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宿州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调查

2017-05-30丁静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习现状宿州农村留守儿童

丁静

摘 要: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土地的大量流失,使得农村出现很多富余的劳动力,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土地,外出打工挣钱。大部分农民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里,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养,也有的让叔叔、阿姨或邻居代养。通过对安徽省宿州市具有代表性的两所小学及一所初级中学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对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理念以及不同生活方式下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现状进行调查,向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皖北农村/宿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5-0091-06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按地理位置可划分为皖东、皖中、皖北、皖南四部分。 皖北地区即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县市以及跨淮的县市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 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凤阳县、寿县、霍邱县,面积和总人口分别占全省的 38%和 53.5%[1],在安徽省占有大部分的自然资源,然而其农业经济却相对落后。该区属于黄淮海平原,历史上曾是中原经济区和江淮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农业一直是该区经济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地方习俗、人民富裕和受教育程度等原因,容易满足,安于现状,而且皖北地区周边是河南、山东南部、苏北等落后地区,受辐射效应弱,缺乏强劲的带动力。皖北是中国的大粮仓,农业人口众多,工业基础薄弱;同时,也是华东发达区域工业的动力之乡、能源基地,江浙沪地区的电灯中,有一半是皖北点亮。…… 一边承担着为发达地区提供着粮食和工业动力的重任,一边承受着贫穷、落后的生存环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皖北地区宿州市埇桥区朱仙庄镇中心小学,埇桥区大店镇的清源小学, 宿州市萧县梅村中学的农村留守儿童。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来收集材料,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影响留守儿童学习现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宿州市情况简要介绍

宿州位于安徽省最北部,黄淮平原南端,北临江苏徐州、山东菏泽,西接河 南商丘,安徽淮北、亳州,东连江苏宿迁,属于典型的北方文化城市。[2]与苏、 鲁、豫 3 省11个市县接壤,是淮海经济协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距离 出海口最近的城市。1999 年,撤地建市,辖砀山县、萧县、灵璧县、埇桥区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面积 9787 平方公里,总人口 640 万人,劳动力 340 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超过 130 万。外出务工人员较多,2013年,在安徽省16個市经济发展排名为11名,在皖北六市中,排名为 4 名。

(二)案例学校选择和基本情况

选择三所不同地方学校的留守儿童作为样本,这三所学校分别是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留守儿童较多的宿州市大店镇清源小学,处于煤矿和镇结合部的经济较好的宿州市朱仙庄镇中心小学,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有大多数寄宿制学生的宿州市萧县梅村初级中学。因为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不同,在清源小学的留守儿童所占的在校生的比例较大,而朱仙镇中心小学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而在梅村初级中学其留守儿童主要来自于农村的寄宿生。选取这三个不同情况的学校,代表了皖北地区不同经济区域的农村留守儿童。

1.大店镇清源小学

大店镇清源小学,大店镇位于宿州市埇桥区东部,北依宿州市汴河镇,西临宿州市朱仙庄、芦岭两大国有煤矿,南毗蚌埠市固镇县,东与宿州市灵璧县接壤。清源小学共有学生308人,留守儿童就有125人,占了整个小学学生的 40.5%,留守学生中 90%的学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管,而仅有6%父辈代管。由于监管人年纪较大,留守儿童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学校或所在村庄,生活圈子很窄。在考察大店镇清源小学的留守儿童时,发现他们对于外来陌生人员的好奇,在填写调查问卷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安,以及对于外面世界的渴望。清源小学在留守儿童的工作上做的不够细致,只是记录了留守儿童姓名、性别、班级、监护人姓名、父母打工地点、监护人的联系方式,没有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档案,也没有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疏导。

2.朱仙庄镇中心小学

朱仙庄镇位于宿州市区东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朱仙庄镇中心小学现有学生312人,留守儿童仅有70人,占整个学校学生的 23%。孩子见识面较宽,且去宿州市内方便,在采访那里的留守儿童时,感觉他们胆子较大、发言比较踊跃。

3.萧县梅村初级中学

萧县梅村初级中学地处萧县县城近郊,离县城非常近。萧县梅村初级中学现有学生 826 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254人,占整个学校学生的 31%。学校设有专门的“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并配备了必要的活动用具,制定了各类制度,健全了档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按计划、实施方案指导儿童有序的学习和活动。在留守儿童中,寄宿生中的留守儿童占了较大比例。另外,由于年龄偏大,不会主动和来访者交谈,自我封闭意识很强。

(三)皖北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分析

分别从大店镇清源小学、朱仙庄镇中心小学、萧县梅村初级中学任意抽取一个班,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期期末成绩比较进行从平均分和合格率方面进行比较,以期能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见表 1、 2、3)。

