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儿童欺负行为的原因及预防

2017-05-30王萍

大东方 2017年5期
关键词:预防

摘 要:本文针对发生在校园内的儿童欺负行为作了细致研究,围绕儿童欺负行为相关概念的界定,从内外因素入手详细分析了儿童欺负行为发生的原因,从而为预防这种不良行为找到更好的预防措施。本研究侧重于研究儿童欺负行为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欺负行为;原因;预防

一、欺负行为概述

欺负行为是故意伤害儿童的行为,是侵略行为的一种模式。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攻击行为——欺负行为,其实在任何国家任何学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欺负行为。欺负行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奥韦尔夫通过问卷调查对学校中的侵犯行为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学校欺负行为不同于其它欺负行为,有其典型的特点和形式。1897,L.Burk作为最先研究欺负行为的专家在《教育学专刊》上发布了“嘲弄与欺负”。英国研究者 Smith认为,欺负就是力量相差悬殊的两方,在未受到任何刺激的情况下,力量强的一方对力量弱的一方持续的进行的精神或身体上的攻击。并将欺负活动当作攻击行为的子集,他归纳出欺负行为的三个特征:(1)双方在未受激怒情况下(2)这种攻击行为是重复发生的(3)双方心理或生理力量上的不平衡性。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提出,偶爾的欺负行为欺负行为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属于非频繁性欺负类。挪威的 Olweus(1987)教授把欺负行为定义为:在一段时间内,一个孩子反复遭到另外一个或多个孩子的消极行为时,这个孩子就是受欺负。国内的郑希付(2000)[4]提出学校欺负行为便是同伴之间相互欺凌、巧取豪夺、起绰号、传播谣言等不良行为。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欺负行为的界定没有统一,在这其中Smith关于这一行为的研究结论确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

二、欺负行为原因分析

(1)理论假设。根据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针对欺负行为,主要理论依据包括以下几个:“信息加工论”,80年代以来在对欺负行为的研究过程中,有关学者尝试从信息加工能力等方面对儿童的欺负行为进行专门的探讨。

“心理理论”在个体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起着基本的重要的作用,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它使人们能够驾驭日常的生活环境;有助于个体很好的生活、工作、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既然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就应该同其它社会行为的方式一样。攻击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两种学习机制来完成:一是强化——攻击行为的直接学习,二是观察模仿——攻击行为的间接学习,班杜拉认为,大多数人的攻击行为都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观察而获得的。

(2)外在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多媒体的出现,他们为了谋取利益,肆无忌惮的传播不良信息,不顾儿童的身心发展影响,严重污染了儿童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现代非主流文化的出现,模糊了学生的视线,使学生辨别不清正确的方向,盲目从众。更主要的是儿童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对社会上的不良舆论、观念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容易走上歪路。而我们国家同许多国家一样,对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使得本可以在萌芽时消灭的犯罪事件经常发生。

(3)内在因素。从各项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年龄相同,在同样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在性格、气质类型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从性格上来说,受欺负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被动型受害者,另一类是为挑斗型受害者。欺负者的特征,他们具有典型的攻击性人格模式,具有较强的攻击倾向但较弱的攻击抑制能力,对暴力行为会产生兴奋感,且自身相对强壮。通过对欺负者进行艾森克人格测试发现,欺负者精神质量表和内外倾量表的得分都很高的特点。同样欺负者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欺负者,另一类是参与型欺负者。前者特征明显,后者的特征不太明显,是否具有欺负行为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环境、风气等。

三、欺负行为的预防措施

本次研究,我们主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几个方面研究欺负行为的预防措施:(1)家庭。在家庭方面,首先父母要為子女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直接环境,家庭的氛围影响着儿童人格的发展,如过分的宠爱,放任和专断都不利于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其次,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多为子女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最后,家长要注意与学校相互配合,及时了解反馈信息,进行双向沟通,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互补功能。

(2)学校。学校作为塑造儿童行为的主要场所,首先应该大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学校对于学生中的欺负行为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还未发生的,要及时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欺负行为应该做出强有力的处理,尽可能的降低欺负行为发生的几率。第三,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基本技能的训练。最后,要注意校风建设。

(3)社会。在社会中同样需要良好的文明风气,推广积极向上的社区活动,大力倡导核心价值观念,形成友爱互助的氛围,尽快建立完善与当前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价值体系,这对于预防儿童各种越轨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坚决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盛行,通过政府加大执法力度以及与社会各界的配合,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尤其是要加大对各种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净化不良风气。加大文明上网的宣传力度,规范网上的各种信息,防止其对青少年的毒害与污染。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大会,儿童权利公约[Z].1989-11-20.

[2]陈世平,乐国安.中小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3):355-356.

[3]武萌,陈洪岩,郑希付.小学生对于欺负与被欺负问题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研究,2010,3(4):81-84.

作者简介

王萍(1990-),女,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小学教育,不分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预防
云南师范大学网球专项本科生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研究
浅谈学校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浅谈发票腐败及其治理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水对沥青路面的破坏和预防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