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绿色生态海水养殖业的培育和发展对策
2017-05-30邓蔚宇李宁昭
邓蔚宇 李宁昭
【摘 要】长期以来,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海洋生物资源的严重衰竭和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如何保护海洋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文章在调查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水养殖业现状的基础上,从环境保护和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发展绿色生态海水养殖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北部湾;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海水养殖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5-0008-03
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优良渔场之一,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有种类众多的鱼类、虾类、蟹类、贝类、藻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其中鱼类有520余种,虾类有230余种,头足类有40种,蟹类有180余种,浮游植物有130种,浮游动物有130种,举世闻名的“南珠”也盛产自这一海域。
近十几年来,由于渔民的过量捕捞,导致了北部湾海洋渔业资源不断萎缩、海洋环境日益恶化。2017年5月,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广西调研海洋渔业发展和近海渔业资源保护时指出,要贯彻生态优先理念,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科学布局水产养殖,大力推进海洋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广西北部湾绿色生态的海水养殖业十分必要。
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水养殖业的现状
1.1 产量逐年增加
近年来,广西海洋渔业发展趋势良好,海水养殖业产量逐年增加(如图1所示)。从2010—2015年,海水养殖产量由87.74万t增加到114.22万t,增长了30.18%。其中,2015年海水养殖产量比2014年增加长4.7%。这表明了海水养殖业占广西海洋渔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1.2 养殖模式多样化
海洋渔业已经从单纯的食用鱼类批发零售发展到深海养殖、观赏型鱼类养殖、特色价值鱼类养殖等多渠道的发展模式,极大地拓宽了海洋渔业的发展前景。在市场价值的引导下,海洋养殖资源的利用和发展方式正在由近海至远海、低端到高端、由食用渔业逐步向高价值渔业方向发展。广西沿海三市(钦州、北海、防城港)现代海洋渔业发展加快,远洋渔业实力逐步增强,积极推进特色海洋渔业集约发展,海水养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养殖基地,牡蛎、珍珠、对虾等优势产品,产业集中度得到提升,养殖业已然成为渔业发展中的主导产业。2015年,广西海洋水产品产值比2014年增长了181亿元,占海洋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8.7%。
2 廣西北部湾海水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海洋水产品的供给和社会消费需求存在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对海洋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而随着渔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海洋捕捞设备也越来越先进,渔具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也大大提高了渔业生产能力,致使“渔多鱼少”,最终导致过度捕捞,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趋于单一,主要捕获的鱼类大多为幼鱼,个体小、价值低。例如,20世纪80年代在北部湾近海能捕获大量优质的马面鱼,但近年来捕捞到的野生马面鱼越来越小,有的甚至是鱼苗。
2.2 海水养殖中的重产量、轻品质引发海洋环境污染
目前,从事水产养殖的渔民往往只追求产量,不重视质量,在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过量的抗生素及违禁药物等,不仅极易造成养殖生物中毒,直接或间接危及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而且会污染养殖水域,影响养殖水域的可持续发展。
2.3 现有的深海养殖技术和设备落后限制了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有的海水养殖生产方式主要是滩涂养殖、沿岸陆基养殖和海湾网箱养殖,易受沿岸水域环境的影响,水产品的品质安全难以保障。而深海养殖则远离沿岸污染水域,在深海和远海区域养殖,能够保证水产品的品质,同时也能带动了]深海养殖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深海网箱均为重力式网箱,依赖配重保持有效养殖体积,并且大多网箱不具备升降功能,这些网箱只能放置于15 m内的浅海水域,称不上真正意义的深海养殖网箱。北部湾海域常受台风的影响,浪高流急,退潮时最大潮差可达7 m,所以这种重力式网箱并不适用,而适合北部湾海况的新型网箱尚待研发。由于深海养殖设备的落后,海水养殖产量虽然不断增长,但生产技术水平仍十分低下。
2.4 海洋渔业科技支撑能力和人才不足
广西本地没有水产专业高等院校,不具备大规模培养水产专业人才的能力,目前涉海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有1 200人,海洋新兴产业领域人才匮乏,人才数量和专业能力不能适应海洋渔业未来发展的要求。科技和人才的区域支撑能力不足。海洋渔业科技整体水平相对薄弱,本地除钦州学院在2010年9月开设海洋学科专业本科教育(设海洋科学系和航海系)外,全区无其他海洋人才培养机构,对发展现代渔业提供的智力支持不足,大量渔业相关企业缺少技术和管理人员,行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3 广西北部湾绿色生态海水养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策略
3.1 政府政策引导,发展蓝色牧场,满足社会消费需求
所谓蓝色牧场,就是指海洋农牧化,即繁殖各种海洋生物的种苗,通过人工海水养殖满足人们对绿色、生态、环保海产品的需求。
政府通过制定海水养殖产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并对深海养殖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推动发展蓝色牧场,实现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绿色生态养殖,优化海洋水产品质量
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大力推广优质、特色、绿色生态水产养殖,推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水产品的质量。
(1)应从源头消除破坏生态环境不利的因素,诸如使用干净无污染的养殖场所、绿色环保的养殖设施、健康质优的种苗等。
(2)通过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加速科技创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促进水产养殖技术的升级、养殖结构的优化和增产增效。例如,开发优质高效的饵料及无公害鱼药,既不危害海洋生物的生态平衡,又不会产生药物残留,防治效果良好;既能防病治病,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3)进一步改善养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生产效益,提高水产健康养殖能力。
(4)秉承食品安全原则、绿色生态原则,建立健全水产加工品质量保障体系,在生产中实施GMP、HACCP及ISO 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水产品安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产加工流通体系,严密监管育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实现从渔场到餐桌的食品链管理,构建从育苗企业、养殖场、鱼药、鱼饵企业、收购企业到物流运输企业的标准化体系,严格进行生产与收购中的质量检验检疫,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以水产加工为中心,引导水产养殖等相关产业沿着绿色生态的方向发展。
3.3 研发先进的海水养殖设施,提高渔业养殖产业化水平
针对北部湾的海况,研制适宜近海养殖的新型网箱和大型深海网箱,优化海湾网箱的容量与布局,严格控制海湾网箱养殖数量,扶持发展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提升抗风浪能力和抗急流性能,培育若干深海养殖龙头企业,提升养殖产业化水平。利用岛礁和原钻井平台建立海上养殖基站,结合现代船舶工程技术,研发大型海上养殖工船,形成兼具守疆护海和开发海洋资源功能的海洋渔业生产基地。
3.4 树立产品和品牌優势,打造产业化龙头企业
以绿色、生态、环保为产品形象,打造珍珠、罗非鱼、对虾、金鲳鱼、牡蛎、文蛤等优势产品品牌,变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为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
3.5 建立和完善海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1)建立研发创新平台,提升海洋渔业研发能力。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依托北部湾经济区海洋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海洋渔业科研机构和海洋技术、产品研发创新平台,依托广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快海洋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监测中心的建设,构建现代海洋渔业研发体系。
(2)建设和完善海洋科技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激励和使用机制,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渔业养殖产业领域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探索制定在国内有竞争力的人才激励政策,创造引进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高校涉海专业要大力培养海洋经营管理人才、专业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海洋产业技工人才,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海洋渔业人才队伍。
(3)发展海洋科技中介公司和服务机构,建立以技术咨询、技术交易、风险资本市场、人才和信息沟通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服务网络,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参 考 文 献
[1]徐皓,江涛.我国离岸养殖工程发展策略[J].渔业现代化,2012(4).
[2]贺勤志.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3(12).
[3]王启涛.构建绿色生态型海水养殖业的对策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9).
[责任编辑:邓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