1.学习成绩比较

表 1、2、3 分别是萧县梅村初级中学、朱仙庄镇中心小学及大店镇清源小学的某一个班的学生的语文、数学及英语的期末平均成绩及合格率。由于这三个学校分属不同地域,学生的年龄、使用的试卷及授课教师不同,因此,不能进行横向比较,但我们可以也找出其中的共性及差别。通过表 1、2、3 可以看出,留守学生的各科成绩在平均分和合格率这两个指标上都比非留守学生低,但相差的程度不同。梅村中学的相差程度较大,而另两个小学的相差较小,这可能是因为梅村中学是初级中学,一方面,课程较多和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年龄较大,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其心理相对比较复杂,不能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而两个小学的学生年龄较小,心理比较单纯,除了上课、学习、就是玩耍,因此,其成绩相差较小。梅村中学的留守儿童为15人,非留守儿童为29人,朱仙庄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为16人,非留守儿童为28人,大店镇清源小学留守儿童为26人,非留守儿童为25人。 通过比较不同学校班级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人数,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其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也不同,梅村中心仅靠萧县县城,出去打工的较少,其留守儿童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寄读的学生,朱仙庄中心小学地处镇中心,并和朱仙庄矿紧连,人们易于在本地打工,因此,外出打工也少,大店镇清源小学比较偏僻,留守儿童数目超过了非留守儿童,从以上看出,地方经济发达程度对留守儿童的人数有很大影响。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是内因即留守儿童本人,另一个是外因即周围的环境。我们设计了一个问卷,包括学习态度、上课注意力、学习习惯、学习辅导、学习成绩及学习动机几个方面,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类对比。

2.学习态度、上课注意力、学习辅导及学习成绩比较

表 4 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态度的比较,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对学习持无所謂及不喜欢所占的比例较大,存在厌学学生;而非留守儿童喜欢学习的在整个调查人数中占了 35%,比例较大,没有厌学学生,这说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厌学的情绪。那么他们在课堂时的注意力如何呢?从表 5 可知,虽然上课集中注意力留守儿童不如非留守儿童,但相差不大。当回家后其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如何呢,表6 表明,非留守儿童能主动完成作业占比为 45%,留守儿童为 20%, 相差一倍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笔者也比较了其中一个班的总评成绩,可以看出,在优秀等级这个层面上,留守儿童比例较少,良好及中等成绩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百分比几乎无明显差别,较差的百分比则存在着明显差别(见表 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各个指标上都低于非留守儿童。这可能是因为留守儿童的年龄较小,对知识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儿童的天性是活泼, 喜欢玩耍,同时,自制力较差,如果没有人监督的话,大多数儿童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减少自己的学习时间[3];监管人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如不能在学习上有效监管,使孩子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如果监管人的知识水平有限, 当孩子在学业上遇到难题时,没有人辅导,长此以往,造成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

三、影响留守儿童学习现状的因素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临时抚养人的文化水平及教育理念

表 8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辅导的比较,可以看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的所占比例较少,占10%。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监护人自身的知识水平较低,没有办法辅导;二是监护人管不住被监护人,而没有办法辅导。而非留守儿童由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辅导占65%。如果留守儿童喜欢学习,只有寻找邻居的大哥大姐或者自己的同学问问题,因此,占比较多,而这在非留守儿童则占比较少。 调查还发现,留守儿童的临时抚养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高中文化为零, 初中文化水平占15%,小学文化水平相比较最多占80%。还有部分监护人根本就没上过学,属于真正的文盲,占整个抚养人(调查样本)比例的5%。以上数据不难发现,由于留守儿童的临时抚养人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他们意识不到上学的好处,甚至认为只要身强力壮、能干活、脑筋灵活,就不会挨饿,存在着读书无用论的想法。他们没有走出去,没有见识大世面,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而且在现有的基础上也不愁温饱,感觉很满足,所以根本没有什么教育 理念,认为只要读点书、认识几个字就可以了,不做睁眼瞎就行。当然也有小部分抚养人虽然自己文化不高,但是经常看新闻、多少了解外面的事情,会认为只有学好文化才有出息,所以在平时的教养中会督促留守儿童学习,这样就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还有部分监护人有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认为只要让孩子吃好喝好,不出差错,不让孩子在外惹是生非、保护孩子的安全、好给孩子父母一个交代就行,至于学习成绩的好坏那就不是他的事了。基于这样的监护人的理念肯定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个案:张涛 六年级 监护人 爷爷奶奶

张涛的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张涛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小学没毕业,奶 奶文盲。张涛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中成长,因为张涛的父母定期会寄钱回家,所以 爷爷奶奶总是满足张涛的物质需求,让他吃好喝好,至于学习基本上不过问,只是偶尔问问成绩如何?考了多少分?不给张涛一点学习上的压力,所以张涛对于 学习持无所谓的态度,作业不讲质量地草草完成,上课也不注意听讲,成绩很差。

张涛爷爷奶奶这种只追求物质上的满足,甚至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教育理念 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亲情的缺失

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容易在生理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许多烦恼与冲突。[4]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地引导。 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监护人又往往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易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和极端行为。

