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
2017-05-30张帆
张帆
摘要:本文以研究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接着从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员主观能动性降低、学训矛盾凸显、缺乏科学训练保障以及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外界环境尚待完善四个角度简单阐述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提升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强化队员的文化素质培养突出体教结合以及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运动员的成长环境三个角度详细论证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问题;发展
始建于1987年的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大发展。同时,我国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无论是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运动水平、建设能力和管理水平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在我國体育代表队2008年奥运会取得的骄人成绩的推动下,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时代机遇,成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对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进行科学研究能够极大地提升高等体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培养出源源不断的高精尖人才,从而使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进动力和人力资源支持。同时,能够为学校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使学校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活动获得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指导。
一、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高等学校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摇篮。因此,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直接大学生的成长质量。
(一)高水平运动队成员主观能动性降低
队员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发展速度和质量的重要元素,而参加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大学生主要有两种来源渠道。第一种队员是来自体工队具有一定运动天赋的运动员,他们在体工队受过专业训练而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曾获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及武术武英级(或以上)称号之一的,因而满足进入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身体条件。第二种队员属于具有良好身体素质、较强运动能力、较好发展前景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时可以降低招考分数线。
而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及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在招生过程中,要注重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成绩录取要求。以上第一种生源所占比不超过招生计划的20%,高水平运动队成员组成以第二种生源为主。在现有的专业训练体制下,这部分生源要达到优秀的竞技水平没有十足的训练投入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他们也深知自身竞技水平提升的有限性,因此对于这部分既无创造显赫成绩可能,又有毕业就业压力的运动员而言,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对他们而言成为较为实际的选择,训练的投入及其积极性无法彻底激发,从而大大降低其主观能动性。
(二)学训矛盾凸显
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后训练任务相对繁重,有调查显示,很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都是常年训练,同时有一半以上的高校一周安排5次训练课,一次训练课的时间在150分钟以上。在如此繁重和疲劳的训练之余,高水平运动员的很多课程学习被打断,文化学习的进度难以保证。另外,大部分高校还根据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登记给予相应的文化课考核放宽政策和学分上的减免,这种情况下,队员的文化教育更加不被重视。
(三)缺乏科学训练保障
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科学化训练水平是决定运动员成绩提高的关键性因素,在现代竞技体育中,队员的思想水平、心理素质、身体健康水平与其竞技能力的高低同样重要。而在现有管理制度下,各运动队普遍呈现出教练员“一肩挑一手抓”的现象,兼顾运动队员的竞技水平训练、体能训练、伤病治疗、后勤生活等方方面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教练员的专业化训练水平,使得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不能及时与时代同步、与科技接轨,降低了运动员训练的科学保障。
(四)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外界环境尚待完善
首先,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有待提高。随着国家财政投入的逐年增多,高等学校拥有较为充足的发展资金,然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所急需的优秀教练员却是屈指可数,难以满足日益庞大的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需求。
其次,高水平运动队的硬件建设尚需完善,存在体育场所维护质量差、体育设施陈旧、训练条件落后的现象,使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训练无法保质保量地进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难以提高。
最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管理制度落后。高等学校现有的管理制度仍旧沿用传统制度,即在学籍管理上仍采用根据比赛成绩放宽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这一制度。这一看似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使得运动员降低了对自身文化程度的要求。在求职市场中,没有坚实文化基础后盾的高水平运动员举步维艰,这与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有特长的新时代大学生相违背。
二、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发展对策
高等教育是大学生专业成长和人生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研究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科学发展对策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意义重大。
(一)提升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高端性,能够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为我国竞技体育的高速发展开辟良好的人才培养渠道,通过精益求精的选材标准、体教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及择优输送的培养策略促进竞技体育事业的大发展;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还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注重尝试先进教学模式,积极拓展大学生的知识事业、技能发展和创新思维,真正实现大学生的体能训练、竞技技术、专业理论、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大学生的成长空间,实现大学生的科学发展。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更要人才培养的后续性和发展性,能够通过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将比较高端的先进技术、专业理论和人才培养方式带到基础性非常强的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力夯实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强化队员的文化素质培养突出体教结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开始应用在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之中,运动员的学习效果与发展程度自然就会与个人的发展能力息息相关,而个人发展能力完全依靠于以文化素质为基础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因此,高等学校不但要培养身体素质优秀、运动能力强、专业技能高超的运动员,还要积极培养运动员的文化素养,让运动员掌握较高的文化知识,对专业信息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对新生事物的认知、理解和掌握过程中得心应手,从而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
专业训练与理论信息相结合为主旨的“体教结合”是二十一世纪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要举措,不但能够提升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保质保量地完成素质教育,还能够为大学生创设一个最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通过整合一切教学资源实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化、体系化、全面化和科学化,将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優秀专业人才,能够不断吸收和掌握新理念、新技术,始终走在体育专业最前沿。所以,高等学校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运动员文化课程学习的要求,定期检查和经常督促运动员进行各学科的文化课程学习,通过学分制给予运动员一定的学习压力和成长动力,并将文化成绩作为毕业标准和输送研究生的必要条件,推动运动员自主学习、积极发展。
(三)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运动员的成长环境
首先,鉴于优秀教师短缺的问题,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办队解决,通过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教、体、企大协作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集中各单位的长处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最优化的成长环境。
其次,学校管理者应该全面掌控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情况,将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最需要购买的设备上,克服专业训练的短板,并鼓励大学生参与现有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最大限度地开发现有设备的最大潜能。
最后,完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管理制度。积极听取教师与大学生的意见,将师生意志体现在管理制度之中,逐步探索管理制度的体系化、人性化、高效化、主体化发展之路,为大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完善的服务。
三、结语
在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突出责任意识、人才意识、公平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能够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能够将大学生的专业成长视为“至高无上”的时代重任,潜心研究大学生培养和专业理论研究的最优化发展之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输送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助力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正新.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管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
[2]徐国富.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成功案例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1).
[3]杨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4]赵殊.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17).
[5]溥义俊.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和学籍管理模式重构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6(6).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