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党性观与全面党性修养

2017-05-30刘晓丽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刘晓丽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肩负的历史使命、面临的国内外考验及党员干部队伍存在的若干问题,要求党员注重全面党性修养。通过加强党员的哲学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的理论思维、战略思维,为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基本的坐标,补足精神之钙;通过加强党员的政党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的政党意识,使党员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思党、在党为党,增强组织观念;通过加强党员的个人内在素养和品质修养,使党员不断自我超越,从严要求,行为作风优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整体党性观;全面党性修养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6-0052-05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这既是“四个全面”战略的重要保障,也是党的建设的主题和主旨。全面从严治党不仅对党的建设提出全新要求,更对每一位党员提出更高标准,要求每一位党员更加注重党性和党性修养。因此,共产党员科学理解党性的丰富内涵,确立“整体党性观”,坚持全面的党性修养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

一、整体党性观与全面党性修养

(一)整体党性观

从党性概念的起源、背景及其演进来看,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从不同视角使用党性概念。考察相关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3次明确使用过党性概念,列宁在《列宁全集》中260余次使用过党性概念,毛泽东在《毛泽东选集》中6次使用过党性一词,另外在党的七大口头报告中专门论述党性与个性的问题,刘少奇对党性做过非常直接与详实的论述,他在《论党的建设》中57次谈到党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对党性概念做出清晰明确的界定,但通过分析其对党性概念的使用与相关论述,可以看出他们主要从三个层面论述党性。

第一,哲学的党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献里,党性最初涉及理论、哲学层面的问题,指的是社会主义理论、唯物主义哲学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问题。1843年的文本中,马克思为自己的哲学确立“党性”原则,明确宣布哲学的阶级性,“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P15) 1845年恩格斯在《傅里葉论商业的片段》结束语对德国所谓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批判时说:“这种社会主义由于自己在理论领域中没有党性,思想绝对平静而丧失了最后一滴血,最后一点精神和力量。”[2]恩格斯用党性来评价“德国的真正社会主义”,认为这种社会主义缺乏鲜明的阶级立场,脱离现实的社会状况,不关注人们的生活本身,因而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力量。哲学的党性,强调哲学站到一定的集团立场上,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并依靠先进阶级的力量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列宁继承此观点并在《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一书中指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的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3]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献可见,哲学的党性(理论的党性)主要指“现实性”与“实践性”以及依赖于特定群体力量的“立场性”,代表历史发展趋势与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

第二,政党的党性。政党的党性是政党成其为自身并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根本标志与本质属性。对政党党性的认识取决于对政党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1](P185)列宁进一步指出:“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4]“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5]而“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6]毛泽东指出:“政党就是一种社会,是一种政治的社会。政治社会的第一类就是党派。党是阶级的组织。”[7](P335)马克思主义将政党区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认为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群体的广泛性与覆盖性使其充分体现出政党的人民性。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的党性体现为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第三,党员的党性。党员的党性指党员在长期锻炼中所形成的坚强意志与斗争精神,是党员个人素养和品质修养的集中体现。恩格斯在1853年3月11日致马克思的信中首次提到党员的品性即党性,“拉萨尔比他们所有的人都能干得多,这一点当哈茨费尔特伯爵的财产最终并入共有财产的时候,会特别明显的表现出来。他有他的怪癖,可是也有锤炼严格的党性和抱负,而他在围攻的借口下总是醉心于一些卑琐的杂念和私事。”[8]党员的党性体现为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思想理论、崇高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行等,即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体现为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

党员的党性与政党的党性密不可分。党员是政党的主体,是政党的有机构成细胞。政党的党性是内在的,需要通过政党的纲领、章程、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根本遵旨、路线政策、组织原则、根本制度等表现出来。政党的党性为党员的党性提供基本原则或规范化要求,政党组织的党性归根结底要在党员个体的党性中体现出来。人们是否认同政党党性,不仅看政党的政治纲领、宗旨等,而且看这个政党成员的举止行为是否和其所宣称的相同。也就是说,政党的党性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应然,其现实性要通过党员的党性实践来完成。

上述党性的三个层面:哲学的党性、政党的党性和党员的党性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三种党性,而是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党性。哲学的党性是整体党性的意识表现,政党的党性是整体党性的组织体现,党员的党性是整体党性的个体承载;政党的党性通过党员的党性显现,党员的党性表征政党的党性,两者的结合是一般和个别的统一;无论是政党的党性还是党员的党性都是具体的,哲学的党性则是意识层面的、抽象的,抽象的意识层面的哲学党性则要通过具体的政党党性和党员党性才能在物质世界和生活世界中体现出来,三者的结合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所以,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党性,而必须全面地立体地理解党性,确立整体党性观。共产党员的党性不仅体现为党员个人素养和品质修养,也要反映政党的党性,体现哲学的党性。

