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中川西藏寨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2017-05-30陈玉成斌高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保护与传承美丽乡村

陈玉 成斌 高明

摘要 通过阐述川西甘孜阿坝地区藏族传统民居和碉楼的建筑特点和文化特征,及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指出了藏族传统建筑在传承与保护方面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旨在对藏族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美丽乡村;川西藏寨;传统建筑;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06-0171-02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Sichuan Tibetan Village Architecture in the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CHEN Yu,CHENG Bin,GAO M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Sichuan 621010)

Abstract Problems about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ibet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were pointed out through stating architecture feature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towers in Sichuan Ganzi and Aba areas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in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which hop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chuan Tibetan village;Traditional architecture;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等省区。四川西部有120余万的藏族人口,主要聚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内。藏族聚居的川西高原地区海拔高、太阳辐射强烈、气候垂直变化明显、降雨量少。在川西藏族聚居的村寨,藏族先民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军事等方面的需要,结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建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传统建筑历经时间考验,是见证历史的“活化石”,具有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然而,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建筑的国际化影响下,钢筋混凝土取代了传统的建造材料,加之藏族传统建造技艺逐渐失传,藏族文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导致藏族建筑风格弱化,建筑形式多样化消失。美丽乡村建设的目地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建设上,对于村寨和传统建筑的内涵和文化更应该引起重视。因此,藏族传统建筑文化和建造技艺需要有意识地进行传承及保护,弘扬民族和地域文化。

1 川西藏寨传统建筑概述

在川西邛崃山脉的台阶上坐落着鳞次栉比的藏寨。藏寨的选址往往依山傍水、群山环绕、梯田层叠。整个寨子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建筑布局自由、结构精巧、造型壮丽,是“天人合一”建筑思想的高度体现。

川西藏族的建筑主要为碉房和碉楼。碉房是藏族居民的传统居住形式;碉楼是藏民用于防御、瞭望、祭祀的高碉建筑,多是石头砌筑而成。藏族传统的碉楼和碉房是藏民营造技艺的集大成者,是藏族先民留下的宝贵财富。

1.1 碉楼 最早关于碉楼的文字记载来源于2 000年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对邛笼的记载“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石硕先生在《“邛笼”解读》一文中详细论述了邛笼的起源:邛笼最早是用以表达对苯教中“琼鸟”崇拜的一种祭祀性建筑,后来才派生出防御功能[1]。在川西高原范围内,藏族碉楼不下千余座,碉楼高度从20余米到60余米不等,形式多样。这些古碉的年代久远(追溯至唐代和清代)、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建筑技艺高超,有着极高的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建筑学、民族文化学价值。川西藏族碉楼平面形式多样,按照其平面形式可分为三角碉、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二角碉、十三角碉及圆形碉。

碉楼代表的是威严高耸的建筑形象,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家碉、官碉、寨碉、宗堡碉分别代表了所有者的身份,碉楼的高度和形制代表了所有者的财富与地位等级。高度越高、平面形制越复杂的碉楼,对于建筑的施工也有着越严格的标准,因此代表的主人身份与地位也更为尊贵。当地最为常见的是四角碉,其所有者为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大户人家;八角碉一般为官碉,其所有者为当地的土司;十二角碉和十三角碉更为罕见,往往位于山头,作为地界或用于军事瞭望[2]。

1.2 碉房 碉房是藏族民居的主要居住形式。川西藏族居民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在传统民居当中都有所反映。火塘是藏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置于居住用房底層,用于日常的饮食议事和会客。二层用于居住,三层和四层由半开敞的房间和晒台组成。由于全民信教,在居住建筑的顶层设置有用于祭祀的场所。民居平面呈规则的方形,简单适用。墙体材料选用当地最为常见的石材,上大下小进行收分组砌,既经济环保又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可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3]。

2 川西藏族传统建筑现状

在建筑国际化浪潮的冲击下,川西高原地区藏族的建筑也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在:建筑日益高层化,施工技艺现代化,传统施工工艺及建筑材料被摒弃,建筑装饰样式单一,没有传统手工匠人的精雕细琢,建筑失去原有的光彩。尽管建造者费尽心思地用现代手法来表现藏族的传统特色,但很多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川西高原地区藏族人民聚居的县城的建筑越建越高,越建越密,人造石材包裹着钢筋混凝土的盒子,各式的玻璃幕墙装点着建筑。现代技术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让很多传统特色渐渐消失,因此,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注重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3 藏族传统建筑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3.1 旅游过度开发 近年来,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很多地方都针对本地区的特色发展旅游业。在川西高原地区,以藏寨为名的旅游区越来越多,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然而,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开发商加大开发力度,建造大量带有藏族特点的现代建筑。商业利益要求快速高效,因此许多建筑是模式化建造,是带有藏族建筑符号的建筑,不论是建造方式和使用模式都不再沿用传统方式,导致藏族建筑多样化逐渐消失。如此一来,藏族的建筑文化和特色虽然得到了推广,但是在深度上远远不够[4]。

