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供给侧思维论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2017-05-30亓娇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亓娇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一种改革方式,而且是一种有效协调供给与需求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思维方式。从这一角度来讲,供给侧思维既可以适用于经济领域的改革,也可以为思想理论的发展带来启发。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极为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多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问题形成了系统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关键词:供给侧思维;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5-0024-04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了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科学解读,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上,习近平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做出了进一步阐释。他指出,我们所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要顾此失彼,而是从全局出发统筹协调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以促进整个经济秩序的良性运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一种改革方式,更是一种有效协调供给与需求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思维方式。这种关于供给与需求的辩证思维、系统性思维,不仅可以运用于经济领域,而且同样可以启发我们解答思想领域的难题。比如,引导我们去反思马克思主义的未来之路应该如何更好地走下去。

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成就。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步入了发展的困境,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成果既难以转化成为党员干部真正的“看家本领”,又难以“为民生立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问题,没有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而及时转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问题。在宣传和教育方面,不论是内容还是方式上,都不同程度地延续了相对传统的模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没有充分考虑到新时期党和人民理论需求和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今天,在经过经济高速发展期之后,正如毛泽东所预言的,中国已经迎来了文化发展的高潮,人民群众的文化发展需求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就必须面向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走出发展的困境。为此,习近平曾多次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问题形成了系统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以中国化成果构建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供给的引领性

习近平认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2]。而對于当代中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3]。可见,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坚持,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引领全党,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才能使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才能真正信仰并坚持马克思主义。事实上,虽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在历史实践中已得到科学验证,而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但目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依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正如习近平所说,“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4]。对于类似的错误认识,必须理性对待,坚决抵制,一旦泛滥将严重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拥护和支持。这种错误认识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抹杀了事物发展过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强调普遍性而忽视了特殊性。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东方国家,之所以可以借鉴和发展扎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是因为中国同其他西方国家,甚至世界上任何民族和国家一样,具有相同的历史发展规律,体现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同时,中国对这种思想理论的借鉴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有所取舍,这是因为中国发展在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普遍性的同时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特殊性,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同时以中国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以实践为导向,继承与创新的过程。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依然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是否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作为根本指导原则,而不是以是否照搬照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标准。我们党应该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而非“死”的教条,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基本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落后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以此为指导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转变。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后,我们党总结发展经验,继续发扬理论创新精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理论,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此,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成果的坚持,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只有在中国化的背景下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而不断展开。今天,不论是习近平提出的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还是“四个全面”伟大战略布局,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探索与推进,已然成为中国人民共同奋进的目标。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应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引领性的思想供给,以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健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而言,要成为引领性的思想供给,一方面要始终处于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这是我们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始终坚持的;另一方面要切实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上获得认同感,形成具有社会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换言之,只有坚持中国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发挥思想的引领性作用,形成中国人民自己的马克思主义。

二、以时代化精神保障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供给的精准性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6]。习近平的这段论述无疑阐明了,只有坚持时代化,才能真正实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的发展,解答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思想供给的精准性,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不朽的生命力。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之所以依然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则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修订和验证的科学理论,它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科学性与革命性,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正如习近平所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2]。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主旨的精准把握,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性问题的科学回答。自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论调就从未停止过。面对这种质疑,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他们以往的某些论断必然不能适用于我们这个新时代。如果从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立场出发,那马克思主义必然是过时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然而,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其中关于规律的认知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而这些一旦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就会焕发出生命力。因此,习近平强调,“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既坚决抵制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种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又不要被针对具体情况、具体条件的个别词句、个别结论束缚住手脚。”[7]这是党一直以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够走出一条行之有效而又独具特色的中国化道路,创造出丰硕的理论成果,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必须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中国发展的现实状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和发挥。在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方法论指导方面,习近平尤为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认为“要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更好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8]。以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主要是以教科书为蓝本进行的,而对经典文本的研究多倾向于学院式。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往往存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材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事实上,原理不同于原著,原理是对经典的概括和抽象,在很大程度上便于我们更便捷地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但是由于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使我们很难直观地去体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逻辑。而原著则不同,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历史语境的还原,更好地领会和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问题相结合,彰显出思想理论的时代性,而避免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影响。

三、以大众化水平检验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供给的有效性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讲话,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了细致论述。习近平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4]。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这是构建中國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创新的题中之义。马克思主义作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9]。可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闭门冥思的产物,而是致力于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种无产阶级理论学说,大众化自然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0]。回顾中国近代革命史,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取得历史性的胜利,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密切相关。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11]。不过,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党员干部之中,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通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了对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宣传,在帮助他们树立科学信仰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从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然而,在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却日益淡化。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方式和内容没有及时根据群众的需求作出调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倾向学术化、学理化,脱离了群众,加之外来文化的传入导致群众的精神需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需求外溢”。对于一个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来说,一旦脱离了大众化也就失去了信仰的根基和力量。因此,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解困之途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保障。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回顾历史,充分借鉴毛泽东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在内容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利益需求相结合,研究群众关心的问题,回答群众存疑的问题,体现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在形式上,要促进文风的转变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广大群众实现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只有坚持大众化,才能检验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供给的有效性,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从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变,发挥其改造世界的作用,才能汲取群众智慧,在实践之路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0(002).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002).

[3]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002).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002).

[5]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N].学习时报,2008-9-8(001).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002).

[7]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N].学习时报,2010-3-8(001).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3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25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467.

[11]毛澤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533.

Abstract: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not only a way of reform,but also a scientific way of thinking that can effectively coordinat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From this point of view,supply-side thinking can be applied to the reform in the economic field,and can also enlighten the theory development.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under the strong leadership of Comrade Xi Jinping at its core,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s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Xi Jinping has elabo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on many occasions,and formed a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Marxist view around the Marxist 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popularization

Key words:supply-side thinking;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popularization

猜你喜欢

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