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用、问题与突破:绿色发展背景下生态文化建设框架分析

2017-05-30田青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功用绿色发展

田青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生态文化是核心与灵魂。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既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抉择,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强化文化的生态责任,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动力;壮大生态文化产业,为生态文化建设打下基础;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文化建设;功用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6-0068-05

面对我国目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提到了突出位置,强调走绿色发展之路,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共生共荣。绿色发展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体现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战略思考。[1] 理念决定行为方式。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既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抉择。

一、功用:生态文化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驱动作用

(一)全面理解和把握生態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

生态(Eco-)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oikos,原指“住所”或“栖息地”之意。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2]从思维方式层面看,“生态”的思维方式就是要超越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机械化思维模式,把自然与人的活动动态地结合在一起。生态文化则是以“生态”的思维方式,从关系性与整体性两方面入手,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即从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利制衡到人与自然的合作关系。[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实现了自然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生态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一种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一种有着内在平等交流的生命关系。” [4]由此,不难看出,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是一种基于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主体构成的文化体系,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5]生态文化涵盖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教育、生态传媒、生态文艺、生态美学、生态宗教文化等要素。这些要素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构成生态文化建设体系。[6]从现实层面来讲,生态文化建设,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为使生态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建设过程,是生态文化引导人的实践行为生态化以解决现行生态危机的中间环节,其着力于文化的具象表征。从现实操作层面上讲是指通过工程、教育等一系列手段对文化的具象表征即生态文化载体进行塑造,使其蕴含的以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抽象意识形态能够被社会主体所内化,从而感悟并认知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生态意识,进而外化为各种与之相符的社会实践行为,改变不良生态状况,维护和提升良性生态状况,以此对缓解生态危机促进社会发展产生直接作用。[7](如图1所示)

图1生态文化建设含义示意图[7]

(二)生态文化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和灵魂

生态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8]是由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友好、生态健康、管理科学这五个结构性基本要素构成的结构性协调与功能性耦合的地域系统,即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在特定区域内通过协同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如图2所示)。而支撑这样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便是生态文化的建设。

图2生态文明结构性要素系统与功能性耦合关系[9]

1.生态文化建设决定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内在程式,人的思维方式不同,选择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必然出现差异。生态文化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价值标杆。[10]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正是工业文明时期落后的文化观念对社会发展的误导造成的。由于生态文化缺失,一些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一些民众将生态问题归责于政府和企业,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消费方式带给社会的消极影响。因此,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矛盾的关键在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一种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文化观念,这是摆脱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的根本所在,因为,在制度、技术和经济系统中作小修小补式的渐近改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对其价值核心作必要的清算。[11]

2.生态文化建设决定政府的制度设计

生态文化缺失将导致生态意识的不足,政府的生态意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助推掠夺型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度安排方面,要优先考虑资源环境因素。绿色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文化内涵,显示了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形成节约资源、恢复生态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12]进而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制度顶层设计的意义所在。

综上,“生态文化”不仅仅是文化的问题,更是经济政治的问题,人类需要在某种具体的经济与政治的境遇中,做出应该(应然)的选择。[13]生态文化是主导人类朝着健康、有序、文明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之所在。

二、问题: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须直面问题、攻坚克难

近年来,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地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生态文化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生态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待增强

建设生态文化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这样才会给生态文化的实践活动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但目前这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1.生态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有待增强。一是公众的生态文化自觉尚未真正形成。政府各级干部生态科学素养偏低,对具有生态文化理念的政绩观认识不足;公众大多将自身定位在环境污染事件的受影响者而非环境保护的主动执行者,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只是政府的职责。二是国民绿色、低碳的消费观念、生态消费意识有待培养。往往忽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将物质需求凌驾于客观自然之上,消费观念与低碳经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生态文化建设的智力支持有待加大。一是生态文化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产学研合作密切、高效链接的生态文化科技支撑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目前的环境保护政策与科技创新政策整合程度仍然不高,科技创新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力度还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环境管理转型的需要。[14]二是生态文化学科体系建设有待推进。在生态文化建设战略方面研究力量不足,缺乏一批了解掌握生态环境学科前沿知识、具有世界眼光并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精于生态专业素质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二)生态文化产业化发展空间有待扩大

生态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但目前无论是从发展水平还是从发展程度看,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

1.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一是文化产业发展层次较低。虽然行业门类发展比较齐全,但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规模不够大,缺少发展完全的骨干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不强。二是文化产业链发育不完善。文化企业单位普遍过多地注重产业链上游,注重将更多的资金和人才用于生产资料的供应和产品的生产,而对文化市场方面认识和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断裂,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求。

2.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高。一是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空间较窄,数字内容产业的市场培育范围还较小、市场培育层次还较低。二是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短缺。尤其是缺少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拔尖创新人才、既懂文化又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三是文化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发展仍有巨大空间。目前,多数文化企业的融资信息与金融服务之间难以实现快速对接。

(三)生态文化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机制协同保障。但在實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明显的不足,亟待完善。

1.政府驱动机制有待建立。一是现行制度形式单一,效率低下。现行的制度采用的是各级地方政府牵头,环境保护部门协同其它相关执法部门联合执法的形式,相较于发达国家,这种捆绑的形式容易导致政府公权力过大,进而妨碍社会机制的正常发展。二是政府生态责任意识不强,重视政府经济责任、轻视生态责任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在环境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认知局限性,影响了管理实施效果。三是生态文化建设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环境监管力度不足,环境标准不够严格,政府对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2.公众参与机制亟待优化。一是公众参与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参与层次、参与程度较低。二是公众参与的责任机制不健全。我国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对公众的环境权利和义务已作出明确规定,但目前公众参与的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致使公众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三是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影响力不大。尽管非政府组织在环保领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受到数量少、规模小、资金不足等的限制,环境非政府组织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还无法有效弥补政府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失灵问题。