个案:薛某,女孩,砀山二中初三,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到外地打工,自己跟着爷爷生活,虽然生活很清苦,但是孩子喜欢学习,把学习当成自己唯一的出路, 成绩很好,但是,因为父母哪怕是偶尔回家团聚也会时常发生口角,所以她每天都很担心父母是否幸福、快乐。现在父母提出要离婚,她也很淡定,该离就离,亲戚问她父母离婚后和谁生活在一起时,她的答案是:无所谓,反正谁供我上学, 我就跟谁。

这句话其实真真切切道出了留守儿童的心声,他们的心缺少关爱,缺少感恩, 而把这些再重新填充需要更长时间去弥补[4]。

个案:陆某,女孩,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梅村初级中学二年级,因为是超生儿,出生后就由母亲的奶奶代养,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再加上代养人年老体衰, 没有精力去过问生活以外的教育等问题,长此以往,陆某像一颗随处生长的小草, 很少有人问津,染上了喝酒吸烟的习惯。据老师反映,还经常逃课,成绩很差。

由爷爷奶奶代管的孩子,由于情感溺爱和知识缺乏等原因,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至于由亲戚代管的孩子,更由于亲疏关系的原因,使其不敢放手管理,他们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5],常常 忽略孩子其它的需要。因此,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的缺失,影响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形成;父母监护权的缺位,使他们的安全感、信任感有所丧失,缺乏对社会的好感,甚至导致心理等方面出现问题,从而对学习 缺乏热情,影响了学习成绩。

(三)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对其学习情况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相较于非留守儿童,劳动负担重,闲暇时间较少,学习时间也较少,这里指的劳动负担主要是家务劳动和农活。一般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年轻力壮的庄稼人,他们的离开就把原有的农活转嫁给留下的一方或是年老体弱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而这些监护人本身就有很多的农活要做,再加上留守儿童的父母留下的农活,使得他们往往力不从心,这时候留守儿童就承担起了一部分的劳动,给监护人分担劳动负担,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总要承担一部分家务劳动,但是相比较而言,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更重一些。

从留守儿童的家务劳动调查中发现,在农村,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在家都或多或少的承担些家务劳动,如:擦擦桌子、扫地、带带弟弟妹妹、抱柴火、烧火、女孩甚至还做些简单的饭菜,负担会更重一些。

在皖北农村,成年人外出打工收入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而田地里的收入也是农村收入的另一主要来源,他们靠地里多收农作物,除了留够自家食用外,多余的农作物拿到市场去卖,换成钱款,买些生活必需品以供家用。而在这种劳动量不变而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就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劳动力参与了田间劳动,虽然有些留守儿童会主动帮着干些农活,但监护人考虑到孩子小也不会让他们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6]。特别是隔代监护人,他们本身就年老体弱,除了自家的农活,还要完成儿子、儿媳留下的农活,对他们来说,已经力不从心,还要照顾孙辈的生活,所以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监护人不要求,留守儿童也会主动承担一定的农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减轻隔代监护人的压力。

四、结论与建议

1.加强媒体宣传,加大社会力量帮助留守儿童的参与程度。政府应该加大地方农村建设,因地制宜,让当地居民本地就业;还把留守儿童相关事宜作为机关工作的议事日程。[7]同时,可以利用高校暑期下乡支教团、扶贫计划等来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共同担起留守儿童这一社会性的责任,为祖国的明天做出贡献。[8]

2.代理家长制。首先代理家长履行代理家长的义务与责任,再次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积极开展“3456”主题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开展“3456”主题实践活动,即开展“三个一”活动(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或发一个短信);坚持“四关心”(关心思想、关心学习、关心生 活、关心身体);做好“五掌握”(掌握家庭经济发展状况、掌握家庭思想动态、 掌握儿童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习惯、掌握困难求助和需求);当好“六个员” (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 成长指导员、内外情况联络员)。

3. 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允许留守儿童进城入学[9]。建议政府应该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允许留守儿童进城入学,享受城市孩子的同等待遇。开办打工子弟学校, 扩展寄宿制学校的规模等。

4.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交流沟通[10],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

5.监护人及其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学习成绩、学习信心、心理健康、不良习惯等都有影响。不仅要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馨、和睦、民主的家庭环境,让留守儿童感觉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

参考文献:

[1] 崔玮, 潘月杰. 区域经济辐射理论与研究评述[J]. 特区经济, 2009(3): 277-279.

[2] 刘海燕. 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理学院, 2010.

[3] 喻永婷. 陕西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0.

[4] 葛海虹. 陕西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0.

[5] 王小聪.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

[6] 郝志瑞. 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 山西农业大学学報, 2010(1): 12-15.

[7] 田小飞. 渝东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 6.

[8] 曾碧, 侯攀. 成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甘肃高师学报, 2012, 17 (5):123-126.

[9] 王莹.户籍改革势在必行—由两则新闻看我国户籍制度改革[J]. 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刊), 2007, 09.

[10] 管素叶, 姜旭英.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0(23): 23-25.

责任编辑 晓 潭

猜你喜欢

学习现状宿州农村留守儿童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宿州学院
宿州绿地城基坑防洪安全设计
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立足职高学生特点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
高职英语课堂学习现状及课堂学习动机激发对策研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钻”研40年 宿州地下终于挖出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