(二)全面党性修养

中国共产党关于党性修养概念的提出始于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的命题。随后,刘少奇同志于1939年7月在延安蓝家坪马列学院窑洞外广场上的演讲中提出“共产党员的修养”并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题印刷出版。

党性修养是党员自觉地将党的本质规定性内化为个人思想并外显于行为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党员有意识地对党的宗旨、目标、纪律达到清晰的认识,做到内化于心,并自觉运用党的原则和党的纪律规范自觉行动,促进党的宗旨和目标的实现,做到外化于形。根据整体党性观,党员的党性修养不能仅仅强调党员个人内在素养和品质修养,还要注重哲学的党性修养,要能充分体现政党的党性,即要通过全面的党性修养,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形神统一。

由整体党性观决定党员的全面党性修养,通过加强党员的哲学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的理论思维、战略思维,为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基本的坐标,补足精神之钙;通过加强党员的政党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的政党意识,使党员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思党、在党为党,增强组织观念;通过加强党员的个人内在素养和品质修养,使党员不断自我超越,从严要求,行为作风合格,真正实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全面黨性修养涉及党员的思想、政治、伦理各个层面的修为,是整体党性观在党性修为方面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我们确立整体党性观,坚持全面党性修养。

二、新时期强调整体党性观与全面党性修养的必要性

(一)强调整体党性与全面修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我党都强调整体党性与全面党性修养。1929年古田会议开启思想建党的模式,强调加强党内组织生活与党内教育,提高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古田会议成功的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充分体现整体党性与全面党性修养。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经历的一次系统、全面的党性修养训练,全党通过个人修炼与集体修炼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重新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先后做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报告,在党的七大还亲自题写“提高党性”的赠词,号召全党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觉悟。1956年,面对执政后脱离群众的危险,邓小平强调发扬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党在和平时期,也始终强调整体党性与全面党性修养,较为有影响力的如1983年到1985年的整党,对党提出“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任务;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以“三讲”为主题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党性教育活动以及十八大以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几次党性教育活动都充分体现出整体党性观与全面党性修养的要求。

党的历史表明,注重党性尤其是整体党性与全面党性修养,是我党的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一个人从普通公民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从一名普通党员成长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克服随环境和地位的变化而产生的不良思想意识,必须锲而不舍地磨砺自己的党性心性,建立整体党性观,全面提升党性修养。

(二)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需要党员确立整体党性观,加强全面党性修养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大、最先进的执政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但是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危害国家安全与民族团结,“台独”分裂势力依旧存在,我党任务艰巨,承担实现祖国统一与全面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强国目标进一步丰富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任重而道远,是我党一直承担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站在世界和人类高度,高屋建瓴地提出来的一份超越国家与民族的中国方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不懈努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承担的伟大历史使命。纵观世界各国,很少有执政党必须而且能够同时肩负这样三重历史使命,这是我党与其他执政党最典型的差异。这样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强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对党员和党员干部的党性与党性修养提出严格要求,这是承载历史使命性的必然要求,也是面临挑战、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

(三)新形势下党所面临的国内外考验需要党员确立整体党性观,加强全面党性修养

新形势下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国内外考验。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虽然和平发展仍是主流,但是,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军国主义等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维护世界和平面临新挑战。从国内来看:目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结构调整的压力、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压力等等,各种困难和问题交织,社会政治领域的挑战更为复杂,更为棘手。我党面临着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执政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存在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四大危险。面临国内外严峻考验与党自身经受的“四大考验” “四种危险”要求全党提高自身能力,解决自身问题,树立整体党性观,加强全面党性修养。

(四)党员队伍存在的若干问题要求确立整体党性观、加强全面党性修养

2016年,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联合人民论坛杂志社针对当前党员干部队伍党性修养状况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效做了调查。调查状况显示当前党员队伍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与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第一,部分党员干部不学马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反之相信迷信,向往西方价值,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模糊,对共产主义缺乏信仰,体现出严重的精神空虚与党性修养问题。第二,有些党员缺乏党的意识与党员的身份意识,游离于组织之外,不遵守党的纪律与政治规矩,不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办事,在党不言党、不为党,甚至不足额缴纳党费。第三,有些党员干部存在作风问题,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第四,部分党员忽视个人品德,道德沦丧,违反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党员队伍中凸显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党性缺乏整体、科学的认识,没有形成整体党性观,其在特定时期只是重视党性修养的某个方面,缺乏党性修养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都重视公职人员的全面品信修养,强调公务人员要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忠于宪法和国家,承担公务员的责任与义务。比如美国1989年颁布《政府道德法》,1992年联邦政府道德署出台《美国行政官员道德指导标准》,加拿大有《加拿大公共服务伦理规范》,日本有《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我党作为先锋队组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更应强调党员的整体党性与全面党性修养。