3.2 家庭人口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近年来,川西高原地区的交通運输条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年轻一代的藏族人民非常渴望外面的世界,相继外出求学和工作,留在村寨里的多是老人和小孩,家庭成员和结构的变化导致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旅游业发展,村寨对于住宿和餐饮的需求增大,很多民居也引入了对外住宿。这些改变势必不适应传统民居的居住模式,需要改变传统方式和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以适应社会的改变。

3.3 保护技术不到位 一些真正具有价值的传统建筑由于年久失修而弃用,出现损毁的迹象。例如丹巴县境内的十三角碉是我国古碉当中角数最多的碉楼,也是唯一一座,但是如今已经残败,没有能力进行修复,导致失去珍贵的研究资料。建筑的损坏呈现不可逆转的趋势,长此以往,后代可能无从知晓真正具有藏族特色的建筑模样,能见到的是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样式单一的建筑。像碉楼这样的建筑,由于不再有军事瞭望等功能的需要,不会再修建这种类型的建筑,碉楼建筑的魅力只能渐渐遗落在历史书中。另一方面,传统的手工艺和绘画工艺的逐渐消失导致现在藏族建筑的装饰和彩画明显不及传统建筑的装饰精美。

3.4 科学认识不足 目前人们对于传统建筑的认识停留在建筑表面,认为采用具有藏族特色的构件建造就是体现藏族特色。藏族传统建筑的门窗形式及装饰样式繁多、做工复杂,体现了建筑的个性。然而,现在建造的藏族建筑的门窗在构造和施工方面明显简化了许多,而且呈现程式化、机械化的建造模式。例如,现在很多地方的民居建筑采用空心砖或者黏土砖进行建造,只在建筑表皮粘贴石材装饰,模仿藏族传统建筑表皮肌理。新建建筑采用直接在外墙上绘画的方式表现门窗套的样式。这些做法虽然加快了施工进度,但却在表现藏族建筑特色方面毫无意义。目前对于藏族传统建筑的色彩、构件、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收获,但对于其科学的内涵还有待深入研究。

4 传统藏式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4.1 保护与开发并重 藏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能够带来商业利益,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保留原汁原味的藏族特色才是长期吸引游客的保证,新建的藏式建筑尽量采取传统的营造方式和手段,使得古老的藏族建筑技艺能够得以传承。对于传统的年久失修建筑应该加以保护和维修,使其“延年益寿”。把建筑风格保存较完整的村寨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尽可能地保存建筑原有的功能和结构。商业的收入也应该用于投资建筑的保护,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政府应参与规划,地方政府是村寨传统建筑风格传承与保护的主体,要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的方针。在传承与保护传统村寨文化中应该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原则,建立传统村落保护的组织和工作机构[5]。

4.2 对传统建筑进行科学化提炼和更新 传统的建筑传承沿用至今必有其合理性,应该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传统建筑,包括其抗震性能、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及热湿传递等,应用科学技术手段改造更新传统建筑,包括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农村沼气的发展、风能源的使用等,发展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可持续建筑,才能使其真正传承与延续。

4.3 培养专业的藏式建筑设计师或手工艺者 如今很多藏寨建筑都是主人亲自建造,或者以村民互助换工的方式进行,建筑技艺也是口述相传,并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建筑需求量大而且发展快速的现代社会。因此,为提高保护和建造的效率,应该培养一批专业藏族建筑设计师以及建造者,以此来保证藏族建筑的原汁原味。

4.4 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 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本民族文化价值的丧失,加上本地民族文化没有有效的传承机制,导致年轻一代藏民不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认为本民族的文化落后。当地的民族教育只重少数民族地区及其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了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使得他们对外来文化盲从,对本族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缺乏热情,更没有将本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下去的意识和决心,这对于保持藏族传统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建筑形式多样化来说非常不利。因此,需要各方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多的藏族人热爱本民族灿烂的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6]。

5 结语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点在于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但是川西高原的藏寨是藏族居民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祖辈流传的营建手段结合的智慧,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特别需要保护和传承藏族的文化和技术,不能盲目引入外来文化。虽然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还面临许多问题,但是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重视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建筑国际化浪潮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彰显民族和地方特色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石硕.“邛笼”解读[J].民族研究,2010(6):92-100.

[2] 陆元鼎,杨谷生.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军环,谢娇.川西嘉绒藏寨民居初探:以丹巴甲居藏寨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0(12):67-69.

[4] 张燕,李军环.色尔古藏寨民居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探析[J].建筑与文化,2015(7):106-109.

[5] 王克军.民族村寨旅游利益博弈下的环境问题研究:以四川甲居藏寨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2):197-202.

[6] 李军环,夏勇,张燕.防御性聚落民居·色尔古藏寨[J].建筑与文化,2016(11):214-216.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保护与传承美丽乡村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