙古族《筷子舞》发源于鄂尔多斯高原,现在也是乌审旗、鄂托克旗等地的重要民族舞蹈类型,是极具蒙古特色的传统舞蹈,这也是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舞蹈形式。蒙古居民平时在闲暇时间喜欢聚在一起过载歌载舞的生活,人们兴起时顺手拿起桌上的筷子,握住细头,用粗头打击双肩、腿部或者用筷子敲击发出悦耳的声响,逐渐形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筷子舞蹈,后来因为跳舞者需要手拿筷子进行敲击从而命名为筷子舞。这种舞蹈的产生与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二、筷子道具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

(1)筷子道具在蒙古族“筷子舞”中的表现形式。作为我国重要的游牧民族,蒙古族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草原之上。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具备了豪放、粗犷以及爽朗的性格。蒙古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居住比较分散,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豁达开朗、热情好客的性格。蒙古族人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具有其民族特色的舞蹈。蒙古舞中舞蹈欢快优美,并且刚劲有力的耸肩、马步等动作,体现了我国马背民族的精神。筷子舞里面的筷子应用体现了民族独特的特色。蒙古舞中的《筷子舞》充分表现了蒙古人们爽朗性格,挥舞着筷子非常有力,表现出一种活跃的精神,并散发着淳朴的民風。这种形象特征,可用“天之骄子”来形容。至今,这种活跃的精神象征着蒙古族勃勃生机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愿景。

在表演过程中,一般最开始是单人独立表演,后来逐步演变成双人舞以及男女混搭的舞蹈,通过相应的集体舞蹈进行表演。最后发展规模较大,成为集体舞蹈,男女舞姿中都是用筷子担任道具。筷子舞节奏时而慢,时而快,跟随着悠扬的歌声进行动作的切换,动作幅度不断的变化,舞步也不停的转移,在筷子的表演中灵活的展现筷子带来的动作和花样,在愉悦的歌声中和观众的吆喝声中拿着筷子敲击起舞,变换舞姿。筷子舞蹈《战魂》的主人公表现的是一位蒙古的战士,为保卫国家上战场,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精神面临崩溃,但看着身边的战友扔奋勇杀敌,为了国家的和平,最终战胜了内心的软弱,重新上阵杀敌保卫国家。在这个舞蹈中利用筷子当做刺刀的编排,十分新颖。当主人公彷徨时,筷子交叉在胸前敲击,当看到战友奋战,主人公下定决心战斗时,双手交叉敲击着肩膀。这些动作很好的继承了传统的文化特色,并进行了延伸。筷子道具在此舞蹈中运用,表现形式独特,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使得筷子应用在舞蹈中更加具有表现力。《筷子舞》通过优美的意蕴集统一、协调、连贯于一体,这也是筷子舞能够得到人们认可的原因。并且其动作敏捷、蕴含了连贯的呼吸以及干净利落的节奏,使得筷子舞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是蒙古族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淳朴的民风和热情的生活方式。

(2)筷子道具在蒙古族“筷子舞”中的情感展现。蒙古族的地域辽阔,使得他们养成了豪迈的性格,在饮食方面也是习惯于大碗酒肉的方式,所以蒙古族人民身材彪悍,心胸也如其生活环境一样,待人热情善良。当前的蒙古族舞蹈动作自由、放松,在舒展四肢的同时能够将身体两侧的摆动进行动态化的处理,充满豪气与奔放。通过舞蹈展现其蕴含的情感,从形态上来看,这些蒙古族舞蹈的情感正是民族情感的延续,能够以动作和道具来展示其中的忧伤、快乐、悲哀、坚定等情绪。在整个舞蹈道具中增添筷子元素可以增强舞蹈的相关艺术美丽和表现力。它们可以构成某种象征意义表达人物的情感起伏。比如在舞蹈《战魂》中,筷子代表的就是战士的武器,利用筷子在身体不同位置的敲击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一个良好的视觉动态,促使筷子舞蹈的进一步创新。通过舞蹈中的筷子元素释放人们内心的情感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对于打破传统,使用相应的道具表现情感非常有效,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这对提高舞蹈艺术以及人民的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原有的传统面临着挑战,不管变化到哪里,筷子舞中那特有的肩部韵律和筷子打击节奏方式依然展现着其独特魅力。只有正确对待的传承与发展,才能保证传统筷子舞蹈文化健康发展。现代舞蹈艺术已经不再是区分特别明显的艺术类型,很多西方文化和外来因素都已经渐渐渗透到我国的舞蹈中,本文经过研究之后,现代审美能够给蒙古舞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但是也要注重其传统文化内涵,保留传统舞蹈艺术类型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马薇.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龙晓添,焦玉良.筷子的民俗象征意义[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2).

[4]龐志娟.论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J].集宁师专学报,2005(3).

[5]王贞琴.康巴尔汗在新疆现当代舞蹈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1)。.

[6]钱正喜.道具对舞蹈风格的影响[J].艺海,2006(6).

作者简介

袁秀鸣(1993-),女,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舞蹈,研究方向为舞蹈学。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道具筷子
说『筷子』
筷子
竹筷子
筷子
拿筷子
筷子礼仪
在实践中如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情趣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道具在杂技节目中的作用分析
浅析道具在汉族民间舞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