三、新形势下确立整体党性观,加强全面党性修养的途径

(一)关注哲学党性,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员的哲学党性修养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党性,是因为其凸显现实关怀,是通过特定的历史主体改变现实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从工人阶级中自发产生,而必须从外部灌输进去,这种灌输的过程就是理论学习的过程。通过理论的真学、真懂达到信仰共产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与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做到“化理论为方法”,增强理想信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社会现实,解决社会问题。

(二)注重政党党性,增强政党意识,提高党员的政党党性修养

作为以国家政权为中心并围绕其展开活动的政治组织,政党的党性是政党的本质规定性,它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独特性与唯一性,决定着政党的历史使命与政治作为。在政党的诸构成要素中,政党的价值追求是其党性最集中的体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价值追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提高党员政党党性修养首先要求党员树立群众观点,体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共产党人要将党的根本宗旨时刻铭记于心,将人民群众置于心中最高位置,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事,在实际中真正体现我党一贯坚持的“一切为了群众”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司马迁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马克思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P78-79)。由此可见,利益问题是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要求每一位党员必须认真对待群众现实的、具体的利益问题与利益关系,克服形式主义,在工作中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其次,政党党性修养的提高有赖于党员对政党组织原则与组织生活的学科认识。这要求党员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明确规定整体与部分、领导与群众、组织与个人、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7](P456)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员干部健康成长的良好实践平台和环境,党员干部要想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规范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会,如“三会一课”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组织生活会中的发言登记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干部、党员定期党性分析、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调查研究制度、会前酝酿制度、党内谈心谈话制度。

(三)立足党员党性,加强道德纪律修为,提高党员党性修养水平

党员党性是党性的个体承载,是全面党性修养的最终落脚点。党员个体通过外在教育與自身努力使自己修养得到全面提升,其主要途径有三个方面。

第一,认真学习、领会与感悟党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的文化。党性修养的目的是将党的价值追求、党的奋斗目标内化为党员个体的价值追求与奋斗目标,内化的程度取决于党员对党的认同程度。因此,党员只有熟悉党的发展历程、深刻领会党内文化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形成对党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

第二,认真学习党章和党内法规,增强纪律修为,增强党的意识。纪律是党的生命,纪律修养是党性修养的前提和基础。党员加强纪律修养首先心中对纪律规矩有敬畏意识,根据规矩约束自己,让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9]共产党员只有对党规国法心存敬畏才能守住底线,坚持高线。其次,遵守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自觉学习党章与党内法规。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遵循的总规矩,是党性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指出:“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10]党内法规具体规定党员的行为准则,将党章内容做具体说明。全体党员只有自觉学习党章与党内法规才能增强党员意识与党的意识。最后,将自律与他律结合,化他律为自律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华文明非常重视个人的自我约束,即自律。但是,随着时代变迁,自律有抵挡不住诱惑的时候,只有注重自律与他律的相结合,善于化他律为自律才能更好提高修为。

第三,加强道德修养,实现全面党性修养。首先,党员要慎独。曾国藩遗嘱第一条就谈到慎独,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慎独要求党员独处一方时把持住自己,不断拷问自己的良心。其次,善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反省、自我审判是道德修养的主要路径,在我党内则体现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党员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不断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最后,党员要政治忠诚、立场坚定、敢于直言;以天下为怀,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拥有广阔的视野和为人类福利而奋斗的胸襟。正如马克思中学毕业时所写下的这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党性与党性修养是老课题、新课题与永恒的课题,新的历史时期,面临国内外、党内外的严峻考验,党员更应树立整体党性观,体现党性修养的全面性、整体性与系统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9:659.

[3]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67.

[4]列宁全集:第39卷[M].人民出版社,1986:21.

[5]列宁全集:第24卷[M].人民出版社,1990:38.

[6]列宁全集:第12卷[M].人民出版社,1987:127.

[7]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人民出版社,2016:365.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111.

[1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4-01-24.

The Overall Party Spirit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arty Spirit of CPC

Liu Xiaoli

(Graduate School of C.P.C.,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China, 100091)

Abstract: The fine tradition,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n shoulder, the challenges from domestic and outside,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of CPC require the party member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Party spirit cultiva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Party members education in philosophy of the Party spirit, we can improve the party members theoretical and strategic thinking. It can help the Party members to establish the right outlook towards the world and life, and values, make up for the nutrients in spirits.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 of the Party members in Party and politics, and to raise their awareness of the Party and politics, we hope our Party members will speak for the party, concern about the party, and think about the party, and strengthen their senses of organization. By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party members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we encourage them to challenge themselves, to be disciplined and to set good examples for others.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verall party spirit; comprehensive party spirit cultivation

責任编辑:任德靖2017年11月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