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

2017-05-30吴强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吴强

摘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长期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为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提供了基本依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D2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6-0010-04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探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运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其他工作,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2]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国内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这样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需求发展的需要。因此,党又依据形式的变化对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认识和判断。1956年9月,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这一判断,符合客观实际,是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但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个判断并没有在以后的工作中贯彻下去,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逐渐转向阶级斗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达到顶点,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认识。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此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探讨、完善和充实。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并在十二大上得到再次确认。既继承了八大的正確判断,又肯定了我们国家还比较落后,发展不足的实际情况。此后,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36年来一直没有变。期间,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把这个论断写入党章,使之成为党的重要指导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5]党的十六大、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这个主要矛盾在我国现阶段没有变。这充分表明党坚持了对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正确论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面临新的社会形势,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判断。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各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项事务纷繁复杂,各种矛盾纵横交织。只有找出主要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重点。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事物中都存在多种矛盾,但各个矛盾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有过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重点论,及蕴含于其中的矛盾发展不平衡性思想,列宁在此基础上提出帝国主义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毛泽东同志完整提出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概念,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6]但事物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次要矛盾逐步发展,量的积累达到临界点之后,就会形成质变,次要矛盾转化为主要矛盾。唯物史观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们只有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才能向精神文化、社会尊重等高层次需求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邓小平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发展,必须实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但是,他同时也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8]。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发展。当今中国,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成为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做出的重大判断,抓住了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主要特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重要论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结论,是我们党实事求是、具有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在最恰当的时间作出的最正确的判断,这个判断即不超前也不滞后。

(一)“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再是中国的现实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力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近40年来,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相比,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几乎在所有年份都遥遥领先。城镇化不断进展,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我国科技不断进步,装备生产日益完善,现在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服务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是产能过剩,而不再是短缺。因此,从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总量上讲,社会主要矛盾中的“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已经解决了,也就意味着旧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存在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6年的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134元增长到2016年的12363元。中国的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以前那种文化娱乐生活贫乏的现象没有了,数百个电视频道、海量的网络信息、休闲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温饱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经不是问题,一般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在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从“美好生活需要”与“物质文化需要”的对比看,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质文化需要,但不全是物质文化需要,还包括更多层面的需要;物质文化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中基礎性、主体性的需要,但在较高发展阶段,仅有物质文化需要并不能完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正像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P11)。这就是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

1.不平衡。主要是区域不平衡、领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比如居民收入不平衡,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赶不上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同样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特大城市的收入较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收入较低。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改革开放之初,党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总体物质财富比较丰富,贫困人口只占极少数。由于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提高,有一部分人非常富裕,有一部分比较富裕,也有少数人仍不富裕。所有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但由于发展起点不相同、发展速度不相等、发展程度不均衡,有很多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尚且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简单地说,过去的社会主要矛盾是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现在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内部需求满足程度的矛盾。下一步,就是让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人们观念、状态的不平衡。比如有些人追求奢侈的生活来获得幸福感,有些人从为党的事业的奋斗中获得幸福感;有些人生活状态萎靡不振,有些人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这种不平衡,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不平衡,需要从理想信念上加以解决。

2.不充分。首先是发展总量还不够,虽然这些年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相对13多亿人口的大国来讲,仍然不足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发展仍然是硬道理。我国目前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蛋糕已经做大,但是并没有达到“色香味俱全”的水平,尤其是蛋糕没有分好。在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社会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基本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是在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例如,过去老百姓吃饱饭就可以了,现在老百姓吃饱饭已不是主要问题,而是希望吃得更精细、更健康、更营养。从追求数量到追求品质,这一需求侧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生产的供给侧也要相应跟上。如果企业还是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注重个性化需求,注重技术创新,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大背景做出的必然选择。因此,宏观调控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来提高产品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最终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需求。

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意义

重大理论判断往往是开启发展新阶段的思想基础,是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提供了基本依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工作的着力点。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确立发展理念、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判断,有助于党和国家更加全面分析和把握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人民需要,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与时俱进地研究分析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规律,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判断,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问题,要求我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据此作出重大创新发展。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其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工作。因此,要出台更多重大举措,推出更多有力措施,作出更大努力,满足人民更多层次、更高水平的需求,解决好区域、城乡、收入分配等一系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再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工作着力点调整,对世界格局的良性调整将产生积极影响。比如高铁的输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亚投行的运行等,已经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大势的重大决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实践表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以此来确定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7.

[2]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60.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7.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8]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364.

Deeply Understand the Major Judg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Wu Qiang

(CPC Fu'an Municipal Party School, Fu'an, Fujian 355000, China)

Abstract: The major judgment 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our country in the new era is the correct conclusion drawn by our party in adhering to the methodology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long-term exploration of the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our country. It provides, with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 fundamental basis for formulating new ideas, new strategies and new measures in a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Xi Jinping;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new era

责任编辑:查徽绛2017年11月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聚焦着力点 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