3.生态保障制度亟需完善。一是现行环境保护法律存在现代环保理念和具体制度的缺位,在税费制度、评估制度、监测监控制度、限期整改制度、考核许可证制度发放等诸多方面存在制度空白,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况时有发生。二是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生态补偿标准偏低,生态效益补偿筹资来源少,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三、突破:构建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生态文化建设体系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动力、基础、保障方面不断探索,构建起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生态文化建设体系,持之以恒,方能久久为功。

(一)强化主体的生态责任,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源源动力

政府、企业、公众和媒体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自觉地承担更多的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将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源源动力。

1.强化各级政府的生态文化意识。一要强化政府官员对于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两型社会等先进理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使生态文化建设和环境保护变为政府决策的自觉行为。二要推动政府领导干部积极关注生态文化建设。划定生态红线,把保护生态环境的绩效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之中,把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内化到政府行为决策中。

2.推动企业的生态文化自觉。“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任何目标的实现,任何规则的遵守,既需要外在的约束,也需要内在的自觉” [15]。一要更新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摈弃传统的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利益的观念,实现向经济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二要强化企业生态文化宣传,在企业名称、名片、品牌、标语等各方面打上生态标志,将生态理念融入企业管理中,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三要建立企业生态文化教育和培训制度,结合企业的生态化设计和建设理念,对企业职工进行企业经济活动环境成本意识教育,使企业形成生态文化的内在自觉。

3.培育公众的生态文化理念。一要重视政府部门人员生态意识的提升,促使其掌握一定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掌握一定的生态道德、生态科技等知识,夯实指导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理论和知识根基。二要唤起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正义,把增强广大民众生态意识上升到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高度,使广大民众自觉地承担更多的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三要抓好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教育,以启发式、体验式等教育方式,培育青少年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和情操,为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储备后备人才。

(二)壮大生态文化产业,为生态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生态文化产业化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极大推动生态思想的广泛传播。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1.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步伐,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一要加大政府对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从财政、税收等方面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跳出产业局限和壁垒,鼓励投资者积极投资生态文化产业。二要实施重大生态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具有产业特色和产业辐射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和生态文化产业群建设,重点培育建设一批生态文化产业园区,推进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转变。

2.推进文化产业与现代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推动生态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一要提高整个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针对那些科技含量低且数量众多的企业,政府一方面应为其建立高科技发展平台;另一方面,要鼓励行业内企业的合并和收购,以实现整个行业层次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二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作用。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将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紧密结合,建立绿色文化产业大数据库、绿色文化产业智库。三要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的新兴文化产业业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建设生态文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必须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1.建立政府驱动机制。政府驱动机制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生态文化建设的动力系统,包括政府的规划指导、政策供给、资金投入、考核评价等诸多环节。一要加强政府对生态文化建设的规划指导。对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以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生态文化的特点确定的地区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生态文化建设的政策导向、重点项目、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进行整体、全面规划。二要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综合目标考评体系,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利用行政手段激励各级领导决策层积极推进;利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业负起生态责任。三要不断提高政府环境治理服务水平。研究表明,单纯依靠国家制订的环境管制政策尚不能充分调动企业绿色工艺创新的积极性,只有地方政府在执行国家环境管制政策的同时,并行提供有效的产权保护、严格的法律供给、优质的公共服务和适度的税费减免等,以高质量的治理服务水平,才能够引导和激励辖区企业积极开展绿色工艺创新。[16]

2.优化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一要建立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和公众参与反馈机制,保障公众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受益权。二要健全优化公众参与的技术支撑机制。加强媒体支撑,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公众参与的便捷渠道;加强环境科技支撑,为公众参与决策和监督发表意见提供科学依据。三要建立公众参与责任追究机制,保障公众参与的落实、实现。四要建立公众参与的培育机制。培育公民个体、NGO(非政府组织)、NPO(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等积极、理性、合法、深入地参与生态文化建设。

3.完善法律保障机制。法律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环节,三者相辅相成,为生态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立法。弥补生态保护立法上的空白,整合已有法律法规,做好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工作。二是严格生态保护执法。建立有效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三是提高生态保护司法功效。完善生态环境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各级监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生态公益诉讼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拍板、造成严重环境后果的主体,须彻底追究其责任。

参考文献:

[1]邓小云.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思路与对策[J].东岳论丛,2016(09).

[2]冉鸿燕.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及其机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4.

[3]杨赫姣.生态文化建设的当代构思[J].理论月刊,2014(03).

[4]李世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5]李会勤.生态文化自觉探析[D].江西理工大学,2010.

[6]杨立新.论生态文化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8(03).

[7]张昶.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与规划研究——以西安为例[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8]谢平.生态文明的自然本原[J].湖泊科学,2016(01).

[9]曾刚.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与新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10]陈月平.以生态文化为支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J].赤子,2013(09).

[11]雷毅.生态文化的深层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2007(05).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13]张蓬.“生态文化”元理论问题检视[J].江海学刊,2003(02).

[14]陈红喜.生态文明视域下政府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基于推动科技创新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5).

[1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3.

[16]王锋正、郭晓川.政府治理、环境管制与绿色工艺[J].创新财经研究,2016(09).

Function, Problem and Break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reen Development

Tian Qi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 CPC Shan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In the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ulture is the core and soul.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is both a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a positive choice, and it is also a huge system engineering. Therefore, 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of culture to provide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and establish a sound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s well.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function

責任编辑:高兰芳2017年11月

第19卷第6期宁夏党校学报

猜你喜欢

功用绿色发展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风药之功用辨析
钢笔和墨水的争吵
元代王恽文学功用论平议
功用遮阳篷